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滚河亚洲象保护:探究傣族象崇拜的表现方式

南滚河亚洲象保护:探究傣族象崇拜的表现方式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傣族群众还从以下各种方式来表示对象的崇拜,主要有:象建筑古代傣族先民的住房,其外形是高脚的干栏,其内涵是象文化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可称为干栏文化与象文化的结合。这是象与佛的最原始的关系,可称之为佛教文化当中的象文化。这种造型的形成与傣族先民早期图腾崇拜有着紧密的联系。象鼻凤凰的两个形象来源大象和凤凰,作为古代傣族先民所崇拜的自然物,它们与傣族人民有着紧密的联系,代表了傣族的大象文化与凤凰文化。

南滚河亚洲象保护:探究傣族象崇拜的表现方式

傣族群众还从以下各种方式来表示对象的崇拜,主要有:

(1)象建筑

古代傣族先民的住房,其外形是高脚的干栏,其内涵是象文化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可称为干栏文化与象文化的结合。干栏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房柱多,最少的也有32 根,最多的达80 多根。傣族先民根据这一建筑特色,采用坚硬耐腐之木雕刻成一头小象卧于房柱之下,名曰“象柱”。据说,这一建筑设计思想来自于镇天定地神象的神话,带有能使建筑物永远牢固的含义(岩峰,2007)。

(2)象雕塑

在傣族聚居区,无论是城市还是村寨,都有大量的象雕塑,表达出傣族人民对象的崇拜,制作的材料可以是木雕、石雕水泥、以及直接用泥塑,更为精美的象雕是用玉石或象牙作为材料。表达出的“象”形象有自然生活的原始崇拜的象、端庄的佛教传说的象、活泼可爱的象。数量上有独象,也有象的家庭(1雌1雄1幼),也有的制作一个小的象群。象雕塑最集中的还是在佛教的寺院,在城市的中心、村寨的寨心,也常用象雕塑,在房屋、建筑上,甚至街道的路灯、标牌也常用象的雕塑作装饰。

①“金鞍宝象”木雕

如用楠木雕刻的象木雕以“金鞍宝象”最受群众喜受,其题材源于释迦牟尼乘象讲经的传说:一头慈祥的宝象背上驮着一具庄严神圣的金鞍,造型优美,神态自如,仿佛金鞍里真的乘坐着佛陀释迦牟尼。

②《释迦牟尼诞生图》石刻

公元前2世纪的印度巴鲁特石刻《释迦牟尼诞生图》:石刻的上端是一头卧地的小象,暗示佛是从这头小象投胎转世;石刻的正中,佛的母亲坐在莲花上,目视着躺在身旁的婴儿,表示佛已降临。这是象与佛的最原始的关系,可称之为佛教文化当中的象文化。它传到中国傣族地区后,又与傣族原始宗教中的镇天定地象神和象首人身始祖象神融成一体,成为了傣族先民一种新的崇拜对象,即带有始祖象神血缘的佛陀象神(岩峰,2007)。

③《宝象救众生》石雕

景谷大佛寺的树包塔有5 幅象石雕,其中有一幅题为“宝象救众生”,画面是一个魔鬼要劫走在河边洗澡的妇女,象战胜了魔鬼救出了受难者。这一题材可能来自佛经故事,石雕中的象可能是佛陀的象征(岩峰,2007)。

④傣族佛寺“象鼻凤凰”脊兽

傣族佛寺脊兽“象鼻凤凰”有着与传统脊兽不一样的造型特征,具有象头鸟身的奇特造型,数量庞大并且规模宏伟,与傣族佛教建筑特有的重檐斜山式屋顶相结合,展现出了南传佛教与中土文化迥异的审美文化特征。这种造型的形成与傣族先民早期图腾崇拜有着紧密的联系。象鼻凤凰的两个形象来源大象和凤凰,作为古代傣族先民所崇拜的自然物,它们与傣族人民有着紧密的联系,代表了傣族的大象文化与凤凰文化。《象首鸟身神象》描绘的就是象鼻凤凰的形成过程。据说古代傣族各部落大都以动植物作为自己的图腾族徽,其中以大象为图腾的部落和以凤凰为图腾的部落经过长时间的战争与融合,最终结成了联盟,他们所崇拜的图腾便融为了一体,成为两个部落统一的象征。象鼻凤凰的形象最早出现于原始宗教壁画中,经过傣族文化和佛教文化的斗争与融合,最终成为了傣族传统建筑屋顶上的守护神(张柏峻,2019)。

(3)象壁画

象璧画是象文化的造型艺术,熔傣族宗教信仰与审美意识为一炉,即原始象璧画、中世纪象璧画和近代象璧画(岩峰,2007)。如前所述,从傣族创世纪以来傣族先民神话开始,傣族与大象之间有着无比深厚的渊源,大象不仅是他们的天神,也是他们的祖先,更是他们的守护神。大象代表着忠诚、力量、吉祥、幸福和安康等美好生活向往的元素,代表着傣民族许多特质,因此,无论从形式上、内容上,更多是从精神上,傣族都崇拜大象,大象是傣族的图腾。象壁画题材十分广泛,集中在佛寺的墙上,颇富盛名的原始象壁画是《镇天定地神象》《象首人身神象》和《象首鸟身神象》等。

①《镇天定地神象》壁画

天神创造了16层天和大地,但它们总是摇晃不稳,于是天神从身上搓下一些泥捏了一头大象,并捏了6根柱子置于象背上,从此把天地稳住了。从游猎时期到农耕时期,大象一直因其力大无比、对人类忠诚,被傣族人们视为守护神。又据说,白神象和谷魂住在一起,白神象出现在哪里,哪里就消灾除难,人们就能幸福安康。

②《象首人身神象》壁画

《象首人身神象》是傣族象图腾的造型,属原始璧画中少见的珍品。傣文古籍《录宁掌》载:古时有一妇女,在上山采集途中,又渴又累,突然发现路旁有一池清水,乐而忘形,俯身一饮而尽,刹时感到万分舒适,谁知池中清水乃象神之尿,妇人误吮象尿而孕,怀胎十月生下一女,取名为象姑娘。象姑娘长大后,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象父亲。象神看到自己的人间女儿也很高兴,用众象洁白之牙盖了一间房子给象女儿住。象姑娘便这样在森林里跟象父亲生活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按神话之原意,确认象神与傣族有血缘关系,是本民族的男性始祖神,成为傣族原始先民长期崇拜的神灵之一(岩峰,2007)。

③《象首鸟身神象》壁画

据说,古代的傣族各氏族部落大都以动物为图腾,其中以象为图腾和以鸟为图腾的两个氏族最为强大,后来这两个氏族结成了联盟,因而将他们所崇拜的图腾融为一体,作为两个氏族统一的象征,这就是“象首鸟身神象”的来历。也许是古人的思维均有相同的规律,这一解释跟华夏的“龙”有相似之处。华夏的“龙”,头部是鸟,双角像鹿,躯干蜷曲像蛇,四肢脚爪像狗,全身鳞片像鱼,是马、鹿、蛇、犬、鱼各种动物图腾的融合体。若与华夏的“龙”相比,傣族的“象首鸟身”图腾只是由两种动物融合而成,更为单纯原始(岩峰,2007)。

④“梦象受孕”的壁画

图24 傣族佛教故事中“梦象受孕”壁画(陈明勇/摄)

佛教故事中提到“梦象受孕”故事(图24),说的是佛陀的母亲“摩耶夫人”梦到白象而受孕,才有了佛祖释迦牟尼,佛教认为佛祖是白象的化身,象也拥有与佛祖相同等的地位、权力和力量,这个故事在傣族聚居区的缅寺壁画中比较普遍。

在印度传播的佛教教义中有很多神奇的内容,大部分与诸神及佛陀有关,其中也提及了与象有关的内容:释迦族王国的王后摩耶是一个美丽绝伦的女子,她的两臂如同象鼻一样柔软,双腿敏捷而灵活。摩耶素来持斋,贞洁严肃。在一个夏季的夜晚,她梦见自己被带到喜马拉雅山巅一座富丽堂皇的王宫里,一头银白色的象从山上下来,长鼻上握着一枝莲花,进入了她的内室,并在她的面前匍匐拜倒。这个美好的梦境被鸟儿的啾啾声唤醒,后来,美丽贞洁的王后就在蓝毗尼园的树下,平静而无痛苦地分娩,生下了由神象的长鼻种下的胎儿。由于这个美丽的传说,现在许多佛寺都很自然地把象放在重要位置上(李湘涛,2003)。

在佛教,所有中世纪以后的象壁画多取材于故事传说中的家象、战争中的战象,凝练了现实生活,演绎了战争场面,手法细腻,形象生动,让许多壮丽的神奇的情景留存在人们的脑海里,深受民间喜爱。造型艺术独特的象壁画,将宗教信仰与审美意识紧密结合,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审美价值。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风雨浸蚀或战争的毁损,有的珍品已消失,幸存的也难以寻见。近代象壁画在技法上有很大改进,但其文物价值却不如前者。

(4)象织锦

象织锦指的是用丝、棉等原料织成的具有大象图案的手工纺织品。傣族织锦从诞生之日起便以各种动物作图案,其中又以象图案为最多,因而有象织锦之称。佛教的传入给傣族象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这方面在象织锦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使得傣织锦从表现图腾神象转为表现佛教佛象(岩峰,2007)。据史籍载:傣族纺织业有悠久的历史。《蛮书》卷六说:“白银生城、开南城、寻传、祁鲜以西,蕃蛮种并不养茧,唯收娑罗树子,破其壳,中自如絮,纫为丝,纺为方福,栽之为笼段,男子妇人通服之。”银生城、开南城、寻传、祁鲜,皆为傣族古地名,蕃蛮种系古代对傣族的他称,娑罗树即木棉树。傣族先民用棉花织成的“娑罗笼段”,远在汉代便扬名中外。傣族象织绵是傣族象文化的主要物质产品,它渗透到每一户傣族家庭,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傣族象织锦式样丰富,有机融合站立、跪拜、奔跑、舞动等为一体,绘形绘色,鼻、脚、足印等无所不有(李茂琳,2019)。

(5)象工艺美术品(www.xing528.com)

秦汉时期正是傣族原始宗教蓬勃兴起、象崇拜极盛行的时期,因此,傣族制陶术一诞生便跟象崇拜有了天然联系。而最精美的艺术品要数傣族女手工织成的织锦上栩栩如生的象图案。

(6)文学作品

如前所述,与大象有关的傣族叙事长诗,傣族的创世史诗中就有许多关于大象的描写,如《掌月朗宛》(《月朗宛神象》)、《贺掌》(《神象头》)、《俚俸》、《为国王看守花园的老姑娘》、《象的女儿》、《象之子》、《红牙白象》等。

(7)象音乐

在傣族的节庆和宗教活动中,只要在群众聚会的地方,都能听到一阵阵有节律的铓锣声,都能看到象脚鼓舞和白象舞。

象脚鼓是傣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明朝钱古训写的《白夷传》一书说:傣族“以羊皮为三、五长鼓,以手拍之”。这里所说的“三、五长鼓”指的就是象脚鼓。其实,象脚鼓的制作和使用应该比史书记载的还要早。沿着傣族源远流长的音乐长河,我们可以找寻到“象音乐”的原始形态,远古的热带丛林里举行过许许多多的祭象活动,主持人的祭词渐渐具有一种悦耳的节拍,于是,一种美好的音乐萌动了,这就是象音乐的起源。之后,佛教的传入,又加以利用、融合和发展,使其日趋完善,真正成为了傣族民间音乐。每逢重大喜庆节日,竹林深处总会响起隆隆的鼓声,寻着声音找去,我们会看见一种形似象脚的打击乐器,那就是象音乐的代表乐器象脚鼓。鼓身用轻质木材,完整的一段圆木挖空树心而成。整个鼓身涂上鲜艳的色彩,并用孔雀翎毛装饰,大气、庄重而美丽。黄色或其他颜色的彩带系在鼓身上,击鼓人左肩挂鼓,夹鼓于左肋下,双手拍击鼓面。击鼓前先用糯米饭滋润鼓面,使鼓声雄浑哄鸣,悦耳动听。象脚鼓不仅是一种民间舞蹈的道具,也是伴奏其他舞蹈的主要乐器。

(8)象舞蹈

岩峰(2007)认为,傣族的象舞蹈有《象脚鼓舞》《白象舞》《醉象舞》《战象舞》等多种。

①《象脚鼓舞》

象脚鼓舞因表演者身挎象脚鼓起舞而得名。傣语叫“戛光”或“烦光”(傣语称鼓为“光”,跳舞为“戛”)“戛光”是傣族地区流行最广的男子舞蹈。每当栽秧后和丰收时节,就跳起象脚鼓舞以示欢庆。傣族人民娱乐时,有舞必有鼓,有鼓必有舞,只有在象脚鼓的伴奏下,舞蹈才能跳得有声有色、酣畅尽兴(图25)。

象脚鼓舞的动作:表演者多为男子,表演时,舞者以左肩背象脚鼓,鼓面对前,鼓尾向下,以右手击鼓为主,左手配合。击鼓人是整个舞蹈的组织者和指挥者,边敲鼓边舞蹈,分别用拳、掌、指有节奏地打击鼓面,鼓声时紧时慢,双脚有力地向前迈动,模仿大象在森林中踱步。一般用拳、掌、指敲打鼓面,有时也用肘、膝、足跟、脚趾等敲打。象脚鼓舞矫健、粗犷。双膝的起伏和敲鼓的动作配合紧密,用手敲鼓时膝部就弯曲,而抬手时膝部立直。舞蹈步伐很丰富,有“前点步半蹲”“后点步半蹲”“踏步全蹲”“八字步半蹲”,还有以一腿为主力,另一腿做模仿大象的悠腿、抬腿、踢脚等姿态的动作,以及吸腿跳、踢腿跳、弹腿跳、跨腿跳等。

象脚鼓舞的分类:象脚鼓有长、中、小三种鼓形,根据鼓的形状有三种不同的跳法。

第一种:长象脚鼓舞。主要流行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的孟定镇、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区和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一带。鼓身长2 m左右,由于鼓身比较沉重,多为舞蹈伴奏用。舞时步伐缓慢、稳重,膝部起伏有力。鼓点最为丰富,已形成了一定的鼓语,能表达傣族人民喜、怒、哀、乐的心情

图25 傣族群众泼水节时跳象脚鼓舞(汤永晶/摄)

图26 傣族泼水节期间举行象脚鼓舞比赛场景(汤永晶/摄)

第二种:中象脚鼓舞。主要流行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市、盈江县,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懂镇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区。鼓身长约1.5 m,较轻便。其主要特点是舞时要将鼓尾摆起来、甩起来。由于在鼓尾上束有一簇簇的孔雀羽毛,摆动起来十分好看。摆鼓就是让鼓尾左右晃动,甩鼓就是将鼓首向下压,使鼓尾向上甩。中象脚鼓舞不只是在节日跳,每年还有专门的赛鼓日子,以鼓音长短、音色好坏和鼓尾摆动大小为取胜标准(图26)。

第三种:小象脚鼓舞。仅流行于西双版纳一带。鼓身长不到1 m,动作丰富,经常被用作孔雀舞的伴舞。动作幅度较大,有收腿跳、弹腿跳、撩腿等步伐。

关于象脚鼓及其舞蹈的民间传说很多,列举一二:

A.象脚鼓舞来历传说之一

据传,古时有一对夫妻,劳动后在水潭边小憩,突然风把熟透了的芒果从树上吹落水中,发出“嘣——嘣”的响声,这声音给他们带来了欢乐。他们回家后,便依照大象的脚将树镂空,蒙上牛皮制成鼓。在赶摆时,他们背着鼓去跳舞,不久象脚鼓舞就传开了。

B.象脚鼓舞来历传说之二

相传,一千多年前,一个老人在河边芒果树下休息,一阵风吹来,将芒果吹落河中,大的发出“扑”的声音,小的发出“崩”的声音,又听见大水打在石头上“梆梆”之声,鱼尾巴打水“毕叭”之声,他觉得很好听,回家后就模仿大象腿的形状做出象脚鼓来,又模仿这些声音打起了象脚鼓。后来,他又模仿小水流淌的“拥拥”之声,鱼在水里吃水果的“嚓嚓”之声,做出象脚鼓的主要伴奏乐器“铓”和“镲”来。从此,象脚鼓的咚咚声,响彻傣家村寨,在插秧和割谷的第一天,全村人要在象脚鼓声中开始劳作,在节日集会和劳动之暇,更要跳象脚鼓舞(张燕,2015)。

C.象脚鼓舞来历传说之三

在德宏,有关象脚鼓舞的传说很多,大家的说法都不尽相同。目前大家都比较认同的是:有一个训象师骑着大象去森林中打猎,走到一棵枯干的空心大树旁时,正好一阵大风吹来,大树发出翁嗡的响声,风将芒果吹落河中,击得河水发出“嘣”的声音,他很喜欢这种声音,他高兴极了。训象师回家后,砍倒一棵芒果树,锯成圆木镂空,他按照大象腿的形状做出了象脚鼓,当他第一次用鼓表达自己对象的感情时,百鸟闻声飞来,围着他起舞,他顿时来了灵感,自己养了大半辈子的象,对象有浓厚的感情,熟悉象的一举一动,他模拟象的动作,并加以发挥,边敲边跳,从此就有了象脚鼓。才有了广为流传的象脚鼓舞,这种舞像大象一样稳健、豪放、有力、热情而又潇洒,一直流传到今天(彭春江,2014)。

②《白象舞》

居住在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和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一带的傣族群众盛行跳白象舞,每年泼水节都要跳这种传统舞蹈。佛教节日中亦专门有“白象节”,每年春耕栽插完毕,瑞丽等地的傣族即举办“大象摆”。届时聚会,抬着篾插纸糊、外粘棉花的白象表演。白象舞是一种拟兽舞,表演者借助白象道具模仿大象动作,把笨拙的大象表现得活泼可爱、步伐稳健、韵律十足。而白象作为专用道具,它的制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如今只有当地的傣族老艺人会制作。制作白象需要的材料有木材、竹子、棉花、白绸缎、彩条、彩线等,制作工具则需要凿子、砍刀、铁锤、木钻、刨、锯等。白象舞道具造型分白牙白象和红牙白象两类,舞蹈意义相同。

白象舞由来的传说:相传,古时有个国王叫“朴善宰”,生下王子“依生达纳”时,宫中大象亦生一头小白象,国家从此人寿年丰。王子成人,见某邻国蒙灾,便慷慨赐象,使之振兴富强。国王震怒,将王子逐入山林。傣家民众请求国王接回王子,邻国闻讯也送回白象。其时,天空普降米花、蜡条,倾刻皆化为金银,人们不禁欢腾起舞。此后,傣家每逢喜事便舞“白象”庆贺。傣家人由于对白象的崇拜,在跳白象舞之前,都要举行庄严而隆重的“请白象跳舞”仪式。每逢泼水节等民间节庆活动,人们都要扎白象跳舞,以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