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平罗中学:育英才,塞上名校

平罗中学:育英才,塞上名校

时间:2024-01-2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同年7月,宁夏省教育厅批准,将惠农中学迁交平罗县,并易名为“平罗中学”。迁校受到阻挠而未果,便经过上下左右协商,达成了在平罗县城设立惠农中学附设平罗班的协议。班级设在平罗县,教学业务由惠农中学管理。这便是平罗中学的前身。至此,宁夏省立平罗简易师范学校更名为平罗初级中学。1955年2月26日,甘肃省人民委员会通知,由省教育厅管理的平罗中学交平罗县管理。同年8月,中共党员姚建海被任命为平罗中学副校长。

平罗中学:育英才,塞上名校

塞上名校育英才 平罗中学美名扬

民国34年(1945),时任惠农中学校长的高尚信(字立天)、平罗参议会议长阎廷栋(字东初)二人对平罗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十分关心,联名向宁夏省教育厅陈述理由,要求在平罗县办一所中等学校,以改变平罗县教育事业的落后面貌。同年7月,宁夏省教育厅批准,将惠农中学迁交平罗县,并易名为“平罗中学”。此决定遭到了惠农县各界人士的反对。迁校受到阻挠而未果,便经过上下左右协商,达成了在平罗县城设立惠农中学附设平罗班的协议。班级设在平罗县,教学业务由惠农中学管理。时任惠农中学校长的高尚信,毅然辞去校长职务,将在惠农中学上学的21名平罗籍学生带回平罗,在平罗玉皇阁城隍厅开学上课。虽然是惠农中学的一个附设班,在当时也叫做中学,校长高尚信、国文教师姚仁伯、数学教师谈尚彦、英语教师阎廷栋、体育教师征克非、事务员王进铭(兼管教务和总务),学校仅有老师5人,都受过高等教育。所开课程均由这五人教授。当时的办学经费全由高校长谋划向社会募捐。教师没有固定的报酬,经费宽余时适当给点生活补助。这就是平罗中学的源头。

谈尚彦

惠农中学附设班虽然开课,但仍不是一所名正言顺的中等学校,高尚信、阎廷栋、谈尚彦、征克非立下了要在平罗县办一所中等学校结束平罗没有中等学校历史的雄心壮志。于是他们在政界、教育界、工商界及社会各方面奔走游说,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支持。他们与平罗县热心办学的知名人士冒良辰、姚耀先、丁富润等联名,再次向宁夏教育厅要求,在平罗成立一所中等学校。1946年7月,宁夏教育厅同意了他们的请求,批准平罗县办一所中等学校,校名为“宁夏省立平罗简易师范学校”,学制4年,并由高尚信任校长,筹办建校事宜。招生对象为平罗、惠农、陶乐、磴口4县的高小毕业生,毕业后回本县服务于小学教育工作。高校长等与县教育部门商定,校址选在县城南门外西侧的水龙庙。并向地方士绅募集了一批资金,买下了紧靠水龙庙的平罗驻军师长马宝琳的花园(名西花园),于同年8月招收新生50名,会同附设班的师生在新学校誓师开学。这便是平罗中学的前身。到1949年秋,平师有4个教学班、176名学生、16名教职工(其中教师12人)。

1954年秋,根据上级做好师范学校改制为中学的指示精神,将原招收的1955届简师3个班的学生仍保留师范性质不变,按期毕业。原招收的1956届简师74名学生,根据个人自愿,愿上师范的编入师范班,愿上中学的编入中学班,经学生自愿报名后,进行了调整,42名学生编为1个中学班;32名学生编为1个师范班,在平师学习1年后,合并到银川师范学校就读。至此,宁夏省立平罗简易师范学校更名为平罗初级中学。1955年2月26日,甘肃省人民委员会通知,由省教育厅管理的平罗中学交平罗县管理。同年6月19日,平罗县接管了平罗中学。

1954年春,高尚信校长病逝后,由副校长阎廷栋主持学校工作。1955年初,省教育厅派中共党员宋恒岳担任平罗中学教育主任。同年8月,中共党员姚建海被任命为平罗中学副校长。此时,平罗中学有教学班6个、学生482人、教职工30人(其中教师22人)。

1956年8月,甘肃省教育厅遴选在银川女中(今银川九中)任教育主任、青年团支部书记的中共党员夏森(宁夏贺兰县人,1950年毕业于国立绥宁师范学校)担任平罗中学校长。10月,中共平罗县委任命夏森为中共平罗中学支部书记,叶松龄被上级任命为副校长。1957年平罗中学第一届初中学生毕业后,上高中成了难事。在毕业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要求下,夏校长决定创办高中,得到了全校教职工的支持。就在当年初中毕业生中招收了50名优秀生,成立了一个高中班,高中班创办起来后,上级教育部门不予批准,一不给教师编制,二不划拨经费。夏校长挖掘潜力,选择本校有能力有热情的教师任课,并组织师生参加春修水利工程,为县农场开垦荒地,获得报酬8000元。这两大困难得以解决。1958年,平罗县人民政府将小兴墩农场的113亩土地划拨给平罗中学耕种,年产蔬菜11万公斤、小麦1万多公斤。之后又批准在西大滩开垦荒地400多亩,办起了校办农场,年产蔬菜8万公斤、小麦1.5万公斤。还办起了饲养场,羊年存栏180~200只,猪存栏60多头,饲养了鸡、鸭、兔等。果园年产果子5000多公斤,年产值达3000多元。所收获的粮、菜、肉改善了师生的生活;经济收入都用于学校经费开支外,还为600多名学生每人每月补助菜金3元。

夏森

夏森校长主持平罗中学工作期间,培养了一支政治思想好、业务素质好、忠诚于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经过了3年的艰苦创业,1960年首届高中毕业生在高考中全部达到录取分数线,名列全区第一,自治区教育厅正式批准平罗中学为完全中学,并定为全自治区4所重点中学之一。1960年6月1日,夏森作为全国文教卫生社会主义建设的英模代表,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受到国家主席刘少奇、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60~1965年,平罗中学高中毕业生共计336人,被区内外高等院校录取190人。到1965年平罗中学有教学班18个、在校学生890人、教职工86人(其中教师66人)。平罗中学的发展蒸蒸日上,走向辉煌。

1964年,开展了面上“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运动。在“左”倾思潮影响下,平罗中学有6名老师,是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工作队认为经历复杂,有所谓“历史问题”,被遣送农场长期劳动改造。

1965年9月,点上“四清”运动开始。工作队进驻平罗中学后,立即宣布:学校的党、政、财、文大权一律归工作队,学校领导班子成员靠边站。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夏森校长,被定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撤销了党支部书记、校长职务。教导主任梁振基(解放前兰州大学历史系毕业),在教务工作中勤勤恳恳,作出了显著成绩,也以贯彻资本主义路线之罪被撤职。总务主任臧泽仁(解放军某部转业干部),对学校的后勤保障工作尽职尽责,特别是在勤工俭学工作中作出了骄人的成绩,亦被列为“走资派”,给予撤职处分。很多老师因家庭出身或历史问题受到不公正待遇,使学校工作受到了很大挫折。

平罗中学20世纪60年代办公室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文化革命”的通知》。同年6月,《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后,平罗中学学生贴出了批判政治课教师张书元的第一张大字报,随即校园内大字报铺天盖地,矛头指向全校教师,师生停课“闹革命”,开展“革命大批判”。同年7月初,由“四清”巩固组成员与6名学生、1名教师组成的“平罗中学文化大革命筹备委员会”成立,展开了所谓的“革命大批判”活动。同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发布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平罗县为贯彻执行《决定》精神,在暑假期间,将全县中小学教师集中到平罗中学,举办了为期56天的“学习会”,发动教师互相揭发,抓“黑帮”搞批判斗争。平罗中学有20多名教师被视为“黑帮”,限制了人身自由。并将“四清”运动中被遣送农场劳动的夏森等也押回学校,“戴高帽子”(纸糊的近1米高帽子,并分别写上“走资派”“黑帮分子”“反革命分子”等字)拉到街上游斗。同年10月18日,平罗中学送一批学生代表赴京,在天安门前接受了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从此,平中学生开始到全国各地进行“革命大串联”活动,学校成为一片散沙,无政府主义泛滥。1967年初,外出串联的学生相继返校,成立了“毛泽东思想红卫兵”“捍卫毛泽东思想红卫兵”“一二·九红卫兵”“一一五师红卫兵”等各种“造反”组织,开始了“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批判“封、资、修”,批判“资产阶级教育路线”的所谓的革命热潮。平罗中学被污为“黑旗”“黑典型”,校长被打成“走资派”,广大教师被污为“资产阶级教育路线的忠诚执行者,封、资、修的孝子贤孙”,受到批判斗争,出身于“地、富、反、坏、右”家庭的学生被污为“黑五类”,遭到歧视。“造反”组织开始了破“四旧”(即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立“四新”(即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活动,学校的文档资料和图书馆的3万多册图书被洗劫一空,教师个人藏书亦被抄走,教学仪器也遭到严重破坏,校园一片狼藉,校名被改成“育红中学”。1967年1月27日,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大权被“造反派”夺走后,全区出现了支持夺权与反对夺权的两大派组织。平罗中学也出现了拥护夺权的“黄河野战军”与反对夺权的“红色野战军”,两派势不两立,由写大字报、集会辩论发展到武斗,两派均持钢鞭、棍棒、长矛等器械,打得头破血流,惨不忍睹。同年8月初,平罗县“无产阶级革命派总指挥部”与“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筹备处”各从不同渠道得到了枪支弹药。平罗中学的两派组织分别参加了“指挥部”“大联合筹备处”,参与了武斗。8月下旬,人民解放军某部进驻平罗,执行“三支两军”(支工、支农、支左、军管、军训)任务,促进了两派的大联合。1968年1月24日,“平罗县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委员会”成立。2月22日平罗县革命委员会成立。9月初,平罗中学革命委员会成立,组织师生“复课”。28日,宣布66届、67届高中、初中学生毕业,30日全部离校。同年11月至1969年2月,校革委会将全体教师集中到校农场,边劳动边清理阶级队伍,主要任务是“深挖叛徒、特务、反革命分子、走资派”,清理对象仍是夏森、梁振基等人,谢平阶被定为“特务”。

1969年秋恢复招生,招生废除了考试制度,高中招生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的办法。学制改为初中两年,高中两年,平罗中学与城关一小合并,改名为城关九年制学校。同年秋至翌年,平罗中学30多名教师被调出,到农村中学任教。从此,平罗中学经过半世纪建设起来的教师队伍被肢解。1971~1976年,组织师生开展了“批林批孔”,批判“孔孟之道”,批判“师道尊严”,批判“四人帮”,反击右倾翻案风等政治活动。高二年级3个班分别改为农学班、建筑班、红医班,只设语文、数学、农业基础知识课,半天学习,半天劳动,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冲击。

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反党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邓小平同志恢复工作,党中央开始拨乱反正,纠正历次政治运动中的冤假错案。平罗中学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中,给错划为“右派分子”的张楠、杨启荣、王志超等平反昭雪,使他们重返教坛。还将“文化大革命”中调离的部分教师陆续调回平中任教。1977~1993年,张文月、刘天荣、尤新华、冯全仁、陈俊任校长期间,励精图治,为恢复教育教学秩序、整顿校风校纪作出了贡献。在1977年恢复高考时,招回“文化大革命”时期与1972~1977届毕业生返校进行辅导参加高考,经过努力,高考升学率达10.1%。到1980年,高考升学率达到23%。同年,平罗中学被评为自治区重点中学之一。1982年恢复初中3年、高中3年学制。教学班发展到26个,在校学生1487人,教职员工130人。1984年高考升学率达87.1%,有184人被大中专院校录取,其中62人考入重点院校。由于办学成果显著,中共平罗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乐育英才”匾一块,高悬在学校大门门楣之上。

平罗中学20世纪60年代教室

1982~1987年,建成图书、仪器、实验综合楼1座,容纳物理实验室2个、化学实验室2个、生物实验室1个,理化仪器可保证同时分组进行实验教学;建成砖混结构教室7间、教学楼2座,告别了土坯房与砖混结构校舍;建成1座3层家属楼、2层式高级教师住宅楼9套。办学条件大为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1988年教学班达到32个,其中初中12个、高中18个、初习班2个,在校学生达2000余名。1993年高考有290人被大中专院校录取。(www.xing528.com)

1993~2011年,在学校改制、迁建和扩展中,杨培虎、张学诗、王明华、张新刚任校长期间,坚持以“教育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坚持“以质量求发展”的办学宗旨,把学校的发展推向了新的台阶。1995年,把争创全国千所示范高中定为奋斗目标。从1996年不再招收初中学生,到1998年初、高中正式脱钩,成为完全高中学校。县人民政府投资建起了综合实验大楼,新增了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仪器室和电教室及第一个计算机教室,办学条件得到了初步改善。

2000~2005年,在张学诗校长的主持下,学校累积投入446万元,建起了综合电教大楼和能容纳上千人的阶梯教室;投入208万元增添了实验仪器设备,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新增了自动控制系统,达到了国家一类标准;投入200多万元购置微机250台,建成了全区首家校园计算机网,接通了国际互联网,购置了大量教学软件,为现代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创造了条件,被教育部列为全国第二批“现代教育技术试验学校”。先后从全县各中学选调和在大学毕业生中选拔教师共计98人,建起了一支师德高尚、教学精湛的教师队伍。学校还实施了名师工程,首次名师评定中,评出学科带头人15人、骨干教师35人、教坛新星2人。实施名师工程,成为平中教师队伍建设的一大亮点。

2005年高中班发展到36个,在校学生2149人,教职工173人。同年高考录取率达84%,有146人被重点院校录取。同年4月自治区评估组对平罗中学进行了评估,9月授予自治区普通高中二级示范学校。评估中对未能进入一级示范学校的解释是:“没有400米跑道的标准操场和风雨场,实验室面积不达标,且政府没有解决措施和行动。”中共平罗县委书记张作理看了评估报告后,立即指示县人民政府教育产业办公室研究,起草《发挥平罗中学品牌优势,加快平罗高中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县人民政府对《实施意见》讨论后,立即编制了学校发展规划,提出:在县城西区,新建占地262亩、投资1.5亿元、规模为100个教学班、可容纳5000名学生就读的新校区。2006年4月26日动工,于2008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

新学校的主要建筑物有:行政办公楼1座,建筑面积4730平方米;实验楼2座,建筑面积共计10366平方米;科技楼1座,建筑面积5322平方米,楼顶设天文观测台;教学楼3座,教室90个,建筑总面积10654平方米;教研楼2座,建筑总面积3711平方米,可供320人办公;学术报告厅1座,设300座2个、400座1个、500座1个,建筑面积1820平方米;体育馆1座,建筑面积1926平方米;图书馆1座,设报告厅3个、阅览室7个、书库4个、检索厅1个;400米国际塑胶运动场1个、看台1座,面积1516平方米;风雨操场1个,面积1926平方米,设篮球场18个、排球场13个;学生宿舍楼3座,建筑面积11486平方米,可容2400人住宿;师生食堂2座,其中汉民食堂面积2489平方米、回民食堂面积800平方米,可供1800人就餐;辅助生活楼1座,设超市、浴室,建筑面积1486平方米。中央大道南北长376米,东西宽75.5米,混凝土基础,花岗岩路面。校园内建有国旗台、景观石、树阵、旱喷、草坪、果园等。

2007年王明华任平罗中学校长后,坚持改革,大胆探索,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岗位责任制。2008年学校迁入新校区,教学规模扩大为60个教学班,拥有学生3000多人,因而学校提出“新校区、新起点、新高度”口号,组织教职工展开大讨论,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高考成绩明显提高。

2011年张新刚任校长,大胆改革,不断创新。在管理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在加强对教职工人文关怀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和加大了对工作优劣的奖惩力度。2011年高考,平罗中学取得了建校以来最辉煌的成绩,有3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有283名学生考入重点大学,本科一次上线突破600大关。

65年前,先辈高尚信亲手种下一棵希望的幼苗;65年后,学校长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大树。65年间,平罗中学由建校初期的两个年级两个班,学生70多人,教职工只有4人,发展到在编教职工221人,其中专任教师194人、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58人、一级教师77人,拥有6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达3360人的一所现代化的一级示范性高级中学。从旧社会到新中国,从解放前到新世纪,从老校址到新校区,平罗中学历经磨砺,她曾风狂雨骤,也有闪电霹雳,更有阳光雨露,茁壮成长,香飘四季。

平罗中学新校区

65年来,3万多名初、高中毕业生的人生理想从这里放飞,1.3万名佼佼者告别母校进入大学深造,近千名专家教授级人才的辉煌事业在这里奠基,6名省部级领导干部的青春花朵在这里绽放。平中学子从这里扬帆起航,走向了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如今平中校友中涌现出大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不仅有高等学府的书记、院长,而且有几十位培养高科技人才的博士生导师,还有上千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界的专家学者;不仅有驰骋商界的公司经理,而且有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战斗英雄。不管是在机声隆隆的生产第一线,还是在引领时代潮流的高科技前沿,不管是在祖国的边陲哨卡,还是在庄严的国家机关,不管是在神州大地,还是在大洋彼岸,都有平中学子英姿飒爽的身影。

65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及亲切关怀下,平罗中学广大师生团结拼搏,锐意进取,为学校争得了无数荣誉。平罗中学1960年曾出席过全国文教群英会,学校还先后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绿化祖国先进集体”“全国学生军事训练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学校是教育部定点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十五’‘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单位”“全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学校还多次被评为自治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自治区师德建设先进集体、自治区德育示范学校、全区中小学党建先进集体、全区绿化二十佳学校,2011年再度被命名为自治区级文明单位。

平罗中等学校创始人简介

高尚信,平罗县城关镇人,1905年出生于书香之家,幼年读四书五经。1929年宁夏中学毕业后考入北平民国大学新闻系。1930年,在北平(北京)上大学的30多名宁夏籍学生,在共产党员王绪祥(化名张子华,宁夏中宁县人)、孙殿才(化名赵忠国,宁夏中宁县人)的领导下,成立了宁夏留平学生会。参加学生会的平罗籍学生有阎廷栋、殷占雄、谈尚彦、雷启霖、姚启圣、征克非等,高尚信为该会发起与筹备人之一。高尚信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地下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读书会”,1935年被选为宁夏留平学生会第二届委员。1935年毕业回宁任宁夏实验小学校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地下工作者杨文海(化名侯亦人)由陕北来宁夏开展党的工作。经袁金璋介绍,杨文海到实验小学任教导主任。七七事变后,中共宁夏工委成立,宁工委书记李仰南(化名杨学文)等到银川后,袁金璋得知宁工委的任务是宣传抗日,送一部分人赴延安学习,若宁夏失陷准备打游击,逼马鸿逵抗日。袁遂将李仰南安排到实验小学任教务主任,让高尚信掩护李进行中共党的地下活动。1938年,高尚信为掩护共产党人在平罗地区进行地下活动,与王振刚、刘廷栋(平罗县城关镇人,1935年毕业于北京崇实中学,1936年任平罗高小校长,1940年以通共嫌疑,被马鸿逵的高等法院逮捕入狱。后保释出狱,嗣后赴西北师范学校深造4年,毕业后,辗转陕、甘从事教育工作)、阎廷栋(时任宁夏中学教务长)、贺闻韶向省教育厅推荐俞占鳌(平罗县人,1942年入国立西北农学院农学系学习)接任平罗县教科长。俞上任后,按照高尚信、王振刚、贺闻韶、刘廷栋的建议,将平罗县各小学的校长均换成进步知识分子,此举为掩护共产党人士在平罗进行地下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同年,将由陕北赴宁搞地下工作的共产党人杨一木、李万(李宜成)、苏文(陆平)等安排到黄二小、宝丰小学、平罗县城小学任教。这些共产党员带领师生将宣传抗日救国的活动搞得轰轰烈烈,还发展了一批中共党员,成立了中共黄渠桥、石嘴山两个支部。还输送了几名教师、学生赴延安学习。1939年后,国民党宁夏当局搜捕共产党人士的危难关头,平罗县的进步人士冒着危险将这些共产党员送出县境,回到延安。1940年4月,高尚信等进步人士被宁夏军警联合处逮捕入狱,后保释出狱。1945年,高尚信出任惠农中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高尚信仍任校长,1954年病逝,享年49岁。

阎廷栋,平罗县城关镇人,1927年由共产党员贾一中、马云坤介绍加入国共合作的国民党,担任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宁夏地区学生联合会主席。1931~1936年在北平俄文政法学院就读时,由孙殿才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被选为宁夏留平学生会第二届委员。参加了中共地下党领导下的外围组织“读书会”“反帝大同盟”“左联”等革命团体活动。还担任学生会主编的《银光》(后改名为《曙光》)、《塞北》的编辑。1936年阎廷栋大学毕业后,到江苏镇江工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返回宁夏,任宁夏纺织传习所所长。1938年任宁夏中学教育主任、宁夏师范校长。阎廷栋在北京、宁夏宣传革命,掩护陕北赴宁的共产党人士搞地下活动,被视为赤色分子,曾3次被捕入狱,均被营救出狱。1946年与高尚信等人努力,办起了“宁夏省立平罗简易师范学校”。他担任教导主任并兼任课老师,后任副校长。他不慕名利,甘为家乡兴学育人,乐于无薪执教。1949年9月25日,他与冒良辰(进步人士)到银川请求人民解放军早日进驻平罗,人民群众免遭马部散兵游勇扰乱之苦。1956年,阎廷栋调银川九中任教,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8年得到平反,又走上讲坛执教外语。后当选为政协平罗县委员会第二、第三届委员。同时,被宁夏文史馆聘为特邀馆员。1985年病逝,享年77岁。

平中校园风光

谈尚彦,字硕卿,1903年出生于平罗姚伏永胜村一个富有的农民家庭。1923年考入甘肃省立第五中学,1927年考入冯玉祥将军在河南开封创办的训政学院。同年秋,考入于右任在西安创办的中山大学。1929年考入北平中国大学生物系,1932年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在北京上学期间,被选为宁夏留平学生会第一届委员,还参加了中共地下外围组织“读书会”和“反帝大同盟”,并参与《银光》刊物的编辑工作。1934年孙马宁夏之战爆发之前,中共北方局指示张子华,借孙殿英部路过宁夏去青海之机会,选派人员到孙部做联络工作,并在宁夏搞兵运,建立一支由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打倒马鸿逵在宁夏的黑暗统治。张子华派在北京上学的中共党员孙殿才物色人选,孙便选定了王子瑞(宁夏中卫县人)、谈尚彦、樊应福(宁夏宁朔县人),并向他们交代了中共党组织派入孙殿英部队从事联络工作的任务。谈尚彦由北平赴包头见到了孙殿英,孙看了时任冯玉祥抗日同盟军支前书记和前敌委员会巡视员孙殿才给他的信和建议书后,便答应了中共党组织的计划,还答应给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发放武器等。谈与王便随孙部向宁夏挺进。到达石嘴山后,谈和王速见了李冲和、沈怀候、叶松龄、梁绍武等。李冲和等又与南汉宸、刘继曾协商后,组建起了一支地方武装保安团,随孙军活动,支持孙殿英推翻马鸿逵在宁夏的黑暗统治。不料孙军被马军打败,谈尚彦由榆林、太原回北京时,被暗地监视的特务逮捕入狱,八九个月后被营救出狱。1935年下半年回宁夏,先后在宁夏中学、中卫师范任教。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平罗师范、平罗中学任教。谈尚彦上过几所大学,知识渊博,热爱教育,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深受学生和同行的好评。1955年谈老师患眼疾离开课堂后还坚持教研活动。同年下半年回到姚伏家里。双目失明后,还坚持摸着用稻草搓捆粮食的草葽子(草绳)。他回家后,上门求教的青年教师络绎不绝。1963年被选为政协平罗县第一届委员。1971年1月病逝,享年69岁。谈尚彦投身革命、乐教毕生的品格流芳百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