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子政务与行政生态环境

电子政务与行政生态环境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行政生态的角度探讨电子政务,给电子政务目标定位带来的最重要的启示是:不能脱离特定的行政生态环境,制定电子政务的发展目标以及相关的战略和政策。电子政务的本质是政务,政务模式要适应行政生态环境的要求,电子政务也一样。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必须结合特有的行政生态环境,

电子政务与行政生态环境

2.1.1 电子政务与行政生态环境

社会系统的观点看,行政系统、行政活动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更大的社会系统及社会活动中的子系统。行政系统与其所处的行政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行政环境是政府管理的环境,是指围绕行政活动和行政现象这一主体的外部境况,是各种直接地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行政活动的客观因素的总和。行政环境包括宏观行政环境、中观行政环境以及微观行政环境。宏观行政环境,即通常所说的国情,包括国际的社会、自然环境和国内的社会、自然环境;中观行政环境指行政系统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情况,包括行政组织的结构是否合理、职权划分是否明确、沟通是否顺畅、制度是否健全等;微观行政环境指一个行政机构内部甚至一个行政领导班子内部的具体情况,包括结构是否合理、责任是否明确、人际关系是否良好、工作方法技术是否科学等。

在诸多行政管理理论中,行政生态学是专门研究行政主体、行政行为与行政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分支学科。1961年,美国学者弗雷德·W. 里格斯(Fred W. Riggs)《公共行政生态学》一书的发表,标志着行政生态学的创立。行政生态学借用生态学的理论方法探讨行政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里格斯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法”和物理光谱分析上的概念,从社会经济出发,将行政模式分为融合型、衍射型和棱柱型三种类型。融合型是指与传统农业社会相适应的行政模式。在农业社会中,社会结构混沌不分,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社会没有明确、细致的分工;与之相适应,行政行为与政治、立法、司法、军事、经济等行为混杂在一起,不存在专业化的行政机构,行政效率低下;权力来自君主,官吏职位取决于身份,社会沟通很少,实行人治而非法治。衍射型是指与现代工业社会相适应的行政模式。现代工业社会存在明确的、细致的社会分工;相应的,政府组织结构也有明确、细致的分工,不同机构各司其职、执行不同的行政功能,讲求行政效率与科学性;政府官员职位本身成为一种职业选择,体现机会平等和绩效取向;政府与社会沟通较多,人民有影响政府决策的渠道;社会运行通过法制而非人治来维系。棱柱型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时期的一种行政模式。过渡型社会新旧并存,兼具传统现代社会和现代工业社会的特征,在行政方面,行政行为已经渐渐与其他社会行为区分开来,但还没有完全分化;专业化的行政机构已经建立,但还不能正常运作,功能相对有限;行政过程仍受家庭、家族等传统势力的制约,行政效率低下。

里格斯通过对三种行政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影响一个国家行政生态的环境要素是多样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五个是:经济要素、社会要素、沟通网、符号系统以及政治架构。经济要素指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一国的行政模式主要由经济结构的市场化程度决定,市场化程度越高、行政管理中受传统事物制约的程度就越低。社会要素是指各种社会组织,包括两大类: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社会团体,例如家庭、家族;二是以利益关系为纽带建立的人为团体,如政党、工会等。沟通网包括社会的文化水平、使用语言的状况、社会舆论的力量以及通信交通的状况等整个社会相互沟通的手段。沟通网的状况影响一个社会民众参与沟通的主动性和社会对同一价值体系与目标认同的同化性。符号系统是指包括政治神话、政治法则、政治典章等在内的一整套政治符号系统,体现为对民众政治意识和社会政治规则的影响。政治架构是指政治与行政的关系,政治是行政相对分离,政治是决定政策的过程,行政是执行行政的过程,政治与行政存在某种功能相互依存的关系。五种环境要素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彼此互动、相互影响的。

从行政生态的角度探讨电子政务,给电子政务目标定位带来的最重要的启示是:不能脱离特定的行政生态环境,制定电子政务的发展目标以及相关的战略和政策。电子政务的本质是政务,政务模式要适应行政生态环境的要求,电子政务也一样。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行政生态环境具有以下特点:

(1)我国处于中低收入国家之列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一方面,我国经济体很大、发展速度也很快;但另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收入水平不高。从经济结构来看,经济总量与结构之间存在巨大反差,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在同类国家中排名靠后,城市化水平较低,拥有庞大的农村人口。人均收入不高,以及低收入的农村人口,必然制约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2)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既有少数信息化程度高的大都市,也有诸多仍处于工业化尚未完成的地区。整体而言,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正是考虑到工业化进程中资源、环境条件的约束和技术进步的机遇,我国选择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融合工业化和信息化。在处理地区发展关系上,实行统筹兼顾、缩小地区差距的政策。可以加快减少地区差距,但这种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是不可避免的。

(3)行政体制改革不断向前推进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社会发展,公共事务增加要求政府承担较多的公共行政职能,官僚体制要求保持一定的行政机构规模乃至相应的结构框架,在工业化的历史背景下,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我国工业化未完成的发展现实必然作用于行政环境。现阶段,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能,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变管理型政府为管理服务型政府,强调以人为本,又体现了我国政府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这种行政环境会直接作用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4)信息基础设施取得长足进步(www.xing528.com)

信息化在我国发展很快,信息基础设施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不仅反映在相关的总体指标上,也反映在主要的人均水平增长上,目前我国信息通信技术投资比重和人均信息通信支出,在同类国家中均处于前列。尽管信息通信设备的普及率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地区差异还比较明显,但我国沟通环境的改善,为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行政生态环境最基本的特点是具有混合型结构特点的经济基础,从就业结构上看,像农业经济;从产值结构上看,像工业经济;从带动结构看,又像信息经济。实现新型工业化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总的现代化目标定位。这个现代化是结合了信息化特征的工业化,是由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同时,这个工业化还是以农业为基础的。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必须结合特有的行政生态环境,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

(1)我国电子政务是新型工业化的电子政务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不应该也不可能超越“工业化未完成”这一行政生态条件,而去模仿发达国家,期望一下子建立工业化完成阶段的电子政务模式。应把新型工业化的电子政务作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阶段目标的基本定位,而不是把发达国家的一般定位当做我们的定位。我国电子政务中的新型工业化特点,主要体现在以加强专业化分工、科学化管理为基本政务诉求,以资源共享、创新发展为前进方向的电子政务发展中。

(2)我国电子政务是官僚制条件下体现以人为本的电子政务

我国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了我国的公共行政不同于仅仅将公民当做客户的管理主义。我们强调的以人为本是在以职能为中心的工业化行政体制环境中提出的,是工业化未完成情况下的以人为本,是官僚制背景下提出的以人为本。我国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官僚制的积极作用;而强调以人为本,可以在发挥官僚制积极作用的同时,限制官僚主义的恶性膨胀。

(3)我国电子政务是引领行政变革的力量

我国电子政务与体制改革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中。政务改革滞后是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原因,我们期待政务改革步伐加快,从而为电子政务发展扫除行政体制障碍;反过来,也同样希望通过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去推动和引领政务改革。电子政务至少可以带动行政生态条件好的地方加快行政改革的步伐,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调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我国电子政务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器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正处于重大的战略机遇和矛盾凸现期。党和政府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实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城市之间、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社会不同群体之间应通过积极的沟通协调,建立和谐关系,增强全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此过程中,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担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在发展电子政务过程中,即使无法在短期内达到普遍服务的程度,但协调发展、趋利避害、促进和谐、惠及于民,应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特点,也是对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