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急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急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时间:2024-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急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临床以急性起病、浮肿、少尿、血尿、蛋白尿及高血压为主要特征。但临床有些急性肾炎的表现极不典型,故需与其他相似疾病相鉴别。因后者包括了一组病因不一、病理变化不一、预后不一的肾小球疾患,故对非急性链球菌感染者应加强随访,必要时肾穿以明确诊断。

急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第一节 急性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AGN)简称急性肾炎,临床以急性起病、浮肿、少尿、血尿、蛋白尿及血压为主要特征。中医文献中虽无肾炎病名,但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可分别归入“水肿”“皮水”“风水”“尿血”等证的范畴。多发生于4—14岁儿童,3岁以下少见。男孩发病率高,男、女之比约为2∶1。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秋冬为发病高峰季节。

一、诊疗思维

(一)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学认为急性肾炎的病因有外因和内因之分。外因主要是感受风邪、水湿、热毒之邪,内因是小儿禀赋不足或体质虚弱。小儿感受外邪后,由于正气不足,邪伏于内,伤及脏腑,致肺、脾、肾功能失调而发病。其病位在肺、脾、肾。病理机制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通调、运化、开合失司,水液代谢障碍,水湿泛滥而为肿。

本病虽有外因、内因之不同,但在疾病的急性期,其风邪、水湿、热毒、疮毒等表现突出;重型病例或病程迁延者,则由实转虚,多为正虚邪恋,虚实夹杂之证,但无论早期、恢复期均需牢记邪实为患,在发病过程中外感风邪、水湿、热毒、疮毒等最终致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肺气郁遏,不能通调水道;脾气困阻,不能转输水湿;肾气虚衰,不能化气行水;三焦决渎功能不全,膀胱气化功能失司,致水液代谢失调而发为水肿。湿热下注,伤及下焦血络而致尿血。

外感风邪湿热从口鼻皮毛而入,首先犯肺,肺失通调,气不化水,水液潴留,而致小便不利,水液泛滥而成水肿。风性向上,故水肿初起,两目胞先肿。湿与热合,下注膀胱,小便红赤短少。

湿热疮毒由皮毛肌肤而入,内归脾、肺,肺主皮毛,时令湿热之邪,酿成疮毒疡疾,内应于脾、肺,影响水液的转输和排泄,成为水肿。或痧毒疫疠之邪,入侵肺胃,深伏营血,外发为痧疹,留注于内,成为水肿。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水气内盛,逆射于肺,产生气急暴喘;或由水气上凌心肺者,可伴卒然昏迷、惊厥等危象;水毒闭阻中焦,上则呕吐,恶心,口中有秽气,下则尿闭,便溏,甚则神昏、惊厥而成恶候。

水肿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国家卫生部,1992年2月)

①前驱感染病史:发病前1~4周多有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猩红热或皮肤化脓等链球菌感染史。由于地理气候、季节、社会经济水平及卫生习惯等自然及社会条件不同,我国北方以呼吸道感染引起者为主,而南方则脓皮病引起者比例比北方高。

②急性起病:急性期一般为2~4周。

③浮肿及尿量减少:浮肿为紧张性,浮肿轻重与尿量有关。无尿:少于50ml。

④血尿:起病即有血尿,可为肉眼血尿或为镜下血尿,持续1~2周。

⑤高血压:1/3~2/3患儿多于起病1~2周内发生,学龄前>16.0/10.7kPa (120~150/80~110mmHg),学龄期>17.3/12kPa(130/80mmHg)。非典型病例可无浮肿、高血压及肉眼血尿,仅发现镜下血尿。

⑥严重病例,可出现如下并发症。

循环充血及心力衰竭:多发生在病程的1~2周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如尿少、浮肿、咳嗽、呼吸急促。体检时两肺底可闻及水泡音,心界扩大,心率加快,心音变钝,有时出现奔马律,肝脏明显增大,伴压痛、颈静脉怒张,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肺水肿。X线检查肺门阴影增宽、模糊,有时有胸腔内过量积液,心影可增大。

高血压脑病:血压急剧上升,可有剧烈头痛、呕吐,并出现视力障碍、意识模糊、嗜睡,或发生惊厥、昏迷。少数病儿可有短暂失语或轻度瘫痪,血压控制后,上述症状好转或消失。

急性肾衰竭:少尿或无尿,血尿素氮和肌酐增高,有不同程度的高血钾和代谢性酸中毒

⑦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以红细胞为主,血尿为急性肾炎重要表现,呈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可有轻度或中度的蛋白或颗粒管型。尿蛋白一般为“+”~“img45”,也可见透明管型和颗粒管型。

血尿素氮及非蛋白氮:在少尿期可暂时升高。

血沉:急性期增快。抗“O”效价增高,多数在1∶500以上。

血清补体测定:发病2周以上补体明显下降,尤其是C3下降,血清总补体及C3可一过性明显下降,6~8周恢复正常。

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ASO):可增高,抗脱氧核糖核酸酶B(ADNaseB90%以上阳性)、透明质酸酶(Ahase皮肤感染阳性率高)或抗二磷酸吡啶核苷酸酶(ADPNase咽部感染阳性率高)可升高。

(2)鉴别诊断:典型的急性肾炎的诊断并不困难,病人在链球菌感染后1~3周急性起病,出现血尿、少尿、高血压、浮肿,伴或不伴蛋白尿,加上抗“O”升高、补体C3的规律性变化即可确诊。但临床有些急性肾炎的表现极不典型,故需与其他相似疾病相鉴别。

①首先宜根据前驱感染、间歇期有无及ASO、C3测定区别为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或非急链后肾炎。因后者包括了一组病因不一、病理变化不一、预后不一的肾小球疾患,故对非急性链球菌感染者应加强随访,必要时肾穿以明确诊断。

②还应与其他病原所致的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相区别。例如许多细菌性感染(绿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伤寒杆菌、流感杆菌等)、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流感A和B、巨细胞病毒、麻疹、腮腺炎、带状疱疹、ECHO、柯萨奇病毒、EB等)、肺炎支原体、白色念珠菌、三日疟及间日疟原虫的感染、丝虫、钩虫、血吸虫病、梅毒螺旋体及钩端螺旋体病等感染后均可引起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根据病史及其各自的临床特点不难鉴别。

③与可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的原发或继发肾炎相鉴别:如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病初似AGN,但进展快、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急进性肾小球肾炎:起病急,有尿改变(血尿、蛋白尿、管型尿)、高血压、水肿、并常有持续性少尿或无尿。进行性肾功能减退,若缺乏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预后严重]。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特别是其Ⅱ型起病也似AGN,但尿蛋白明显,血中补体持续低下。

此外,IgA肾病也可于呼吸道感染后以血尿起病,Alport综合征除血尿外可有家族史,伴神经性耳聋,肾功能损伤。

继发于全身性疾患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溶血尿毒综合征、结节性多动脉炎等依赖其他全身表现多可与急性肾炎区别。

④还应注意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此病虽常于感染后1~2天内即出现AGN的症状,但此类患者尿比重固定、贫血较重、氮质血症明显、血压持续维持高值、再参考既往病史也多可区别。

2.辨证思维 急性肾炎的急性期为正盛邪实阶段,起病急,变化快,浮肿及血尿多较明显。恢复期共有特点为浮肿已退,尿量增加,肉眼血尿消失,但镜下血尿或蛋白尿未恢复,且多有湿热留恋,并有阴虚及气虚之不同。

本病的证候轻重悬殊较大。轻型一般以风水相搏证、湿热内侵证等常证的证候表现为主,其水肿、尿量减少及血压增高多为一过性;重证则为全身严重浮肿,持续尿少、尿闭,并可在短期内出现邪陷心肝、水凌心肺、水毒内闭的危急证候。在辨证中应密切注意尿量变化。因尿量越少,持续时间越长,浮肿越明显,出现变证的可能也越大。

阳水与阴水间的相互转化:本病急性期因病程较短,多属正盛邪实,为阳水范畴。但若因邪气过盛,出现变证,或因病情迁延不愈,则可由实转虚,由阳水转为阴水,表现为正虚邪恋、虚实夹杂的证候。

(三)治则思维

本病的治疗原则,应紧扣急性期以邪实为患,恢复期以正虚邪恋为主的病机。急性期以祛邪为旨,宜宣肺利水,清热凉血,解毒利湿;恢复期则以扶正兼祛邪为要,并应根据正虚与余邪孰多孰少,确定补虚及祛邪的比重。如在恢复期之早期,以湿热未尽为主,治宜祛除湿热余邪,佐以扶正(养阴或益气),后期则湿热已渐尽,则应以扶正为主,佐以清热或化湿。若纯属正气未复,则宜用补益为法。但应注意,本病治疗,不宜过早温补,以免留邪而迁延不愈。应掌握补益不助邪、祛邪不伤正的原则。

对于变证,应根据证候分别采用平肝息风、清心利水,泻肺逐水、温补心阳、通腑泄浊为主。积极配合西药综合抢救治疗。

(四)辨证论治

1.急性期

(1)常证

①风水相搏(此属阳水范畴)

【证候】 水肿大都先从眼睑开始,继而四肢,甚则全身浮肿,来势迅速,颜面为甚,皮肤光亮,按之凹陷,尿少或有尿血,伴发热恶风,咳嗽,咽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辨证】 本型以头面先肿,渐及周身,来势迅速,按之凹陷即起为本型辨证要点。风性向上,善行而数变,故头面先肿,渐及周身,来势迅速,按之凹陷即起。小便短少,水聚肌肤,发热恶风,咳嗽,身痛为邪在卫表,肺失清肃。苔薄白,脉浮为风邪在表之征。病机为外感风邪,水湿内停,风水相搏,气化失利。

【治法】 疏风宣肺,利水消肿。

【主方】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苓散加减。

【处方举例】 麻黄6g,连翘10g,赤小豆30g,桑白皮10g,白术10g,桂枝6g,茯苓皮12g,猪苓10g,泽泻10g,大腹皮15g,陈皮6g,生姜皮10g。(以7岁为例)

②湿热内侵

【证候】 面目肢体浮肿,或轻或重,尿黄赤,或有血尿,或伴发热,皮肤有脓疮。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

【辨证】 本型以稍有浮肿或肿不明显,苔黄或黄腻为辨证要点。本证系湿热下注,故见稍有浮肿或肿不明显。湿热留注膀胱,故见小便黄赤短少。热伤血络则见血尿。舌质偏红,苔黄或黄腻,脉数为湿热之象。

【治法】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主方】 五味消毒饮合小蓟饮子加减。

【处方举例】 金银花10g,野菊花10g,紫花地丁10g,蒲公英15g,天葵子10g,茯苓皮6g,生姜皮6g,车前子(包煎)10g,小蓟草10g,生地黄10g,山栀10g,白茅根30g,生甘草6g。(以7岁为例)

(2)变证

①邪陷心肝

【证候】 肢体面部浮肿,头痛眩晕,烦躁不安,视物模糊,口苦,恶心呕吐,甚至抽搐,昏迷,尿短赤,舌质红,苔黄糙,脉弦数。

【辨证】 多见于病程早期,头痛眩晕,烦躁,呕吐,甚至抽搐昏迷。肢体浮肿,头痛,视物模糊,甚或抽搐,昏迷为本型辨证要点。由于热邪郁于肝经,耗损肝阴使肝气横逆,肝阳之脉上巅顶而终目系,故头痛眩晕,视物模糊;肝主筋,筋失濡养,筋脉拘急,可致抽搐;肝风内动,神明受扰则见昏迷。舌质红,苔黄糙,脉弦为热毒内犯之候。

【治法】 平肝泻火,清心利水。

【主方】 龙胆泻肝汤合羚羊钩藤汤加减。

【处方举例】 龙胆草10g,黄芩10g,栀子10g,白芍12g,生地黄10g,泽泻10g,车前草20~30g,羚羊角(代)粉(另吞服)0.3g,钩藤15g,菊花10g,竹叶10g。(以7岁为例)

②水凌心肺

【证候】 全身明显浮肿,频咳气急,胸闷心悸,不能平卧,烦躁不宁,面色苍白,甚则唇甲青紫,舌质暗红,舌苔白腻,脉沉细无力。

【辨证】 本证也多见于病程早期,多因水肿过重而致。本型以肢体浮肿突然加重,咳嗽气急,心悸为辨证要点。水气上逆,射肺凌心,肺失肃降,心失所养,则咳嗽气急,胸闷心悸;气为血帅,气滞则血瘀,故口唇青紫,指甲发绀;心阳虚衰,则悸动不安。脉细数无力,舌苔白或白腻均为水气上凌心肺之征。

【治法】 泻肺逐水,温阳扶正。

【主方】 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加减。

【处方举例】 防己10g,椒目10g,葶苈子10g,大黄6g,泽泻10g,桑白皮12g,茯苓皮10g,车前子15g,人参6g。(以7岁为例)

③水毒内闭

【证候】 全身浮肿,尿少或尿闭,色如浓茶,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嗜睡,甚则昏迷,舌质淡胖,苔垢腻,脉象滑数或沉细数。

【辨证】 本证也多见于病程早期,多因持续少尿或无尿引起,尿少尿闭最突出,伴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嗜睡或昏迷等危重征象。本型以全身浮肿,尿少或尿闭为辨证要点。由于肾气不足,开合不利,浊邪壅塞三焦,气机升降失常,水毒内闭,致水湿泛滥,上逆于胃,故全身浮肿,恶心呕吐;水毒上蒙清窍则头痛,甚或昏迷。舌苔腻,脉弦为水毒内闭之征。

【治法】 通腑降浊,解毒利尿。

【主方】 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加减。

【处方举例】 姜半夏9g,陈皮9g,茯苓10g,竹茹10g,胆南星10g,黄连10g,生大黄6~9g,车前子20g,制附子6g,枳实6g。(以7岁为例)

2.恢复期 当浮肿消退,尿量增加,血压下降,血尿及蛋白尿减轻,即标志病程进入恢复期,此期为正气渐虚,余邪留恋阶段。

(1)阴虚邪恋

【证候】 乏力头晕,手足心热,腰酸盗汗,或有反复咽红,舌红苔少,脉细数。

【辨证】 恢复期最常见,以手足心热,腰酸盗汗,舌红苔少,镜下血尿持续不消等肾阴不足表现为特点。

【治法】 滋阴补肾,兼清余热。

【主方】 知柏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减。

【处方举例】 生地黄10g,山茱萸12g,山药10g,牡丹皮10g,泽泻10g,茯苓10g,知母10g,黄柏10g,女贞子15g,墨旱莲15g。(以7岁为例)

(2)气虚邪恋

【证候】 身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少便溏,自汗出,易于感冒,舌淡红苔白,脉缓弱。

【辨证】 多见于素体肺脾气虚患儿,以乏力纳少、便溏、自汗、易于感冒为特点。

【治法】 健脾化湿。

【主方】 参苓白术散加减。

【处方举例】 党参15g,茯苓10g,白术10g,山药10g,砂仁(后下)6g,白扁豆9g,薏苡仁15g,黄芪15g,陈皮10g,甘草6g。(以7岁为例)(www.xing528.com)

(五)病程观察

1.急性期

(1)常证

①在风水相搏证型中,头痛目眩者,去麻黄,加浮萍10g,钩藤15g,地龙10g,草决明10g,平肝潜阳;尿血者,加大蓟15g,小蓟15g,石韦15g,凉血止血;咽喉乳蛾肿痛者,加土牛膝根10g,马勃10g,板蓝根15g,解毒利咽。上半身肿甚而咳喘者加苏子宣肺平喘;脘闷腹胀,去桑白皮,加厚朴10g,川椒5g,防己5g;身寒肢冷,脉沉迟加附子9g,干姜9g。

②在湿热内侵证型中,浮肿明显,加车前子(包煎)10g,泽泻10g;有疮疡者,加苦参10g,白鲜皮10g;血尿明显,加小蓟草15g,白茅根30g。

(2)变证

①在邪陷心肝证型中,大便秘结加生大黄5g,芒硝5g;头痛眩晕较重加夏枯草10g,石决明10g;恶心呕吐加半夏10g,胆南星10g;昏迷抽搐可加服牛黄清心丸或安宫牛黄丸。

②在水凌心肺证型中,若见面色灰白,四肢厥冷,汗出脉微,是心阳虚衰之危象,应急用独参汤或参附龙牡救逆汤回阳固脱。

③在水毒内闭证型中,呕吐频繁,先服玉枢丹辟秽止呕,不能进药者,可以上方浓煎成100~200ml,待温,做保留灌肠,每日1~2次;也可用解毒保肾液以降浊除湿解毒,药用生大黄、六月雪、蒲公英各30g,益母草20g,川芎9g,浓煎200ml,每日2次,保留灌肠;昏迷惊厥加用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化液鼻饲。

2.恢复期

(1)在阴虚邪恋证型中,血尿日久不愈加仙鹤草15g,茜草10g,凉血止血;舌质暗红,加参三七10g,琥珀末(分冲)3g,以活瘀止血;反复咽红,加玄参10g,山豆根5g,板蓝根15g,清热利咽,或改用麦味地黄汤加减,以养肺清热滋肾。

(2)在气虚邪恋证型中,血尿持续不消,可加参三七10g,当归10g,养血活瘀止血;舌质淡暗或有瘀点,加丹参10g,红花10g,桃仁10g,活血化瘀

(六)预后转归

本病为一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痊愈率为90%~95%,一般病程2周左右,随尿量增加、水肿消退、血压下降而进入恢复期。4~6周尿常规可接近正常;4~8个月尿Addis计数可恢复正常,少数患儿尿中少量红细胞可持续至6个月至1年或更长久。一般病例病程在6个月以上时症状不会再出现反复,偶有因感染导致肾炎而第二次患病。近年由于医疗条件的改善,急性期重证的病死显著降低,小于1%~2%,转为慢性肾炎者较罕见。

(七)预防与调护

1.预防感染,尽量避免呼吸道感染,注意保持皮肤及口腔清洁,预防疮毒及口腔疾患发生。一旦发生呼吸道或皮肤感染,应及早应用青霉素彻底治疗。

2.锻炼身体,提高抗病能力。

3.避免居住在潮湿和空气污浊的环境,避免冷空气刺激。

4.休息。起病2周内常需卧床休息,尤其水肿、尿少、高血压明显者。待血压恢复,水肿消退,尿量正常、肉眼血尿消失后可下床轻微活动或户外散步。血沉正常可恢复上学,但3个月内应避免剧烈活动。

5.饮食,急性期对有水肿、高血压者限盐、限制水入量,小儿钠入量可依1mg/ (kg·d)计算;对有严重少尿及循环充血者水分一般以不显性失水加尿量计。有氮质血症者应限蛋白,给优质的动物蛋白0.5g/(kg·d),选优质蛋白(如乳类、蛋类),给予高糖以满足热量需要,待尿量增,氮质血症消除即应恢复正常蛋白供应。尿少尿闭时,应限制高钾食物,如橘子等。

(八)疗效评定

1.治愈 水肿及全身症状消失,血压正常,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2.好转 水肿及症状改善,尿常规仍有少量蛋白及红、白细胞

3.未愈 水肿等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均无变化。

二、名家医案

1.陈以平医案——风水相搏

顾某,男,10岁。

【初诊日期】 1995年11月15日。

【主诉】 面部浮肿伴血尿2天。

【现病史】 患儿于2周前咽痛、发热,经治疗热退,但仍感咽痛。2日前出现面部浮肿,尿色红而就诊。

【查体】 面部浮肿,咽红,舌苔白腻,脉细。查尿常规蛋白(img46),红细胞(+),血压160/110mmHg。

【诊断】 急性肾小球肾炎(中医:水肿)。

【辨证】 常证——风水相搏。

【治法】 疏风宣肺,利水消肿。

【方药】 麻黄6g,连翘12g,益母草15g,白茅根30g,冬瓜皮30g,桑白皮30g,槟榔12g,蝉蜕10g,白蔻仁3g,鱼腥草15g,蒲公英15g,车前子15g。14剂。

二诊:浮肿消退。血压135/95mmHg。尿常规:蛋白(+),红细胞(+)。继用和营利湿法。

【方药】 当归10g,川芎6g,赤芍12g,生地黄12g,益母草30g,白茅根30g,牡丹皮12g,小蓟30g,薏苡仁30g,米仁根30g,玉米须20g,石韦30g,生蒲黄10g。14剂。

三诊:血压110/70mmHg。尿常规:蛋白(±),红细胞4~6/HP。再予益气补肾调治。上方加杜仲12g,太子参30g。

四诊:血压90/60mmHg。尿常规:蛋白微量,红细胞2~3/HP。予上方中减益母草、生蒲黄,继续治疗。

【按语】 本案辨证属风水相搏证,治疗当疏风清热,宣肺利水。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去赤小豆加蝉蜕宣肺发汗以消肿;合冬瓜皮、车前子、白茅根清热利水以消肿;槟榔、白蔻仁理气宣中、芳香化湿,使气行则水行、脾运则湿除。鱼腥草、蒲公英清热解毒治肺热咽痛,现代药理研究其具有抗菌消炎之效;益母草能活血且能降压。本方体现了水与气、血的相互关系及在水肿治疗中佐以行气活血药的重要意义。复诊时浮肿消退,去麻黄、连翘、槟榔、白蔻仁等宣肺行气之品,加赤芍、牡丹皮、川芎等凉血活血,终以清热解毒,利湿凉血治法日益好转。

[选自陈以平.肾病的辨证与辨病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9]

2.江育仁医案——风水

陈某,男,4岁。

【主诉】 浮肿5天。

【现病史】 浮肿前曾患皮肤湿疹,经治已愈。见浮肿后外院已用青霉素治疗,浮肿未消而来就诊。

【刻诊】 面目周身浮肿,尿少,腹部胀满,舌苔薄白,脉浮滑。

【尿常规】 蛋白(img47),红细胞(img48),脓细胞(+),颗粒管型(+)。

【诊断】 急性肾炎(中医:水肿)。

【辨证】 风水。

【治法】 宣肺健脾。

【方药】 炙麻黄3g,桂枝3g,防风3g,防己3g,生白术6g,生姜皮3g,猪苓6g,茯苓6g,冬瓜皮10g,赤小豆15g。

服药3剂,小便增多,肿势见退。6剂后,浮肿大消,腹胀轻微。服药12剂,浮肿、腹胀尽消,二便正常。中土已有坐金制水之权,拟从原意,减宣肺之剂,增益气之品,巩固疗效。

【方药】 黄芪10g,党参10g,防风3g,防己3g,生白术6g,泽泻6g,桂枝3g,猪苓6g,茯苓6g,赤小豆15g。

3剂后,诸恙均退,精神振作,胃纳正常,尿常规正常。改用加味五苓片善后。

[汪受传.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江育仁医案.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254]

3.王伯岳医案——风水

李某,男,8岁。

【初诊日期】 1982年10月22日。

【现病史】 患儿10天前因感冒而继发面部及右膝上方长脓疱,经用西药后,脓疱结痂,5天前出现面目浮肿,伴恶心呕吐,经门诊诊断为急性肾炎、“肾病待除外”“轻度尿毒症”收入院。

入院后症见:头晕,纳差,咽痛,尿少色赤,大便正常。

【查体】 体温37℃,血压17/12kPa,体重26kg,颜面浮肿明显,面色无华,舌红苔薄黄,脉弦滑。

【实验室检查】 尿中蛋白(img49),白细胞(8~10),红细胞(2~3),颗粒管型(0~1),尿素氮19.3mmol/L(54mg%)。血常规:白细胞9.6×109/L,中性粒细胞0.68,淋巴细胞0.32,血红蛋白118g/L。

【诊断】 急性肾炎,轻度尿毒症(中医:水肿——风水)。

【辨证】 风热犯肺,湿热内蕴。

【治法】 宣肺利水,清热解毒。

【方药】 麻黄、连翘、赤小豆各6g,泽泻、茯苓、车前子(包)、黄芩、冬瓜皮、杏仁各10g,生石膏12g,姜皮、甘草各3g。

上方服2剂,病情有加重之象,症见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大便干,小便少短色赤,尿量250~450ml/日,舌红苔黄,脉弦滑,血压20.5/15kPa。王老查房谓:病起于风热湿邪,肺失通调,脾失运化,水泛肌肤而肿;湿热内蕴,热邪扰肝,肝木不宁则眩晕。病势重笃,须认真观察,以防有变。治宜宣肺利水,健脾和中,平肝清热。药用:茯苓皮、陈皮、桑皮、枳实、厚朴、生姜皮、夏枯草、竹茹、龙胆草、苦丁茶、黄芩各9g,熟大黄6g,牡蛎(先煎)、石决明(先煎)各10g。上方加减调治4天,患儿精神好转,浮肿,头晕减,纳增,无呕吐,尿量增多,舌红,苔薄黄,脉弦滑,血压17~16/11~12kPa。王老认为,患儿病情缓解,但内热未清,血压仍不稳定。以清热除湿,柔肝凉血为法,当用知柏地黄汤加减:茯苓10g,泽泻、生地炭、牡丹皮、石决明、黄柏、知母、枳实、杜仲六一散(包)各9g,白茅根15g,焦大黄3g。上方出入治疗2个月,于12月16日查尿常规。蛋白(—),白细胞(0~1),红细胞(—)。尿素氮5.8mmol/L(16.2mg%),浮肿消失,血压13.3~12/8~7kPa,体重比入院减少1kg,痊愈出院。

【按语】 本例患儿西医诊断为急性肾炎、轻度尿毒症,王老认为风热湿邪为患,影响肺脾对水液的调节代谢功能,且有邪陷心肝,扰动有余之脏的征象,病情危重,先以治标为主,利水平肝清热,挫其锐势,待病情缓解,即以培本治标并举,扶正祛邪,遂转危为安。

[选自胡瑾,连伟,邵玉宝.王伯岳儿科医案.四川中医,1989,(9):10-11]

4.董廷瑶医案——湿热内侵

俞某,男,6岁。

【初诊日期】 1996年10月2日。

【主诉】 全身浮肿1周。

【现病史】 1周前开始出现全身浮肿,小便短少,全身湿疮,纳呆作恶。

【查体】 全身浮肿,咽红,扁桃体Ⅰ度肿大,心肺(—),舌苔薄白腻,脉细数滑。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已经西医确诊为急性肾炎)

【诊断】 急性肾小球肾炎(中医:水肿)。

【辨证】 湿热内侵。

【治法】 行湿利水消肿。

【方药】 带皮茯苓12g,白术10g,猪苓10g,泽泻10g,木防己10g,车前子10g,白茅根30g,藕节炭10g,滑石15g,蚕沙(包煎)12g。7剂。

二诊:肿退溲多,湿疮初干,舌红脉滑。上方加川柏5g,小蓟炭10g。7剂。

三诊:浮肿已退,小溲亦长,胃和便调,湿疮结痂,尚有低热未清(37.6℃),尿常规:红细胞10~20/HP,白细胞5~10/HP,舌红苔薄腻,脉滑数。是湿热未清,恋于血分,治宜清热凉血。方药:川柏5g,生条芩6g,赤芍6g,牡丹皮10g,苦参6g,藕节炭10g,小蓟炭10g,蒲黄炭10g,黑山栀10g,滑石12g。7剂。

四诊:肿平溺长,湿疮已敛,尿检正常,但心跳仍较快,苔薄白腻,脉细数。余邪未尽,再以渗利。

【方药】 带皮苓10g,猪苓10g,泽泻10g,滑石12g,赤芍6g,牡丹皮10g,佩兰叶12g,连翘10g,通草2.5g,条芩5g。药后又以调理之药服之乃安。

【按语】 本案辨证为湿热内侵,湿重于热,故治疗以行湿利水为主先消其肿。方选四苓散加减。药后肿退溲多,湿疮初干,但舌红脉滑,说明湿去大半热未净,故二诊原方加川柏清热燥湿,小蓟凉血止血。三诊时有低热,尿中仍有红白细胞,湿热恋于血分,余邪尚存,以小蓟饮子加减。四诊肿平溺长,湿疮已敛,尿检正常,继以调理而安。

[选自邓嘉成.董廷瑶医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9]

(万力生 邱静宇 黄慧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