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中国外语教学的成就及探索

新中国外语教学的成就及探索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语教学有了很大的发展。综合大学普遍设立外语系。这个时期的外语教学,从新中国成立前的状况中恢复过来,初期着重发展俄语教学,1957年开始在高等院校恢复外语科,除教授俄语外,还注意扩大和改进英语教学。国外教材的引进标志着外语教学领域的思想大解放。一批又一批从英语国家来华的外教在各大学担任外语教学工作。政府的指导和推动,促进了中国外语教学工作的迅速发展。

新中国外语教学的成就及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语教学有了很大的发展。首先,教学单位增多了。综合大学普遍设立外语系。像北京大学不但设立西语系,还设立俄语系和东方语言文学系。除此之外,专门的外语学院纷纷建立,例如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广州外国语学院、哈尔滨外国语学院、西安外国语学院及四川外国语学院等。改革开放以后,外语教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大多数外语学院升格为外国语大学,例如,北京外国语学院升格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升格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师范大学、工科和理科大学普遍设立大学外语部,负责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外语教学工作。这部分学生总数很多,教师也不少。

在语种方面,1949~1956年,我国俄语教育迅速发展,而英语教育则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大多数学生学习俄语。1952年开始院系调整时,撤销、合并了大部分学校的英语系,英语教学点只剩下8个。但是高校专业英语教师队伍并未解体,仍保持着原有的力量,而英语教学也仍维持在原有水平上。随后,俄语、英语并重,从1957年开始,不少高校恢复或增设了英语专业。但是在此之前近十来年,多数中、小学没有设置英语课程,这使得20世纪50年代后期,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非常薄弱,也有些学生在中学阶段学的是俄语,因而在当时有所谓“零起点”的英语专业学生,最后发展成以英语为主。

20世纪60年代,大学以英语为主而中学却又以俄语为主,一些外语院校和部分重点中、小学曾一度大力提倡听说领先法。其实,当时的听说领先法主要是直接法。20世纪60年代中期教育部曾召开专门会议,介绍和推广听说领先法的经验。但是听说领先法并没有在我国全面展开,只是进行了局部的试验,试验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然而此法也暴露出了一定的弱点,那就是学生的语法概念比较模糊。于是就提出不能过分强调听说领先,尤其是对成人的英语教学,在训练听说的同时必须教授语法规则。

改革开放以来,语种逐渐增多,不但教授俄语、英语,也教授日语德语法语等其他语种,例如西班牙语以及包括印地语、阿拉伯语和朝鲜语在内的东方语言都设有专业教授课程。这一时期的外语教学趋向于平衡、广泛发展,并努力迎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我国外语教学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1949~1965年)。这个时期的外语教学,从新中国成立前的状况中恢复过来,初期着重发展俄语教学,1957年开始在高等院校恢复外语科,除教授俄语外,还注意扩大和改进英语教学。在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设立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波兰语和阿拉伯语等专业。

这个阶段的外语教学,没有一贯的正常秩序,跌宕起伏。有时候(例如1958~1960年)片面强调教学内容要有革命性以及政治思想性,有时候又不顾外语教学规律,搞突击教学。这些做法后来虽有所纠正,但还有反复。

第二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7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受“读书无用”思想的影响,整个高校教学一度处于瘫痪状态:外语院系“停课闹革命”,教学处于停顿状态。1966~1971年,大学外语教学中断。后期(从1971年以后),1972~1977年,“文革”风依旧但情况渐有好转,被下放的外语教师陆续返校,学生重返课堂,教学秩序逐步恢复正常。虽然恢复了英语教学,也编了英语教材,但教材中的英语大多是政治口号式的、中国式的英语。由于这一时期(尤其是前期)教师教授时间和学生学习时间的损失与荒废,外语教学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教学质量低下。

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时期(1978~2010年)。这个时期,我国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主要英语国家在英语教学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多,既有研究和教学人员的交流,也有国外教材和英语教学方面学术书刊的引进。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国外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有了及时和比较深入的了解,这对推动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国外教材的引进标志着外语教学领域的思想大解放。他们不仅体现了外语教学的新路子,而且介绍了西方社会与文化的方方面面。我国师生,尤其是高校的师生,从国外的教材中读到和听到有关西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度假、体育名人轶事、家庭关系、风俗习惯与历史事件等。在这一时期,许多高校邀请国内外名人给师生做讲座,大学校园里开始出现了生动活泼的文化校园活动。师生们可以自由地、不受约束地收听外台新闻节目,同时中国电台也播放了英语、法语、日语和德语等外语节目。20世纪80年代电视的兴起使中国民众通过画面看到了西方人日常生活的情景。人们逐步发现西方人生活方式和对人生的价值观念与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同,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进行对西方国家的学术研究。(www.xing528.com)

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出国的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外语教学人员出国进修学习。一批又一批从英语国家来华的外教在各大学担任外语教学工作。中国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与英语国家来华外籍专家(那时我们都是这样称呼他们)开始有了近距离接触,从他们那里了解和学习到外语教学法及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和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时期出国的外语人才在国外更是学到了在国内学不到的外语教学知识,亲身尝到了出国学习、作为访问学者的甜头;同时也体会到了不了解外国社会与文化就无法真正地、切实可行地进行外语教学的真谛。这一时期,高校教师在国外进修学习期间掌握了许多新的知识,归国后在各高校的教学科研方面都是骨干力量。这一时期发表的科研论文也非常实际,对于高校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及学习策略提出了新的理论和独特的见解。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期间,通过与国外高校同行的密切接触与交流,高校外语教师对于教学方法有了新的思考和思路,并在不同的研讨会中总结了中国高校学生学习外语的策略与前瞻。

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政府很重视外语教学工作,颁布了多项法规、大纲,发布了多项指导意见。政府的指导和推动,促进了中国外语教学工作的迅速发展。1978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听说法的原则,如重视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以听说为主,读写为辅;先听说,后读写;以句型为基础,在句型的基础上归纳语法规则等。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身)受教育部委托所编《英语》专业教材第一、二册也采用了听说领先法。据戴炜栋说,目前,全国“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上亿学生在学习外语。过去,语种很少,主要开设联合国除汉语外的其他通用语种和少量的非通用语种。现在大学里开设的外语语种达45个,更重要的是每个语种的教学点大量增加,如英语达900多个,日语有300多个,西班牙语有50多个。进入21世纪,通用语获得了跨越式发展。教学点布局不断拓展,并在全国建立了9个本科教学基地。根据有关部门的发展规划,国家重点扶植的非通用语种教学点将达到30多个。

1978年以后,综合大学、理工大学、政法大学及商务院校普遍对学生进行“公共外语”教育,大学英语部专管负责。“公共外语”逐渐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大学领导的重视,教学水平有很大提高。但事实上,学习“公共外语”的学生,外语水平并不十分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教育部于1985年和1986年推出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和文理科本科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刻的要求和培养目标都更加高远,尤其依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这一现状,强调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须提高英语水平,为培养国际化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新大纲强调交际能力。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在打好扎实语言功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世界各国在思想、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不断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更加频繁。因而,交际能力在社会交往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多年来,外语教学偏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听说教学一直被忽略,致使许多学生虽掌握不少语法知识和词汇,却只会写不会说,只会学不会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外语交际的过程中,文化背景的差异常常导致交际的失败。当时,我国大部分外语学习者在进行交际时的重大障碍并非是语言能力的问题,而是缺乏对对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因此,在这一时期,教育部要求高校教师在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重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遵照教育部要求,高校外语教师在这一时期为学生创造良好优越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用英语交际的兴趣,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使学生在身心愉悦的同时能畅所欲言,在学习中获得乐趣。这一时期,高校的外语教学和公共外语的外语教学的交际法在教学中普遍运用,并出版了系列有关根据交际法原则编写的教材,交际法外语教学在高校中进行了广泛的推广。

1998年12月,教育部审核批准《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转发给全国设有外语专业的大专院校。这个文件第一次在有关外语教学的文件中提出了要着力于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即外语与其他有关学科知识相结合的外语人才的培养,并指出这种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语专业教学的要求,也是新时代的需求。

目前,我国有许多以英语为专业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还有大批专门研究英语语言的人员。就我国的现实情况来说,对这种人才的需求量并不是很大,我们更注重的是利用英语作为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语言工具。但若想实现语言工具和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使其相得益彰,探索同时掌握语言工具与专业知识的最佳途径则是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