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共历次党代会: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一系列举措

中共历次党代会: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一系列举措

时间:2024-01-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此后,有关部门制定发布了一系列配套规章文件,使企业投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投资管理日益规范,投资宏观管理调控方式进一步转变。国务院还出台一系列针对土地使用权出让的规定和政策性文件。

中共历次党代会: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一系列举措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加强执政党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决策和部署。《决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目标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决定》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纲领性文件。此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推动国民经济向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为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方针。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2005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即“非公有制经济36条”,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2007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进一步加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加快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步伐。第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进入新世纪,以“三个取消、两个调整、一项改革”a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税费改革进入试点阶段。2000年,安徽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率先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从这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九年下发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推动农村改革向纵深发展。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取消农业税是一项标志性的改革。2004年3月,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从2004年起,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5年内取消农业税。同时,国务院决定从2004年起取消除烟叶税外的农业特产税。2005年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58年6月3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终结中国2600多年农民种地交农业税的历史,每年减轻农民负担超过1335亿元a。2006年9月,河北省灵寿县清廉村农民王三妮亲手铸造“告别田赋鼎”,表达了农民对国家取消农业税的激动心情。与此同时,国家增加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并对种粮农民和购买良种、农机具实行直接补贴。国家还积极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此外,以“明确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集体林权改革也取得显著成效。到2010年,80%的集体林权确权到户。第三,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一些产业关联度高、具有优势互补和战略协同效应的中央企业围绕做强主业进行联合重组,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同时,国有企业股份制、公司制改革步伐加快,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建立起来。2003年,国务院成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从机构设置上实现政企分开,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得到落实。第四,宏观调控体系继续改善。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出口退税机制改革以及实施由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改革;修改个人所得税法,优化个人所得税制;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消费税,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等。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全面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加强金融调控、健全金融监管体制。从2002年起,4大国有商业银行(即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通过注资、财务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等举措,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在境内外成功上市,朝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金融企业迈出重要一步。2003年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银监会)成立,行使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职能,使中国金融管理形成了“一行三会”a的分业监管格局,金融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2005年7月,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投资体制方面,2004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此后,有关部门制定发布了一系列配套规章文件,使企业投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投资管理日益规范,投资宏观管理调控方式进一步转变。第五,市场要素体系进一步健全。2004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使资本市场进入规范化发展轨道。2004年5月,国务院批准在深圳交易所主板市场设立中小企业板块,标志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迈出关键步骤。同时,合资证券经营机构大量设立,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投资机制相继建立。国务院还出台一系列针对土地使用权出让的规定和政策性文件。2006年8月,有关部门发布实施《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和《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规范》。至此,中国基本建立起国有土地“招拍挂”出让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共就提出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新世纪农村情况比当年有了质的变化。那个时候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现在则是为了实现全面小康,是在更高阶段上解决“三农”问题。新世纪新阶段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农村现代化的问题。中国是个农民人口众多地迈向工业化的国家,解决涉农问题不能一蹴而就,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涉农问题解决之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来的。

2002年11月8日,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的70岁藏族老人马占彪(左一)跳起欢快的藏族舞蹈,喜庆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
新华社记者侯德强摄

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命题,明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将全面加强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同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农村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并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于2006年1月下发。这份文件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重点落实8项工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为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能够扎实推进,中共中央首先抓好干部培训工作。2006年2月,中共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自2006年4月至2007年1月,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和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连续举办50期培训班,对全国5474名县(市、区、旗)委书记、县(市、区、旗)长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培训。

各地纷纷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涌现出一批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江苏省提出以“三化”带“三农”,即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全面实施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新举措,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2006年,又作出扎实抓好高效农业规模化工程、500万农民转移工程、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城乡规划全覆盖工程、农村道路通达工程、农村“三清”工程、农民健康工程、农村文体工程、农村社会保障工程、“千村万户帮扶”工程等“十大工程”的重要部署,逐步走出一条既有自己特色更有时代特征的“江苏之路”。

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此后至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下发有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2007年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2008年是《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009年是《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010年是《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11年是《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2年是《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保障供给能力的若干意见》。这些文件,从多方面推动了“三农”问题的解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21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着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2005年2月,中共中央在中央党校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共同研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2006 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其总体要求和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www.xing528.com)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的又一个新的认识成果,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价值观上表现为多元与冲突的时代特征。传统的集体主义、超功利主义、节俭美德正经受着个体主体意识、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强烈冲击。一部分人在思想价值观念上出现动摇,发生价值选择的困惑与彷徨,甚至出现了信仰危机。

面对社会价值观念出现的新情况,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理想,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目标、民族振兴与个人幸福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以“八荣八耻a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准确、通俗的表达,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任务一经提出,各地就掀起了学习和实践的热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孕育的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体现。到2011年底,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已整整10年。这一年参与此项评选投票的近7000万人次,各网站总票数达3.2亿张a。这些都表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正深入人心。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十六大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深入进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重大成果。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干部教育培训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进一步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组织制度创新不断深入。党内民主不断扩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明显。

十六大刚刚闭幕,党中央就明确提出: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核心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热潮引向深入,最重要的是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2003年6月15日,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拉开了兴起新高潮的序幕。为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引向深入,2003年11月,党中央作出编辑出版《江泽民文选》的重大决定。2006年8月10日,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的《江泽民文选》在全国出版发行。8月13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学习〈江泽民文选〉的决定》。

党的十六大作出了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决定。2004年11月,中央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2005年1月5日,中央召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正式启动先进性教育活动,到2006年6月结束。这是此前党的历史上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活动。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

为深刻吸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居安思危,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 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部署,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全面总结党的执政经验、指导全党担当起执政兴国历史使命的纲领性文件。《决定》从提高党的总体执政能力的角度强调要提高五大能力,即: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决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十六大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特别是在查办大案要案、深挖腐败分子、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治理商业贿赂、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2003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颁布,这是我们党有史以来第一部系统规范党内监督工作的基本法规。之后,中央纪委会同中央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关于中共中央纪委、中共中央组织部巡视工作的暂行规定》、《关于中共中央纪委派驻纪检组履行监督职责的意见》、《地方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开展党内询问和质询办法(试行)》等各项制度规定。2004年,中央纪委、监察部会同国资委等部门制定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试行)》;2006年9月,中央纪委重新起草印发《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违纪违法行为惩处制度体系不断充实:2003年12月31日,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实施近7年之后,中央正式颁布实施《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2007年4月22日,国务院第495号令公布了《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规范行政处分工作的专门行政法规。在开展国际合作方面,2005年10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审议并批准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此外,对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专项治理,对一些重点行业和领域出现的突出问题重拳出击,坚决治理商业贿赂,严查原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等严重违纪案件,集中力量查办直接侵犯群众合法权益的违纪违法案件,严查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违纪违法行为,严惩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的行为,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