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的内在结构和本质特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的内在结构和本质特征

时间:2023-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的内在结构和本质特征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的内在结构方法,几乎和人类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在这一方法系统的内在结构中,诸种要素必须齐备,必须协调一致,才能构成有效的方法系统。其次,从教学活动的具体需求来看,教学方法的内在结构是由语言系统、实物系统、操作系统、情感系统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系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的内在结构和本质特征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的内在结构和本质特征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的内在结构

方法,几乎和人类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从人类学会打制第一块石器时起,方法就开始成为人类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无论什么人,从事什么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方法,都必须在一定的方法指导下进行,因此方法的运用对于人的活动来说就具有重要的作用。一部人类的实践史,一部人类的思想、认识和科学的发展史,从实质上说,就是一部方法不断改进、运用和发展的历史。方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螺旋桨加速器。方法正确,事半功倍;方法错误,事倍功半,甚至一败涂地。尤其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科学的方法更是人类打开未知世界的钥匙。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方法问题的研究。

“方法”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且有多种含义。例如有关于度量物体形状之法。《墨子·天志》中曾说:“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以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还有的是指处理各种事情的办法。例如韩愈在《昌黎集》中说:“为之奔走经营,相原隰之宜。指授方法。”此外,还有一些别的用法。如:道、术、规等词,亦有方法的意思。“方法”一词在西方,英语为Method,法语为Mèthod,德语为Mèthod,均源于由希腊文μ∈τà(沿)和δδδs(途)组成的μ∈τ1δδδs,为“遵循某种道路”之义,与汉语“方法”之义很接近。总之,从本义来看,“方法”一词可理解为“方向法则”的意思。

哲学的角度讲,方法是人们认识和研究自然、社会、人类思想等现象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是人们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手段和步骤,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客观规律或科学理论的运用,以及对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实践经验的技巧、技能的总结,是知识、手段、工具的统一。方法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随着人类实践的深入和发展,方法便会不断丰富和发展。方法体现了人的认识水平,它来自并指导人们的行为和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力与科学认识水平的不同,所以也会有不同的认识方法。在古代,由于科学认识水平的低下,人们所采用的是原始、朴素的方法。近代由于实验科学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要求,人们用理想化的方式,把自然界事物分成不同部分,撇开它们的联系与制约来认识这些部分,因而运用的主要是形而上学的方法。随着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辩证的方法、控制论方法、系统方法、信息方法得到普遍运用。

教育学的角度看,教学法或教学方法,属于教学论的范畴,是教学论的重要内容。教学法或教学方法是哲学方法在教育学领域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如何理解教学方法?关键在于要搞清楚它的内在结构。这里,我们认为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规定。

首先,从教学过程的角度看,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双方共同进行并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活动方式、步骤、手段、技术和操作程序所构成的有机系统。在这里,作为理念系统的教学方法,它内涵着这样几个有机联系的层次或要素:一是必须有指明教学活动的目的方向;二是必须有达到目的方向所要通过的途径;三是必须有达到目的方向所必须采取的策略手段;四是必须有达到目的方向所运用的工具;五是必须有有效地运用工具所必须遵照的操作程序。这五个方面的要素,是层层相联、环环相扣的,从而构成了有机的方法系统,形成了方法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在这一方法系统的内在结构中,诸种要素必须齐备,必须协调一致,才能构成有效的方法系统。教学活动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就取决于对这五个方法层次要素所构成的有机系统的选择和运用。

如果对上述诸要素再做进一步地概括的话,那就是“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目的方向讲的是“做什么”,其余诸要素讲的是“怎么做”。这两个方面支配着整个教学活动并存在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但是必须强调的是,“做什么”的问题即关于目的方向的问题,是方法的首要问题,它处于方法系统的最高层次。因为任何教学活动,只有具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具有明确的要求,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活动。坚持目的方向性的原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首要原则。当然,目的方向也是分层次的,也是一个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系统。对于教师来说,一定要善于把大方向和具体目标统一起来。这里,还必须进一步指出的是,目的方向即做什么的问题,又是和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如果离开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就谈不上教学的目的方向,谈不上“做什么”。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学方法的主要成分是教学内容和掌握这个内容的方法,教学方法是在分析各种教学内容,分析掌握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得出来的。教学方法是教学内容的一种特殊运动方式。所以,教学内容和方法是不可分割的。教师如何选择教学内容,事实上已经是教学方法的一个组成部分。这说明,教学内容与方法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教学内容的性质决定了应当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当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说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努力实现科学的思想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使方法很好地服务于内容,真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其次,从教学活动的具体需求来看,教学方法的内在结构是由语言系统、实物系统、操作系统、情感系统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系统。语言系统在教学活动中是师生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实物系统具有直观的性质,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操作系统的功能主要在于形成技能技巧,养成行为习惯,发展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情感系统是在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作用而产生的。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严肃的政治态度,又要以情感人。教师要充满情感,平等地对待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提高教学效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方法是由语言系统、实物系统、操作系统、情感系统所构成的师生双方相互作用的活动系统。这些方面也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综上所述,概括地说,教学方法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师生进行有序的相互联系的活动的种种方式所构成的系统。根据我们的教育方针,这些方式所构成的系统活动的最终结果,是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的本质特征

教学方法的内在结构,决定了教学方法的本质。或者说,教学方法的本质特征,取决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认识、逻辑程序、思维和管理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等方面。教学方法的本质特征有工具性、客观性、灵活性、主体性等方面。

第一,工具性特征。

从哲学意义上说,方法在实质上就是工具。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援引黑格尔《逻辑学》里的一段话说:“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在主体方面的某个手段,主体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相联系……”(16)古希腊哲学和科学的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他最早系统阅释方法论的著作就是以《工具论》命名的,其内容阐述的就是关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原则的科学,是他所创立的古典的形式逻辑系统。近代实证科学的鼻祖培根,总结了文艺复兴以后的近代科学活动经验,创作了著名的《新工具》,提出了完整的归纳方法系统;从本质上说,讲的也是一种认识的方法,并且从这个意义上,他还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成为千古传诵的至理名言。笛卡儿根据自己对数学以及当时其他科学的研究经验,创作了有关运用理性的《方法谈》,阐明的也是方法的工具性质。恩格斯曾经把唯物辩证法称作是“我们最好的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17)。列宁称赞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最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18)毛泽东还曾经把马克思主义比作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望远镜显微镜。所有这些,强调的都是方法的工具性质。

但是,如果进一步说,工具也是手段。从一般意义上说,手段是有目的的活动的主体与有目的的活动所指向的客体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它包括各种工具、仪器的物质系统,各种语言符号系统,各种逻辑思维形式系统,各种操作运算、推理的方法系统等。其中,有决定意义的是物质工具系统。手段把主体的作用传导给客体,又克服客体的反作用,使主体的目的在客体中实现。手段是主体在实践中实际地用来作用于客体,改造和掌握客体以达到或实现目的的桥梁、中介。手段作为实践的一个内在因素,乃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活的因素。就其产生来说,它是人的实践经验、智力、知识的结晶、对象化。就其职能和作用来说,它又同人的有目的的活动、体力和智力相统一的技能结合在一起,因而成为一种非常活跃的、强有力的因素。通过发明、创造手段和使用、操作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正是主体的实践和理性强有力的表现,也是人的实践不同于动物的行为的一个根本标志和特点。马克思说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工具是实际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19)列宁肯定过黑格尔的一个观点:“外部的手段”即工具(20)。他们在这里虽然讲的都是实物性的工具,都是客观的东西,但都把工具和手段看作是一回事,则是非常明确的。强调方法的工具和手段的性质,旨在进一步认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使工具、手段更好地为目的服务。目的和手段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在人类的实践过程中,手段是从属于目的、为目的服务的,目的是支配手段的。一种手段的创立和使用,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达到某种目的。所以说,手段总是实际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目的推动人们去创造和运用手段。但是,另一方面,目的又是依赖于手段、为手段所制约的。因为人们已经获得的现实的手段既是决定目的的产生的必要条件,又是决定目的得以实现的桥梁和现实力量。尽管目的要以客观世界及其规律为根据和基础,但具有现实性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手段的产物。可见,目的和手段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推动的。

以上阐述告诉我们,教学方法同样是一种工具、手段,只不过是体现在教学领域中的一种特殊的工具、手段罢了,或者也可以说它是工具的“软件”层次,是一种“软”工具、“软实力”。把握教学方法的工具、手段的性质,其意义在于,它使我们明确,在教学活动中,不论是物质性的工具还是精神性的工具,亦即所有的方法,其目的都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服务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必须把运用好教学方法放在重要的位置,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但是我们还必须明确,所有的方法又都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步产生和形成的。所以,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教学方法的教育功能,同时又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使方法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断地使教学水平上台阶。

第二,客观性特征。

从一般意义上说,所谓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从客观的事实出发,不要从原则出发。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我们的工作方针和方法。从事实出发还是从原则出发,这是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唯心主义观点时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而杜林先生的相反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21)列宁也说过:“马克思主义者在分析形势时,不应当从可能出发,而应当从现实出发。”(22)可能的东西,是可能出现的也可能不出现的东西,以这样的东西作为出发点是不牢靠的。固然,正确地估计各种可能性是必要的和正确的,但对于客观可能性的正确认识本身也必须从现实出发。可能性和现实性相比,现实性占据着首位。毛泽东和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规定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本质上说,坚持的就是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这是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的根本性原则。

从教学法的角度看,坚持客观性原则,就是要努力做到:首先要从教学内容本身的实际出发。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根本观点就是:内容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形式则是在一定的内容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一般地说,内容居于支配的地位,形式则居于从属的地位,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适合于、服从于内容。所以,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其次要从教师本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每一个教师由于自己的实际水平不同,工作经验不同,在进行活动中掌握的教学方法的多寡和熟练程度也不同,所以必须从每一个教师的优势出发,用得心应手的方法去搞好教学。再次是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使用学生最喜爱并且能够真正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为原则。还有,就是必须从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具体条件出发,努力做到使现有的各种条件物尽其用,力求用最简单的条件发挥教学方法的最大功能,从而取得最好的效果。在这个问题上,要坚决克服主观随意性,不能凭想当然办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方法不当而导致教学失败的情况,究其原因,是教师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所致。所以,坚持客观性原则是运用好教学方法的基础。

第三,灵活性特征。

常言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有法,是说进行教学必须有一定的方法,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讲的是教学方法的客观性,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阐述过了。但是,这里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这种教学方法的客观性,也就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原则性。就是说,进行教学不能没有一定的方法,这是一个根本原则。不采取一定方法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虽然内容决定形式,但是为了表现一定的内容,就必须有一定的形式;一种内容如果没有一定的形式,那就说明没有这种内容,没有这种事物。不要形式,这是一种形式虚无主义,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一种教学活动,不采取这样的方法,就一定会采取那样的方法;但是决没有不采取一定方法的教学活动,区别只是在于所采取的是一种合乎内容要求的好的教学方法,还是不符合内容要求的差的教学方法罢了。这就是原则性,强调的是教学有法。

但是,教学又无定法。意思是说,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又不限于只是或只能使用某一种或某几种方法。这就是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大体上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同一种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二是,同一种教学方法也可以用来教授不同的内容。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可以有选择地采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方法的移植。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历史与其他学科相比,毕竟要短得多。在中外教育教学的历史上,积累了大量地可供借鉴的优秀教学法,我们必须有批判地加以吸收和继承。四是,对于同一种教学内容,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同时并用,采取综合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使用教学方法要克服“单打一”的现象,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要求。五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发展,不断地进行教学方法的自我更新,及时地采用新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当代科技革命迅速发展,新方法层出不穷,教学改革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我们更应当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的各种手段。总之,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要求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及其发展变化灵活机动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强调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目的在于充分认识贵在得法,在教学活动中能够真正采取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贵在得法,寻求到好的教学方法,关键是要做到原则性、确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原则性、确定性是说教学有法,不论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总要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这是确定的,是一个基本原则。灵活性如上所述,强调的是方法的多样性。二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原则性、确定性存在于灵活性之中,灵活性必须体现和包含原则性、确定性,是与原则性、确定性相联系的灵活性。确定性包含着灵活性,是与灵活性相联系的确定性。教学方法的实施是原则性、确定性与灵活性的对立统一。列宁在讲到概念的确定性和灵活性的关系的时候曾经说过:“概念的全面性、普遍的灵活性,达到了对立面同一的灵活性,——这就是实质所在。主观地运用的这种灵活性=折中主义与诡辩。客观地运用的灵活性,即反映物质过程的全面性及其统一性的灵活性,就是辩证法,就是世界的永恒发展的正确反映。”(23)列宁的这一论断,也适用于我们对教学方法的原则性、确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的理解。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也必须坚持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统一。教学实践活动的发展变化是教学方法灵活性的客观基础,教学活动的每一阶段、每一关系的相对稳定性则是教学方法确定性的客观基础。衡量是否做到这一点的根本标准是看具体的教学实践,亦即教学活动是否真正搞得生动活泼,收到真正实际的教学效果。这样,我们就必须随着教学实践活动的发展,努力做到:第一,制定新方法;第二,抛弃旧方法;第三,“改造”原有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贵在得法”。

第四,主体性特征。

教学方法具有灵活性的特征,归根结底是由它的主体性特征所决定的。

从哲学的层面上说,主体性就是人的自觉的能动性。这种自觉的能动性,就是人的能动的认识世界和能动的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的性质。这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活动,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意志的活动。马克思曾经把建筑师与蜜蜂进行过比较,指出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的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马克思的思想是说,只有人的实践活动才是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这种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就是主体性。

我们这里所说的教学方法的主体性,是指教学主体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教学方法所体现出来的自觉能动性,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教学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以学生为自己的劳动对象,教书是为了达到育人的目的,则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和学生都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对象,教与学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知识,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则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但是,无论在上述何种意义上,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都有一个充分发挥自觉的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才能恰到好处,完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高扬主体性,在教学方法的运用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觉的能动性,在任何意义上都不能理解为主观随意性。主观随意性在世界观上是唯意志论,在方法论上则体现为主观盲目性。这种做法的特点是凭主观想象,凭想当然办事,盲目蛮干,不从客观实际出发,也不受客观实际检查,其结果总是事与愿违,必然导致教学活动的失败。所以,这实际上是在践踏主体性。因为主体性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教学活动中,只有真正把握各方面的情况,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教学方法用好、用足、用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还必须说明的是,高扬主体性,还必须反对在教学活动中的无所作为的思想。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教师因为教学方法死板而把课堂搞得死气沉沉。究其原因,回答往往是说:没有好办法。这种无所作为的懒汉懦夫的观点和做法,从世界观上说,完全是一种宿命论的观点。只有克服这种思想,才能做到有所作为。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的分类原则及其体系

在长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相互联系,形成了相当完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体系。

对于教学方法,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分类原则和方法,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这里,我们主要是从教学方法高低不同的层次和适用范围的大小相结合的角度进行分类。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可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分为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

哲学方法是最高层次的方法,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是方法论层次上的方法。它是指如何运用哲学的普遍性原理,来认识和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题的方法。哲学方法和哲学原理是互为前提的,一定的哲学原理决定着一定的哲学方法;反之,一定的哲学方法又对一定的哲学原理起着某种决定性的作用。从本质看就是,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二者是一致的。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中,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哲学原理和方法,即使在同一个时代,也有不同的哲学原理和方法。这些不同的哲学原理和方法,其中都包含着科学的成分,闪烁着理性王国的光芒。但是,实践证明,在哲学思想的宝库中,最大的晶体明珠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全人类理性的最集中的体现,是人类一切哲学体系中的精华的总结和概括。它在实践中产生和形成,又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它就具有最大的普适性。它是各门具体科学都适用的方法,当然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必需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方法、唯物辩证方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方法,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方法。在这个问题上,如果说它与其他具体科学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既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方法,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内容,是二而一的东西。所以,正因为这样,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要求就更高。

一般方法是介于哲学方法和具体方法的中间层次的方法。这一层次的方法,是在哲学方法论的指导下,经过总结和概括各种具体的方法的共性和规律而形成的。它是从整体上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种方法,是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呈现出的共性问题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它也同样适用于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部教学活动,所以可以称为共性的教学方法。一般教学方法如果按其性质、特点和功能来划分,也是各种各样的。其中最主要的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启发式与灌输式相结合的方法,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方法,理智表达与情感投入相结合的方法,原理阐述与范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等等。心理学的方法,也是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方法,它主要运用于对人的心理(知、情、意等方面)分析。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条件下,大学生的心理方面的问题明显增多,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心理学的方法显得越来越重要。

具体方法是教学方法的最低层次。具体的方法亦即个别的方法。它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针对具体的教学环节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个别的方法是把握具体教学内容的个性的方法,因此它与一般教学方法是不同的。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个性即各个事物的特殊性,是为某一事物所特有的属性、特征,它能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我们运用个别的教学方法,可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有的放矢,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具体的个别的方法普适性小,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有限。因此,为了能够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还必须运用一般的方法,把个别的方法与一般的方法结合起来。一般的方法和个别的方法在运用上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个别的方法不能脱离一般方法的指导,而一般的方法则是从无数个别的方法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

上述方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补充,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科学体系。(还有教学艺术,属应用方法层面。)

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的历史发展与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的改革与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第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和方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视在高等学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工作。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但对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的任务给予了明确的规定,而且对进行教育的方法也有非常具体的要求。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倡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教育方法,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适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这一规定,是针对整个文化教育事业的,因而也可以看作是新中国成立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第一次明确的规定。

正是根据这一规定的精神,教育部在1950年暑期召开的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会议上,针对一年来教学中存在的教条主义等问题,对于教学方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政治、思想教育应根据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分析自己的思想,搜集、整理、研究各种思想,然后针对主要问题,有的放矢地用系统理论知识有重点的加以解决,使理论学习成为改造思想的武器,改造思想成为理论学习的目的。第二,革命政治理论学习应在教师领导下,多用自学和集体讨论的方法。在讨论中应发扬自由思考,追求真理,改正错误的精神,正确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使群众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讨论,逐步地去克服其不正确的思想,巩固与提高其比较正确的思想。第三,理论学习还要在可能的情形下,酌量配合实际行动(不宜太多),如参加劳动生产、群众斗争及社会活动等,使感性认识与理论知识相印证,取得巩固提高的效果。

随着形势的发展,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也日益激烈起来。根据这一情况,对高等学校的政治理论课也随之提出了开展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批判问题。强调在批判错误的东西的过程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对于政治理论课的考核评分问题,针对有些学校提出的目前的考试评分不能真正反映学生政治理论学习的实际成绩,一些平时思想行为表现不好的学生,背了几条笔记和书本上的字句,就考了优等;而有些平时思想行为表现较好和平时学习态度较好的学生,反而考得不好。因之,要求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考试评分时,结合学生平时的思想行为道德品质和学习态度的实际表现来决定分数。为此,高等教育部于1956年8月专门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考试评分问题的意见》,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明确的答复和规定。指出必须确定正确的评分标准,实事求是地衡量学生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成绩。首先,《意见》指出: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应用这种理论去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为了书本上的各项原则的死记与背诵。第一,必须使学生学会区别马列主义的字句与马列主义的实质;第二,必须使学生领会这种实质(不是望文生义,而是心知其意);第三,必须使学生学会善于应用这种实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而抛开一切形式的空洞的学习。因此,正确的考试方法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一样,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教师在出题及口试提补充问题时,要注意测验学生理解和运用理论原理的能力。根据这种正确的考试结果来评定成绩,基本上可以克服上述考试评分的不合理现象。其次,《意见》又明确指出,结合学生的平时思想行为、道德品质和学习态度的实际表现来评分,是不恰当的。学生中的思想意识和作风上的问题,应在学校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加以解决。再次,高等学校必须把政治理论教育与改造学生思想结合起来,政治理论教育要起到改造思想的作用,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因此,加强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战斗性,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总之,只有正确地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才能够既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够起到进一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提高改造思想、加强品德修养的自觉性的作用。

第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突出强调启发式教学。

在这个时期,在教学方法方面,继续强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并安排学生参加实际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提倡在实践中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强调在批判错误的思想斗争中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学生识别鲜花和毒草的能力。除此之外,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要坚持启发式的教学方法。1964年10月11日,中央宣传部、高教部党组、教育部临时党组联名发出了《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重要文件。就教学方法的问题,《意见》指出,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启发式,废止注入式。毛泽东同志历来就重视启发式的教学法。贯彻启发式的教学法,教师必须认真了解学生的活思想,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www.xing528.com)

《意见》还进一步阐明了怎样贯彻执行启发式的教学法的问题,指出:高等学校的政治理论课教学,可考虑采取以下四个步骤:一、启发报告。由教师提出问题,指出要解决的矛盾,指定阅读的教材或讲授提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二、读书。引导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读书、思考,养成认真读书、钻研问题的习惯。三、讨论。在认真读书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自由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敞开思想、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题目,要从学生中来。四、总结或解答。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讨论中争论的问题,经过研究,结合基本理论,作出有分析性的总结或解答,提高大家的认识水平。上述教学方法的四个步骤,是就每门课程的重点问题和主要内容而说的。实行这个办法,主要目的是把政治理论课教活,培养师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切忌把这四个步骤变成死板不变的“四个环节”。应当容许教师适当地灵活运用。

《意见》还指出:实行上述教学方法以后,原来规定的共同政治理论课学习时间,仍旧不变。但今后的上课时数,应当用于讲授(指启发报告和总结、解答报告)、读书和讨论三项活动。时间分配大体按二、二、一的比例。自习时间可以用来阅读教材,写读书笔记和准备讨论会。

关于政治理论课的考试问题,《意见》指出,目的是为了测验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促进学生检查思想改造的成果。现在的考试方法,是提倡死记硬背,并且是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这种方法,徒然增加学生负担,束缚学生思想,阻碍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必须彻底加以改变。今后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应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国内外阶级斗争和自己的思想改造,坚决反对背诵条文。考试前应当把试题发给学生,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和准备。也可以由学生自选题目,写学习心得、思想小结,代替考试。

上述方法,虽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一些简单化和“左”的倾向,但是就其主要方面来说,是应当肯定的。对于启发式教学讲得如此具体,这还是第一次。

第三,“文化大革命”中的“革命大批判”方法。

“革命大批判”,是进行“文化大革命”的基本方法,也是高等学校恢复招生后一段时间内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方法。对于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说,批判的方法,从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是可以使用的,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必要的。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就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在他一生所进行的思想理论斗争中,革命的批判的方法是他的得心应手的武器。他的许多著作就是以“某某批判”而命名的,例如《资本论》的另一个名字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我们这里所说的“革命大批判”的问题是,名为“革命”,实为倒退;名为“革命大批判”,实为否定一切,打倒一切。所以,这种批判其实是形而上学,在政治上完全是为“左”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服务的。

另外,在“文化大革命”中还有一种接触实际、接触群众的所谓“开门办学”的方法。学校把课堂搬到工农兵群众当中去,与工农兵群众一起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一起开展“革命大批判”。这种方法,从一般意义上说,也是可取的,是必要的。问题仍然是,在“左”的指导思想支配下,完全是为“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服务的。

第四,改革开放以来的学马列“要精、管用”的原则和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以后,教育部在1980年7月发出的《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中,就明确提出了改进教学方法的要求。1984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改进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把教学变为师生一起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讨论问题的过程,坚决克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所有教师都应教书育人,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且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同年,教育部在《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中,明确规定了教学的基本原则,主要是: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这是思想品德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2.课堂讲授与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相结合;3.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等等。1985年8月,中共中央在《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的通知》中,又进一步提出要改变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尽量实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强调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认识,寻求问题的答案。讲课应当用丰富而生动的事实来引出和论证有关的观点,而不能简单地灌输抽象的概念。要精心组织学生进行自由活泼的课堂讨论,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丰富的切实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以培养他们发现、提出和解决理论问题及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要鼓励、指导他们认真地阅读若干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并参阅其他有关资料。对于有争论的或正在探索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教师可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用严肃、科学的态度介绍不同的学术观点和自己的见解,同学生一起各抒己见,引导学生通过切实而自由的、引人入胜的讨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理论原则。

在以后的中央有关文件中,都重申和进一步强调了上述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提出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要求。

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明确提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的指示精神。这一指示精神,是对过去所提出的启发式、“少而精”思想的新概括、新发展。它阐明了学习马列主义方法的根本所在,也是对“两课”教学提出的根本要求。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国家教委在1995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提出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主要有:方向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继承和创新的原则;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要求与热情关怀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等等。这些原则,既是德育工作规律的具体体现,又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根本准则和方法。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学风思想,是对邓小平提出的学马列要“精”、“管用”思想的深化和发展,是对全党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根本要求,也是新时期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都必须遵循这一指示精神,学习马克思主义,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第五,新世纪新阶段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宣部、教育部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要研究分析社会热点。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

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推广名师大班讲授和小班辅导的教学经验,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建立教学资料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

要加强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

由此可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发展,体现了我们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发展与改革虽然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虽然还不尽如意,但是历史地看,发展地看,全面地看,成绩是主要的,是应当肯定的。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6页。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32~633页。

(3)2006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并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183页。)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38~639页。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41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6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2~743页。

(8)《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1页。

(9)《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140页。

(10)《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增订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94~396页。

(11)孟二冬,1957年生于安徽宿县,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他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不懈地教育学生追求真知、树立人生理想,被北京大学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教师标兵”荣誉称号。孟二冬曾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被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4年3月,孟二冬主动要求参加北京大学对口支援新疆石河子大学的教学工作。到石河子大学的第二周,他出现了严重的嗓子喑哑症状。医生做出“禁声”的医嘱后,他又强忍病痛站在了讲台上。2004年4月26日,他在剧烈的咳嗽中,坚持讲完《唐代文学》最后一节课,倒在讲台上。随后经医院诊断,他已患食管恶性肿瘤。2006年4月23日凌晨1时20分,孟二冬因患恶性肿瘤(晚期),医治无效,在北京市肿瘤医院逝世,年仅49岁。

(12)《光明日报》2006年9月7日。

(13)《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1页。

(14)今年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的第14年。调查工作除继续在京、津、沪、鄂、粤、陕、苏、赣等八省市进行外,新增加了宁夏、云南、新疆三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继续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调查显示,大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高度信任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充分肯定党和政府一年来取得的工作成绩;关注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形势和社会热点,对我国保持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景充满信心;爱国主义热情强烈,关注涉及国家主权、民族利益和尊严的国内外大事;积极支持高等教育改革,关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思想道德状况和精神风貌积极向上,人生观、价值观务实进取,成长成才愿望迫切;整体心态较平和,能够较为客观理智地观察分析问题。调查表明,大学生对党和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反腐倡廉等工作的肯定评价比例均比去年有所提高,对“解决‘三农’问题”的评价,提高幅度最大。座谈、访谈中,大学生普遍认为,一年来,党和政府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创造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基础。大学生表示,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驾驭全局的领导才能”、“反腐倡廉的坚定信心”印象深刻,认为中央领导集体是一个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办事果敢、值得信赖,亲民、爱民、为民的坚强领导集体。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等政治理论问题的态度更趋明确。从2001至2005年的调查统计结果看,大多数学生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比例一直保持逐年递增的态势。调查表明,大学生关心国内外重大事件,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和很强的社会责任感。高度拥护我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前景表示乐观。坚决支持《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坚决反对陈水扁等人的“台独”行径,盼望早日实现国家统一。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对我国政府处理中日关系的原则立场保持较高的认同,拥护中央在处理中日关系上的有关举措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思想道德状况总体良好,绝大多数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表现出较高的认同和肯定。近60%的学生不同意“金钱是人生幸福的决定性因素”的说法。对国家号召、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工作,过半数学生表示“很渴望去”和“可以去”。在座谈、访谈中普遍认为,要“先学会做人,才能更好地成才”,“劳动和奉献是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准”。调查显示,大学生更加关注自身发展,对个人的目标选择趋于理性和务实,成长成才愿望迫切。当代大学生对自身的成长、发展十分关注,能否更好地提高自身素质、促进自身发展成为主导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内容。调查显示,大学生关注高等教育改革和学校建设与发展,多数学生积极评价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满意度持续上升。普遍认为,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大多数学生对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专业和课程设置”、“党团组织建设和作用的发挥”、“教学仪器和设施的配备”、“校园文化建设”、“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校园治安”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学生们普遍认为,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深受鼓舞。高校普遍反映,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和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初见成效。(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栏目:“2005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大学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http://www.moe.edu.cn/)

(15)参见杨瑞森:《“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分与合的历史启示》,载刘书林主编:《21世纪高校德育课程论》,南海出版公司2004年版。

(16)《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9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43页。

(18)《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71页。

(20)《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6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4页。

(22)《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页。

(23)《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