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寺庙兴建浩如烟海,道教宫观亦逐盛行

中国寺庙兴建浩如烟海,道教宫观亦逐盛行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晋的寺院,随着帝室、朝贵及一般社会名流对佛教的普遍热衷,寺院的兴建更是呈现数量多、规模大的趋势,历史上有名的东林、瓦官、长干等寺大都修于此时。藏传佛教的寺院,据不完全统计,到建国为止,全国共有大小喇嘛寺庙5000多所,僧侣40余万人。晋宋以来,随着道教地位的提高和影响的日益扩大,宫观兴建开始盛行。

中国寺庙兴建浩如烟海,道教宫观亦逐盛行

一般认为,中国汉传佛寺的最早建筑洛阳白马寺。永平十年(67),奉汉明帝之命西行求法的蔡、秦景等在大月氏国遇沙门迦叶摩腾、笠法兰二人,邀其来华,用白马将佛像经卷驮回洛阳。初居鸿胪寺,后以鸿胪非久居之馆,次年明帝诏令于洛阳城西雍门外建造住所。以僧为西方之客,乃待以宾礼,因此仍名为寺,称白马寺。至桓帝,更于宫中立浮屠祠。汉末,随着佛教影响的扩大,非官方寺院的兴建一时成风,洛阳有菩萨寺,许昌有许昌寺,而笮融在广陵等地兴修的佛寺阁道可容3000余人,且初具后来寺院的格局,足见其规模已有相当程度。三国时,康僧会应孙权请求,取得舍利,因而孙权在江南首次建造佛寺,号建初寺。西晋时期,据法琳《辩正论》卷3载,东京、西京两地共有寺院180多所,僧尼3700余人,见于现存记载中的就有洛阳白马寺、菩萨寺、石塔寺等10余所。东晋的寺院,随着帝室、朝贵及一般社会名流对佛教的普遍热衷,寺院的兴建更是呈现数量多、规模大的趋势,历史上有名的东林、瓦官、长干等寺大都修于此时。北朝时期则是中国佛教寺院兴修的第一次高潮。这时佛寺遍布大江南北,规模宏大,数量繁多,富丽堂皇。据法琳《辨正论》卷3和道宣《释迦方志》卷4统计,南朝的佛寺,宋有1913所,僧尼36000人;齐有2015所,僧尼32500人;梁有2846所,僧尼82700人;后梁有108所,僧尼3200人;陈有1232所,僧尼32000人。其中梁武帝萧衍时修造的寺院最多最奢丽。如同泰寺,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11描述它是“接阁殿台,房廓绮饰,凌云九级,俪魏永宁”,可见其高大宏伟的状况。中唐诗人杜牧在《江南春》中吟唱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情景,生动地说明了南朝寺院的众多盛况。与之同时,北朝寺院的兴建也是盛极一时,杨之在《洛阳伽蓝记》的序中言当时“笃信弥繁,法教愈盛。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于是招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摸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并称“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寺数最多,不可遍写。今之所录,上大伽蓝。其中小者,取其详世谛事,因而出之。”从此可看出,当时寺院的大量修建,既反映着佛教的昌盛繁荣,但也曲折地昭示着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和对心理慰藉的渴求。隋朝建立,兴建寺院和普度众僧的现象更为普遍,据道宣《释迦方志》载,有隋一代共立寺3985所,僧尼23万多人。唐代寺院之数依然庞大。据统计,高宗时有寺4000所,僧尼6万人;玄宗时有寺5358所,僧尼12万多人;武宗时有寺44600所,僧尼36万人。[2]同时武宗灭佛并没有使佛教衰落,反而在禁令解除后,又促成了一次重修寺院的高潮。这时期最为著名的寺院就是被称为“四大丛林”的山东灵岩寺荆州玉泉寺、天台国清寺、建康栖霞寺,它们也是著名的三论宗和天台宗的发源地。五代时期,北方各国一向对度僧建寺实行限制措施,如后唐、后晋后周等,因此寺院多被废止。而南方各国的君王多崇佛,因此兴建寺院之风依然盛行。在杭州,寺院就有480余所。王溥《五代会要》记载,显德二年(955),全国共有寺院6030所,僧尼6.12万人。两宋时期,由于政府停止了寺院的废毁,放宽了度僧的名额,导致寺院数量猛增,僧尼大量增多,至真宗时寺院总计有4万余所,全国僧尼达到45万多人。据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14称,这时杭州城内外,“唐已前为三百六十寺,及钱氏立国,宋朝南渡,增为四百八十,海内都会,未有加于此者也。”宋代寺院大抵可分为禅、教、律三类。宋宁宗嘉定年间,对江南各寺进行品第,以余杭径山寺、钱塘灵隐寺净慈寺宁波天童寺、肓王寺为“禅院五山”,以钱塘中天竺寺、温州江心寺、湖州道场寺、金华双林寺、宁波雪窦寺、台州国清寺、福州雪峰寺、建康灵谷寺、苏州万寿寺、虎丘寺为“禅院十刹”;以钱塘上天竺寺、下天竺寺、温州能仁寺、宁波白莲寺为“教院五山”,以钱塘集庆寺、演福寺、普福寺、湖州慈感寺、宁波宝陀寺、绍兴湖心寺、苏州大善寺、北寺、松江延庆寺、建康瓦棺寺为“教院十刹”,这些寺院都是当时江南著名的梵宫宝刹。辽代兴建的最有名的寺院就是河北蓟县的独乐寺。元代寺僧依然不减增长趋势,据宣政院至元二十八年(1291)统计,全国共有寺院24318所,僧尼21万多人。寺院多为皇室所修,极尽奢侈宏丽,如大护国仁王寺、大龙翔集庆寺等。明代虽对建寺度僧有明文规定,但是私度僧尼和暗修寺院的现象相当严重,仅四川,据《益部谈资》云:“仙宫佛院,成都颇盛,半创自蜀藩献王时。既累代藩封,又中贵从而增益之。殿宇廓庑,华丽高敝。观如玄天、云台,寺如昭觉、金像、净居、净因、金沙,庙如昭烈,宫如青羊,俱不减两都规模,促供游眺。”从此也可窥见一斑。清代沿袭明制,对寺院僧尼都有限制。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僧尼也在大量增多。据《大清会典》中礼部于康熙六年(1667)的统计,全国共有寺院79622所,僧众有约12万人。这以后的数目当更大,至清末全国僧尼达到80多万人。

藏传佛教的寺院,据不完全统计,到建国为止,全国共有大小喇嘛寺庙5000多所,僧侣40余万人。著名寺院有拉萨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礼囊的桑耶寺、萨迦的萨迦寺、东达孜的甘丹寺、拉萨的哲蚌寺色拉寺、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西宁塔尔寺夏河的拉卜楞寺、承德的外八庙、北京的雍和宫等。(www.xing528.com)

道教宫观的雏型应该是早期五斗道的活动场所——静治。后来出现了地位较高的治所,师家为之,初有二十四治,后增至二十八治,以与二十八宿相应。后又形成四十四治。到了三国,各地治署混乱,没有章法,如《大道家令戒》所言:“诸职男女官,昔所拜署,今在无几”自从太和五年以来,诸职各各自置,置不由吾气真气,领神选举。或听决气,信内人影梦;或以所奏,或迫不得已,不按旧仪,承信特说;或一治重官,或职治空缺。受职者皆滥对天地气候,理三官文书,事身厚食。”因此规定:“诸职自今以后,不得妄自署置为职也。”在南方,著名道士左慈也曾于茅山洞穴中创建宫室,开山传道。晋宋以来,随着道教地位的提高和影响的日益扩大,宫观兴建开始盛行。据陈马枢《道学传》和刘大彬《茅山志》的统计,当时著名道馆就有100多所,其中以茅山一带最为集中,如华阳三馆、朱阳馆、清远馆等。此外其他地方亦有道馆,如建康崇虚馆、始宁四明山馆、余姚太平山馆等。北魏时,北方天师道经寇谦之改造而成新天师道,且被政府许可转为官方道教,修造甚众。孝文帝时,王道义率弟子七人到终南山楼观师牛文侯,大兴土木,使楼宇一新。建德四年(574),北周武帝宇文邕严达建通道观于终南田谷,选道士10人,使共弘教传法。其后经隋唐两代诏令大修,并赏赐大量土地、钱财和庄户,使楼观成为北方著名的道教丛林。现在一般认为,道教最早的宫观就是陕西周至的楼观。其次,隋至唐初,著名的道观还有终南山的云居观、华山的云台观以及京城的玄都观等。唐代崇道,因此宫观的兴建极盛。仅开元年间(713—741),全国就有宫观1687所,其中包括550所女冠宫观。[3]唐玄宗天宝二年(743),诏令升西京玄元庙为太请宫,东京为太微宫,天下各郡为紫极宫。这些宫观华丽壮观,规模非常。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冬日洛城比谒玄元皇帝庙》一诗中这样描述道:“碧瓦初寒外,金茎一气旁。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仙李蟠根大,猗兰奕叶光。……翠柏深留景,红梨迥得霜。风筝吹玉柱,露井冻银床。”宋代的宫观兴建更为盛行,其中太宗时代的上清宫,真宗时代的至清昭应宫和景灵宫、天庆观等规模最大。仅至清昭应宫就耗时7年,花去黄金1万两、白银5000两以铸像。同时,民间也纷纷兴建宫观,《宋史·真宗纪》言当时“天下宫观陵庙,各在地志,功及生民者,并加崇饰”,反映出大兴宫观之风的炽烈。元代的正一道因得到政府的扶持,势力壮大,宫观也遍及江南各地。连不事兴宫造观的全真教也在丘处机时开始修建宫观,创设稳固的活动基地。明初,道教也受到限制,因此除武当、正一两宗派外,宫观兴建稍显寂寞。但明成祖即位后,自诩得到武当之神真武帝君的庇佑,于是在永乐十一年(1413)六月下令大规模营建武当山宫观,于永乐十六年(1418)十二月竣工,历时近6年,耗银百余万两。清代的宫观,据《图书集成·道观部》载,全国各地有古今道观共336所。但可以肯定地说,清代道教宫观的兴建数目多,分布地域广,道士人数也更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