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粤港澳广电传媒生态择优选项的共赢博弈

粤港澳广电传媒生态择优选项的共赢博弈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东是全国唯一有境外电视公开合法落地的省份,也是境外电视进入大陆的桥头堡。这当然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守土有责,也是鉴于香港回归在即,对港英当局在传媒领域通过放松管制而达到“民主拒共”目的的防范之举。延及于今,广东广电全网直播仍有全延时一两分钟不等的应急举措。

粤港澳广电传媒生态择优选项的共赢博弈

广东是全国唯一有境外电视公开合法落地的省份,也是境外电视进入大陆的桥头堡。其办广电,在中国为最难但也因此是最具挑战性与最有生命力的事情。从区域文化形态着眼,粤港澳基于深厚的地缘、商缘、史缘、亲缘;又因一国两制而导致传媒功能与体制观念的重大区别,有了异质同构的传媒生态特点。探讨粤港澳三地广电传媒在竞合中实现“共赢性博弈”,须有历史的眼光和现实的清醒,即以港澳回归祖国前后为界,深入了解彼此间传媒博弈的历史变迁、格局成因及其战略部署,认真梳理其内在发展机理并为彼此间的共生共赢提供有益镜鉴。

一、历史轨迹:竞争中借鉴

香港回归祖国前的历史轨迹:在竞争中借鉴。期间粤广电经历了“国门洞开,眼球饥渴”的吸纳过程;同时也表露出“相形见拙,被动防守”的心路历程;期间与强势的境外电视更是一个“与狼共舞,镜鉴自成”的发展状态。

1.国门洞开,眼球饥渴 

史料表明,上世纪80年代,珠三角鱼骨林立,香港电视媒体最先通过边境溢波传播,事实性进入珠三角,并给境内受众带来新鲜感与诱惑力,而且是“风景这边独好”。当年深圳人的待客之道,就是收视香港电视成为宾馆开房必备条件之一。有条件进入则起于1994年6月广东省有线台的成立,传输过滤的无线、亚视节目至2004年8月的澳亚卫视的准入,先后在广东境内合法落地的境外频道达到了9个。1999年广州市调查数据显示,香港电视收视率达72.5%,而本地集中央及省、市三级电视之力,方才达到27.5%。更早的时候高达9:1。作为一种行业交流,有着合作性进入的纪录则早在粉碎“四人帮”的上世纪70年代末。当年粤港两地的行业合作交流从初尝“牵手滋味”到联手购制的合作“甜蜜期”,再到后来重大事件的联合报道、综艺娱乐节目的联合制作,多为断断续续,有量无质,呈现出散乱而又繁杂,合作形式有限也尚未形成系统,但为之后的合作深化打下了一定基础,较有影响的有——1978年开始的每年一度的粤港现场直播的“省港杯足球赛”;1979年1月29日香港无线首次在广州现场直播的《羊城贺岁万家欢》;1983.1984年广东电视台分别与亚视、无线首次合拍的《大侠霍元甲》与《铁桥三》等等。

2.被动防守,守土有责

这来自本能的抵制,也是悲壮的口号。面对来自境外强势的不同意识形态的电波讯号,大陆政府主管部门的直接做法:

一是强拆鱼骨天线,查抄卫星接收器。先以偷听敌台治罪,后无法扼止,相关的强拆与查抄成为地方政府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当时有感于粤境电视的空中失据,以致当年在岗的省委书记铁腕出手,曾3次亲率队伍下乡,铲除珠三角一带高楼屋宇上的鱼骨天线来搭救。这当然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守土有责,也是鉴于香港回归在即,对港英当局在传媒领域通过放松管制而达到“民主拒共”目的的防范之举。

二是全国支援攘外,无偿提供节目源。1983年,中宣部和广电部联合发出“全国电视台支援闽粤电视节目”通知,大打一场意识形态的空中之战。而且为形成长效机制,要求同时联办每年一度有34个省级和单列城市台参加的全国省级电视台节目交流会。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广东台节目源中来自这一交流网提供的就占其播出量的35%以上。这是时代的重托,也是行业雪耻必须做到的众志成城。

三是境外信源联网,延时把控敏感点。上世纪80年代末,佛山广电率先将香港电视讯号接入其光缆区域网中,90年代初在广东中心城市及广州市的东部网中移植。对于入网的境外敏感信号源,则实施用公益广告“遮避屏显”的做法,以致于广州的导游们在大巴上最爱调侃的一句,就是遮避屏显的广告词,即“广州是我家,清洁靠大家”。延及于今,广东广电全网直播仍有全延时一两分钟不等的应急举措。

3.与狼共舞,镜鉴自成

不过,开放并不意味着市场失守,开放同样可以是自信心和竞争力提高的双重来源。事实上,广东广电首先被要求培养“接受挑战更能够受益”的竞争意识,与狼共舞,以开放倒逼改革,最终在与境外众多的华语媒体的激烈竞争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讲究务实、宽容与变通,开掘多重优势,借助坚持开放、保护、创新三位一体战略决策,实现了由战略退守到僵持再到进取有为的重大转折。当年的举措是——

一是应对挑战,方言成利器。1983年8月起,将作为“广东电视二台”的十四频道定为专用粤语的频道,随后还进一步规定,粤语方言是自产剧目首播的规定语言,从而保证和改善了与香港电视竞争所必需的第一个语言条件。广东地处岭南,与香港属地文化同根同源,均属于以广府粤语文化为主的岭南亚文化圈,粤语的影响根深蒂固,客随主便,形成了广东人独特的收视习惯和偏好。如果说,粤语在一定程度上是阻止外省卫视顺畅进入广东的“防火墙”,那么对于香港电视来说,粤语则成了香港电视长驱直入称霸广东收视市场的“通行证”。为了应对香港电视,粤语频道同样得借助方言这饱含本土文化元素的“文化视角”,可以强化作为区域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兵临城下,亦敌也亦师。港台进入10年后,当年的溢波传播一改为辐射战略,这是随着香港电视影响力日深,也是北京“六四”风波引发港英政府推行的“民主反共”布局所致。对于政治上的对手与行业的先行者,需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香港电视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成为全球八大电视网中的亚洲区唯一一个直属分网,香港电视文化也因此成为中西方电视文化的交汇点,它以其丰富多彩的新闻、资讯、娱乐和教育节目既为香港市民也为境内的广大受众打开了一片现代传媒的新天地。香港电视节目中,新闻资讯节目多,时效强,市民关注度高,且有犀利的时评和广度的报道;再就是经常组织并播放大型综艺节目,而且综艺节目又叫特备节目,包括了节日庆典、颁奖选美、慈善救灾等各类晚会,因其广告收入可占电视台的60%,故成为电视台花巨资精心制作的重头戏;还有是它最引人注目的黄金档节目——电视连续剧。这些剧目虽然故事多为虚构,但细节逼真,风格多样,剧情浓缩,高潮迭起,且制作快捷,产量丰硕,成为香港电视吸引眼珠的独门利器,其作品不仅在香港、在亚洲,在世界华人圈中有市场,同样在内地一经接触也广有口碑,风靡一时。当年构成香港电视的王牌是:拥有雄厚资金并坚持商业化运作、坚持市民性与娱乐性,保持节目竞争力;国际化(新闻“自由化”报道)与本土化并行;新闻节目、娱乐节目与电视剧(含独特的电视电影)成为其三大立台支柱。

三是借力打力,立三大王牌。

在被打压中崛起的广东电视,在摸清新闻节目本土化与贴近性的缺失是香港粤语电视在广东收视的软肋之后,以新闻节目尤其是区域性与贴近性较强的民生新闻栏目创办作为突破口,逐步形成自身的民生新闻、粤语风味与互动娱乐这三大王牌,带动全局与香港粤语电视争夺收视,一直成为了其主力频道即珠江频道的既定之策,沿袭下来并构成了日渐规模和影响的竞争格局:当中一是自办新闻节目聚焦本省民生。即在全国最早开办贴近性强、地域特色明显的民生新闻。其晚间两大新闻栏目《630新闻》与《今日关注》,在本土地域特色上主要突出了三个方面:选材的地域性、视角的生活化与语言的本土化。二是自创文娱栏目凸显广风粤韵。先后推出了具有深厚岭南文化特色的娱乐节目《粤韵风华》,展示广博璀璨的珠江流域文化《文化珠江》,定位于“好食、好玩、好看”的《厨神争霸》,介绍岭南时尚、美食、生活、娱乐等方面内容的《相聚珠江》,短小精悍、轻松幽默的广东首个“脱口秀”栏目《任讲唔嬲》等等。三是自制系列短剧根植岭南沃土。当中前有分类逾千集的《万花筒》,后有同样超过千集的多被内地电视台嫁接翻拍的《外来媳妇本地郎》。《新周刊》在2005中国电视节目榜——榜外榜中将后者誉为“最长寿的本土电视剧集”,并对之评价为“不仅是新时代的广式生活样本,也示范了中式肥皂剧的无穷可能性”。四是电视剧场紧扣区域偏好。广东电视珠江频道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渐找到了诸如:粤语播出、故事好看、娱乐元素多、没有说教并偏向古装搞笑等广东观众的收视偏好,并坚持选择符合这一标准的电视剧在黄金时段的《珠江剧场》连续播出;而精选一批轰动一时的经典影视剧如《精武门》《义不容情》《火玫瑰》《京华春梦》《我来自潮州》《我本善良》等撑起了珠江频道一个又一个的高收视平台。当年最值一提的,是电视剧目从引入到自创的质的飞跃:上世纪80年代末广东电视台的自制剧《公关小姐》,创出了超越港剧在境内的最高收视率:相对收视率83.2%,绝对收视率52.1%。而且这一势头一直延续了整整十年,表现在以《情满珠江》《和平年代》为代表的90代广剧的异军突起。

二、现实择抉:合作中坚持

即港澳回归祖国后的现实择抉:在一国两制中的合作中必须有所坚持。期间在中国“入世”这一“开放倒逼,异质同构”的现实格局面前,粤广电正视包括内地电视崛起在内而形成竞争于无形的“多极格局”,通过产业化集团化的改革实践而呈现“资源整合,潮涌珠江”的生机。

1.开放倒逼,异质同构

一是目标换位,和而不同。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曾讲过:“追兵是标兵,对手是老师”。虽然这主要是对内地的佼佼者而言,但今天这番话对已经回归祖国大陆并依法允许进入珠三角的港澳电视,同样可以适用。因为竞争角逐的目标已经换位,一国治下讲“两制”,对手还应是朋友。事实上,港台尤其是其中的亚视与凤凰,包括澳门的澳亚卫视等主要媒体的背后,有大陆背景的内资比重越来越大,对之完全可视为本民族电视的一部分。按传统中国文化的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划分,港澳电视当是我国民族电视的朱雀,堪称南方支脉的代表。一国两制,她们的最终行政准入,也因其推行非“政”特色,资讯娱乐兼备、中西文化贯通,并有丰富的制作经验与市场运作模式,呈现良性的行业竞争与多元化的发展空间,入境以来一直为内地同行所注目。特别是在香港注册但一直难以在全国广泛落地的凤凰卫视中文台,也连续多年被中国学界权威机构评为内地最受尊敬的媒体企业,在世界华人圈中口碑良好。在与这些已非传统意识形态敌手的竞争较量中,我们应以优势互补,扬长避短的竞合策略为上策,而不是彼此兵戎对撼,互为消长为快意。与时俱进,追兵为标兵,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是粤港澳三地媒体面临的共同新话题。

当下的文化全球化是一大时代走向,这是一个统一与多样并存,中间充斥冲突且不平衡发展的过程。最高境界是孔子所言的“和而不同”:“和”是交融,是主流,但交融不等于是同化;“不同”是特色,但也包含有冲突,其中夹杂着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利益和意识形态之争,但冲突并非排斥,而且还是支流。文化全球化引发的全球化与本土化,同质化与异质化,多元化与一元化是文化发展中的悖论,相反亦相成——粤港澳三地电视完全可以在开放竞争的生态环境中共同创造出一种相异统于一的大中华文化精神。

粤港澳电视当是“异质同构”:粤港澳虽有深厚的地缘、商缘、史缘、亲缘;却因“一国两制”而导致传媒功能与体制观念的重大区别,而有了异质同构的传媒生态特点。作为内地包括广东在内的广电传媒机构,直接隶属于意识形态宣传范畴,虽同样要步入时代转型之列,但在其复合的政治属性(政府喉舌)、社会属性(社会公器)与经济禹性(特殊产业)这三大属性中,政治属性是排列第一的,因而在其不断深化改革之余,时时不能忘却强调执政的共产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领导;而港澳同行,基本属于公共事务范畴,且多为私人资本入股并是公司化的运作,强调传媒产品的商品性和公众性,为了商业回报把服务意识置于首位,在强调受众知情权及自由新闻的同时,有着颇重的娱乐大众的倾向,荧屏上“八卦”与“丑闻”不断。鉴于彼此“具有各自渊源和系统”的国体政体、意识形态、公办私营、文化性格等历史传统的影响,内地传媒呈现出“党性指导下大胆革新”的整体趋势,而港澳尤其是前者,则表现出“从远离政治(信息娱乐化)到靠近政治”的发展特征。

二是空域开放,改革显效。中国执着争取到“入世”,其传媒市场开放势在必然,而且利大于弊,要多从接受挑战更能受益角度认识问题。只是在开放中,国家文化安全预警机制的防范运作讲求平等和让渡、适度到梯度开放直至双赢的理念。广东是改革开放前沿地区,兼容、宽松、灵变、和谐的政治及其人文环境,预置并强化了社会开放的心理和外来文化冲击的免疫机制,也因此国家及其政府控制广东文化开放的阀值历来偏低,而且广东观众更理性和不盲从。在经受住了境外电视长年冲击并已经加入WTO的今天,对于国家让广东充当开放窗口和甚至是文化租界的做法,本土媒介借机谋求的应是先行一步的传媒产业试验园地而不是保护性的传媒行政特区。实践证明,正是加大了空域的开放力度才让广东的媒体新闻改革有了实质性的突破。香港知名学者陈韬文教授在《香港对中国传播系统的影响》一文中,论及大陆开放空域所受香港媒体的影响可概括为四种:示范与中介、竞争与协作、直接冲击、间接助长言论自由,这些影响是“渐进式的、不平衡的、由表及里的,由近及远的,”并直言“电视在各个层面上对广州居民有显著及系统的影响”。事实上,这些影响更多还是积极正面的,属于正能量的。

三是合法进入,跳板在粤。港澳传媒的合法进入应从“入世”背景下的2001年算起,当时以最亲近大陆的华娱电视开先河,接着的是凤凰卫视,2002、2004年先后是亚视、无线,十年后依次还其正式户口。以此也见证,作为具有开放容纳胸怀的粤境主人,对不请自到的客人终以开放、学习、借鉴的心态接受了自己强劲的竞争对手。港澳之地历来是境外势力抢占亚太及大陆的跳板,而港澳传媒同样也仅仅将落地粤境作为跳板,正如凤凰卫视,眼光直接放到了中南海,放到了中国电信,放到了互联网,当时它的高层已表明,“给我一个支点,就能够与央视相抗衡”;机遇出在了当年让央视蒙羞的“911”事件的报道上,“重大新闻报道看凤凰”,当年尤其喜欢看凤凰台的朱总理在两会期间对现场采访的吴小莉给予钦点的关爱,为在场众多媒体所侧目。

2.多极格局,竞争无形

一曰市场生存,不分内外。中国入世,粤境与内地形成梯次市场开放格局。大陆市场经济的转轨,也表明传媒转型在即,而广东的主流媒体已由原来的二元竞争升至多级竞争。当年珠江频道为“迎战”境外电视而生,并在竞争中不断壮大。2005年,粤港传媒竞争态势大逆转,随着广东电视的全面崛起并占据广东收视份额的半壁江山,当年并肩作战的“队友”变成了对手。多年来,广东本地人不习惯收看央视,也许是方言障碍,也许是南北文化差异,以粤语播出的珠江频道从一开始就专注与境外媒体的“抗争”。但近年来央视体制改革幅度较大,越来越有国家大台风范,推出的许多节目特别是大型娱乐节目和重大新闻题材的策划,如中国载人航天飞机升空、申奥成功等,地方台只能望洋兴叹。加之湖南、江浙卫视的异军突起,且跨年晚会都办到了粤境内,都在不断蚕食着广东区域市场,领军的广东电视珠江频道受到更严峻的挑战。而在内地两大经济最发达区域,广电传媒的发展格局应是珠三角在看长三角:今天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看,粤港澳三地电视同行的最大竞争对手来自长三角。后者系列(江浙沪,苏锡常)管理严谨,理念先进,硬件过硬,产业发达,综合素质甚高,且发展后劲强势,明确追求三大定位:宣传舆论主阵地、文化产业主力军、内容服务主平台。其学习目标已绕过港台,深入欧美的世界创意产业之都,直接与国际接轨,体现海派风范。这当以苏州广电的标杆管理与江苏总台的节目系统创新为旗帜。(www.xing528.com)

二曰创优创新,产品为王。广播影视归属内容产业,因此“内容为王”已成为传媒界最为熟知的理念之一。但就电视而言,传媒数字化导致卫视成为寻常传播手段之时,渠道就不再是一种稀缺资源,内容的数量与质量成为了渠道之争的资本。正是电视节目出现“家族相似”的特征而导致媒介同质化,决定了内容为王的择向发生了向定制性内容为表征的“产品为王”的倾斜。实际上,号为包含有载体、资讯与规则三要素的“媒介产品”,其内涵已远超内容概念,一是强调打破以往对单一媒体的“全程依赖”,确定内容要素越来越需要通过不同介质平台的关联组合,形成一个适应于人们新的媒介消费习惯的“产品链”与“服务链”;二是突出节目内容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对于分众的、个性化的丰富内容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三是着意改善传受关系,参与传播领域“平民化革命”,要求有效地扩大受众(用户)在传播过程中的选择权、接近权与表达权,使其在内容产品的策划中实现区别于传统模式的创新与构建。从《万花筒》到《外地媳妇本地郎》,如今这些在珠三角地区最受当地观众欢迎的广东电视系列短剧,之所以都有长达上千集的生命力,成为“最长寿的本土电视剧集”,这都是受到珠三角观众的热捧而专门定制的产品。

三曰差异竞争,取长补短。粤港澳三地由于传媒体制迥异,形成媒介政策、待遇、环境的不平等,自然引发各自传媒生存与发展的差异化,但可实施差异竞争,在有所规避、有所坚持或有所保留的前提下,实现取长补短。当中由于港澳传媒自由开放的新闻管制以及私营性质,其在新闻价值取向上以观众为核心,报道紧密围绕民众息息相关的经济新闻、公共信息,并且突出时效性与接近性,强调现场报道形式,而在境内收视长期占优。而面对港台的“自由话语权”,粤境传媒的突破往往在于借助开明政府搞全程直播发布会(如,非典疫情新闻发布会)、重大活动(赛事)与重大事件的最权威、最优先的报道到位,并以报道的深度与权威解读及把关取胜。

3.资源整合,潮涌珠江

一曰双龙出海,推波助澜。中国电视少有一省两个并列省级台并都能上星的先例,先后而立的广东电视台和南方电视台被定位为“双拳出击,双龙出海,两台并驾齐驱共同发展,统一使用调配资源”。尤其是2001年12月南方电视台的成立,虽然起因于中国广电的“有线无线合并改制”,但更重在它是广东广电改变生存竞争格局的战略思考产物:一是增添粤港媒体竞争生力军;二是规定其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将为随后成立的南方传媒集团做出可行的预案;三是借之引入激活广东电视媒体市场的新动力。成立后的第六年,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在《2007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中作出的评价是:南方电视台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省级电视台之一,“通过组织优化和流程再造,定位调整、差异化竞争、品牌塑造等一系列举措,成为广东市场上收视份额增长最快、升幅最大,并能与境外电视竞争的主力”。

二曰联合发展,崛起南方。2004年1月18日,联合了19个地市媒体而在全国首创全省性的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挂牌,形成特有的“南方模式”,即按时任集团总裁王克曼在职所总结的,强调以发展、和谐为主题,以条块结合为本质特征,以联合发展为核心内容,注重广电规律、市场规律、传播规律和需求规律的结合与平衡,以此改变广东广电与境内外媒体的竞争格局,确立了主流媒体的主体地位及主导作用。“联合发展”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与产业集团化要求的“资源整合”尚不能同日而语,但它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当今中国传媒对社会宏观思想的响应,并带来运营管理上“共赢”的优化局面,形成了集团本部与地市成员单位旨在加强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喜人效应。历史证明,在经历了从2001南方电视台加盟竞争到2004年10月间的“阵地争夺战”阶段之后,“南方模式”战略实施仅一年有余,南方传媒集团就凭借联合发展的合力优势,实现了从“被动防守”到“主动出击”的战略逆转。来自尼尔森公司的权威数据表明,2005年上半年南方传媒集团在广东境内收视市场份额比是54.9%对45.1%,首次整体超越境外及香港电视,藉此为分水岭,2006年之后,合力中竞争的收视比更是稳步达到七比三以上,取得了开创性也是长效性的竞合成果。

三曰品牌当道,格局改观。考察当今粤港三大同类品牌的时政性栏目,即凤凰台的《时事直通车》与后起之秀的《直播港澳台》(深圳台)与《全球零距离》(广东台),均是新闻节目中的“连线中国”,彼此既是一种师承借鉴,也是一种实力对撼:前者具有全球视野,追求“当大事发生时我存在,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我。”栏目设有头条新闻、国际专列、时事点评、国际集锦、海峡两岸、港澳聚焦、科技报导、财经消息和社会掠影多个环节。每逢报道国际重大事件,还必有评论员现场作时事点评。中者借由地缘之便,首创人无我有的“全方位播报港澳台资讯”栏目,将区位资源转变成媒体竞争优势,并突出节目的差异化、脱敏化、多元化、深度化,着意在现有电视市场格局下尽可能突破藩篱,让“中国新闻”走向“新闻中国”。而后者作为周播栏目,则突破常规,采用“本周关注+军事观察”的板块架构,通过抓住重大国际新闻事件,借由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遍布全球的记者进行现场连线直击采访、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连线点评分析,进而挖掘新闻背后的细节。栏目立足新闻评论、观点剖析,从全球视野出发、紧跟国际热点时事、深入报道现场,将国际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和高度淬炼在短短的20分钟时间内,充分满足受众开拓国际视野的诉求,实现高度资源平台整合,让“全球”概念立体呈现。如果说,两地三者的实力颉颃,《时事直通车》赢在传播范围和内容择取的广度、那么《全球零距离》则胜在报道内容的深度和视野的高度、《直播港澳台》则强在资讯的浓度和平台整合的力度。后生者可畏。

三、未来愿景:共赢性博弈

即党的十八大之后展示的未来愿景:共赢性博弈。今天粤广电的“引进来”是为了更好地“走出去”,达到境内外同行的“竞合双赢”;传媒的“市场融合”,靠深化改革来推动;而“一国两制”的庄严承诺,决定了同中有异的“大局一统”。

1.引进走出,竞合双赢

从中国“入世”的2001年算起,目前已在广东境内正式落地的港澳电视频道有香港无线(TVB)的翡翠、明球,亚洲电视(ATV)的本港、国际,凤凰卫视的中文、资讯以及最早进入的华娱电视等,澳门进入的只有成立于2004年3月的澳亚卫视中文台。而粤境入港的广东媒体从2004年开始,先后已有广东卫视、南方卫视、广东电视珠江(海外)频道、深圳电视台新闻频道、以及有港资背景的点心卫视等。就在这竞合的过程中,相对于“引进来”的“走出去”,大陆媒体在境外出现了受众有限而导致“传播的发展空间窄小”的发展障碍。因此,深刻总结当年香港电视在被“引进来”的过程中彼此实力消长的经验教训,高度注意自身在软实力的升值空间,着力在“走出去”的同时而积极引入先进的传媒管理方法、技术以及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做到思想解放、合作包容与市场对接,包括适度开放境外资本被拒于高度垄断的传媒行业禁区,寻求竞争双方从非合作博弈向合作博弈的内核转化,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在收视和利润方面的胜出,这应当是“引进来是为了更好地走出去”的最好注脚。事实上,作为广东媒体走出去的代表——广东电视珠江频道已从“借船出海”提升到“造船出海”的境界。2004年7月,珠江频道海外版(2008年改称珠江频道境外版)开播,经营触角延伸至境外媒体的收视大本营,对境外媒体的内地攻略形成了制衡。2005年,珠江频道6小时海外版节目入股马来西亚覆盖东南亚及周边地区的华语电视频道“家娱频道”;同年,珠江频道海外版落地香港和澳门。2010年7月,频道借助香港最大的IPTV—now宽频电视进入90万户香港家庭,并引发竞争对手TVB的重视。迄今,珠江频道已经进入香港、澳门、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以及美洲、欧洲、南非等区域的电视网络,覆盖面之广、观众之多在国内省级地面频道中绝无仅有,为我国的省级地面频道树起了一面“走出去”的旗帜。

基于“走出去”战略的有效实施,在主要节点上还有必要改善的,一是入乡随俗,拓展生存空间:即强调因地制宜,深化本土融合,例如号称粤港频道的“点心卫视”,要引入外资管理模式,引入雄厚民间资本实力,突出频道定位特色;二是求同存异,发挥各自优长:即承认粤港澳三地新闻资讯的快慢、深浅,议评的角度与高度各有不同,但彼此的受众是青菜萝卜各取所需,互相印证,当然也包括取长补短或互为补充;三是鼓励民营影视企业走出去,让政府、民营与外资这三驾马车,做到并驾齐驱,形成快速发展的合力。

2.改革推动,市场融合

一曰正视瓶颈,深化改革。从宏观着眼,内地传媒走出去,宏观体制规则层面的改革进程缓慢是最大障碍,当中有着长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落后管理思维与运行惯性,这当然需要国家从政治领域层面实施重大改革才会有所突破,但眼下可以做到的,是尝试从人文、地理、资源、经济、市场、人才、文化遗产、珠江文明与文化,以及国际影响、外商投资旅游等角度去寻求合作性博弈的契合点与合作基点;从市场经济的转型对接中,实现资产管理向着资本运营的有效转变。从微观入手:就是反省对外传播空间有限的众多环节,包括频道定位模糊、节目创新不足、内容针对性差,政治宣传味浓,受众构成单一等等,从中一一对应找到突破口,从而加大珠三角地区新闻资讯的份量与改善之前的缺陷,尤其是要在报道内容、报道方式以及媒体产品定位、媒体功能和经营形式等方面更加市场化。

二曰市场主体,合资合营。传媒作为一种产业,要适应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形势,就要进一步深化改革,逐步理顺政府与媒介、媒介与市场的关系,把媒介推向市场,形成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粤港澳传媒实现合作博弈,甚至可以合资合营,需要市场对接,而且成为市场主体必须拥有独立的产权,即使是国有控股堪属特殊产业的市场主体,至少也应该被授予相对独立的经营权,能够在市场活动中放开手脚,主动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综合最大化。所以,境内传媒市场主体的建立和产权制度的改革确实是传媒体制改革的难点和焦点所在。可以这样说,对外开放“走出去”遇到的问题需要上升到体制性解决的高度。因为一流的媒体靠系统,而首先不是靠人才与老板。传媒的核心竞争力直接来源于业内有着充满活力的系统。当前的体制因素,特别得条块分割的生存格局与偏执僵化的事业属性,已经成为了影响中国电视业发展以及电视全功能发挥的最大障碍。而这一“障碍”首先是不合时宜,并不意味着历史的“否定”。应当指出,今天大陆境内广电行业的改革与创新以及与国际接轨的最大阻力:不仅仅是观念问题,更在于是由政资、政事和政企不分而带来的诸多矛盾及其利益之争。

三曰平等对话,联合发展。合作博弈基于平等性,这也是由市场经济的本质所决定的。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市场交换的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市场主体在市场上只有相互平等,具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才能实现主体间的交换行为。我国传媒长期处在一种极度分割的市场结构之中,政策壁垒森严,块状行业管理依旧,地区壁垒、媒体壁垒、行业壁垒严重阻碍传媒产业的扩张和发展。虽然某些文件中规定要同等对待市场主体,入世之后特别是港澳回归祖国以来更是如此强调,但是在传媒业界的实践中却困难重重。

3.一国两制,大局一统

一曰完善规制,法治管理。港澳回归,实施的是一国两制,强调的是求同存异,依法办事。考量彼此,在传媒政策方面:港媒法规是“立法严、执法宽”;内地是“立法泛,纪律严”。前者强调言论自由是天赋人权,后者坚持以政治权利来规定公民的新闻自由。要和谐,就要互相尊重、互不干扰,长期共存,共同发展;要合作,要进入,就要沟通,寻求共识,而爱国主义、法治精神与市场经济是良性竞争、共同发展的三大宝典。

二曰文化趋同,资源共享。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粤港澳民族电视共同发展的源泉与根基。今天在意识形态最敏感的领域讲文化意识与文化眼光,其目的首先就是希望粤港澳三地同行在自身观念上,能早日从以往各自或多或少存在的狭隘、单一、短视、线性的思维定势的束缚之中挣脱出来,以形成宏阔、多元、深邃、立体的新视野,开拓出更有作为的新天地。而文明,则是文化的价值取向。而政治文明又是传媒跨境跨越发展的根本保证。在中国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景下,作为粤港澳电视发展根基的珠江文化有着三大潜在优势或三大良好素质:

一是属海洋性文化带来的开放性、兼容性、善变性,十分有利于形成当地开放、宽松、灵变、和谐的政治环境和人文环境,从而也预置并强化了社会开放的心理。这十分有助于帮助彼此从容判断真伪、美丑;强化精神免疫力、心理承受力和文化吸收能力。

二是属感性型文化特的非思辨性和强劲的生命活力,对因袭而来长期扼制我们民族生机的独断的理性主义价值意识,具有强烈的忤逆冲劲,当我们在召唤时代,争取民族生命魅力得以充分展示的时候,它们尤显气息清新、感人,具有革命性意义。虽然略具叛逆色彩,但对唤醒感觉,张扬感性,对改造国民性,活化社会业精神面貌与改善宣传手段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也是有别于北方与内地同行的某种南派的精神特质。

三是属边缘性文化因疏离文化核心而具有的自主格局(表现在珠江文化身上就是极富变异色彩的远儒性,以及中央政府赋予的特殊灵活政策),蕴藉着当地社会有别于内地那种敢于独树一帜走向多元、开放而更富有创造性的巨大潜能,这在历史重大转折时期,亦表明它不可推卸地要担当起向内核地区辐射新文化的历史责任。应该说,文化的远儒性固然使之失去厚重和纵深的优势,但反过来当内地深感到传统因袭沉重而更急迫于破旧的时候,它却因更多地受到时代浪潮的冲击而更专注于纳新与创新,改革开放早期的广东电视台拥有大陆传媒相当多的全国第一就是明证。

三曰竞合通途,博弈共赢。所谓的博弈共赢,即互为对手的决策主体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如何理性地实现自身最优策略组合,寻求帕累托效应以实现自身效用或整体效益最大化,其中共赢是最理想的博弈结果。当中强调实现从良性竞争走向合作自觉的境界。作为多种竞合的有效通途,一是从建立联系渠道到构建合作平台。当中既可通过合办节目,合办公司与频道,达到“借船出海”的目的;亦可通过搭建平台,一如影视节目交易平台,特别是已成功举办过几届现在有待重整旗鼓的国际华语电视周,通过共同积极的交流合作,创制出大中华文化的系列佳作与品牌集群。二是从项目合作到产业开发,从零敲碎打的项目合作到合资合营的产业开发。广电产业向来拥有政府投资、企业投资、播出机构投资、社会投资、和外资投资这五大投资板块,通过积极有效的资本运作,让“五个轮子”一起转出系列重大的竞合成果。

结 语

今天,改革开放已过35周年,粤港澳三地电视同行在生存竞争中的相互借鉴,还得把眼光延伸至北上的内地和远在太平洋彼岸的欧美;而在继续合作中的坚持,有必要求同存异并上升到大一统的中华大文化。作为粤港澳传媒生态开放环境下的择优选项,首当其冲的还是爱国与政治的文明;合作通途的保障是法治的日益健全与市场经济的顺利转轨;随着两岸三地各自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彼此传媒完全可以实现的梦境:在文化产业领域成为国家强大与民族繁盛最具活力、最有影响力的三大主力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