首页 理论教育 网信时代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理性反思

网信时代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理性反思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我国的传入,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我国高校德育来说,我们不仅要借鉴吸收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积极启示,而且要对其消极意义进行防范应对,要辩证地分析和把握其复杂性。这种多元化的思想观念虽然有利于大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但也不可避免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造成消极影响。为了规避这种消极影响,我国高校德育应该坚持一元化的指导思想。

网信时代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理性反思

现代主义思潮在我国的传入,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我国高校德育中,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相关理论对我国德育目标、内容、方法以及师生关系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然而,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理论,它蕴含的多元化、不确定性等思想容易对人们造成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的误区,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造成冲击。因此,对于我国高校德育来说,我们不仅要借鉴吸收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积极启示,而且要对其消极意义进行防范应对,要辩证地分析和把握其复杂性。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由于后现代主义多元化思想的影响,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受到冲击。因此,积极建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需要正确处理好一元文化和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自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这对于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尤为重要。

首先,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高校德育工作要正确处理好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和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之间的关系。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主要指符合我国国情的传统文化、道德标准、价值观念等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则是允许各种道德标准、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这种多元化的思想观念虽然有利于大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但也不可避免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造成消极影响。为了规避这种消极影响,我国高校德育应该坚持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应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涵盖了社会发展的理论、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47]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高校德育影响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流意识形态,又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特别是对后现代主义思潮所蕴含的思想,我们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主导思想的统领下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其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占指导地位,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和分析问题起着很大的作用。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既能大胆地吸收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来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身的理论体系,同时又能辩证地对其消极思想加以取缔。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引导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用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各种社会思潮会迅速渗透到校园文化中,后现代主义思潮也不例外。对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就要不断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要通过思政课、学术报告等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针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要向学生讲清楚其产生的原因、本质以及造成的影响,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占领高校文化的主阵地,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察和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念,自觉抵制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侵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加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悠久的历史、鲜明的个性和强大的生命力”。[48]高校德育要积极借鉴吸收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如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万众一心、扶危济贫的团结互助意识;尊师重教、勤俭节约的高尚品德等优良传统文化。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种多元文化思潮纷纷涌入我国,这些不同于本民族传统的外来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特别是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反传统理论的影响,大学生中出现了无政府主义行为以及传统虚无主义的倾向,他们不再视道德、法律为绝对的权威,不再对传统文化有很高的认同,在他们中间出现了一些疏离传统文化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者来说,就要坚持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民族性是本国文化不同于别国文化的特性,文化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形成具有中国独特魅力的文化,以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来抵御外来消极文化的侵蚀。然而,要坚持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就需要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应积极地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首先,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辩证地认识外来文化,增强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在全球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在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则面临着如何传承创新以及发展的问题。高校弘扬传统文化,就是一个传承和创新的过程。胡锦涛同志在2011年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49]。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渠道,应充分发挥其积极的引领作用。可见,要加强大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完善,就需要高校不断推动我国优良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对此,我们既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又要置身于世界大文化的背景中,既要具备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又要以开放的眼光接纳国外优良文化,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本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汲取外来优良文化的精华,使大学生能够以辩证的眼光认识和看待外来文化。我们要以多种方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宣传,例如通过举办传统文化专题的系列讲座、放映《百家讲坛》电视专题片等形式,使大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从而增强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其次,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渠道。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各地都有传统文化遗产,这就为大学生学习优秀文化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高校要加强与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联系,建立高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基地,高校可以利用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能够深入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要对学生实践进行指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从而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践行传统文化的优良美德。通过实践活动,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由外界的宣传教育转向了自身的体验教育,在实践中接受传统文化,从而更有利于传统优秀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三)构建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大学生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接受新思想、传递新信息,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形的教育,对高校德育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通过大众文化在高校的传播,高校德育文化环境更为复杂。因此,要应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高校德育文化环境的影响,就需要做好对校园文化的规范和监管工作,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以大众文化作为载体进行传播的,这种带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无深度、平面化、随意性等特点的大众文化是一种浅层次的文化,“其形成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与我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尚有相当大的差别”[50]。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及网络文化的发展,各种搞怪的网络热词比如“神马”“浮云”“卖萌”等弥漫在大学校园中,而这种来自浅层次文化的网络词语却能够得到多数大学生的认可(见表7.5)。更有甚者,部分大学生认为这种网络词汇属于社会进步的产物,应该新增到《新华词典》或其他工具书中(见表7.6)。

表7.5 “您喜欢在日常生活或网络中使用很搞怪的网络热词吗?”的调查统计

表7.6 “您认为是否应当把‘神马’‘浮云’‘卖萌’‘坑爹’等网络词汇新增到《新华字典》或者其他工具类图书中?”的调查统计

表7.5关于“您是否喜欢在日常生活或网络中使用很搞怪的网络热词”的调查结果中,有47.6%的大学生选择了“会的,不经意就会用”;9.4%的大学生表示很喜欢去用;而仅有6.6%的大学生选择了“不太能接受”。可见,多数大学生对于这种浅层次的非主流网络文化都持有一种能够接受的态度。表7.6关于网络词汇是否可以加入到《新华字典》或其他工具书中的看法中,虽然有30.9%的大学生认为这种网络词汇属于非主流文化,但也有29.3%的大学生选择了“无碍主流文化的,可以加入”,27.1%的大学生认为是网络词汇社会进步的产物,应适当加入。由此可知,目前大学生把这种浅层次的文化作为自己偏好的范畴,对于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辨别。基于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积极构建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人才,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精英文化,以精英文化引领大众文化,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文化品位。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的主阵地,可以积极借鉴大众文化在高校传播的方式,增强精英文化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使得精英文化成为高校传播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此外,针对后现代主义思潮推崇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消极影响,高校也可以通过开展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宣传集体主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主流思想,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注释】

[1]王英.后现代伦理观及其对我国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12.

[2][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M].上海:谈洲,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43.

[3]冯俊,等.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3.

[4][瑞典]麦茨·埃尔弗森.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研究[M].甘会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0.

[5][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M].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56.

[6]朱立元,李钧.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下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90.

[7][美]F.R.杰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429.

[8]张之沧.“后现代主义”释义[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0,8(4):3.

[9]冯俊.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3.

[10][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M].岛子,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211.

[11][美]理查德·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M].李幼蒸,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4.

[12]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

[13][美]理查德·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328.

[14][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作为游戏、象征、节日的艺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70.

[15]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8.

[16][比利时]J.M.布洛克曼.结构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4.(www.xing528.com)

[17][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42.

[18]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9.

[19]赵光武.后现代主义哲学述评[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139.

[20][美]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1.

[21]赵光武.后现代主义哲学述评[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138.

[22][美]F.R.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82.

[23]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159.

[24]R.伯恩斯坦.超越相对主义和客观主义[M].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1983:8.

[25]张斌贤,等.外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29.

[26][美]理查德·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14.

[27]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4.

[28]王靖.试论后现代思潮的价值及其在教育中的体现[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7(4):63.

[29][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66.

[30]赵光武.后现代主义哲学述评[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268.

[31]梁艳丽.冲突与重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原因及出路探析[D].西安:西北大学,2010:12.

[32]邵二辉.后现代主义对青年大学生的负面影响[J].理论观察,2006(3):117.

[33]杨宁.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J].攀登,2009(1):130.

[34]蔡振渠.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6(3):16.

[35]何林军.消费文化视野下的后现代主义[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3(6):37.

[36]王琦.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探析[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8(2):21.

[37][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导言)[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

[38][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9.

[39]粟道平.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高校德育工作探析[D].重庆:西南大学,2004(12):18.

[40]王英.后现代伦理观及其对我国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D].重庆:西南财经大学,2008(12):38.

[41]梁晋,陈碧琼.多元文化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和对策[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9):76-78.

[42]邹广文.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6):15.

[43]杨楠,刘洪波,王东.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与我国德育[J].贵州社会科学,2006(3):93-95.

[44]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170.

[45][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

[46][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34.

[4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48]苏振芳.道德教育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94.

[49]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

[50]蔡振渠.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D].浙江师范大学,2006(3):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