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旅途中的漫步美洲-南加州的50大建筑

旅途中的漫步美洲-南加州的50大建筑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1年后,60岁的盖里获得建筑界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沃尔特·迪士尼的遗孀莉莲·迪士尼为音乐厅捐款5000万美元,政府出一部分资,加起来预算不到1亿美元。图50-1 盖里莫尼卡住宅图50-2 迪士尼音乐厅盖里是犹太人,1929年生于加拿大多伦多,17岁随父亲到洛杉矶。位于洛杉矶的加州交通局第7区总部大楼2004年建成,这座12万平方米的板式大楼为设计者汤姆·梅恩带来了普利兹克奖。

旅途中的漫步美洲-南加州的50大建筑

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有个性未必都是艺术。

1978年,建筑师盖里年近半百,还混迹在主流建筑圈之外,倒是与一些前卫艺术家打得火热,他的好朋友包括著名现代艺术大师罗伯特·劳生伯。

盖里在洛杉矶莫尼卡花16万美元买了一栋建于1904年的二层别墅,房子有些老旧,面积也有些小,盖里借了几万美元对房子进行修整和扩建。他买了一些瓦楞铁、棱形铁网、木条、木板等便宜材料,在院子里搭建了“棚厦”(图50-1)。谁能想到,盖里的“棚厦”竟然成了艺术品

盖里是前卫建筑师,他的“私搭乱建”是一次艺术实验,他也说不准哪些地方是有意栽花,哪些地方是无心插柳。这个“作品”无视传统美学规则,布置凌乱,造型随意,材料低廉。房子转角处的窗户是倾斜的;他想在卫生间设置天窗,就把天棚砸开个大洞,不做修整就盖上玻璃,再在玻璃与屋顶结合处打上密封胶就OK了,一个破碎感的天窗。盖里的莫尼卡住宅的效果就是支离破碎,与原建筑荷兰风格没有任何联系,与整条街上的建筑也极不协调。

盖里特立独行的住宅吸引了建筑界,引起了争论,许多业内人士包括建筑系学生到现场参观。虽然批评者居多,但盖里由此成了名人,一些喜欢前卫艺术的业主给了他机会,“特立独行”的项目越做越多,名气越来越大。11年后,60岁的盖里获得建筑界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19年后,他设计的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获得巨大成功,世界建筑界为之震撼,盖里成了当代最著名的建筑大师。

许多人认为,盖里在美国最精彩的作品是2003年建成的洛杉矶迪士尼音乐厅(图50-2)。

2.7万平方米的迪士尼音乐厅外形亦如他的其他公共建筑一样是不规则扭曲“群落”的组合。像花瓣,像变幻的旋律,或许是奔放的激情。迪斯尼的建筑表皮是不锈钢片,局部采用玻璃幕墙

迪士尼音乐厅1988年开始设计,1992年动工,直到2003年才竣工,建造工期历时11年。现代建筑工期拖这么久,施工难度大是一方面,最主要原因是超预算过多导致停工。沃尔特·迪士尼的遗孀莉莲·迪士尼为音乐厅捐款5000万美元,政府出一部分资,加起来预算不到1亿美元。但工程实际花了2.7亿美元,每平方米造价高达1万美元。政府不得不卖掉一部分证券筹集建设资金。

从高迪到盖里到扎哈,造型不规则的建筑都存在使用功能效率低、施工难度大和造价高的问题。无论这些建筑师的粉丝如何辩解,这是不争的事实。当然,如果像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那样,大大提升了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工业城市的名气,10年间带来16亿欧元经济效益,建筑造价高点也值得。

盖里不认为自己的设计只重视形式,他的所有的建筑造型都是根据刚性的功能要求构思的。盖里对使用功能非常重视,例如在迪士尼音乐厅的设计中,盖里与许多指挥家、演奏家交流,包括著名指挥家祖宾·梅塔、皮埃尔·布列兹和西蒙·拉特尔等,了解使用者的要求和愿望。迪士尼音乐厅与柏林爱乐音乐厅一样,观众席360°环绕舞台。

978-7-111-54964-2-Chapter50-1.jpg

图50-1 盖里莫尼卡住宅

978-7-111-54964-2-Chapter50-2.jpg

图50-2 迪士尼音乐厅

盖里是犹太人,1929年生于加拿大多伦多,17岁随父亲到洛杉矶。高中毕业后以开卡车为生,晚上到夜校学习建筑。盖里在南加州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当过2年兵,用当兵获得的教育补助金到哈佛大学进修。之后给建筑公司或建筑事务所打工,33岁独立开业,直到50岁才开始有名气。盖里成功的故事很励志。

盖里认为自己的成功与美国特别是洛杉矶的自由氛围有很大关系。洛杉矶是个新移民多、种族多元、文化多元的大都市,新思想新潮流新时尚的发源地。盖里选择洛杉矶就是为了自由。盖里认为自己如果一直在多伦多工作生活,不会取得后来的成就,洛杉矶的浓厚的自由气息对艺术家格外重要。盖里说:我的所有的骄傲来自自由。就建筑而言,洛杉矶或者说南加州,是世界上最反传统最多元的地区,所以,那儿的建筑风情万种。

盖里有很好的音乐素养,母亲会拉小提琴,他曾经的理想是当一位大提琴家。几位世界级的建筑大师都有音乐基础。赖特的父亲是个乐手,他从小会拉手风琴;路易斯·康中学时就靠弹钢琴赚钱;里布斯金大学就是学音乐的。音乐与建筑有某种相通性。盖里与赖特一样,从小喜欢玩积木,他设计奇形怪状的建筑也像摆积木一样,画出草图后就用揉皱的纸、硬纸板、透明胶带和其他材料制作模型,不断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有人把盖里说成建筑界的毕加索,艺术家对盖里叫好的多,但建筑界有不少反对的声音,甚至有人认为盖里的反叛是一种亵渎,格调底下。盖里对同行的鄙视始终淡定。盖里是解构主义最重要的建筑师,但他不承认自己是解构主义者,也反对对建筑师进行风格分类。不管怎么说,盖里是一个注重原创性和实验性的建筑师,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不接受事物既定的规则和传统,“视野所及充满无限可能”[1]

艾瑞克·欧文·莫斯比盖里小14岁,生于1943年,是与盖里一样不受传统规则约束的建筑师,曾担任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南加州大学等多所学校建筑学教授。他的“特立独行”的建筑远没有盖里出名,但我认为远比盖里有价值。我们看看他1996年在洛杉矶卡尔佛城设计的撒米托大楼(图50-3)。

978-7-111-54964-2-Chapter50-3.jpg

图50-3 加州卡尔佛城撒米托大楼

撒米托大楼是座2层办公楼,但看上去却像工厂的输送廊道。莫斯在废弃的旧厂房仓库之上用钢结构梁柱架起100多米长的新建筑,并对下面的旧建筑进行改建。这就是莫斯美学观的体现,也是其价值所在。工业社会发展过程中总有一些工业区或工业厂房因各种原因衰落或废弃,常规做法是把这些工业建筑拆掉,重新进行规划建设。莫斯认为这是极大的浪费,他尝试着一种新的建筑美学观,从旧工业建筑中,从废弃的车间和仓库中发现艺术资源,创造建筑艺术作品,使其重新获得利用价值。北京著名的798艺术区就是莫斯理念在中国的翻版。

位于洛杉矶的加州交通局第7区总部大楼2004年建成(图50-4),这座12万平方米的板式大楼为设计者汤姆·梅恩带来了普利兹克奖。就造型而言,这是一座普通方盒子,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之所以引人注目主要是节能环保的理念。它的朝阳面采用太阳能光电板幕墙,发电量占大厦用电量的5%,虽然距离零能源消耗还有很远的距离,但大家公认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创意和尝试——把建筑艺术与太阳能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大厦的非太阳能墙面为打孔铝板幕墙,有窗户的地方也覆盖可开启的铝板,可根据采光和通风需要将铝板支起。铝板全部闭合时,建筑表面没有窗户,有很厚重的实体感。一部分窗户开启时,又有动人的韵律感。

菲利普·约翰逊设计的洛杉矶加登格罗夫社区教堂是一座受到广泛赞誉的教堂,这座网架结构玻璃幕墙教堂像水晶一样,又称为水晶教堂。

水晶教堂1980年建成,没有以往教堂常见的古典建筑语言。教堂平面像一个4角星,最长处138米,最宽处68米,高43米。教堂外墙和屋顶都是白色网架加玻璃幕墙,全方位透光,这是绝无仅有的创举。

约翰逊认为没有隔墙的单间建筑是好建筑。水晶教堂不仅没有隔墙,也没有古典教堂的那些立柱,内部空间宽敞明亮通达,非常有震撼力(图50-5)。

水晶教堂本来是新教教堂,建造资金完全是新教牧师罗伯特·舒乐募捐筹集的,绝大多数捐款来自新教徒。但教堂后来因财务困难濒临破产,不得不拍卖,被天主教会买去,变成了天主教堂

978-7-111-54964-2-Chapter50-4.jpg

图50-4 加州交通局第7区总部

978-7-111-54964-2-Chapter50-5.jpg

图50-5 水晶教堂内部

如果到洛杉矶只看一个建筑,最应当去的是盖蒂中心,不仅建筑漂亮,还有许多世界名画和艺术品,自然风光也非常美。

盖蒂中心1997年建成,由著名“白色派”建筑大师理查德·迈耶设计。迈耶设计的绝大多数建筑都是明亮的白色,盖蒂中心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却不那么白,表皮是产自意大利的浅米色沉积岩,接近白色,凿成粗糙质感,看上去很自然。

盖蒂中心建在两百多米高的圣莫尼卡山上,游客须乘坐电车上山。白色流线型电车很漂亮,游客上山过程的兴奋度也节节上升。视野越来越开阔,景色越来越美,到达山上看到盖蒂中心,眼前更是一亮。

盖蒂中心不是一栋大体量建筑,是由多栋低层建筑组成的建筑群,总面积约8.8万平方米,分展览区、研究区、办公服务区等。这些建筑布置在山顶平地上,围成庭院广场。建筑造型比较简单,有矩形,有圆形;立面设计很有创意,在暖暖的阳光下感觉新鲜和亲切(图50-6)。(www.xing528.com)

把大型博物馆设计成小建筑组合,参观者的感觉比较好。世界著名博物馆大都在一个大建筑或连体建筑内,参观过程环境没有变化,审美疲劳和环境疲劳会影响后期参观的兴致与质量。盖蒂中心展馆之间或经过庭院,或经过透明的连廊,看过一个展馆后到另一个展馆,会经过一段“明亮”,看到一片绿色或一柱喷泉,也可在室外阳台远眺美丽的自然风光。这种视觉信号的变化是一种大脑的休息方式。

978-7-111-54964-2-Chapter50-6.jpg

图50-6 洛杉矶盖蒂中心

盖蒂中心融入了自然环境,也在建筑物之间建造了漂亮的庭院景观,包括喷泉、水池花坛、绿树、观景平台等。迈耶历来重视环境,重视“绿色”。

理查德·迈耶1934年出生,1988年获得普利兹克奖。被誉为白色派代表人物,我们在第42章介绍过他设计的白色别墅。白色派是1969年纽约一次建筑作品展,5位年轻建筑师都推出白色作品,被评论界冠以白色派,但只有迈耶一人始终坚持白色。迈耶认为:白色建筑在环境中轮廓线分明,“是纯洁、透明和完美的象征”。

迈耶也是用光的高手,无论是室内采光,还是有意识地运用光影效果,都别具匠心。

位于洛杉矶好莱坞太平洋设计中心是美籍阿根廷建筑师西萨·佩里的作品。工程分三期,第一期是蓝色玻璃幕墙建筑,有人认为外形有些像大海里航行的远洋船舶鲸鱼(其实一点都不像),称其为蓝鲸大厦,1975年建成。第二期是绿色玻璃幕墙建筑,1988建成。第三期是红色玻璃幕墙建筑,2013年完成。第二期第三期看上去像钻石,称作钻石大厦,(图50-7)。

978-7-111-54964-2-Chapter50-7.jpg

图50-7 洛杉矶太平洋设计中心“钻石”大厦

太平洋设计中心在美国影响比较大,建筑师佩里既秉持现代主义基本理念,又不刻板严肃,建筑造型和色彩显得有活力。

1926年在阿根廷出生的西萨·佩里1952年来到美国,曾在沙里宁事务所打工12年,担任过耶鲁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他的著名作品有纽约世界金融中心、日本关西机场等,最著名的作品是亚洲最高大厦马来西亚吉隆坡双子塔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盖泽尔图书馆建成于1970年,40年后上海世博会建造的中国馆外形与它很像,不知道中国建筑师是受其启发还是英雄所见略同。

盖泽尔图书馆是威廉·佩雷拉设计的,我们在第49章介绍的旧金山泛美金字塔的设计者。这座图书馆高33.5米,8层,其特点是倒金字塔造型和完全裸露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图50-8)。

这种底下小上头大的造型不符合结构常规,受力不合理,钢筋混凝土构件很笨重,与围护结构轻盈的玻璃幕墙对比,更加剧了厚重感和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有个性未必都是艺术。

2002年建成的洛杉矶天使之女教堂是西班牙建筑师何塞·拉斐尔·莫内欧的作品。莫内欧在建筑界名气很大,1996年普利兹克奖得主,他认为建筑应当成为恒久的纪念碑,但他设计的天使之女教堂是否具有恒久的美学价值不大好说。在我看来,这是一座立面凌乱而且显得轻浮的建筑,没有宗教建筑所具有的庄严感、神圣感,也没有多少艺术感染力(图50-9)。

1986年建成的洛杉矶现代艺术博物馆是日本建筑师矶崎新设计的,这个项目让盖里耿耿于怀,他和斯特林在竞标中输给了矶崎新。他对自己的方案没有中标很不理解,认为业主事先已经确定人选了,他不过是个“陪标”的角色。

现代艺术博物馆是矩形体造型,探出一个架空的拱券(图50-10)。如果没有这个拱券,这座建筑是国际主义风格,有了它,可以归类为后现代主义风格了。这个拱券有些勉强和笨拙,算不上精彩之笔,难怪盖里不服气。不过,矶崎新运用色彩比较有经验,外墙表皮的红色花岗岩为建筑颜值加分不少。

978-7-111-54964-2-Chapter50-8.jpg

图50-8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盖泽尔图书馆

978-7-111-54964-2-Chapter50-9.jpg

图50-9 天使之女教堂

978-7-111-54964-2-Chapter50-10.jpg

图50-10 洛杉矶现代艺术博物馆

1931年出生的矶崎新在日本名气很大,曾经在日本最著名的建筑大师丹下健三手下干过9年,是丹下健三之后日本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他在日本最著名的作品是筑波城市广场建筑群和北九州美术博物馆等。矶崎新的建筑作品的特点是造型简单,有节制地运用古典建筑符号,喜欢用鲜艳的色彩。

路易斯·康在南加州有一个为建筑界盛赞的作品——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图50-11a、b)。

路易斯·康非常巧妙自如地把科学与艺术、环境与建筑、天地与人的关系融合到他的作品中,营造出了有着神奇魅力的“场”。

978-7-111-54964-2-Chapter50-11.jpg

图50-11 加州萨尔克生物研究所

路易斯·康把研究所布置成一个一个单元的组合,不像我们以往看到的研究机构,一座大楼,走廊两边一个个房间。路易斯·康的研究所像家庭一样,一个科研团队或课题组使用一个或几个单元。路易斯·康很细致地考虑科研使用要求,如生物研究对无尘环境的要求,各种管线的集中,遮阳百叶窗的设置等。

研究所中心场地有一条笔直的细细的小水槽,引向大海。静静的场地,面对空旷,两旁的房子转了一个角度,每栋房子都面向大海。面朝大海,思路大开。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服从自然秩序,与大海、蓝天、空旷融为一体。建筑表皮材料是清水混凝土、木板和玻璃,没有任何装饰,庭院广场没有花草树木,只有天地之间的纯净和静谧,只有科学与艺术的交织。

路易斯·康开始设计的广场是有树的,他请墨西哥建筑大师巴拉干到现场看,巴拉干建议什么都不搞。康采纳了这个绝妙的建议。

此地无树胜有树。

[1]《建筑家弗兰克·盖里》14页,(美)芭芭拉·伊森伯格,著,中信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