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沿海农村初中德育内涵实践研究重要成果:足迹

沿海农村初中德育内涵实践研究重要成果:足迹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学生幸福着想让学生“自我”学会做人——“沿海农村初中德育内涵实践研究”结题报告坎墩初级中学课题组费银海问题的提出一、生源素质下滑我校位于杭州湾跨海大桥南桥头堡的慈溪市北部城郊,隶属于由镇新转制的街道。慈溪市的经济、社会、教育长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教育硬件设施基本满足办学需要,教师队伍素质相对较高。厌学厌校现象突出,呈上升态势。

沿海农村初中德育内涵实践研究重要成果:足迹

从学生幸福着想让学生“自我”学会做人——“沿海农村初中德育内涵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坎墩初级中学课题组 费银海

问题的提出

一、生源素质下滑

我校位于杭州湾跨海大桥南桥头堡的慈溪市北部城郊,隶属于由镇新转制的街道。慈溪市的经济社会教育长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教育硬件设施基本满足办学需要,教师队伍素质相对较高。但近年来,我街道优质生源外流日趋严重,我校初中新生外流达36%以上,流动人口子女不断涌入,占42%左右,给学校办学带来新的挑战。

二、突发事件上升

开放的社会环境,便捷的计算机网络,一成多的单亲或留守学生,分数第一的教育模式,致使学生越来越难管,形成教育管理上的困境。学校德育工作越来越难做,突发、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打架斗殴事件升级,出现离家出走等新问题,威胁着校园的稳定。发生在我校的2006年“3.18斗殴事件”曾惊动慈溪,20余名校内外初中、职高学生用长刀、木棍械斗,造成多人受伤,公安部门立案处理,案卷高达五六十厘米。而后又曾发生学生次第出走事件……给学校发展蒙上阴霾。厌学厌校现象突出,呈上升态势。

三、德育雾中看花

反思学校德育工作,存在违背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形成规律:

(一)德育内容大、空,且远

目标高不可得,内容大而无当、宽而无边,仍停留在抽象的、笼统的原则上,不能体现当代中学生需求、心理发展的时代特点,缺乏层次性、时代感和针对性,与学生的实际脱节。

(二)德育途径背离实践

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求新,求异,开放,民主意识强,活泼好动等。而传统的德育方法却缺乏生动性、趣味性和新颖性,民主气氛少,封闭式、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模式,学生感受不到德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三)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

我们把德育工作视学生为塑造的“对象”,忽视教育对象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和自为性。

中学德育要想摆脱困境,重新获得发展的活力,必须把握学生特点,探索德育的内容和途径,认清德育的方向和本质,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摸清学生思想品德现状——心理发展需求和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设定具有时代感、针对性和层次性的德育内容。

(二)追溯和认定德育目标,探究德育主体和途径,让学生主动参与,改善德育工作途径,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工作策略。

(三)厘清德育的内涵和外延,德育工作要素的相关概念——目标、内容、过程、策略、效果等,探索德育评价原则。

边研究边实践,推进学校德育工作,把正确的理念、有效的经验及时推广。

研究过程

一、课题组人员精干策略

学校建立了以正校级调研员、原德育分管领导为负责人,由副校长、政教处、团总支教务处主要领导和班主任骨干教师为组员,共6人,组成精干的课题组。先后拟订课题研究方案,开展开题论证,分学校、线、班级多个层面和角度开展研究,分工协作,以行动研究方法为主,多种方法结合。

课题组组织学习和搜集相关情报,厘清德育各要素概念,对德育目标、内容、主体、过程和方法进行全方位研究,确定以德育内容和途径为重点。

确定研究行动策略,务求实效,推进学校德育工作。

二、学校德育内容架构策略

(一)追溯和认定德育根本目标

德育内容由德育目标决定,首先必须理清学校德育目标。研究认为,德育目标是重在以幸福为指向的高尚道德。主要依据如下。

1.从德育的本质看。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才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所以道德在本质上不是为了社会秩序而规范人,而是为了人更好地生活和全面发展而规范人。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基是德育的本质。

2.从核心价值观看。我国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需要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动力和规范准则则是谋求幸福。

3.从道德的起源看。德育的内涵主要为道德,道德产生于人们调节社会群体内部各种关系以维护一定社会秩序以及个人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道德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道德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体。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道德的产生是为了人更好地生活。

由此不难得出学校德育教育的上述目标。

(二)确认德育内容的核心

研究认为,学校德育内容是以习惯为核心的生活教育。这是因为,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好习惯是人格的要素,让人终身受益。

1.德育需要人文关怀。德育的人文关怀,以真善美价值体现。“道德的先进作用和意义在于道德示范和道德吸引,而不是强行一律,甚或居高临下式的道德权威主义强制。”以人为本,须从学生生活实际、健康发展和今后适应社会需要出发实施引导教育。

2.道德品质从生活习得。学校德育离不开学生的生存、生活和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关爱,反映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孔融让梨”“黄香温床”、祖逖闻鸡起舞”“孟母三迁”、“曾子杀彘”和“陶母戒子”等妇孺皆知,不胜枚举,说明道德归依于生活,受环境熏陶和榜样示范感召。

道德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纯粹知识的传授,而在于生活实践中德行的养成。

3.学习生活是德育内容。课程是落实德育、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通过学科教学发挥其道德影响力。北京于2007年出台《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宁波在2009年下发了这方面的征求意见稿。

4.习惯涵盖人的智慧。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动化的一种行为方式。有学者把习惯分为动作性习惯和智慧性习惯。

哈佛大学史蒂芬·柯维却大大拓展了上述界定,他将习惯(Habit)定义为“知识”“技巧”与“意愿”三者的混合体。他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强调以品德为基础,以及能达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由内而外”的修炼。

5.人的品德基本由习惯组成。思想支配行动,行动形成习惯,习惯表征品德,品德决定命运,这可以说是人们的共识。习惯是人格的具体体现,培养良好的习惯,就是培养良好的人格。健全人格是德育的重要任务。

有人说:德育是“一壶烧不开的水”,其根源是对养成教育规律性的认识存在偏差,即从认知到行为,这只是德育的前50℃;如何从行为到习惯,是更重要也更艰难的后50℃,往往被忽略了。也就是说,许多养不成好习惯的教育,使之打了折扣。

6.德育就是培养好习惯。2009年4月,陶西平撰文《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清晰地回答了素质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德育更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习惯。

(三)梳理和架构德育内容框架

1.内容设计依据

课题组比较认同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朱熹的道德教育观,“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和“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其中“行善”和“改过”是基础,我们所要做的是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善”和“过”的判断标准。当然,无法做到都见诸于文字条文,因为道德有约定俗成的属性,只能依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类的原则进行教育内容的拓展。

研究认为,邓小平的“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既是基本德育目标,又是德育的主要内容。《学习——内在的财富》所提出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以及党和国家近年来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初中学生当前实际,对德育内容提出如下构想:

2.德育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拟为:“四有”为一级指标;以下拓展为“志向、真诚、友善、合作、勤俭、公平、人文、自律”八个主题词,作为二级指标;再各派生出4个主题词共32个,作为比较具体的内容。

由二三级内容指标分析得出相应的,与“传统美德”“心理健康”因素的联系。并依据学生年龄特点、时代特征和达到该要求的难易程度划分成“基本”“较高”和“高”三个层次。

其框架构成如表1。

表1 坎墩初级中学德育内容框架

img6

3.主要设计意图

其设计意图简述如下:德育内容遵循“守一望多”原则。表中所述不能完全涵盖全部德育内容,也很难做到用词语表述所有。内容归类及交叉也客观存在,由词的多义和概念界定交叉所致,如“有文化”取的是广义中的一部分含义——人文精神,子目词“公共”意为公德,公德比较抽象;表内既无“五爱”字样,也无“身心”术语,但无不体现其内容;力求体现时代特征和初中学生实际,层次的划分同样如此。

表中的“贯穿”并非要去开设这两门学科,只是有意识地渗透其中的基本含义,正如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强调研究法的学习一样。

子目词“责任”“敬业”“廉洁”和“内省”说明(略)。

(四)划分德育内容层次

根据上述“基本”“较高”和“高”三个层次的划分,又从感性易行到理性责任及其一定的逻辑关系,循序渐进,勾勒出“分年级德育日常管理和教育任务”框架。

撇开思想品德、政治类课程及其他各学科课程所渗透的德育内容,按学校德育工作一般操作常规、学生理性发展情况和经验区分,初中三个年级段的德育日常管理和教育任务大致勾勒如表2。

必须先强调指出的是学期教育任务划分需要按照螺旋式的循环发展过程进行,灵活运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修养需要人一生经营,习惯的养成也不例外,本表仅从教育的阶段性重点角度考虑。

表中所列“具体内容”并不真正具体,“形式”也很笼统,应结合学生实际确定重点和选择形式,其中不排除“灌输法”。

思想品德训练需要构建顺序框架,需要巩固,需要发展,更需要累积,持之以恒,以达到潜移默化和内化为意识、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养成习惯,上升为人格。

三、德育途径整修策略

(一)以实践为要

与道德的理论性、价值性相比,道德的实践性更为重要,甚或说,道德不显见于社会成员的行动之中,它也就不复存在,应以行动注解道德。这是道德教育方式的一种变革。杨贤江十分强调实践,青年修养的方法“是在实际活动上努力”。广东省教科所所长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研究结果得出:“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课堂教学成为最自在的、素朴的、无形的德育过程。”

有“实践”才有“精神”,实践是认识的本源,其核心在行动。道德作为实践精神,以其理想性、目的性指引人们的行为,将理想转化为现实。

(二)让学生自我育德

1.自我角色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自我”起着关键作用,需要协调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三个严厉的主人”,而它们的要求和需要“总是背道而驰并似乎常常互不相容,难怪‘自我’经常不能完成任务”。

成尚荣先生指出:“教师道德教育的最高使命,在于促使儿童自己去创造道德,让儿童成为道德的创造者——这样的儿童才能创造世界。”(www.xing528.com)

“自我育德”是一种德育方法,也是一种德育途径和过程,更是一种德育的理念和德育的境界。德育过程三个发展的阶段是:唤醒、互动和建

表2 各年级德育日常管理和教育任务划分

构——“自我育德”的客观规律。以“自立目标,多元激励”的德育策略,发挥学生品德修养的自主性。

我校重新编制的《学生成长记录册》,设置让学生自我确定德育目标和达成目标的途径的空间,每学期对目标达成度作出自我评价。家长、老师也分别对该生作出相关激励性评价,学生修正自己的目标,再次努力达标。如此循环往复,让学生不断自我约束、自我提升,从而实现德育的内化,达到自我育德的目的。

2.学生中心

德育途径多元化开发的中心和重点应该在于学生,道理就如“鱼”和“渔”。让学生从德育的客体变成德育的主体,从德育的旁观者成为德育的实践者,从德育的边缘走到德育的中心,只有这样,德育才能走出“无人”的怪圈,才能走出低效的困境。使学生能自持、自戒、自控、自励、自律,实现自主育德的动态过程。

德行培养需要经过一个教化的过程,但外在的教化最终要变成主体内在的自我修养,把学生引向自我精神的建构,从而形成人的品德。

3.发展个性

以学生为本,教书育人,使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促进他们今天和明天的快乐和幸福,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更是德育的归宿。

杨贤江曾说,每人的特性“是我们原始的资本,我们力量的源泉”。那种无视学生智能特点、特长、兴趣爱好和青少年天性,扼杀了他们活泼好动的本能和富于幻想的创造天赋,学生怎么能有幸福可言呢?自己不幸福,何谈给他人谋幸福!

(三)编制校本教材

加强德育课程校本教材建设。先后编制校本教材《德育心理学习》《环保读本》和《公共安全教育读本》,前者的主题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学生人手一册,利用综合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时间,设专任教师实施教学,由班主任协助教学。为开辟德育途径和校本德育课程建设铺设道路。

(四)具体途经

1.强化学生仪表仪容规范。学校在要求学生穿校服、挂学生证、佩戴团徽的基础上,又让初一新生戴红领巾。天天检查,周周小结,月月考核。

2.升旗仪式由奏国歌改为唱国旗

3.强化班级团队建设。以《学生常规》为准则,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中包括学习习惯。

4.强调学科渗透德育教育。要求教师每学期上交一课相关教案,规定全体教师每年写一篇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相关论文或案例。

5.组织活动开展德育熏陶。以节日教育、班团队活动和专题活动进行有目的的德育教育,在活动中启迪学生对思想意识和品德的思考,领悟人生哲理

6.强化导师制结对帮扶工作,注重后进生转化;加强心理疏导。

7.试用《学生成长记录袋》进行评估。密切家校联系,共同育德。

8.发挥教师为人师表作用。以教师爱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和模范的行为影响学生,动之以情,率先垂范,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五)以常规制度作保证

以制度保证研究改革实践。课题组研究制订《学生常规》及其《考核办法》。《坎墩初中学生常规》参考了国内外类似样本,包括“美国中学生守则”和“美国学生品德规范准则”,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有着许多先进理念,贴近学校实际和学生生活,可行性较强。

其内容共分列45条。其中有生命教育如“生命是无价之宝”;人生教育如“认识到人生最重要的问题是自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将形成怎样的性格和道德品质”;诚实教育如“讲真话”和“不要矫揉造作”;性格教育如“学会忍耐,心存感恩”;学习方面则规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习”等。

2008学年第二学期在新初一年级段和初二一个班级实施,并有《学生常规考核细则》配套。一月一次考核,一学期不少于两次,列入《学生成长记录册》,将其作为评定学生品德的依据。

四、举行德育专题研讨策略

德育专题研讨一学期一次,有计划地研究解决焦点问题,通过交流探讨逐步形成共识,推进课题研究进程,提升课题研究价值。2008年至今,已先后研讨校园文化、班团队建设、教育评价——《学生成长记录袋》初稿和《学生常规》内容、良好习惯培养(包括学习习惯)和转化后20%学生五个主题,由班主任、德育组、年级组长、行政、“三结合”领导小组等人员参加。

每次研讨活动预先制订方案,布置任务,打有准备之仗。大家先围绕主题撰写教育教学案例、论文,统一交政教处。研讨发言往往畅谈意义,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体悟实践,介绍自己的经验教训;审视现实,提出实施策略。

经过几次研讨,逐步形成共识:遵循科学发展观,从主体入手,启动主动性;从细微处着眼,积小胜为大胜;循序渐进,从制订阶段目标开始;以实践体验为途径,落实行动;以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学校与家庭形成合力。教师率先垂范,为学生树立榜样,润物细无声。持之以恒,潜移默化,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研讨会后,老师们对自己的稿子再作修改,以备发表和收入学校集子,作为成果积累和互相借鉴的资料。

五、构建素质评价机制构建策略

道德的价值,需要通过德育的评价激励功能进行强化。为实施“德育为先”战略,激励学生注重自我育德,学校重建《学生成长记录袋》。

修订后的《记录袋》由分数第一转变为素质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要反映如下特点:(1)力图较全面地反映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成长轨迹,体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特点,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2)突出品德修养和实践活动,设置了“自画像”——“我的目标”“行为习惯修养‘小档案’”“收获园”“专题教育活动学习情况”“校班工作及社团工作情况记录”“社会实践活动兴趣活动记录”“课外阅读记录”等记录表。充分顾及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评价。(3)兼顾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不用单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个人;设置“我的亮点”“须改变的习惯”和“自我比较”项目或栏目。(4)尝试质性评价与定性评价,以弥补量化评价的缺陷;(5)强调学生主体和多元参与评价模式。

《学生常规考核》注重“发展性”,学生行为表现重在自己纵向比较。即某一项如果上次考核扣了分,看这次所考核的时段内改了没有,改的程度怎样等。又这次和上次比,看总分上升或下降。由此激励学生不断改掉不良行为或习惯。

六、实际效果

(一)德育理念、地位得到提升

该课题研究带动了校本教科研,特别是经过5次专题研讨,不仅使课题组同志对德育工作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而且使班主任、行政人员和党员对德育概念更加清晰,工作方向更加明确,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大增强。2008年12月15日中期检查时,宁波教科所张立新博士等检查组专家听了课题组研究情况介绍,看了研究材料和阶段总结后称赞说:你们搞得很认真。

教师撰写的德育研究论文案例成倍增长,2008课题立项以来,我课题组成员共有论文和案例获奖或发表8项,学校累计21项。特别引以为荣的是“第八届全国中小学和中职学校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成果展评活动(文字成果类)”获奖18项(重复的计一项),学校被评为“2010年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先进学校”和“集体一等奖”,其中政教处副主任徐建丰的《浅谈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获特等奖,在《中国教育报》受表彰。

(二)德育机制大大优化

课题研究以来,学校德育工作地位上升。我校增设政教处,由一名副校长兼任政教处主任,由副主任专管德育。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订和完善德育系列制度,并组织实施。完善班级竞赛制度和对班主任的考核制度,如《班主任考核细则》《良好班集体评比细则》,其结果与班主任津贴、评优挂钩。整合团总支(少先队)力量开展德育工作,教学渗透德育和全程、全员、学生自我育德的局面初露端倪。

以突出德育为特点的《学生成长记录袋》在本街道得到推广。加强班主任队伍、班集体建设和管理,实施班主任聘任制,增强培训力度,2009年选送7名教师去宁波参加为期一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格培训,最近又报名10人;团总支,加强学校团工作,书记经竞聘上岗,规范团组织的各项规章和活动,2008年团总支被评为市先进集体,总支书记被评为先进个人。

(三)学生道德水准提高

学生管理工作上水平,校风、校貌和学风明显改善。学生自觉执行《常规》,仪表仪容规范整齐,统一的学生着装、胸前的学生证、团员的团徽和初一少先队员的红领巾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升国旗敬礼、唱国歌庄重,出操集队静、齐、快,课间活动有序。师生见面相互问好,一派文明和谐的景象。学生间打架斗殴事件和其他突发、偶发事件明显下降,而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参加奥运、世博等宣传活动,志愿者服务,文艺体育等学校集体活动和向灾区捐款等踊跃。2009年3月,学校被宁波市政府命名为“宁波市第七批环保模范(绿色)单位”,学生环保意识大大增强。

学习风气改善,学生学科竞赛在慈溪市级及以上获奖,2009年是2007年的3倍。中考成绩跳档移位,重点高中和普高上线率分别提高3倍和8.2个百分点。

学校课题组在两年半时间内,围绕“德育内涵”的主题,在致力改变目标理想化,内容行政化,方法重说教,主体缺位,实效性较差的局面中,经过研究—改革—实践,运用正视弊端指向高效,反思过去修整制度、立足行动实践检验、分工协作集体研讨,加强管理构建机制等研究策略;基本实现“德育概念清晰,核心观点鲜明,德育实效显现,运行机制优化,后续影响深远”的研究目标。赢得了社区群众不少好的口碑。

研究结论和价值

从学生特点出发,以班级团队同学之间彼此促进为动力,让品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以实践体验为基础,以良好习惯养成为表征,以情感和认知相互影响,达成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的目标,以及幸福的体悟。

一、结论

(一)德育目标:重在以幸福为指向的高尚道德

(二)德育内容:重在以习惯为核心的生活教育

(三)德育途径:重在以实践为根本的自我修养

离开生活实际的德育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学生参与的德育,必定是低效的、失败的教育。

我们主张并试行的德育途径总体思路:道德修炼需要动力,这动力来自环境舆论的褒贬和趋善避恶的需要,发展为价值追求、理想和信念实现的需要。“自我育德”,让学生懂得品德培养是自己的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终身受益。每个学生明确自己的育德目标,整改内容,付诸行动。通过团队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

二、研究价值

(一)创建了以生活体验为本的自我修养途径

初中学生是构建人格的黄金时期,他们具有好胜性和追索归宿感的心理,有着追求自我完美的愿望强烈,具备相当程度的真善美辨别能力,能够在学习生活中进行自我品德修养。此观点在课题研究中,无论理论和实践都获得佐证。

(二)形成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主的运作策略

创建了主体对照“常规”自律—反思—帮助—修正,螺旋式循环发展,持之以恒,形成培养良好习惯的运作策略;初步形成了整合力量,全员、全程和全面育人的机制。丰富了学校德育工作理论和实践。

(三)留下一份可资借鉴的经验

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将对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带来较为深远的正面影响;同时,也将为沿海农村初中学校留下一份可资借鉴的经验。

求真务实和科学严谨的研究作风,提升了课题研究价值。课题组以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揭开德育神秘面纱,创新德育有效途径,以科学严谨的实践方法检验德育机制,通过实施行动—研讨反思—修正方案再行动的研究方法,从德育目标、内容和途径进行大胆改革尝试,为提高农村初中德育实效进行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杨贤江论“全人生指导”文选》,《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2]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下辑(下卷)》〔M〕P55,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

[3]记者《生本教育简介》,《人民教育》,2009年第5期。

[4]王淑芹:《关于提高德育成效的思考》,光明日报,2010-1-5。

[5]檀传宝:《德育原理》http://jpkc.henu.edu.cn/dyyl/ArticleShow.aspArticleID=60。

[6]〔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讲》,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

[7]王东莉:《论德育人文关怀的真善美价值体现》,《中国德育》,2010年第1期。

[8]魏贤超:《现代德育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王淑芹:《关于提高德育成效的思考》,光明日报,2010-1-5。

[10]《中国德育》杂志,《中国教育报》《中国基础教育网》《人民教育出版社网》和国家文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