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的创新观念与素质水平的优化

教师的创新观念与素质水平的优化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从目前来看,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创新”这一观念还没有深入到教师的内心。有国内研究者提出教学创新的动力系统主要包含开展教学创新活动的内、外部动机以及主动性与积极性等方面。笔者根据一系列的开放式及封闭式问卷研究得出结论,中学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内隐观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一般能力和职业能力。

教师的创新观念与素质水平的优化

观念对于行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的观念对教师的行为、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方法等都有重要的影响。中学生受生理和心理不成熟因素的限制,使得他们创新思维的产生必须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首先,从目前来看,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创新”这一观念还没有深入到教师的内心。

其次,教师的知识结构还没有跟上时代创新的步伐,俗话讲“要想给别人一碗水,自己需要有一桶水”。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其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应该具备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创新素质,其知识结构应该是丰富且成体系的,关于创新也应该是有独到见解的,其教学方法应该符合教育理念。

最后,教师的民主意识还较为淡薄,新型的师生关系没有完全建立。在当代教育中,很多教师受传统师生观念的影响,再加上存在与学生之间的年龄差异、角色差异等,往往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存在不平等性。趾高气扬,唯我独尊式的教学方式依然存在,在课堂中教师不允许学生存在看法,要一切以教师为主,一切以书本为主,不容有任何的质疑。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会受到压抑。

(一)创新能力构成以及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相关文献搜索与查阅,对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结构的维度划分标准是多样的,划分的方式有态度、知识和技能、心理结构以及教学开展顺序等。大多数探究活动都是以中学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或者信息技术教师能力为核心,只有少数文章是以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能力素质框架为主旨进行分析。

有国外研究者提出,教师的学习能力和教育能力是影响教师教学创新表现的极其关键的因素,教师教学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教育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

斯滕伯格指出,知识和技能在创新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占据核心的地位,在中学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组成要素中,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也是其核心的组成部分,教师的教学创新需建立在其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之上进行,已有的经验和能力是开展教学创新活动的前提。教学创新能力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专业相关知识和能力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游旭群、王振宏则是从心理结构的角度出发,将这种教学创新能力看作由教学创新认知系统、动力系统、人格系统以及行为系统等多种心理结构共同体在相互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复合反映。教学创新认知系统指出,教师对事物的感觉和判断、短时和长时记忆、注意力以及想象力等都是教学创新活动开展的前提。有国内研究者提出教学创新的动力系统主要包含开展教学创新活动的内、外部动机以及主动性与积极性等方面。教学创新人格系统指出,一般情况下具有创造性品质的教师所持有的人格特征有自信心、说话风趣幽默、对事物的热情度高、生活态度积极向上,愿意去接纳别人的不同观点和看法,并且对自身所处工作以外的无关的事情也展现出极强的意愿并能够做到踊跃参与等。教学创新能力不是一个简单、独立的能力,具有极强的复杂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之后产生的结果。

蔡永红、王迪、雷军认为,在教师能力构成的五个要素(领域知识、交流能力、组织能力、教育能力和态度)和创新能力组成要素理论提出的创新能力三要素(与本学科领域有关的能力、与创造性培养和提升有关的能力以及内部动机)基础之上,总结概括出影响各学科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四个维度,即学习能力、教育能力、社会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并且参照陈双财编制的《教师创新量表》,对教师教学创新表现的影响维度进行界定,包括理念思维创新,学科教材内容的创新,多维度策略的创新,各种资源的不断创新和多元评价创新五个维度。

王文霞认为,教师行业具有特殊性,所以对中学教师创新能力内隐观的研究对教学改革具有更深刻的意义。笔者根据一系列的开放式及封闭式问卷研究得出结论,中学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内隐观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一般能力和职业能力。一般能力由四个因素构成,分别为怀疑批判、心理复原力、坦诚开朗、自我肯定。职业能力由三个因素构成,分别是适时点拨、和蔼民主、理解关爱。

张继军认为,对中学阶段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界定应该从本学科教学活动过程开展的顺序维度开展,主要包括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准备、实施以及总结这三个阶段。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准备阶段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的主要技能包括本学科知识准备技能、教学相关资源收集与开发技能以及本学科教学设计技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施阶段的能力包括导课能力、问题提问技能、课堂秩序组织能力、对课堂突发事情的解决技能、教资教态以及结课技能等;在教学总结阶段需要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学科多角度对教学活动过程进行评价的技能、课后对活动过程反思的能力和对本学科开展深入教学研究的技能。

(二)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影响的因素

在塞林和吉尔福德关于教学创新能力多因素理论的基础之上,综合上述的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结构以及影响因素梳理,并结合中学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得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包括认知能力、学习能力、教育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人格特质以及兴趣动机六个要素,具体如表3-1 所示。

表3-1 中学计算机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梳理

1.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指的是个体在对某一内容进行了解、掌握的活动中以及在此活动过程中对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处理的时候所展示出来的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总结概括能力、逻辑判断能力与语言表述技能等,这些技能统称为一般技能的综合。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过程中首先表现为感知判断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教学创新的活动其实也是完成了认知的一个新过程。教师的感觉、长时和短时记忆、对事物的想象、推理判断等认知能力对于教学创新提供了有效的前提和保障,学科教师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感知、分析以及解决的技能是教师教学创新能力体系中的一个关键方面。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复杂的相关问题,教师要想创造性地去处理这些问题,必须要对问题具有超强的感知和判断能力,而就是这种能力才是教师智慧集成的综合表现,同时也是教师认知能力的有效展示。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思维创新能力指的就是教师能够用不寻常的眼光和角度去看待和解决教学问题,找到合理解决当前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思路,并且能够经得住实践的验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能力。教学思维是教师教学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要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教师的思维创新是关键。

2.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中学阶段信息技术教师为了改变和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和策略,以及提高教学效果而不断进行的反思性学习。它主要包括对新想法、新理念、新型技术和新媒体的学习,信息技术学科领域前沿知识的学习以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的学习,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学习,都是为了开展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创新活动服务的。(www.xing528.com)

3.教育能力

教育能力主要指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活动过程中所应具有的专业精神、知识和所需各种能力,包含专业精神、教材、相关的前沿知识以及实践能力等。也就是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信息技术学科相关知识以及实践技能,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课堂组织以及反应能力,并能够将多种教学相关的要素进行合理地融合,共同为学生的发展所服务。作为信息技术任课教师,教育能力是教学创新能力中的关键要素,它将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的开展和活动的最终效果,具体表现为教学策略、方式方法、科学研究以及课后的反思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将教育能力的创新从三个维度细化,分别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以及课后阶段。在信息技术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应具备学科教学所要求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本学科具体知识的准备技能和教学设计技能。在这个阶段中,对于教学设计方面技能的创新是关键,包括对学科内容的创新技能、目标的创新技能、教案创新性编写能力、方法策略以及所需情境的创新能力等。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阶段,教师应具有的职业能力创新,具体表现为新颖的导课方式、有秩序的课堂活动组织、巧妙的提问能力、流畅的语言表达技能、突发事件处理以及结课能力等环节的创新。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课后阶段,主要包括对教学活动过程的评价能力、反思以及开展教学研究能力三个方面的创新。

4.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指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能够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以及网络设备搜集教学所需的素材和资料,并将各种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过程中,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关于学习方面的内部动机和提升教学效率的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学媒体、资源、情境等方面的创新。在信息时代,先进的媒体和技术为教学创新创设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促进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供,加之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要求更加紧迫。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建设物理环境中无法实现的虚拟情境,为学生提供尽量真实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学媒体的应用是实现教学创新的一大有效的方式,通过将多种媒体有机结合,可以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多种呈现方式以及增添教学环节的有趣性。

5.人格特质

人格是在先天遗传的前提下,通过后天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从而逐步形成的相对比较平稳和持久的心理结构,是在创新活动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沉稳的性格特点。在本著作中,人格特质指的是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创新型教师应该持有的人格特点,包括探索求新、自我肯定、怀疑批判、富有想象力、勤奋进取、乐于接受不同观点这六个方面。

6.兴趣动机

兴趣动机指个体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的动力,包括内外部动机以及对教学活动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同的动机类型对活动的制约和作用的影响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内部动机是信息技术教师开展教学创新的最原始和核心动力,是对教师是否愿意开展教学创新活动意愿的强烈反映。创新意识是实施教学创新的基础,唯有在意识的指导下才会激发更加强烈的内部动机,加之具有浓厚的创新精神和激情,其可以指引和促进整个创新活动过程的持续进行。在本著作中主要指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科教学创新的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对教师实现个人学科专业发展的意愿。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主要体现在教学课程、教学时长、教学频次等方面。目前,国内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大多是基于基础教学和人文教育的要求进行编撰的。教材课程更多的是重视工具操作,忽视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没有及时更新,与社会实际生活所需求的人才技术培养存在一定的差距。新课改之后,新课程标准也在知识、能力和课程目标三个方面进行了新的规定,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是新课标中教程目标的重要部分;掌握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树立价值观也是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说,知识、技能看似重要,但从长远来看,没其有独立掌握学习方法重要,但是在教学实践的教程设置上却忽略了后者。以目前的教材内容来看,在知识、技能的内容设置上重视信息的表格化、数据处理、软件加工等方面,而这些信息技术在基础教学、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有所涉及。面对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如此快速的当下,学生的兴趣点和需求点已经提高,而教程内容却还远远没有跟上节奏,这也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以及教师教导的积极性。中学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尽管现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被成年人所认可,但是在中学甚至基础教学中,从学校、家长普遍对学业科目的重要性的排列上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被排在重点考试科目之后。这样的意识导致在大部分学校信息技术课的上课时长、每周上课频率都远远低于重要科目,处于极不被重视的地位,导致教师安排得不合理、中学生认识得不合理、对信息技术感兴趣的学生在这一阶段也不能得到发挥和培养。

(四)教师教育方式单一、教育理念不完善

教师教育方面的问题集中反映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在教学方式上,没有形成完善的互动式教学,教程内容过于呆板,依旧是讲解—示范—实践的单一模式,先对课本知识进行简单地复述讲解,然后教师进行演示,最后学生对照课本自己操作,这种描述式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这样的教学方式所展示的教学内容仅仅是最基本的,教程内容设计上除了对课程上的知识进行讲解之外并没有深入地挖掘拓展,更不会结合新技术来进行互动讲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导致已经在其他渠道学过这些教学内容的学生没了听讲的兴致;在教学理念上,机械化的教学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体系,更不要提对创新思维的重视度上。尽管在课改中强调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特别是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受信息技术特性的影响,创新在教学中尤为重要。单一的、机械性的传统教学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导出来的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储备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更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系列问题的原因可以总结为教师对现在中学生的认识不足和现实中教师对考试结构、考试重要性的普遍的错误性认识。在中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完成了基础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信息技术的程度也是逐渐在提高,在运用聊天软件、网页搜索资料、游戏等方面的能力尤为突出,在实用性的工具操作和系统的思维方面则相对较弱,且每个地区、家庭受经济发展程度影响,学生的信息技术接触程度也有高低的区别。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存在一定的不足,一味地降低或提升标准进行教学是不正确的。在这一特殊情况下,如果只按照课纲要求对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讲解虽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却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即便如此,学生的综合整体水平设计课程内容对教师也是一个挑战。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大众都非常重视重点科目的考试成绩,在高考科目前其他的科目都是可以暂时停止的。正是这种应试思想让学生不能全面地发展,信息技术教师也会因为没有竞争性而忽视自己应尽的职责。这种应试思维需要社会大众一起来改变,这也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但在现有资源中,教师还是应该重视自己的教学内容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材的影响

我国传统教材对知识的来龙去脉及计算机创新应用重视不够,重视逻辑分析能力,忽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实践能力,从而不能学以致用。计算机教材虽经常改,可重知识轻应用、轻创新的现象仍存在。经过新课程改革,教材做了大量的调整,增加了广泛实践性、应用性的内容,重计算机知识的应用,增强应用意识、创新意识才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每一章序言增加了现实性的问题引出该章的知识,增加了“实习作用”“研究型课题”,鼓励学生创新,应用动手参与等能力的发展。可教材中心编制的应用题等似乎为了应用而应用,为了“理论联系实际”带上了人为的色彩,不是真正地立足生活。本来可以吸引学生的问题却剥夺了学生抽象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机会,甚至有些难于理解。课改在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都有调整,教学课时缩减了,可内容没减少反而增多了,再加上高考,于是中学计算机通常挤在两年时间内上完,中学后半段就是进行复习,强化训练,大量枯燥的练习只为高考而做。之前几年压缩的课堂,在中学后半段,大量繁复的练习也影响了对学生计算机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甚至使其失去了对计算机的兴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