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现状分析

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现状分析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办学条件现状1.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支出甘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作为一种双语双文化教育在此显得尤其重要。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不仅需要政府及教育机构的扶持,还要有相应的研究来支持和指导这项事业。甘南州、临夏州、张家川县为大力发展当地双语教育,2012年比2011年均提高了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分别提高了0.37%、2.78%、1.49%。

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现状分析

(一)办学条件现状

1.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1)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支出

甘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作为一种双语双文化教育在此显得尤其重要。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不仅需要政府及教育机构的扶持,还要有相应的研究来支持和指导这项事业。根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甘南州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支出为11.97亿,2012年为14.15亿,涨幅为2.18亿;2011年临夏州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支出为15.6亿,2012年为23.28亿,涨幅为7.68亿;其余各民族县2012年均比2011年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支出有所增长,涨幅最低的县为肃南县0.15亿,最高的县为张家川县1.15亿。

(2)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

十一届三次会议期间,关于大力推动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发展的提案中指出:“国家应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大力推动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发展,首先重点解决双语教育师资短缺、双语教材老旧单一、双语教育经费不足等主要问题”。甘南州、临夏州、张家川县为大力发展当地双语教育,2012年比2011年均提高了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分别提高了0.37%、2.78%、1.49%。其他民族地区,2012年基本与2011年各地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持平。

(3)生均公用经费

2012年各民族地区生均公用经费较2011年同期相比均有增长,甘南州由2011年的生均761.23元增长至2012年的1166.15元,涨幅为403.92元;临夏州由2011年的生均1009.12元增长至1750.5元,涨幅为741.38元;阿克塞县由2011年的生均1186元增长至2012年的1273元,涨幅为87元;肃南县由2011年的生均4000元增长至2012年的5100元,涨幅为1100元;天祝县由2011年的生均861.23元增长至2012年的1982.63元,涨幅为1121.4元;张家川县由2011年的生均598元增长至2012年的1074元,涨幅为476元;肃南县生均公用经费2011年与2012年持平。

图3 2011年与2012年生均公用经费比较

(4)高中教师全年投入培训费用(万元)

为搞好甘肃省民族地区教师继续教育,各级政府从民族地区教育政策,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入手,加强教师培训经费,提高教师队伍质量。2013年甘南州投入100万元开展教师培训,临夏州用于高中教师培训投入达到170.175万元,天祝县投入93万元,其他各县均有不同程度的投入,最低为肃南县,用于高中教师培训的费用为5万元。

图4 高中教师全年投入培训费用(万元)

2.硬件设施建设现状

(1)学校数量

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主要采用两类模式,一类模式采用以民族语言教学为主,用民语直接授课,同时加授汉语文课。这类学校中汉语教师较少,民语教师占多数。二类模式采用以汉语为主授课,单科加授民语文,主要是“汉加藏”的方式,用藏语进行间接辅导。1982年甘南藏族自治州召开改革开放后的首次“全州民族教育工作会”,在总结、吸取教训的基础上确定了“两个为主”的教学体系。经过20余年的实践,逐步探索出适合藏族小聚居区的“两个为主”教育模式:即“以藏为主,加授汉语文”的一类模式和“以汉为主,加授藏语文”的二类模式。

目前,甘肃省各民族地区大多采用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甘南州共有一类学校9所,二类学校3所,普通高中20所;肃北县有一类学校1所,普通高中1所,天祝县有一类模式学校1所,普通高中4所,其余各县都为普通高中办学模式。

图5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各类模式数量(所)

(2)校舍建设

自普通高中新课程该实施开始,我省普通高中办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各地加强了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的质量建设,各具体指标见表1:

表1 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普通高中指标

(3)设施投入

①计算机配置

多年来,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教学设备紧缺,教学方法陈旧,大部分双语类学校缺少必备的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尤其是现代教学仪器和设备十分紧缺。据统计,2009年,甘南州平均41个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全州各级各类学校均无电子阅览室,大部分农牧区中小学和寄宿制学校无计算机教室,无法正常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晚、发展慢、普及程度低,停留在重设备充实,轻使用层面,教学信息化程度低。多数双语教师仍以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启发诱导式、合作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在双语教学中没有得到体现,教学方法、手段跟不上普通类学校发展的步伐。截至2013年,随着甘肃省普通高中建网学校比例继续提高,甘南州、临夏州、肃南县、肃北县区域内高中每百生计算机拥有量均超过了甘肃省每百生计算机拥有量9.78台的标准,但天祝县、张家川县尚未达到标准配置要求。

图6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每百生计算机拥有量(台)

②图书藏量

2012年,甘南州高中学校印刷版图书藏书量为43.1205万册,临夏州为40.5万册,肃北县图书藏量超过10万册,天祝县超过15万册,张家川县接近5万册。

运动场馆面积

2012年,甘南州高中学校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超过250000平方米,临夏州为128500平方米,天祝县、张家川县超过50000平方米,肃南县和肃北县还不足20000平方米。

图7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学校印刷版图书藏量(册)

图8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学校体育运动场馆面积

体育器材配置

2012年,甘南州地区高中学校体育器械配备达标的学校比例为50.75%,临夏州为31.30%,天祝县和张家川县均达到100%,肃南县和肃北县没有学校达到标准。

音乐器材配备

2012年,甘南州地区高中学校音乐器械配备达标的学校比例为48.13%,临夏州为37.50%,天祝县、张家川县和肃北县均达到100%,肃南县没有学校达到标准。

图9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学校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

图10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学校音乐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

美术器材配备

2012年,甘南州地区高中学校美术器械配备达标的学校比例为67.5%,临夏州为31.2%,天祝县、张家川县、肃北县和肃南县均达到100%。

图11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学校美术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

⑦理科实验仪器配备

2012年,甘南州地区高中学校理科实验仪器达标的学校比例为68.42%,临夏州为38%,天祝县、张家川县、肃北县均达到100%,肃南县有50%的高中学校达到标准。

图12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学校理科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比例

(二)师资队伍现状

1.少数民族高中与普通高中专任教师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稳步推进,各级各类专任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相对于学生增加速度,教师增加速度还是太慢,笔者认为,高中教师短缺的主要原因:一是我省高中阶段学龄人口基数大;二是高等教育扩招,拉动高中教育需求,出现高中学生规模迅速增长。这导致高中教师数量仍然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在各市(县)中,甘南州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数为1434人,一类模式专任教师数为655人,二类模式专任教师数为498人;肃北县普通高中教师数为71人,一类模式专任教师数为71人,天祝县普通高中教师数为407人,一类模式专任教师数为64人。

图13 少数民族高中与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数(人)

2.民族语言授课专任教师数

在各市(县)中,天祝县一类模式高中民族语言授课专任教师数为25人,肃北县一类模式高中民族语言授课专任教师数为59人,甘南州一类模式高中民族语言授课专任教师数为479人,二类模式高中民族语言授课专任教师数为104人,其他地区均无民族语言教师。

图14 民族语言授课专任教师数(人)

3.全年培训教师人次

教师培训工作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环节,为了满足少数民族地区教学的需要,加强双语教师培训,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指出:“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教师队伍建设要把培养、培训‘双语’教师作为重点,建设一支合格的‘双语型’教师队伍,要大力推进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2013年,甘肃省各民族地区对所在区域高中教师均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培训。临夏州培训全年普通高中教师2313人,占高中教师总人数的84.9%。甘南州培训一类模式高中教师103人,占当地一类模式高中专任教师总数的15.7%,培训二类模式高中教师19人,占当地二类模式高中专任教师总数的0.03%,培训普通高中教师337人,占当地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总数的23.5%。阿克塞县培训普通高中教师95人,占高中教师总人数的80.5%。肃南县培训普通高中教师39人,占高中教师总人数的90.7%。肃北县培训一类模式高中教师151人,培训普通高中151人。天祝县培训一类模式高中教师38人,占当地一类模式高中专任教师总数的59.3%,培训普通高中专任教师386人,占当地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总数的94.9%。张家川县培训普通高中教师超过1000人。

从上述数据显示来看,少数民族地区对普通高中教师的培训较为重视,各地全年培训基本都达到教师总数的90%以上,一类模式教师的培训人数偏低,甘南州一类模式接受培训教师数量为教师总人数的15.7%,天祝县为59.3%,二类模式培训教师数量则更少,基本没有针对性较强的学科培训和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这也是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学科水平低、教学质量差的原因之一。

图15 少数民族高中全年培训教师人数(人)

(三)双语教学现状

1.双语使用情况

双语教育是甘肃省民族地区教育的主要特点,也是民族地区高中教育的特色模式。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民族有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主要集中在甘南州、天祝县、肃北县、阿克塞县。临夏州东乡族、肃南县裕固族有民族语言,没有文字,在个别不通用汉语的山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用东乡族、裕固族口头语言进行辅助教学。甘肃省实行双语教学的12个民族县(市)中,有双语中小学306所,在校学生3万多人。其中完全中学29所,在校学生5000多人。寄宿制中学10所,在校学生2000多人。完全小学277所,在校学生1万多人。寄宿制小学116所,在校学生8000多人。还有4所中专和2所高校开设了民族语文课或用民族语文授课专业班,在校学生1000多人。

(1)藏族语言文字概况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甘肃藏族地区的藏语,分别属于藏语的安多方言、康方言和卫藏方言。夏河、碌曲、玛曲以及卓尼北山、康多一带操安多方言。天祝藏族自治县属安多藏区。卓尼的农业地区和迭部、舟曲等地藏语属康方言和卫藏方言,其语音又因地域不同而略有差异。(www.xing528.com)

藏文属拼音文字。藏文有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字母符号。目前,甘肃藏区的语言文字研究与应用,是与西藏自治区的“五省区藏语文协作工作领导小组”进行新词术语规范化、标准化协作工作。

长期以来,甘肃藏族地区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相关规定和我国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坚持在民族自治地方使用两种文字。近十年来,译制各类中外电影电视剧和科教片等410部(集)。电视、广播综合覆盖人口78万人,覆盖率达到92%,综合覆盖率比“九五”末分别增加30.2和21个百分点。

甘南州实行“双语”教学的中小学12所,在校学生45738名,以藏为主类学校学生25930名,以汉为主类学校学生19808名。

天祝藏族自治县开设藏汉英“三语”教学的学校共有30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中等师范学校1所、完全小学27所、教学点1所。有牧区寄宿制“三语”完全小学18所。“双语”学校在校学生7423名,其中,学习藏汉英“三语”的学生2662名,占全县学生总数的14.1%,占少数民族学生的15.95%。目前,全县双语教学应用是:小学以汉语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和英语,中学以汉语为主加授藏语文和英语,辅助以藏语为主加授汉语和英语的教学模式。“双语”学校的“三科”合格率由96年的9.1%提高到现在的71.8%。近几年,民考民考生的平均升学率达96%。

甘肃省藏族地区的双语教材,均使用藏语文五省区统编教材。

(2)蒙古族语言文字概况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为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肃北蒙古族来自卫拉特蒙古和硕特等部,其语言自然属于卫拉特方言,只是由历史变革和牧地转辗迁徙的原因,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肃北蒙古土语。此外,肃北蒙古土语又有接近内蒙古中部方言的地方,确认定为具有卫拉特方言和内蒙古方言的中间性特点。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中小学采用的是蒙古语文八省区统编蒙文教材,全县订阅的蒙文报刊和收听广播节目,都是内蒙古自治区出版发行和播出的,本县从事蒙古语文教学、翻译及广播的人员,也多来自内蒙古或是使用推广蒙古标准语。随着时代变迁,甘肃省肃北蒙古土语同国内标准语之间的距离,也逐步缩小,肃北蒙古族的口语方言渐趋标准化。蒙文的普及程度日益提高,使用范围也不断扩大。

2.教学实施现状

(1)课程设置

目前,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课程内容方面普遍存在一下教学困难:

①学生第二语言基础差,加授课质量不高。由于地域辽阔、农区牧区交错,语言环境的差异显著,不管是“以藏为主”的“一类模式”(以藏语文授课,加授汉语文还是“以汉为主”的“二类模式”(以汉语文授课,加授藏语文),都使双语教学向单一方向发展;处于藏语言环境中的牧区学生,学习藏文热情高,成绩提高快,学习汉语文无积极性,成绩提高慢;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特别是部分没有处于藏语言环境的学生,学习汉语文热情高,成绩好,而学习藏文无积极性,成绩提高慢,加之各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加授课,单一发展主授课现象仍然存在。

②教材质量有待提高,教辅资料缺乏。甘南州目前选用的双语教材是由五省区协编、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藏文各科教材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少数民族汉语教材研究中心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藏族地区使用)》汉语教材。双语教材编写起步较晚,许多概念和词语由汉语翻译而来,因编译者对概念、术语的理解差异,常常出现错译、误译、不确切和不符合藏语习惯等问题。加之“五协”由青海省教育厅管理,教材侧重点和适应性更倾向青海省的民族教育。甘南州双语类学校自2005年秋开始进行新课程改革,但双语教材建设滞后,照搬翻译汉语教材内容较多,反映本民族特色的内容较少,忽视了学生民族文化心理和民族传统历史文化背景,特别是生活在信息较闭塞并且纯民族语言环境中的学生,对于很多事物完全没有认识基础,接受比较困难,只能死记硬背。同时,藏语学科教辅资料缺乏,除重点学科有同步练习外,大部分学科没有同步练习和假期作业;教师对学科教学的重点、难点等无法把握,只能由教师 自己搜集、翻译、改编汉语教辅材料。由于双语教学资源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语教育的发展。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学校目前是否拥有良好的双语教学环境”的问题,教师和学生持有不同的观点,60%以上的教师持认可态度,80%的学生也同意此观点,但约30%的教师认为学校目前还没有拥有良好的双语教学环境,10%左右的学生持此观点(图25)。由此可见,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高中,学生的双语学习环境氛围较好,基本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但部分教师认为,学校为教师提供的双语教学环境还有待改善。

图25 学校目前拥有良好的双语教学环境

针对“少数民族高中学校双语教学课程体系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59.3%的学校正在建设双语教学课程体系,33.3%的学校已经建成了完备的双语教学课程体系,7.4%尚未开始建设双语课程体系。(图29)

图29 学校建设了完备的双语教学课程体系

开发校本课程不仅能促进双语学校的发展,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且也能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根据调查,22.7%的学校已经开发了双语教学的校本课程,26.4%的学校正在开发校本课程,另有50.9%的学校尚未开发任何校本教材,因此,因地制宜的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双语高中校本教材的开发,是学校自我发展,提升品质的重要途径。(图30)

图30 学校开发了双语教学的技术课程

对于学校“双语教学的课程内容设置是否合理的问题”,调查的结果显示,80%以上的教师和学生认为较为合理,20%以上的教师和学生认为内容需要调整。(见图28)

图28 学校双语教学的课程内容设置是否合理

双语教学内容的设置,直接关系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成绩,根据数据显示,57.4%的教师认为应该对目前的双语教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13%的教师认为不需要改革(图27),目前的课程设置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

图27 应该对目前双语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目前,64.2%的教师认为学校目前采取的一些有关双语教学的措施是有效的,13.2%的教师比较不赞同此观点,另有3.8%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采取的有关措施是无效的。(图31)

图31 学校采取的一些有关双语教学的措施是有效的

(2)管理模式

①双语教师队伍管理

近几年来,我省双语专业教师队伍数量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数量性短缺和结构性紧缺并存。根据官方数据统计,目前,甘南州具备双语素质的教师有2384人,按照附加编制应补充双语教师1506人。从结构上看,大部分紧缺专业教师经过校本培训后,跨专业、跨学科任教,尤其是藏理科和藏历史、藏政治等学科专业教师奇缺。如碌曲县藏族中学藏化学教师l1人,专业教师2人;藏物理教师6人,没有专业教师;藏政治教师8人,专业教师只有1人;藏历史教师9人,专业教师只有2人;其余都由藏语文教师兼任,其他学校也普遍存在此问题。通过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反映,仅60%左右的教师认为目前承担双语教学的教师专业结构是合理的,40%左右的教师认为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需要进行调整。(见图26)

图 承担双语教学的教师专业结构是合理的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民族地区高中学校中,已经拥有实施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学校占总数的11.4%,有50.9%的学校正在逐步拥有本校的双语师资队伍,还有37.7%的学校没有自己的双语教师队伍。(图38)

图 学校拥有实施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

22.2%的学校为双语教师提供了专门的培训,29.6%的学校正在为双语教师提供相关培训,另外48.1%的学校尚未为本校双语教师提供任何培训。(图37)

图 学校为承担双语教学教师提供专门的培训学习

②学校发展模式

目前,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正在努力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例如,争取为合作一中和合作藏中安排实施了援藏资金项目,支持合作一中和合作藏中创建省级示范性高中和全省示范性寄宿制学校。安排合作一中建设投资810万元(其中援藏资金700万元),面积4500m2的宿舍楼,目前在进行前期准备。安排合作藏中建设投资864万元(其中自筹171万元),面积4800m2的教学楼,正在进行前期准备;投资889万元(其中援藏资金700万元),建设5126m2的宿舍楼,已完成主体工程。这些硬件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后,可较大幅度地增加学校容量,办学条件也将得到相应改善。

同时,大力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围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六个方面的新变化,制订实施方案,完善制度细则。进一步加大督促指导,对15所完全中学和高级中学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进行了全覆盖式跟进调研。多层次组织开展高中校长和教师的新课改培训和远程学习,确保所有担任新课改教学任务的高中教师都能基本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针对“目前学校有关双语教学的管理模式是否需要改革”的问题,73.6%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有关双语教学的管理模式需要改革。(图32)

图32 目前学校有双语教学的管理模式需要改革

③课程评价

关于学生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是学生是否毕业的依据和高校招生录取的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基本素质包括六个方面: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目前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双语高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综合素质评价的组织实施不公、综合素质评价的可操作性不强、综合素质评价的区分度不高、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实际使用不力、等级标准操作性不强、用以选拔学生借鉴参考的意义不大等问题。根据调查数据显示,20.4%的双语高中为学生制定了专门的考试和评价制度,57.4%的双语高中正在为学生制定专门的考试和评价制度,还有22.2%的双语高中采用通用的考试和评价制度(图33)。

图33 学校对双语学生制定了专门的考试和评价制度

同时,80%以上的学生和教师认为学校应该制定一些专门针对双语学生实施考核的办法,但将近10%的教师和学生不同意学校设置专门针对双语学生的实施考核办法。(图34)

图34 学校应制定一些专门针对双语学生实施考核的办法

关于教师评价。根据教师调查显示,85.2%的教师认为目前承担双语教学的教师所承受压力比一般教师更大(见图35),并且将近60%的教师认为目前双语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是不合理的,有待修定(见图36)。

图35 目前承担双语教学的教师所承受压力更大

图36 目前对双语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是合理的

(3)学业成就

多年来,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始终面临升学、就业选择面窄的困境,加之工作中使用民族语言机会少,双语高中学生毕业后面临的问题很多。现行的国家、省、市各级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考等各类就业考试中,招考藏语专业大中专毕业生的非常少,双语类学生就业仅限于教师和藏医类医疗卫生行业,即使有个别岗位有少数民族名额,考试还是统一使用汉语,影响了他们的考试成绩,导致难以就业。比如甘南州州级机关需要藏语文专业的单位只有报社、广播电视台、编译局等,县级单位除广播电视局需极少藏文专业人员外,大量藏语文专业毕业生只能到各县的藏中、藏小任教。众多现状问题,使家长、学生对学习民族语言的兴趣和积极性下降,双语生源减少。 因此,在本次调研中,研究组专门针对在“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学是否有必要性”的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68.5%的教师认为非常有必要性,仅3.7%的老师认为在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学非常没必要。(图22)

图22 在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学时有必要的

同时,通过调查发现,45%左右的教师认为双语教育造成了民族间教育机会的不均衡,34.6%的教师不赞同此观点。(见图23)

图23 双语教育造成了民族间教育机会的不均衡

88.9%的教师认为双语教学有助于促进不同民族间教育资源投入更加趋于公平合理,仅有11.1%的教师不认同此观点。(图24)

图24 双语教学有助于促进不同民族间教育资源投入更加趋于公平合理

针对“国家是否应该对双语学生的高考录取采取正常倾斜”的问题,80%以上的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应该对双语学生的高考录取采取正常倾斜,有10%左右的教师和学生不赞同此观点。(见图39)

图39 国家应该读双语学生的高考录取采取正常倾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