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新理念与举措

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新理念与举措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新理念和新举措金鉴明金冬霞作者简介:金鉴明,男,浙江杭州人,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环保总局局长顾问,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浙江树人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名誉院长。生态优势、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齐头并举的原则。

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新理念与举措

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新理念和新举措

金鉴明 金冬霞

作者简介:金鉴明(1931— ),男,浙江杭州人,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环保总局局长顾问,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浙江树人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名誉院长。

一、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取得明显进展

1.排污量不断减少。1991—2000年全国各县及县以上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有下降趋势,工业烟尘排放量降低38.8%,工业粉尘排放量下降30%,工业废水排放量降幅41%,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降了37%。

2.部分城市空气污染程度有所好转。北京空气污染,其空气质量达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从1998年的15%上升到2002年的55%,达三级和好于三级天数由56%上升为84%,贵阳青岛、大连、郑州、沈阳、重庆、兰州、济南、广州、秦皇岛、成都、西宁、长春、烟台、南京等15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有不同程度好转。

3.水环境质量基本稳定。长江、珠江、松花江水质保持良好,苏州、杭州、宁波、成都等城市河段水质明显改善,淮河、太湖滇池、巢湖水体中高锰酸盐指数明显降低。

4.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1)水土流失,总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末的367万平方公里减少到90年代末的356万平方公里,10年间减少了11万平方公里。

(2)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1998年至2001年底累计完成封山育林502.75万平方公里,退耕还林累计完成216.36万平方公里。

(3)截至2001年底,全国共建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755个,总面积1298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12.9%。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数171个,面积5903万平方公里。

(4)全国已建立风景名胜区690个,森林公园1078个,地质公园44个,已建立大熊猫img27朱等15个物种拯救工程,400余处珍稀植物迁地保护繁育基地和种子资源库,100多处植物园以及1.3万平方公里种子园,使1000多种珍稀植物得到保护,国家第一批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物种已有80%被迁地保存。

(5)中国特有金花茶、银杉、水杉、珙桐等人工培育成功。

5.全民环境意识不断提高。

(1)群众对污染事件的投诉不断增加。

(2)公众了解环境信息,参与监督环境保护作用的发挥。

(3)大中小学不断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

(4)许多大专院校开设环保专业或课程,培养环保人才以及开展提高干部生态意识的培训活动。

6.开展生态建设与生态恢复的环境保护科学研究。

(1)研究制定各类环境保护标准为制定法律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各种污染物迁移转化的规律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3)研究各项主要污染物的治理应用技术为环境综合整治提供依据。

(4)研究各类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为制定各项环境规划和制定功能区划提供参考依据,等等。

7.我国签署的主要多边国际环境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防治荒漠化公约》(1994)、《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5)、《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1)、《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1971)等。

二、取得环境保护进展的原因

1.国家制定有关环保方针、政策和法规。

(1)国家重视环境保护,把它列为基本国策。

(2)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3)生态优势、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齐头并举的原则。

(4)《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刑法》增加了破坏环境和资源保护罪、环境监管渎职罪、《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噪声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海洋环境保护、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促进法等8部环境保护法律以及10多部环境相关法律。还制定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排污费征收管理条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30多种环保和核安全行政法规,以及90多种部门规章。

(5)法律制度、污染防治“三同时”、“排污收费”、“排污申报”、“限期治理”排污许可证和总量控制,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强制淘汰等法律制度。

2.突出重点。

(1)抓国家受危害的环境安全最为突出的12种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汞镉、六价铬、砷、铅、氰化物、工业固体废物)。

(2)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二区(二氧化硫、酸雨控制区)、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

3.涌现一批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典型。

(1)化工、造纸5个重点行业开展清洁生产。

(2)4家企业单位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苏州工业园区等10个工业开发区和风景区为ISO14000环境管理国家示范区。

(3)建立100多个生态农业县、积极发展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国内销售额达500亿元。

(4)张家港、大连、厦门、深圳、青岛、大庆、杭州和上海闵行区,天津大港区等30个城市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5)全国有314个县、市、地区按经济健康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要求建设生态示范区,其中82个通过了国家验收。

(6)辽宁、福建和贵阳、广西贵港、广东南海、内蒙包头新疆石河子等应用循环经济理念,构建城市循环经济试点和生态工业园区试点。(www.xing528.com)

(7)海南、吉林、黑龙江、福建、浙江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展生态省的建设。

4.增加环保透明度,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

5.党中央和国务院重视环境保护,并把它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

三、生态环境处于临危状态

1.水。

(1)在2001年全国七大江河水系的752个监测断面中,仅有29.5%断面符合Ⅲ类以上水质标准,劣Ⅴ类水质占44.0%。

(2)全国666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供水不足。

2.气。341城市监测数据中,达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占33.4%,超过三级标准城市占33.2%,生活在劣于三级标准空气中人口为1.16亿人,占40%,一些城市酸雨严重,并有光化学烟雾污染。

3.生态。

(1)水土流失。仍有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0%,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达4000多亩,造成沙化、退化、盐碱化草地约100万平方公里。

(2)荒漠化。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7.4万多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9%,其发展趋势年均增加1万多平方公里。

(3)森林草地退化,植被质量较低,生态功能较弱。原始性森林面积极少,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单一化,生态功能降低,全国森林覆盖率仅16.5%少于世界平均水平。天然草原存在着不同程度退化(约退化30%),鼠害、沙化不断加剧。

(4)湿地破坏严重。围垦和城乡工矿建设丧失湿地面积200万平方公里,占湿地总面积的50%。

(5)生物多样性锐减。全国共有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我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已确认有258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濒临灭绝野生植物有苏铁、珙桐、金花茶、桫椤等。已灭绝动物有野马、高鼻羚羊,濒危灭绝的有蒙古野驴野骆驼、普氏原羚、白鳍豚中华鲟等。

(6)外来物种入侵,外来物种入侵危害极大。外来物种入侵使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遭受严重损害,松材线虫、紫茎泽兰、森林草、互花草、水葫芦、大米草等。

(7)种质资源的流失,原生性生物资源的流失,如野大豆、野花生、野水稻等。

四、生态保护的新理念、新举措

1.城市环境方面——构建文明的生态城市。构建生态城市必须克服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城市病”。城市生态建设并不仅是城市绿化景观设计,而且必须兼顾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协调发展。规划城市与建设实施由传统观念和模式向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转变,即把经济、社会、生态看作综合的生态系统加以考虑,使城市的结构合理,功能发挥,分区科学、系统稳定、管理高效、达到可持续发展,使城市具有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健康的人居社区、和谐的生态家园,先进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2.区域环境方面——区域生态环境领域生态系统组建的新模式。

(1)恢复以人为本的城市景观模式。用恢复生态学的原理,对被人为干扰和破坏的区域环境进行恢复,使其恢复原有的城市合理结构的面貌。

(2)构建人工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新模式。运用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景观相结合的原理,构建人工景观生态和生态经济建设的新模式。如通过废弃地整治把自然引入城市,构建生态公园景观为城市住宅小区服务。

(3)工业环保整治的新模式。一是运用清洁生产原理,实施企业污染源的源头控制及污染全过程控制,使之排污减量化、废物资源化、资源再生化,中国已有20多个行业400多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计,建立20个行业或地方清洁生产中心,1万多人参加培训,许多企业获ISO14000环境认证。二是运用工业生态学理论和循环经济理念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使园区内物流、能流达到正确设计,形成企业间共生网络。即一个企业的废物成为另一企业的原材料,企业间能量和水资源多次梯级利用,使之资源再生化、物质循环化、能耗最小化、效益最大化、达到环境、资源、经济、社会的统一。

3.污水、固废的处理由传统的管理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社会化的新模式。

(1)城市污水处理模式不能再走传统工业城市处理模式,即大量开采、大量制造、大量消费、大量污染、大量处理之路,而应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路。即适量开采、适量制造、合理消费,无污染,分散处理之路,由双损局面变为双赢。

(2)国家决定,人口超过10万居民的667个城市都要在2005年之前修建废水处理站,政府资金短缺,且运转费用增加,因而很难完成上述任务,必需改变传统城市处理模式为企业投资、政府入股或企业全部投资运行BOT模式,从而走向专业化、市场化管理模式。

4.农村环境方面——构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新模式。

(1)建设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农业系统就其实质来讲,使人们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不断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资源的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以获取社会必须的生活与生产资料的人工生态系统,是结构与功能协调的高效农业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间的20多年,中国生态农业的不同类型在全国试点近2000个,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是基础生态农业在市场经济形势下,产生了实施产业化发展、企业化经营的生态农业新模式。例如广西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农业体系的恭城模式。以恭城模式为基础发展成农业企业和农村生态家园型的现代化文明新城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这样的例子各省均有。

(2)发展农村区域生态环保先进模式——生态示范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上提出可持续发展重要思想以来,瑞典推进了生态循环城的举措,美国搞了一个“生物圈2号”这是一个特殊形式的生态示范区。

中国的生态示范区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环境建设为主要对象,在以县域为区域界定内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生态示范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又对外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示范区类型有生态农业型、农工商一体化型、生态旅游型、乡镇工业型、城市化生态型、生态破坏恢复型等生态示范区类型,全国县城范围已有314个试点,82个通过国家验收合格。生态农业型举例:实施稻鸭共育技术,以鸭除虫、除草和鸭粪肥田、稻鸭共育、种养结合,以鸭养稻,以稻田养鸭相互促进的新型稻田生态系统。对比实验养鸭处理单株生产有效穗为3.99个,无养鸭施化肥处理则为2.97个,前者比后者高34.3%,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分别提高5.9%和7.5%。

(3)发展有机农副产品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模式。有机食品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的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所有农副产品。

有机食品的特点是再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也不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产品,因而是具有安全、健康、富有营养的食品。

有机食品的生产加工依赖于有机农业基地的建立,而有机农业基地的建立又是在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目前我国经过认证(IFOAM)的有机食品(AA级)有茶叶蜂蜜、奶粉、大豆、芝麻荞麦核桃松子向日葵籽、南瓜子、八角家禽(有机猪)、有机蔬菜中药材等。黑龙江、辽宁、浙江、江苏、福建、广西等地都建有几十万亩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

5.自然保护方面——自然保护区的自养模式和社区发展模式。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80年代后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甚快,至今已建有不同类型的保护区1755个,其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2.9%。国家提倡以自养的方式发展,但自行开发经营如不按保护条例进行,往往又会带来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因而多年来一直探讨和研究如何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于保护区,使之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才能既发展经济又维护好自然保护区,走自养或半自养的道路,把生物资源变成产业经济。

(1)辽宁蛇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养模式。辽宁蛇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构建了蛇保护地、蛇园、蛇博物馆、蛇制药厂、蛇医院五个生态产业链相互联系和保护、宣教、科研、生产、应用五结合的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使该自然保护区不仅走自养道路,而且是保护与发展结合的典范,并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川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实验区以开展生态旅游为主的自养发展模式。

四川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以建立野生蔬菜、水果种植基地、中草药基地为主的自养发展模式。

(2)贵州草海、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模式。如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实验区采取群众共建社区的方式,内容包括建立水禽繁殖区、公共放牧场基地、山林绿化、水土保持治理、修整道路和信用基金的管理、培训人才等,既保护了草海湿地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又推动周边的经济发展,使当地经济由贫困转向富裕。又如四川王朗大熊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推进的社区发展模式。保护区除研究大熊猫栖息地重建及恢复外,还建立社区经济林木发展基地、野生菌类开发及羊肚菌人工种植研究基地,与社区自然资源共管,取得了科研、宣教、生态旅游、保护管理、社区发展的显著成效。

总之,尽管中国在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农业等方面取得一些探索的经验,但循环经济等先进理念与实验将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和科技发展方向的转变。它将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树立新的价值观念,并将有助于提高整个地区经济竞争力,是实施国家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重要措施,也是国家、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原载2003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生态环境与保护》2004年第2期全文转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