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营国》插图和地图出处

《营国》插图和地图出处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章图1-1《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采自宋·聂崇义集注:《新定三礼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第四卷,2页图)第二章图2-1西安半坡遗址F41半穴居平面及构架复原示意(a)西安半坡遗址F41平面(采自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文物出版社,1982年, 14页图)(b)西安半坡遗址F41构架复原示意(自绘)图2-2居住型半穴居的室内空间功能分配图(自

《营国》插图和地图出处

第一章

图1-1 《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采自宋·聂崇义集注:《新定三礼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第四卷,2页图)

第二章

图2-1 西安半坡遗址F41半穴居平面及构架复原示意(a)西安半坡遗址F41平面(采自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文物出版社,1982年, 14页图)(b)西安半坡遗址F41构架复原示意(自绘)

图2-2 居住型半穴居的室内空间功能分配图(自绘)

图2-3 《尔雅》宫室四隅之训示意图(自绘)

图2-4 “中霤”的形态与位置(a)半坡F41复原示意图(采自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8页图)(b)半坡F39复原示意图(采自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9页图)

图2-5 日本鸟取县长濑高滨弥生时代建筑遗址平面图(据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8月,12页图改绘)

图2-6 日本鸟取县长濑高滨弥生时代建筑遗址复原示意图(自绘)

图2-7 陕西省西安临潼县姜寨遗址仰韶文化聚落平面图(据西安半坡博物馆:《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8年,插图1改绘)

图2-8 陕西省西安临潼县姜寨遗址仰韶文化聚落遗址组团分析图(以西安半坡博物馆:《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8年,插图1为底图)

第三章

图3-1 姜寨遗址上不同柱网形式的大房子(据西安半坡博物馆:《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1988年,插图1改绘)

图3-2 不同时期的大房子(a)半坡F1平面(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1982年,17页图改绘)(b)庙底沟时期的大房子平面(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灵宝西坡遗址2001年春发掘报告》,《华夏考古》,2002年,第2期,2页图改绘)

图3-3 仰韶文化室内四柱大房子构架俯视图(自绘)

图3-4 仰韶文化室内四柱大房子构架复原示意图(自绘)

图3-5 金文中的“亚”形(采自[美]杨晓能:《另一种古史:青铜器纹饰、图形文字与图像铭文的解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10月,第1版,276页图)

图3-6 楚国缯书(a)战国时期的楚缯书摹本(采自李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中华书局,1985年,139页图)(b)张光直加了亚字版楚缯书(采自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年3月第1版,326页图)

图3-7 四柱九宫分析图(自绘)

图3-8 数术九宫图(据[清]胡渭:《易图明辨》 第二卷《九宫》,九州出版社,2008年,45页图改绘)

图3-9 《月令》所涉及建筑平面示意图(自绘)

图3-10 安徽省阜阳市双古堆出土的式盘(采自安徽省文物工作队:《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发掘简报》,《文物》,第八期,25页图)

图3-11 陕西省扶风县案板遗址仰韶文化晚期大房子平面图(据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专业:《扶风案板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77页图改绘)

图3-12 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中心区平面图(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 2006年,407页图改绘)

图3-13 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仰韶晚期F901平面及平面分析图(a)大地湾仰韶晚期F901平面图(据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秦安大地湾901号房址发掘简报》,《文物》,1986 年第2期,2页图改绘)(b)加了亚形框的大地湾仰韶晚期F901平面图(以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秦安大地湾901号房址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2期,2页图为底图)

图3-14 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仰韶晚期F901复原设想图(自绘)

图3-15 东周青铜器上的与鸟取明堂对应的建筑图样(采自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年6月,198页图)

图3-16 纳西人母系氏族大家庭住宅“一梅”模型俯视图(采自王鲁民:《建构丽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3月第1版,41页图)

图3-17 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仰韶晚期F405平面图(据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秦安大地湾405号新石器时代房屋遗址》,《文物》,1983年,第11期,16页图改绘)

图3-18 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仰韶晚期F400平面及平面复原示意图(a)F400平面图(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6年,403 页图改绘)(b)F400平面复原示意图(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 2006年,407页图改绘)

图3-19 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中心区建筑关系分析图(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6年,407页图为底图)

图3-20 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仰韶晚期F411平面图(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6年,435页图改绘)

图3-21 大地湾F411中的地画(采自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大地湾遗址仰韶晚期地画的发现》,《文物》,1986年,第二期,14页图)

图3-22 玛雅文化俘酋图(作者摄)

图3-23 建木昆仑式宇宙模型图式(自绘)

图3-24 西安半坡遗址F39平面及结构复原设想图(a)西安半坡遗址F39平面图(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文物出版社,1982年,23页图改绘)(b)西安半坡遗址F39结构复原设想图(据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9页图改绘)

图3-25 山东省阳谷县景阳岗龙山文化城址平面图(据李繁玲:《山东阳谷县景阳岗龙山文化城址调查与试掘》,《考古》,1997年,第5期,12页图改绘)

图3-26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瓶窑镇良渚文化城址中心区平面图(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古城遗址·2006-2007年的发掘》,《考古》,2008年,第7期,581页图改绘)

图3-27 陕西省神木县石峁城址平面图(据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神木县文体局:《陕西省神木县石峁遗址》,《考古》,2013年,第7期,641页图改绘)

图3-28 湖南省澧县城头山城址平面图(据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澧县城头山古城址1997-1998年度发掘简报》,《文物》,1999年,第6期,5页图改绘)

图3-29 河南省郑州市西山仰韶晚期城址发掘平面图(据国家文化局领队培训班:《郑州西山仰韶时代城址的发掘》,《文物》,1999年,第7期,12页图改绘)

图3-30 西南隅扩张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实例(a)湖北省荆门市马家垸城址平面图(据郑好:《长江流域史前城址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4年06月,86页图改绘)(b)河南省孟庄镇龙山城址平面图(据裴安平:《中国史前聚落群聚形态研究》,中华书局,2014年,489页图改绘)(c)河南省平顶山市蒲城店龙山城址平面图(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平顶山蒲城店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8年,第5期,34页图改绘)(d)河南省濮阳市戚城龙山城址平面图(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考古勘探中的应用——以河南省濮阳市戚城遗址为例》,《中原文物》,2017年,第2期,98页图改绘)(e)山东省章丘市城子崖城址平面图(据严文明:《近年聚落考古的进展》,《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2期,38 页图改绘)

图3-31 西南隅压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实例(a)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盐店城址平面图(据刘雨茂等:《大邑县盐店古城遗址2013年发掘简报》,《成都考古发现》,2013年,63页图改绘)(b)河南省焦作博爱西金城城址平面图(据王青、王良志:《河南博爱县西金城龙山文化城址发掘简报》,《考古》,2010年,第6期,504页图改绘)(c)江苏省连云港市藤花落城址平面图(据郭罗:《黄河中下游史前城壕防御功能初探》,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23页图改绘)(d)湖北省孝感市叶家庙城址平面图(据据刘辉等:《湖北孝感市叶家庙新石器时代城址发掘简报》,《考古》,2012年,第8期,4页图改绘)(e)山东省日照市丹土城址平面图(据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考古的世纪回顾与展望》,《考古》,2000年,第10期,888页图改绘)(f)山东省茌平县教场铺城址平面图(据梁中合等:《山东茌平教场铺遗址龙山文化城墙的发现与发掘》,《考古》,2005年,第1期,3页图改绘)

图3-32 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遗址发掘平面图(据湖北省荆州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石家河考古队:《肖家屋脊》,文物出版社,1993年,图二改绘)

图3-33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瓶窑镇良渚文化城址平面图(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古城遗址·2006-2007年的发掘》,《考古》,2008年,第7期,581页图改绘)

图3-34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三镇良渚文化居住类遗址分布图(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遗址群》,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325页图改绘)

图3-35山西省襄汾县陶寺古城址及陶寺城址“观天授时”遗址平面图(a)山西省襄汾县陶寺古城址平面图(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化局:《山西襄汾陶寺城址2002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5年,第三期,308页图改绘)(b)山西省襄汾县陶寺城址“观天授时”遗址平面图(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化局:《山西襄汾县陶寺中期城址大型建筑Ⅱ FJT1基址2004~2005年发掘简报》,《考古》,2007年,第四期,293页图改绘)

图3-36 陶寺古城周边早期聚落分布图(据何驽:《2010年陶寺遗址群聚落形态考古实践与理论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2011年,第21期,4页图改绘)

图3-37 屈家岭时期江汉平原原始城址及大型环壕聚落组织分析图(据裴安平:《中国史前聚落群聚形态研究》,中华书局, 2014年4月第1版,143页图改绘)

图3-38 天门石家河城址位置及周边地形图(据孟华平:《大洪山南麓史前聚落调查——以石家河为中心》,《江汉考古》,2009年,第1期,18页图改绘)

图3-39 屈家岭时期12个城址和1个环壕聚落图(湖北荆门城河城城址据荆门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荆门市后港城河城址调查报告》,《江汉考古》,2008年,第2期,2页图改绘)湖北天门石家河城址(据石河联合考古队:《石河遗址群1987年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江汉考古》,1989年,第2期,1页图改绘)湖北应城陶家湖城址(据李桃元等:《湖北应城陶家湖古城址调查》,《文物》,2001年,第4期,3页图改绘)屈家岭环壕聚落遗址(据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群2007年调查报告》,《江汉考古》,2008年,第2期,4页图改绘)湖北荆州阴湘城城址(据荆州博物馆:《湖北荆州市阴湘城遗址1995年发掘报告》,《考古》,1998年,第1期,2页图改绘)湖北荆门马家垸城址(据湖北荆门市博物馆,《荆门马家垸屈家岭文化城址调查》,《文物》,1997年,第7期,2页图改绘)湖北应城门板湾城址(据陈树祥:《应城门板湾遗址发掘获重要成果》,《中国文物报》,1994年4月4日,插图改绘)湖北公安鸡鸣城城址(据贾汉清,《湖北公安鸡鸣城遗址的调查》,《文物》,1998年,第6期,2页改绘)湖北孝感叶家庙城址(据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孝感市叶家庙新石器时代城址发掘简报》,《考古》,2012年,第8期,5页图改绘)湖南澧县鸡叫城城址(据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澧县鸡叫城古城址试掘简报》,《文物》,,2002年,第5期,2页图改绘)湖北公安青河城城址(据荆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公安、石首三座古城勘查报告》,392页图改绘)湖北天门笑城城址(据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天门笑城城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7年,第4期,2页图改绘)

图3-40 浙江省余杭良渚文化聚落遗址分布及玉架山环濠聚落总平面图(a)浙江省余杭良渚文化聚落遗址分布图(据裴安平:《中国史前聚落群聚形态研究》,中华书局,2014年4月第1版,363页图改绘)(b)玉架山环壕聚落总平面图(据裴安平:《中国史前聚落群聚形态研究》,中华书局,2014年4月第1版,364页图改绘)

图3-41 河南省登封市王城岗的大城及小城平面图(a)王城岗的小城平面图(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登封市王城岗遗址2002-2004年发掘报告》,《考古》,2006年,第9期,2页图改绘)(b)王城岗的大城平面图(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登封市王城岗遗址2002-2004年发掘报告》,《考古》,2006年,第9期,2页图改绘)

图3-42 颍河中上游龙山文化晚期聚落分布图(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登封王城岗考古发现与研究(2002-2005)》,大象出版社,2007年,插图改绘)

图3-43 河南省新密市新砦城址平面图(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新砦队:《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东城墙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2期,16页图改绘)

图3-44 新砦古城与新郑、郑州的位置关系图(自绘)

第四章

图4-1 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位置图(以阿尔弗雷德·申茨:《幻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73页图为底图)

图4-2 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宫城格局变迁图(据许宏:《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113页图改绘)

图4-3 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二号宫殿建筑遗址平面图与复原平面图(a)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二号宫殿建筑遗址平面图(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1959年-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152页图改绘)(b)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二号宫殿复原平面图(据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8月,37页图改绘)

图4-4 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建筑遗址平面图(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4年,第4期,235页图改绘)

图4-5 《董生书》所揭“天子之宫”平面示意图(据张一兵:《明堂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15年,141页图改绘)

图4-6 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基址平面分析图(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4年,第4期,235页为底图)

图4-7 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四号宫殿建筑复原示意图(a)二里头遗址四号宫殿建筑平面复原示意图(据杜金鹏:《二里头遗址四号宫殿建筑遗址平面复原示意图》,《文物》,2005年,第六期,64页图改绘)(b)二里头遗址四号宫殿建筑A-A’剖面复原示意图(自绘)

图4-8 河南省偃师市偃师商城遗址位置图(以阿尔弗雷德·申茨:《幻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73页图为底图)

图4-9 河南省偃师市偃师商城平面图(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1999年,《河南偃师商城小城发掘简报》,《考古》,第2期,1页图改绘)

图4-10 河南省偃师市偃师商城宫城第一期平面示意图(据王学荣等:《偃师商城宫城布局与变迁研究》,《考古》,2006年,第6期,11页图,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商周时期大型单体建筑平面布局浅析》,《文物》,2015年,第8期,63页图改绘)

图4-11 河南省偃师市偃师商城二号宫室基址平面图(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商周时期大型单体建筑平面布局浅析》,《文物》,2015年,第8期,63页图改绘)

图4-12 重檐屋顶示例: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圣母殿立面图(采自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6月,199页图)

图4-13 河南省偃师市偃师商城宫城第二期平面示意图(据王学荣等:《偃师商城宫城布局与变迁研究》,《考古》,2006年,第6期,11页图,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商周时期大型单体建筑平面布局浅析》,《文物》,2015年,第8期,63页图改绘)

图4-14 河南省偃师市偃师商城宫城第三期平面示意图(据曹慧奇:《河南偃师商城宫城第八号宫殿建筑基址的发掘》,《考古》,2006年,第6期,4页图改绘)

图4-15 河南省偃师市偃师商城四号宫室基址及复原平面图(a)偃师商城四号宫室基址平面图(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1984年春偃师尸乡沟商城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第4期,326页图改绘)(b)偃师商城四号宫室基址平面复原图(据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47页图改绘

图4-16 河南省偃师市偃师商城五号宫室基址平面、复原平面及复原透视图)(a)偃师商城五号宫室基址平面图(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第五号宫殿基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第2期,129页图改绘)(b)偃师商城五号宫室基址平面复原图(据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50页图改绘)(c)偃师商城五号宫室基址复原透视图(据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51页图改绘)

图4-17 河南省偃师市偃师商城八号宫室基址平面图(据曹慧奇:《河南偃师商城宫城第八号宫殿建筑基址的发掘》,《考古》,2006年,第6期,5页图改绘)

图4-18 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商城平面图(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外郭城的调查与试掘》,《考古》,2004年,第3期,41页图改绘)

图4-19 河南省安阳市洹北商城遗址平面图(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中加洹河流域区域考古调查课题组:《河南安阳市洹北商城遗址2005~2007年勘察简报》,《考古》,2010年,第1期,4页图改绘)

图4-20 河南省安阳市洹北商城一号宫殿基址平面图(据杜金鹏:《洹北商城一号宫殿基址初步研究》,《文物》,2004年,第5期,51页图改绘)

图4-21 山西省夏县东下冯商城遗址平面及复原猜想图(a)东下冯商城遗址平面图(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235页图改绘)(b)东下冯商城遗址复原猜想图(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235页图改绘)

图4-22 山东省垣曲县垣曲商城遗址平面图(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234页图改绘)

图4-23 湖北省黄陂县盘龙城商城遗址平面图(据刘森淼:《盘龙城外缘带状夯土遗迹的初步认识》,《武汉城市之根——商代盘龙城与武汉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出版社,2002年,插图改绘)

图4-24 湖北省黄陂县盘龙城商城宫城F1、F2基址平面图(据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上),文物出版社,2001年,43页图改绘)

图4-25湖北省黄陂县盘龙城宫殿区复原示意图(a)盘龙城F1宫室基址复原平面图(据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8月,81页图改绘)(b)盘龙城F2宫室基址复原平面图(据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8月,86页图改绘)(c)盘龙城宫殿区平面复原示意图(据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8月,88页图改绘)(d)盘龙城宫殿区建筑复原透视示意图(据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8月,89页图改绘)

图4-26 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及复原示意图(a)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西周建筑基址平面图(据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基址发掘简报》,《文物》, 1979年,第10期,29页图改绘)(b)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西周建筑平面复原示意图(据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96页图改绘)(c)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西周建筑复原立体示意图(据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97页图改绘)

图4-27 河南省焦作市府城商城平面复原示意及一号基址发掘平面图(a)府城商城平面复原示意图(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焦作府城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第4期,514页图改绘)(b)府城商城一号基址发掘平面图(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焦作府城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第4期,514页图改绘)

图4-28 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城址平面图(据王震中:《商代都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416页图改绘)

图4-29 江西省樟树市吴城乡吴城城址平面图(据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樟树市博物馆:《江西樟树吴越商代遗址西城城墙解剖的主要收获》,《南方文物》,2003年,第3期,1页图改绘)(www.xing528.com)

图4-30 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台西遗址房屋分布平面及居址布局复原示意图(a)藁城台西遗址房屋遗迹分布图(据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年,插图改绘)(b)藁城台西晚期居址布局复原图(据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年,插图改绘)

图4-31 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台西遗址十四号房屋平面及剖面图(据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 1985年,插图改绘)

图4-32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区北徐家桥村村北建筑基址分布图(据孟宪武:《安阳殷墟考古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插图改绘)

图4-33 小屯殷墟与洹北商城位置图(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洹北商城的勘察与试掘》,《考古》,2003年,第5期,4页图改绘)

图4-34 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殷墟宫殿遗址平面图(据石璋如:《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乙编·殷墟建筑遗存》,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59年,20页图改绘)

图4-35 李济《安阳》一书中对乙组基址的复原设想(据李济:《安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64页图改绘)

图4-36 在小屯遗址南段加了亚形的乙组建筑基址平面图(据李济:《安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64页图改绘)

图4-37 河南省安阳市小屯乙址南段各部名称图(以李济:《安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64页图为底图)

图4-38 小屯乙墟宫殿区早期建筑组合平面图(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近年来小屯宫殿宗庙区的考古工作及思考》(学术报告),2005年1月,插图改绘)

图4-39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居住遗址与墓葬分布图(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298页图改绘)

图4-40 不同时期的洹水流域邑聚分布示意图(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洹河流域区域考古研究初步报告》,《考古》,1998年,第10期,17、18页图改绘)

图4-41 河南省新郑市新村镇望京楼城址平面图(据吴倩等:《望京楼二里岗文化城址初步勘探和发掘简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年,第10期,21页图改绘)

第五章

图5-1 西周故都丰、镐地区遗址位置图(据胡谦盈:《丰镐地区诸水道的踏察——兼论周都丰镐位置》,《考古》,1963年,第4期,194页图改绘)

图5-2 周文王“百里之壤”解析图(自绘)

图5-3 河南省洛阳市周代雒邑遗址实测图(据洛阳周公庙博物馆:《从考古发现看洛阳东周王城的城市布局》,《中原文物》, 2010年,第2期,53页图改绘)

图5-4 大邑成周城址位置图(以阿尔弗雷德·申茨:《幻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73页图为底图)

图5-5 汉魏洛阳城池建设顺序示意图(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汉魏洛阳故城城垣试掘》,《考古学报》,1998年,第3期,383页图改绘)

图5-6 大邑成周与汉魏洛阳城下的西周城址位置图(以阿尔弗雷德·申茨:《幻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73页图为底图)

图5-7 西周之大邑成周城池格局推测图(据洛阳周公庙博物馆:《从考古发现看洛阳东周王城的城市布局》,《中原文物》,2010年,第2期,53页图改绘)

图5-8 东周雒邑城址复原推测图(据洛阳周公庙博物馆:《从考古发现看洛阳东周王城的城市布局》,《中原文物》,2010年,第2期,53页图改绘)

图5-9 宗庙的两种布局(a)天子七庙(据纪昀、陆费墀等:《钦定四库全书》,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咨询部,1985年,公式考卷下,20页图改绘)(b)诸侯五庙(据纪昀、陆费墀等:《钦定四库全书》,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咨询部,1985年,公式考卷下,20页图改绘)

图5-10 陕西省凤翔县秦雍城秦人宗庙建筑基址平面图(据陕西省雍城考古队:《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5年,第2期,4页图改绘)

图5-11 晋新田呈王路13号地点建筑基址平面图(据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侯马呈王路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第12期,1073页图改绘)

图5-12 山西省侯马市晋都新田遗址平面图(据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87页图改绘)

图5-13 赵邯郸三小城图(据河南省文物管理处、邯郸市文物保管所:《赵邯郸故城调查报告》,《考古学集刊》第四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162页图改绘)

图5-14 四阿顶与抬梁结构(a)山西省五台县佛光寺大殿剖面图(采自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6月,138页图)(b)山西省五台县佛光寺大殿正立面图(采自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6月,139页图)

图5-15 高台建筑构成示意图(据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180页图改绘)

图5-16 齐临淄故城平面图(据群力:《临淄齐国故城勘探纪要》,《文物》,1972年,第5期,46页图改绘)

图5-17 周代不同形态的城址西南隅举例(a)魏安邑(据陶正刚、叶学明:《古魏城和禹王古城调查简报》,《文物》,1962年,第4、5期,61页图改绘)(b)燕下都东城(据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易县燕下都故城勘察和试掘》,《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113页图改绘)(c)商丘老南关宋城(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美国哈佛大学保德博物馆中美联合考古队:《河南商丘县东周城址勘查简报》,《考古》,1998年,第12期,1075页图改绘)(d)上蔡蔡城(据河南省文物研究所:《1988年蔡国故城发掘纪略》,《华夏考古》,1988年,第2期,60页图改绘)(e)姜齐临淄大城(据群力:《临淄齐国故城勘探纪要》,《文物》,1972年,第5期,46页图改绘)(f)潢川黄城(据杨履选:《春秋黄国故城》,《中原文物》,1986年,第1期,55页图改绘)(g)闻喜大马古城(据陶正刚:《山西聞喜的“大马古城”》,《考古》,1963年,第5期,246页图改绘)

图5-18 周代东北角硬挺的城池举例( a)鄢陵前步古城(据刘亚东:《河南鄢陵县古城址的调查》,《考古》,1963年,第4期,226页图改绘)(b)闻喜大马古城(据陶正刚:《山西闻喜的“大马古城”》,《考古》,1963年,第5期,246页图改绘)(c)淅川龙城(据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121页图改绘)(d)开封启封城(据开封文物工作队:《启(开)封故城遗址的初步勘探与试掘》,《中原文物》,1994年,第2期,22页图改绘)

图5-19 河南省商水县扶苏村北阳城故城遗址平面图(据商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南商水县战国城址调查记》,《考古》,1983年,第9期,846页图改绘)

图5-20 山西省襄汾县赵康古城遗址平面图(据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侯马工作站:《山西襄汾赵康附近古城址调查》,《考古》,1963年,第10期,544页图改绘)

图5-21 山西省芮城县古魏城遗址平面图(据陶正刚、叶学明:《古魏城和禹王古城调查简报》,《文物》,1962年,第4、5期,60页图改绘)

图5-22 山西省夏县魏安邑遗址平面图(据陶正刚、叶学明:《古魏城和禹王古城调查简报》,《文物》,1962年,第4、5期, 61页图改绘)

图5-23 河北省邯郸市赵国故城平面图(据河南省文物管理处、邯郸市文物保管所:《赵邯郸故城调查报告》,《考古学集刊》第4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162页图改绘)

图5-24 河南省新郑市郑国故城平面图(据河南省博物馆新郑工作站、新郑县文化馆:《文物资料丛刊》第3集,文物出版社, 1980年,56页图改绘)

图5-25 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韩城遗址平面图(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韩国迁都宜阳、阳翟考辨》,《华夏考古》,2015年,第2期,112页图改绘)

图5-26 河南省新郑市韩国故城平面图(据河南省博物馆新郑工作站、新郑县文化馆:《文物资料丛刊》第3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56页图改绘)

图5-27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齐国故城城池变迁图(据群力:《临淄齐国故城勘探纪要》,《文物》,1972年,第5期,46页图改绘)

图5-28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齐国故城10号建筑遗址中心建筑基址实测图(据魏成敏:《山东临淄齐国故城10号建筑遗址发掘简报》,《文物》,2016年,第8期,23页图改绘)

图5-29 山东省曲阜市鲁国故城遗址平面图(据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博物馆、济宁地区文物组、曲阜县文管会:《曲阜鲁国故城》,齐鲁书社,1982年,4页图改绘)

图5-30 河南省濮阳县高城遗址平面图(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濮阳市文物保护管理处:《河南濮阳县高城遗址发掘简报》,2008年,第3期,211页图改绘)

图5-31 河南省上蔡县蔡国故城遗址平面图(据河南省文物研究所:《1988年蔡国故城发掘纪略》,《华夏考古》,1988年,第2期,60页图改绘)

图5-32 湖北省荆州市江陵楚国纪南城平面图(据郭德维:《楚都纪南城复原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57页图改绘)

图5-33 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灵寿故城平面图(据河北省文物考古所:《战国中山国灵寿城——1975年-1993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5年,8页图改绘)

图5-34 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城址组织图(以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易县燕下都故城勘察和试掘》,《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113页图为底图)

图5-35 河南省洛阳市汉魏故城城池范围变迁图(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汉魏洛阳故城城垣试掘》,《考古学报》,1998年,第3期,383页图为底图)

第六章

图6-1 秦人迁徙路线图(据王学理:《秦都咸阳》,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9页图改绘)

图6-2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秦雍城平面示意图(据陕西省雍城考古队:《秦都雍城钻探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2期,2页图改绘)

图6-3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秦雍城马家庄三号建筑遗址平面图(据咸阳市文管会等:《秦都咸阳第三号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2期,2页图改绘)

图6-4 陕西省咸阳市秦咸阳宫遗址平面图(据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发现与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236页图改绘)

图6-5 汉代的“阙”四川省雅安县高颐墓阙(采自陈明达:《汉代的石阙》,《文物》,1961年,第12期,14页图)

图6-6 章台、咸阳与诸庙、塬上土丘双轴并立位置关系图(以阿尔弗雷德·申茨:《幻方》,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121页图为底图)

图6-7 咸阳、诸庙、阿房宫位置关系图(以阿尔弗雷德·申茨:《幻方》,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121页图为底图)

图6-8 丽邑、咸阳、雍、云阳关系图(据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中华书局,2005年,432页图改绘)

图6-9 秦咸阳信宫位置图(以阿尔弗雷德·申茨:《幻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121页图为底图)

图6-10 阿房宫与极庙双轴并立图(以阿尔弗雷德·申茨:《幻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121页图为底图)

图6-11 云阳、汾阴、长安关系图(据田天:《秦汉国家祭祀史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180页图改绘)

图6-12 西汉长安及其建设过程图(据巫鸿:《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201、205、218、233图改绘)

图6-13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平面图(据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发现与研究》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269页图改绘)

图6-14 汉长安城社稷、未央宫和高庙、长陵双轴并立图(自绘)

图6-15 汉长安城与先秦诸城城池要点比照分析图(自绘)

图6-16 未央宫、灞桥、灞陵位置关系图(以阿尔弗雷德·申茨,《幻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146页图为底图)

图6-17 西汉长安及陵邑关系图(以阿尔弗雷德·申茨,《幻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146页图为底图)

第七章

图7-1 西汉明堂位置猜想图(自绘)

图7-2 西汉长安南郊礼制建筑辟雍遗址实测总平面、总体复原鸟瞰、中心建筑实测平面及中心建筑复原鸟瞰示意图(a)西汉长安南郊礼制建筑辟雍遗址实测总平面图(采自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6月,46页图)(b)西汉长安南郊礼制建筑辟雍遗址总体复原鸟瞰示意图(采自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6月,48页图)(c)西汉长安南郊礼制建筑辟雍遗址中心建筑实测总平面图(采自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6月,47页图)(d)西汉长安南郊礼制建筑辟雍遗址中心建筑复原鸟瞰示意图(采自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6月,49页图)

图7-3 河南省洛阳东汉明堂遗址平面图(据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321页图改绘)

图7-4 河南省洛阳东汉明堂复原立面示意图(自绘)

图7-5 浙江省绍兴市306号战国墓坡塘铜屋实测图(采自牟永杭:《绍兴306号战国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1期,24页图)

图7-6 王世仁绘制的武则天明堂立面、平面推测图(采自王世仁:《理性与浪漫的交织——中国建筑美学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年,92页图)

图7-7 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遗址分布及汉长安“王莽九庙”第三号建筑遗址平面图(a)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遗址分布图(据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发现与研究》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300页图改绘)(b)汉长安“王莽九庙”第三号建筑遗址平面图(据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发现与研究·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303页图改绘)(c)汉长安“王莽九庙”第三号建筑遗址中心建筑平面图(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汉礼制建筑遗址》,文物出版社,2003年,23页图改绘)

图7-8 西汉官社稷发掘平面及新莽长安局部轴线图(a)汉长安城社稷遗址平面图(采自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发现与研究 上》,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304页图)(b)新莽长安局部轴线图(据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6月,43页图改绘)

图7-9 东汉洛阳城址平面图(据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发现与研究》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322页图改绘)

图7-10 魏晋洛阳平面复原示意及曹魏洛阳宫殿区平面(a)魏晋洛阳平面复原示意图(据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8页图改绘)(b)曹魏洛阳宫殿区平面示意图(据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8页图改绘)

图7-11 南朝建康平面推想图(据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61页图改绘)

图7-12 北魏洛阳平面推想图(据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85页图改绘)

图7-13 唐长安皇城平面图(据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321页图改绘)

图7-14 曹魏邺城平面复原图(据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2页图改绘)

图7-15 北魏洛阳宫城平面示意图(据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110页图改绘)

图7-16 十六国后赵石虎邺城平面图(据邺城考古队:《河北临漳邺北城遗址勘探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第7期,596页图改绘)

图7-17 隋大兴城—唐长安城中轴线布置图(据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318页图改绘)

图7-18 北宋东京城遗址平面图(据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发现与研究》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401页图改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