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课之下,未来社会求充满希望之人

新课之下,未来社会求充满希望之人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英国伦敦皇家医院的医生判处患者已死,提出做脑干测试建议,以判断她是否死亡。据俄罗斯新闻网消息,世界卫生组织在奥地利公布的一项分析报告指出,全世界自杀死亡人数超过因军事行动和犯罪而造成的死亡人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日前公布的数字,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同样这一数字超过了死于谋杀和战争的人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算,每年与自杀有关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

新课之下,未来社会求充满希望之人

对当今中国的父母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比对夫妻俩爱情的结晶——孩子的教育更重要了。孩子承载着全家人的希望,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之源。而教师可以说是一群很伟大又很可怕的人。伟大之处在于他们爱的是别人的孩子,可怕之处在于他们的哪怕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可能影响孩子的命运,给一个家庭带来希望或失望。因此,教师时刻不能忘记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权力最大、责任最重却又最平凡的人,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教师一定要谨言慎行。2009年5月23日跳崖自杀的韩国前总统卢武弦,还有众多自杀的名星大腕,居高不下的发达国家自杀率,无不提醒世人——“培养对前途充满希望的人”的重要意义。

案例一:不放弃最后的希望

教育的第一目标就是为受教育者带来对未来的希望。

一个小伙子在广州求职,面对接二连三的失败,他一时失去了递交个人资料的勇气。在一个摊位前,小伙子已经听到考官说“对不起”了,他慢慢地收好自己的资料,站起身来,微笑着用英语说了一段话。考官示意他重新坐下,然后用英语和他交谈。最后,考官终于说出那句令所有求职者都为之一振的话:“你几时可以上班?”

香港凤凰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刘海若,2002年5月8日在英国遭遇火车出轨意外,一度瞳孔完全散大,丧失自由呼吸,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英国伦敦皇家医院的医生判处患者已死,提出做脑干测试建议,以判断她是否死亡。这一测试建议遭到刘海若家人的断然拒绝。6月8日转到北京宣武医院,经过三个月的救治,刘海若终于苏醒,并于2003年重返主播岗位。因此,她的遭遇在国内有“英国判死,中国救活”的说法。许多媒体以“生命的奇迹”为题对此进行报道。她的第二次生命是家人没有放弃最后希望的结果。她的奇迹还带来了大批台湾病人赴大陆求医的热潮,他们不仅相信大陆医生的高超医术,也相信中华瑰宝——中药的神奇功效。

同样的生活际遇,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而不同的态度,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局。心理脆弱的人得了感冒就觉得快要死了,性格坚强的人面对癌症也能谈笑自如。这就是教育的目的,决不轻言失败,决不轻易放弃,哪怕只有十万分之一的希望。最浪费时间的事情莫过于太早放弃。人们往往在做了99%的努力后,放弃了最后的1%。这不但让他们输掉了开始的投资,更无缘享受由最后的努力而产生的成功喜悦。

案例二:看不到目标的结果

1952年7月4日,加利福尼亚海岸笼罩在浓雾中。在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纳岛上,一个34岁的女人涉水下到太平洋中,开始向加州海岸游过去。要是成功了,她就是世界上第一个游过这个海峡的妇女,这名妇女叫费罗伦丝·查德威克。此前,她是横渡英吉利海峡的第一个女性。

那天早晨,海水冻得她身体发麻,雾很大,她连护送她的船只几乎都看不到。时间一个钟头一个钟头地过去,千千万万人在电视上看着她。有几次,鲨鱼靠近了她,被人开枪吓跑,她依然在游。在以往这类渡海游泳中,她的最大问题不是疲劳,而是冰冷刺骨的水温。

15个钟头之后,她又冷又累。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亲和教练在另一条船上,他们都告诉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弃。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看不到。

从她出发算起15个钟头零55分钟之后,人们把她拉上船。又过了几个钟头,她渐渐觉得暖和多了,这时却开始感到失败的打击。她不假思索地对记者说:“说实在的,我不是为自己找借口,如果当时我看见陆地,也许我能坚持下来。”

人们拉她上船的地点,离加州海岸仅有半英里!后来她说,令她半途而废的不是疲劳,也不是寒冷,而是因为她在浓雾中看不到目标。她说的话是有根据的:查德威克小姐一生中只有这一次没有坚持到底。2个月之后,她成功地游过同一个海峡。她不但是第一位游过卡塔林纳海峡的女性,而且比男子的纪录还快了大约2个钟头。

美国有句谚语:通往失败的路上,处处是错失了的机会。坐待幸运从前门进来的人,往往忽略了从后窗进入的机会。

正如空气对于生命一样,目标对于成功也一样必要。没有空气,没有人能够生存;没有目标,没有人能够成功。人生就像流水,有的总在原地打转,有的却乘着急流奔往下游。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区别就在于能否为自己确定一个看得见的目标。查德威克虽然是个游泳好手,但她也需要看到目标,才能鼓足干劲完成她有能力完成的任务。因此,当我们规划自己的成功时,千万别低估了制定可行性近期目标的重要性。

案例三:世界各国自杀问题严重

从2003年开始,每年的9月10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共同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世卫组织非传染性疾病和精神卫生计划助理总干事凯瑟琳·加尔斯·加莫斯女士表示:“自杀是一个悲剧性的全球公共健康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死于自杀者比死于谋杀和战争的总数还要多。加强国际合作防止这种无谓的死亡十分必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杀继续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要判断哪一个国家的人民对未来是否充满希望,只要看看这个国家的自杀率就知道了。

新加坡联合早报》4月18日题这《欧洲研究报告》的文章指出:全球每年100万人自杀,30%来自中国。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死亡,除此之外,还有约200万自杀未遂者。这说明,我国人口约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可是自杀人数却高达全球的三分之一。与我国在经济方面的可喜表现相比,这一数据确实令国人沮丧。

据俄罗斯新闻网消息,世界卫生组织在奥地利公布的一项分析报告指出,全世界自杀死亡人数超过因军事行动和犯罪而造成的死亡人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日前公布的数字,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同样这一数字超过了死于谋杀和战争的人数。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至150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算,每年与自杀有关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自杀在许多国家明显增加,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更为严重。在西方发达国家,自杀已经成为日益严重的“流行病”。在欧洲的法国、英国和德国等,自杀率一直居高不下。

被称为生活舒适的福利国家丹麦,自杀率是英国的3倍、挪威的2倍。澳大利亚则是英语国家中自杀率较高的国家之一。(www.xing528.com)

2009年6月4日,新西兰《中文先驱报》当地时间4日刊出署名文章说,1998年以来,日本每年自杀人数连续11年超过3万人,可谓“自杀大国”。根据日本警察厅公布的2008年日本自杀人数为32248人,是1978年调查开始以来最多的一年。2006年6月,日本众议院通过了世界上首部遏制自杀的法案——《自杀对策基本法》。但是,“自杀大国”看起来无法止步。

在美国,每年约有200万人企图自杀,约2.5万人自杀身亡。美国近40年来青少年自杀的比例增加了4倍,从每10万人2.7人到每10万人11.3人,虽然10~14岁自杀的比例仍低(每10万人0.7人),但也有倍数的增加,自杀为目前美国青少年死亡的第三大原因。根据美国CNN电视网的报道,美国有300万青少年严肃地想过自杀的可能性。就连1937年竣工通车的旧金山金门大桥,由于拥有“自杀圣地”的称号,自大桥建成以来,共有1200多人从桥上一跃而下,诀别于世。为此当地政府决定给大桥披挂上“钢铁外衣”,以防止悲剧的再次发生。

专家表示,今后10年,学生、妇女和受灾人群将成为精神疾病的重点预防对象。促使人们自杀的因素十分复杂,有的是因为心理承受能力差,无法面对挫折、痛苦,有的是因为患有精神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也有生理和遗传方面的原因。专家提出,教育部门要结合开展学生素质教育,制定相应政策,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精神疾病及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工作纳入学校的日常工作计划。

案例四:长大了再让他来放牛呗

一位14岁的三好学生、班长,身材高大、相貌英俊。有一天他看到了一个电视节目——画面中的记者采访一个偏远山村的放牛娃。

“孩子,你在这放牛干什么?”

“让牛长大。”

“那牛长大了以后呢?”

“卖钱、盖房子。”

“有了房子又做什么?”

“娶媳妇、生娃。”

“生了娃呢?”

“让他也来放牛呗。”

这个简短的电视节目却触发了这位少年的死亡。他在死前的日记中写道:“看了电视,我想到了自己——我为什么读书?考大学。考上大学为了什么?找一份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又怎样?找一个好老婆。然后呢?生孩子,让他读书、考大学、找工作、娶媳妇……生命轮回、周而复始。”于是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样的生活没有意义,这样的生命没有价值,并于当天夜里服毒自杀。

另据报道,美国有史以来被评为智商最高(智商为298)的8岁神童贾斯廷,2岁开始学小提琴,3岁学国际象棋,4岁参加斯坦福大学天才儿童“互动计划”,6岁时花了仅6小时来建立自己的网站。同年,他成为罗彻斯特纽约州立大学最年轻的学士学位课程学生,却在2003年11月自杀未遂。

他在看电影哈利·波特》时精神崩溃,声称头痛。医院替他开出止痛药,其母当晚发现他服食过量而躺在地上。8岁的贾斯廷7岁时接受智商测试评估智商为298后,母亲查普曼从纽约罗彻斯特搬家到科罗拉多州的布鲁姆菲尔德。在那里,他接受天才发展中心的西尔弗曼教育。贾斯廷一直在家中接受母亲的教育,并用电子邮件与朋友联络。精神病治疗师说:“母亲为了展示儿子的聪明,安排苛刻的演讲行程,对孩子的心理功能和发展构成实质的损害。”一名邻居指出,她相信男童这样为母亲“表演”,是因为“他非常地害怕失去她的爱”。

可见,一个人如果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环境,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智力再高也只会变成社会的负担。一个人心理素质不好,一件小事都可以让他失去生命。生命没有了,何来生存和发展?决定一个孩子命运的,不是分数,而是理想,是对人生的追求,对未来的希望,对生命的珍惜。对未来失望实际上是另一种死亡,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是能够在任何时候都对未来充满希望!未来社会需要那些有坚定的信念、有明确的目标、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活下去的人。中国的基础教育有责任让学生明白: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先保护人类的生命。教师有责任告诉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想办法活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