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岛艺海:与话剧艺术的悠久缘分

青岛艺海:与话剧艺术的悠久缘分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23年8月,青岛公立职业学校校长王静一支持学生成立青岛第一个业余话剧团,排演《投笔从戎》《盲哑配》等话剧。此后,私立青岛大学话剧团成立。之后因叛徒出卖,俞启威被捕,海鸥剧社被迫停办。抗战胜利后,青岛的话剧活动又出现一个高峰期。青岛话剧团女演员王宇和曾拥军,先后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青岛艺海:与话剧艺术的悠久缘分

1922年12月10日,苦难深重的青岛终于结束了被德国日本强占25年的历史,回到祖国怀抱。此时的青岛已有私立青岛大学,并先后建起了多所中小学校。于是,话剧开始进入校园。1923年8月,青岛公立职业学校(现香港西路驻军机关)校长王静一支持学生成立青岛第一个业余话剧团,排演《投笔从戎》《盲哑配》等话剧。此后,私立青岛大学话剧团成立。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他们立即编演话剧《五卅血》和《投笔从戎》,到工厂、机关和街道进行募捐义演,将募集的钱物送给青岛部分失业工人,或汇至上海支援工人运动。青岛大学师生排演的话剧《茶花女》先后义演两场,共收到1200银元,他们将其中1000银元捐赠给罢工工人,将200银元资助惨遭反动军阀枪杀的《青岛公民报》主笔胡信之的妻女。

1928年春,王玫(原名王文栋)、杜宇、王卓等人发起成立“光明剧社”,这是青岛第一个专业话剧团体,仅排演过一场徐志摩、陆小曼编写的《卞昆冈》。

王玫

1932年4月,中共青岛大学地下组织发起成立海鸥剧社,由该校物理系学生、共产党员俞启威(黄敬)出面组织,主要成员为该校师生,不仅在城市里演出进步话剧,还深入崂山农村用当地方言演出。不久后,由于青岛大学解散,海鸥剧社被迫停止活动。是年9月,该校改组为山东大学,赵太侔任校长,海鸥剧社很快恢复活动,依然由俞启威负责,主要成员有崔嵬、赵星火等20余人。1933年初,崔嵬把陈鲤庭的舞台剧《放下你的鞭子》改编为街头广场剧《饥饿线上》,他亲任导演,并饰演剧中的卖艺老人,俞启威、杜建地、杨洛昆、李秀英、赵星火、梁桂珊也参加演出。之后因叛徒出卖,俞启威被捕,海鸥剧社被迫停办。

抗日战争时期,青岛话剧爱好者于1941年自发成立青岛剧社,排练田汉的《咖啡店之一夜》和丁西林的《一只马蜂》,1942年1月17日在兰山路青岛市民礼堂(现青岛音乐厅)公演,观众反响强烈。同年3月7日,青岛剧社演出曹禺名剧《雷雨》,亦引起轰动。1944年8月,群星剧团在中共青岛地下组织的直接领导下成立,这是中共青岛地下组织领导的第二个话剧团,排演《淮上的悲剧》《咖啡店之一夜》等。1948年底,该剧团因骨干演员投奔解放区而停止活动。

抗战胜利后,青岛的话剧活动又出现一个高峰期。此时,话剧团体有名可查的就有松山剧社、莞菁剧社、大华剧社、奥凯剧社、一鸣剧社、海歌剧社、建国剧社、大地剧社、青青剧社、东山剧社、礼贤中学话剧团、青岛剧社、中纺剧团、青年剧社、国风业余话剧团、中山路剧团、青年话剧研究社、进修社、方生剧社等。(www.xing528.com)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业余话剧活动比较活跃。解放初期的青岛一中是男校,青岛二中是女校,为便于排演话剧,两校联合成立“一、二中剧团”,共同演出话剧《开锣以后》。1951年后,这两所中学实行男女合校,这对校园话剧发展颇为有利。青岛一中剧团排演大型话剧《阿Q正传》,于1952年在市场三路的友协电影院(后改为东风电影院,现已拆除)公演一周。当时青岛还没有专业话剧团,这次公演自然反响强烈。在青岛基层企业中,业余话剧活动最活跃的是四方机厂,早在1951年前后就排演了多幕话剧《钢骨铁筋》。

1956年5月6日,国家文化部从北京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抽调50余位演职人员,组建青岛市话剧团。这是青岛解放后第一个专业话剧团。同年秋,共青团青岛市委组织成立青年艺术团,下设话剧队,先后排演独幕剧《一个未发表的剧本》、多幕剧《无名英雄》《吴运铎》《吉星高照》等。青岛市话剧团的建立,使青岛市的话剧演出水平大为提高。建团时即推出独幕剧专场,公演《刘莲英》《照相的那天》《新局长到来之前》《保卫干事》《两个心眼》以及大型话剧《幸福》、苏联话剧《他的朋友们》。1958年,刚从中国戏剧家协会调来的王命夫创作出八场话剧《敢想敢做的人》,这是青岛话剧团创作的第一个剧目。当时在全国产生极大轰动。至1960年近三年间,该话剧在全国各地演出1000多场,其间又拍成了同名电影。1962年8月,青岛话剧团又推出力作——话剧《红岩》。

1963年7月,青岛交电站职工高思国创作独幕话剧《柜台》,由青岛市财贸文工团话剧队首演,立即引起国家总工会的极大关注。同年12月,青岛话剧团排演《柜台》,翌年先后到上海参加华东话剧会演和进京参加汇报演出,成为青岛第一个受到国家文化部奖励的剧作和演出剧目。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分别观看了演出,并给予好评。

20世纪70年代后期,青岛话剧演出和创作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时期。1980年,青岛话剧团排演王信敏创作的话剧《猎狼》,不到两年间就演出270多场,观众达30万人次。1983年,代路创作话剧《哥仨和媳妇们》,共演出400多场。其后,代路又创作话剧《海边有个男儿国》《工人世家》《陈小虎》《我爱我班》《寻找爸爸毛泽东》《二小放牛郎》等,分别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及文化部“文华剧目奖”。青岛话剧团女演员王宇和曾拥军,先后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青岛解放后,不少外地话剧团纷纷来青岛演出。如1954年1月1日,山东省话剧团在青岛工人剧场演出《曙光照耀莫斯科》。196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来青岛,在李村路青岛影剧院演出话剧《雷雨》和《上海屋檐下》。这两部戏的导演是赵丹,演员有上官云珠、王丹凤张瑞芳、舒适等闻名遐迩的电影明星。同年盛夏,刚刚荣获首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的祝希娟与上海实验话剧团来工人剧场演出莎士比亚喜剧《无事生非》。1981年7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来青岛,先后在四方剧场和永安大戏院演出《日出》和《悭吝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