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化人才的核心素质及培养途径浅探

国际化人才的核心素质及培养途径浅探

时间:2023-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拟初步探讨国际化人才应当具备的核心素质及可行的培养途径,以期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张华英认为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张华英认为国际化人才需要通晓国际规则、具备文化沟通能力和战略思维及世界眼光,同时必须具备国际理念、国际意识,必须有为全球服务、向全球开放的人格。

国际化人才的核心素质及培养途径浅探

国际化人才的核心素质及培养途径浅探

王 斐(1)

摘 要: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中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本文借鉴胜任力模型的思路,对国际化人才所应当具备的核心素质进行梳理,并提出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可行途径,为高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 核心素质 培养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发展,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在内的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的核心要素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大批的国际化人才,谁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国际化人才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应当培养具备什么素质的国际化人才,如何培养出合格乃至卓越的国际化人才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拟初步探讨国际化人才应当具备的核心素质及可行的培养途径,以期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一、人才及国际化人才的界定

(一)人才

国内学者王通讯认为:“人才就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叶忠海认为:“人才是指那些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较高的技术和能力,能够以自己创造性劳动,对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对人类进步做出了某种较大贡献的人。”

(二)国际化人才

我国学者对国际化人才的具体内涵进行了初步界定。如上海构筑国际人才资源高地课题报告对国际化人才的基本界定如下:“指具有较高学历(本科及本科以上)、懂得国际通行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理念,同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北京市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研究课题研究组认为,国际化人才就是指“具有国际化理念及跨文化体验,通晓国际惯例与规则,具有国际交往能力,掌握国际核心业务专长,并能够满足企业和相关组织开展国家业务的现实需要的人才”。张华英认为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对有关国际化人才的概念界定进行分析可以看到,以国际舞台为背景,具备相关知识和能力,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人才可以称之为国际化人才。这种国际化人才的概念界定主要从结果层面进行界定,以国际化人才所能够达成的社会化成果来确定个体是否属于国际化人才。但是,对于人才培养来说,仅了解国际化人才所能够取得的成就是不够的,必须对国际化人才的内在素质进行研究和剖析,才能够有的放矢地培养出真正的国际化人才。同时有关国际化人才的界定,还有两点需要澄清,第一:我国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是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进而引领所在企业或行业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或领先水平的人才,而不仅是符合国外企业用人标准的高级打工者;第二,在国外学习或工作的经历,可以作为重要的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途径,但是,国际化人才并不简单等于有留学经历或国外工作经历的人员,有国外学习或工作经历而不具备较高的综合国际竞争素质,并不能被看做是国际化人才。不能简单地将有留学经历的人等同于国际化人才,也不能将有国外工作经验的人等同于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是一种素质表现。

二、国际化人才的核心素质

(一)国际化人才的素质或特征

对国际化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国内学者莫衷一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提出了多种标准。例如: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以下7种素质: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熟悉掌握国际惯例;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在做国际人的同时不丧失本民族的人格和国格。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的专家认为,国际化人才有以下六大特征:有全球视野及全球性思维模式;掌握国际最新、最先进的知识、技术与信息动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及国际竞争能力;熟悉国际规则,具有较高的国际化运作能力及管理水平;熟悉中外多种文化,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及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一般具有在海外学习、培训进修及在跨国公司多年的工作能力。

蔡建国认为国际化人才的素质包括两大主干能力和四项基础能力。主干能力之一是深层的超越国界的能力。国际化人才不仅应在国际的活动空间内具有很强的深层交流、交往、对话、沟通和抗衡的能力,而且还要有走在世界潮流前面,领导世界潮流发展的创造性能力。主干能力之二是终身学习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人类文化的日新月异,作为国际化人才应该具有兼容并包的精神,具有追踪专业的世界前沿和不断学习、吸收、消化国际先进文化和知识的能力。除了两大主干能力以外,作为国际化人才还必须具备四项基础能力:第一点是主动的应变和挑战能力。国际化人才应在复杂多变的新形势、新环境面前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良好的应对和应变能力以及冒险和挑战的精神。在变化到来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积累知识,一旦变化到来,就能有精明强干的行动;第二点是敏锐的洞察能力。国际化人才应该具备敏锐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洞察能力,要有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并且具有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点是高度的创新、务实能力。这个时代需要的不是仿效,而是自己独特的构思、创造;第四点是前瞻的引领能力。国际化人才不仅应该具有包容性和较强的全局性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勇负责任的能力,而且还应有前瞻的引领社会发展的能力,这是国际化人才基本素质的充分反映。

潘金云与陈小平认为:我国的国际化人才应该具有以下共同素质:第一,政治素质;第二,品德素质;第三,技术(业务)素质;第四,管理素质;第五,语言素质;第六,身体素质。

张华英认为国际化人才需要通晓国际规则、具备文化沟通能力和战略思维及世界眼光,同时必须具备国际理念、国际意识,必须有为全球服务、向全球开放的人格。

李莹等认为国际化人才的素质应当表现为“四有”:①有全球视野、国际态度:关心地球、关心人类;适应变化、创造未来;公平竞争、友爱合作;自尊自爱、自信自强。②有国际意识:国际理解意识、相互依存意识、和平发展意识、国际正义意识。③有国际活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竞争参与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经受挫折能力、国际交往能力。④有国际知识:了解国际时事、世界发展的历史与趋势,东西方文化的精华,本民族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建设祖国、服务人类的理念和使命。

综观上述对国际化人才应当具备的素质描述,可以看到,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抽象水平上列举了包括价值观、品德、动机、智力、知识、技能等种类多层面的特征,对于了解国际化人才的素质结构,甄选或培养国际化人才来说,显得较为繁杂,难以把握,无法为高校的教育工作提供系统、可操作的指标体系。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借鉴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中胜任力模型概念。

(二)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是指要完成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需要具备的胜任素质的总和。胜任素质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胜任力模型能够对国际化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特征进行层次化和操作化的梳理,从而为进一步分析国际化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素质及培养途径提供基础。目前广为使用的胜任力模型之一是冰山模型(Iceberg competency model)。该模型认为各种胜任特征可以被描述为在水中飘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代表表层的特征,如知识、技能等;水下部分代表深层的特征,如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这些是决定人们的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如图1所示)。

img6

图1 胜任素质冰山模型图

(三)国际化人才核心素质模型

根据以上内容,笔者初步建构国际化人才的核心素质模型。模型主要选取成为国际化人才所特有的素质特征以及作为通用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特征。国际化人才的核心素质从深层到表层依次包括价值观与动机、智力与人格、知识与技能三大类。价值观主要包括民族责任感、国际意识和积极信念三个二级素质指标;动机包括成就动机、亲和动机、迎接挑战和终身学习四个二级素质指标;智力包括洞察力、创造力和前瞻力三个二级素质指标;人格包括有关自我和人际两个二级素质指标;自我中包含自尊、自信、自我激励、自我控制、开放、灵活、乐观、坚韧八个三级素质指标;人际包括真诚、尊重、竞争、合作四个三级素质指标;知识包括国际知识、专业知识、管理知识三个二级素质指标;技能包括跨文化交际、信息搜集处理两个二级素质指标。价值观和动机最为内隐,难以直接观察,难以通过学习或训练有效提高;知识和技能处于最表层,容易直接观察和测量,通过学习能够得到有效提高;智力和人格处于中间层次,有通过学习或训练提高的空间,通过外显的活动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观察或测量。

img7(www.xing528.com)

图2 国际化人才核心素质模型

三、国际化人才核心素质的培养途径

从上文可见,国际化人才的核心素质范围较广,囊括丰富的内容,同时在素质的质量和层次上也有较高的要求。高校作为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下文拟以高校为主,尝试阐述高校中培养国际化人才核心素质的若干途径。

当前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途径或模式研究中,普遍较为重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研究者提出了包括国际通识课程建设、强化外语教育、引进外籍教师、增加学生出国留学和实习等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具体方法。但现有研究中鲜见探讨国际化人才价值观、动机、人格等层面因素的培养模式或方法。虽然这些素质成分,例如民族责任感、国际意识、成就动机、迎接挑战等较难通过具体的措施短时间进行培养,但通过塑造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一、二、三课堂联动,产学研多向互动,树立有效榜样这些具体方法,可以对学生的深层次的价值观、动机、人格等因素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必然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人才。

(一)塑造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环境

校园文化的精神氛围直接影响到校风学风,对学生个体具有重要的熏陶和隐性教育作用。对于价值观、动机和人格等深层素质而言,开放包容的氛围能够有效促进个体尊重差异、形成对异议的开放态度。这种包容性很强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不需担心别人的评价或耻笑,敢于拥有梦想,树立挑战性的目标,敢于打破常规,进行创造。这些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积极信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一、二、三课堂联动,优化课程体系

第一课堂是指按培养计划设置的课堂教学,是学生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的重要过程,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具有系统性、理论性的特点。第二课堂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校内自主组织开展的学术、科技活动以及各类竞赛活动。第三课堂是指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进行的学生校外实践活动。学校通过国际化战略目标的确立,科学系统地设置一、二、三课堂的内容和形式,在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通过第二、三课堂的拓展和补充,可以对学生的国际化知识、国际化视野、自信心、创造力等素质进行培养。学校通过适度增加国际性通识课程,使学生形成国际化知识的基础框架,通过二、三课堂的研究和实践,及时补充本学科的国际前沿知识,培养学生的前瞻力和国际意识。将一、二、三课堂内容整合起来,最终做到学生课内所学能在课外所用,校外实践所需能在校内模拟演练,为学生成长为国际化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产学研多向互动,整合实验室助力

高校可建立整合实验室促进生产、学习、研究间的互动,提升学生进行资源组织、营运模式创造、管理规划与商业化等方面的能力。通过整合大学和企业力量的整合实验室,大学可以从企业获得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所蕴含的信息性知识的把握,并将之整合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环节中,使学生即使身在校园,也能动态把握所在行业的现状,并参与到所在行业的实际运营,了解实际问题,通过学习和研究,有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国际化素质。

(四)树立有效榜样,激发成才动机

除了从塑造文化氛围,优化课程体系,产学研结合以外,在学生中树立国际化人才的典范,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成才动机,帮助学生了解成才道路与方法,推动学生成长为优秀的国际化人才。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树立多个有能力、有魅力和吸引力,并且与学生个体有相似点的榜样才能够起到较好的示范和激励作用。榜样不但能够影响外显的行为,也能对内隐的动机、价值观和人格因素产生影响。在树立榜样的过程中,校方要进行正确的宣传和引导,注意不能神话榜样。如果所树立的榜样与学生的差距被人为地拉大,反而容易让学生将榜样人物看做是与自身有根本不同的另类,从而降低榜样的激励和示范作用。总之,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工作并非一蹴可及,需要时间养成,多方努力。

参考文献

[1]王通讯.人才学通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叶忠海.人才学基本原理.北京:蓝天出版社,2005.

[3]陈昌贵,翁丽霞.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创新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研究,2008,29(6).

[4]丁进.浅析国际化人才的定义.人力资源开发,2010,3.

[5]官群.培养外语拔尖国际化人才初探——双超常教育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并举.中国特殊教育,2010,11.

[6]李莹.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思考.高教高职研究,2010,6.

[7]卢江滨,李晓述.中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践行与展望——以武汉大学为例.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2(6).

[8]邱妘.国际化应用型创新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0(6).

[9]张华英.人才国际化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4):81-83.

[10]庄汉文.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校园文化整体化建构.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2.

【注释】

(1)王斐,女,讲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