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淮风光带:中国南京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

秦淮风光带:中国南京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淮风光带在老城区域南,以夫子庙为中心,沿秦淮河全长4.5公里。元朝胜地,十里秦淮代表历史上南京的繁华。经过重新整修,目前秦淮风光带已成为庙、市、景合一,集游览、购物、品尝小吃于一体,展现古都南京特有风貌和民俗风情的重要旅游景区。那时内秦淮河水面阔,遇有风浪,若摆渡不慎,常会翻船。秦淮灯会南京夫子庙,是由文教中心演变而成的繁华闹市。

秦淮风光带:中国南京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

秦淮风光带在老城区域南,以夫子庙为中心,沿秦淮河全长4.5公里。历史上夫子庙地区曾是大族聚居、商贾云集、人文荟萃之地。元朝胜地,十里秦淮代表历史上南京的繁华。经过重新整修,目前秦淮风光带已成为庙、市、景合一,集游览、购物、品尝小吃于一体,展现古都南京特有风貌和民俗风情的重要旅游景区。

乌衣巷

过文德桥南行数步,再向西几十米,便是东晋时住过王导、谢安,后又被唐代刘禹锡写入诗中的乌衣巷。

南宋时期,建康城曾一度得到恢复和发展,“商品繁盛,民殷物阜”。人们又在倾记的王、谢故居上重建“来燕堂”。其址在乌衣巷东,建筑古朴典雅,堂内悬挂王导、谢安画像。士子游人不断,成为瞻仰东晋名相、抒发思古幽情的胜地。

目前这里是一小狭窄的小街,住的依然是“寻常百姓家”,只是小街两侧的铺面房都开成了民间工艺品店,中外游人在此可以观赏和购买到各类工艺品。

桃叶渡

在十里秦淮与古青溪水道合流处附近,即淮青桥东,为古桃叶渡,今渡口处立有“桃叶渡碑”,并建有“桃叶渡亭”。

桃叶渡之名的由来,要追溯到六朝东晋时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七子王献之,他常在这里迎接他的爱妾桃叶渡河。那时内秦淮河水面阔,遇有风浪,若摆渡不慎,常会翻船。桃叶每次摆渡心里害怕,因此王献之为她写了一首《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后人为了纪念王献之,遂把他当年迎接桃叶的渡口命名为桃叶渡。从六朝到明清,桃叶渡处均为繁华地段。河房竟立,灯船萧鼓。

清顺治年间,孝陵卫人金云南迁居渡口,见渡口非常拥挤,常有人落水而死,便捐建木桥,题名“利涉桥”(取便利涉水之意),康熙二年(1663年)易木桥为石桥。1984年,有关部门在渡口原址立桃叶渡碑,让游人在此抒怀有事,访古有迹。

朝天宫·夫子庙

水西门内,运渎以北的治城山上,许多以南京为都的帝王都曾在这一带建寺庙宫殿,名称更迭,数经兴废。明初重建的宫殿,作为文武官员学习朝贺天子礼仪之处,故名朝天宫。清同治年间再次重修此处建筑,作为江宁府学和夫子庙(也叫孔庙、文庙、文宣王庙)。现在这一带的建筑即为府学和夫子庙。南京市博物馆就在这里。

秦淮灯会南京夫子庙,是由文教中心演变而成的繁华闹市。人们通常所说的夫子庙,实际包括夫子庙、学宫和贡院三大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占地甚广,南临秦淮北岸,从文德桥到利涉桥,东起姚家巷,西界四福巷,北凭建康路东段。古代房舍历遭毁损,各代又兴修扩建,重楼叠阁,富丽堂皇,到清末民初,殿字结构和布局,仍为东南各省之冠。

今天我们所见的夫子庙建筑,一部分为清末重建,一部分为近年重建。其主体依山面池(泮池),外环“万仞宫墙”,东西坊门所刻“德配天地”和“道贯古今”为曾国藩手迹。正门叫棂星门,后为大成门。过大成门到大成殿,是专门祭祀孔子之处,东西有配殿和长廊。往后为崇圣殿,结构高大,过去是历代先贤祠

崇圣殿后为治山。山上有顾亭林饲。山顶上有敬一亭,可远眺钟山雄姿,近俯夫子庙全景。清末所建江宁府学在夫子庙之东,现大部分建筑已毁。

学宫

大成殿后街北为学宫,门楣上原有朱红墨字“学宫”匾额,门外原有柏木牌坊,上书“东南第一学”。其后原有四书斋,为学子的自修室。再后为明德堂,建于南宋(1139年),现堂名为文天祥书写。明德堂东西原有一些建筑,有的已不复存在,有的已改作他用。学宫后有一土山名卫山,山上有敬一亭,亭畔种有梅花和翠竹。东吴后主孙皓为颂扬自家四代之丰功伟绩,于天玺元年(276年)八月立天玺记功碑于此,碑上刻有《天发神谶文》,所以又叫《天发神谶碑》。晋时,碑折为三段,后人称之为三段碑。据传此碑仍在卫山下,是江苏省见于古代史册的第一个著名书法家皇象所书,字体将篆书、隶书结合起来,写得气势雄伟,浑厚有力,开张舒展,别开生面。清康有为推崇此碑说:“笔力雄健冠古今。”

贡院

清代江南省,故又称江南贡院,是夫子庙地区三大占建筑群之。始建于南宋(1169年),是县、府学考试场所。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乡试、会试都集中在南京举行,因此,县学、府学必须另建考棚。当时东边营的下江考棚,原为江宁县学考场,鸡鸣山下南京市政府大院是上元县县学考场。明成祖1421年迁部北京,但南京仍为陪都,而江南又是人文荟萃之地,考试仍在此按期举行。这时成祖又继续派人建造江南贡院。明清两代对贡院均有扩建,到清光绪年间,贡院占地达数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庞大,为当时全国23个行省的贡院之最。至同治年间,已建供考试用的“号舍”20644间,还不包括司考官员、职司人员的办公住宿用房在内。

清末废科举兴学校,贡院也随之失去作用。1919年开始拆除贡院,除留下贡院内的明远楼、衡鉴堂和一部分号舍作为历史文物外,余下部分全部拆除,辟为市场。(www.xing528.com)

明远楼是贡院内栋宇之一,楼凡三层,作四方形,飞檐出甍,四面皆窗。位于贡院中心,原是用来监视应试士子入贡院考试的行动和院内执役员工有无传递关节的设施。“明远”是“慎终迫远,明德归原”的意思。楼下南面曾悬有楹联,系清康熙年间名士李渔所撰并题:“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嚣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余。”从联中也可看出明远楼设置的目的和作用。大门上悬有横额“明远楼”三个金字,外墙嵌《金陵贡院遗迹碑》,记述了贡院的兴衰历史,碑文最后叹道:“今则数百年文战之场,一旦尽归商战,君子与此,可以观世变矣!”如今这里摊贩栉比,行人熙攘,十分热闹。

瞻园

瞻园位于夫子庙西,是南京现存两个古典园林之一(另一个是天王府中的煦园),建于明初。当时这里是徐达的府邸花园。后来乾隆南巡时曾驻跸于此,并题“瞻望玉堂”,遂名瞻园。

跨入嵌有“瞻园”二字门额的园门,走进雅致的回廊,数步后,便可见到一玲珑的奇石“仙人峰”。石高约丈余,颇具瘦、皱、透、漏、秀五个特点。

穿过玉兰院、海棠院,便来到精巧的花监厅。这里一步一景,涉足成趣。主建筑是静妙堂,它一面建在水上,宛若水树。堂前廊檐下有一排靠椅,供游人休息。同时可以仔细欣赏榭前假山,聆听山上泻下的三叠瀑布的声响,凝视山中石洞和山下一涨池水,这时你会很自然地走下廊檐,沿着假山小径及临波而建的石路走一趟,爬上山巅,看看曲水的源头,俯视全园景色,倍觉心旷神怡,无比愉悦。

静妙堂把全园分成两个空间,南部视野近,北部视野远,北静而南喧,南北各建一假山和水池,以溪水相连,有聚有分,水居山前,隔水望山,相映成趣。

白鹭洲公园

古人所说的白鹭洲位于现在南京城西2.5公里处的长江中,因当时洲上多聚白鹭而名。李白曾有咏其名句“二水中分白鹭洲”。

今天的白鹭洲公园位于南京城南,武定门内北侧,秦淮河利涉桥及吉桃叶渡的南边,是秦淮风光带上的景点之一。水陆面积18公顷,其中水面占5.2公顷。原是明中山王徐达的东花园,园中景物毁于太平天国时期。1923年,一宜兴人在此经营茶庐,建有绿云斋、沽酒轩、藕香居、吟风阁、话雨亭等。当年在藕香居中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此地为东园故址”,下联为“其名出太白遗诗”,比较清楚地解释了公园的历史。1929年,整修东园故址时,辟为公园,取名“白鹭洲公园”。1937年公园遭破坏,迨及1949年建国前夕,仅存断桥残垣,荒地数亩。1951年结合整治秦淮河,白鹭洲公园始得到整修,扩大面积,开设四个园门,北门前竖石狮一对,书法家费新我题门额。园内堆湖石假山,遍植花木。除整修鹫峰寺、藕香居外,增建了烟雨轩、回廊、小桥、拱桥、水榭、风景亭、溜冰场和少年之家等。

明城垣与中华门

现存的南京城墙建于明代初年(1366~1386年)。它南北(中华门至挹江门)长10公里,东西(中山门至汉中门)宽5.67公里,周长33.67公里,高14~21米,下宽14.5米左右,上宽4~9米。城墙上筑藏兵窝铺200座,垛口13616个,计有正阳、通济、聚宝、三山、石城、清凉、定淮、仪凤、钟阜、金川、神策、太平、朝阳等13个城门,后又陆续增辟11个,共24门。城墙是用条形花岗石奠基,城砖是按规定的尺寸、重量特别烧制,每块砖上都有制造者和监造者的姓名。南京城的形状完全依据地理自然形势建造:东连钟山,西据石头,南贯秦淮,北枕玄武湖,依山傍水,气势非凡。

中华门,明称聚宝门,是南京城墙现存最大的一座城堡式城门。1931年建中华路时改用今名。它是在南唐都城南门故址上重建的。内有镇淮桥,外有长干桥。以四道拱门贯通三道瓮城,各道门都有上下启动的千斤闸和双扇木门,现仅存闸槽和门位。中华门还设有24座藏兵洞,可藏兵三千。

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

汉中门附近堂子街88号一座古宅,里面的太平天国壁画,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中外观众。

此房原系地主李奉先所盖,新居落成时正值太平军攻占南京,他便弃屋而逃,这里成了东王杨秀清下面署官的一个衙署。1952年被发现后,市文管会立即进行修缮并加以保护。这座建筑第三进的墙壁与屏风门和第五进的木板壁与门楣上,保留下来18幅墨迹清晰、色彩艳丽的壁画,经太平大国史专家罗尔纲鉴定,确认为太平天国时期的艺术作品。

太平天国时壁画比较盛行,据丁守存在《从军日记》中记载,太平军在广西时衙署之门就有“内门涂黄,对画龙虎”的壁画,每攻下一城一县,都在墙、门、梁、枋上作画。建都天京后,设在土街口(今洪武路)的绣锦衙主彩画事,多以两湖太平军中的“知画者”为骨干,兼收民间画师、画匠和部分士大夫画家。知名的有扬州的洪福祥、郑长春、李匡济、虞蟾、陈崇光,安徽的罗琪,浙江的朱彝,常州的江鉴,无锡的方梅生,虚谷、任伯年也曾和太平天国有过关系。

堂子街的壁画经过130余年的雨淋风化,不少已褪色、剥落,但其中有几幅水墨重彩画,却较好地保存了下来。如描写燕子矶三面悬绝的《江天亭立》,反映栖霞山层峦叠嶂的《云带环山》;无不笔触粗犷,意境新奇。花鸟走兽方面有《荷花鸳鸯》、《柳阴骏马》、《金狮戏球》、《双鹿灵芝》、《孔雀牡丹》。直接反映军事斗争题材的首推《防江望楼》。望楼系防御建筑,平时用于瞭望,侦察敌情,战时则用于指挥出击或鸣金收兵。望楼五层高,备四色旗、灯。如遇敌情,白天举旗、夜晚掌灯为号,远近军民根据信号判断方位,目标准确,出击迅速,往往取胜。这幅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天京军民时刻以战斗姿态保卫着首都的安全的真实情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