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动画电影在中小学影视教育中的作用与实践探索

动画电影在中小学影视教育中的作用与实践探索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充分发挥动画电影在青少年影视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关键是动画电影要与青少年产生情感共鸣。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将影视教育列入中小学美育工作的重要范畴。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有一类电影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那就是中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动画电影,它应该在中小学影视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首先,动画电影对中小学生具有无可比拟的“涵化”作用。

动画电影在中小学影视教育中的作用与实践探索

汪黎黎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

【摘要】动画电影中小学生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应当成为中小学影视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动画电影对中小学生具有无可比拟的“涵化”作用,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青少年想象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制作精良、视觉风格迥异的动画电影也是提高青少年审美趣味的绝佳载体。要充分发挥动画电影在青少年影视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关键是动画电影要与青少年产生情感共鸣。能够感动今天的青少年的动画电影,一定是成功地用故事表现了人类最原初、最朴实情感的电影。成功的动画电影教育,乃至成功的中小学影视教育,就是充分利用蕴含真、善、美“种子”的优秀作品,然后加以充分的挖掘和引导,让这些“种子”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庇佑他们未来人生之路的“心灵之树”。

【关键词】动画电影 中小学影视教育 作用 实现路径

我国重视影视的教育功能,尤其是基础教育功能的传统由来已久,早在 1932 年,蔡元培等人就发起成立了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旨在推动影视教育的普及和推广,朱家骅、蒋梦麟、陈立夫徐悲鸿、厉麟似、郭有守、罗家伦、田汉名流均为该协会委员。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先后成立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中华爱子影视教育促进会、中国儿童电影研究中心、中国电影教育研究中心,大力发展儿童电影和儿童电影教育。在政策层面上,2008 年,教育部等五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开展中小学影视教育的通知》,提出要将影视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充分发挥优秀影片的育人功能;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影视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大支持和扶持力度,为影视教育提供保障。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将影视教育列入中小学美育工作的重要范畴。2018 年 11 月 21 日,教育部、中宣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对深入推行中小学影视教育提出了更加具体的指导性意见,提出借助优秀影片资源,力争 3—5 年时间基本普及中小学影视教育的目标。

笔者认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服务保障等都是推进政策落实的重要议题,但最重要的还是“给中小学生看什么样的影片”的问题,这是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源头活水,也是教育精神和主旨的集中体现,这一问题如同指挥棒,决定着中小学影视教育推进中各项工作的大方向。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有一类电影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那就是中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动画电影,它应该在中小学影视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一、动画电影在中小学影视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重要意义是“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激发学生对党、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增强对‘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从小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审美和人和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结合《指导意见》,以及当前影视媒介的发展趋势和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宗旨目标等,笔者认为,现阶段中小学影视教育的主要任务有:第一,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爱党、爱国、爱人民;第二,帮助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三,用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提升中小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情怀;第四,训练学生的影像思维和影像表达能力,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造力,提升媒介素养,以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的需求。而动画电影,对中小学生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应当成为中小学影视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可以充当优秀影视作品的“先锋部队”,进而打开青少年进入影视艺术天地的大门。

首先,动画电影对中小学生具有无可比拟的“涵化”作用。国家之所以大力倡导中小学影视教育,一方面,由于影视艺术已经成为当代的 “显学”,除了传统的电影、电视以外,微电影、短视频等新媒体影像形式层出不穷,微信、微博、抖音、Vlog 等方兴未艾。青少年正生长在一个被影像包围的时代,如何认知、鉴别和利用这些影像,如何用影像思维和影像语言进行表达和沟通,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中刻不容缓的议题。当代青少年急需提升以影像媒介为主的媒介素养,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相较于传统的文字、声音等单一教育手段,影视作品集画面、声音于一体,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优势,且影视作品多以讲故事见长,在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接受度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动画电影在这一方面尤其突出。相比于真人电影,动画电影以假定性见长,从造型到故事,都与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这为青少年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动画电影中为青少年量身定做的奇特的人物形象、瑰丽多姿的场景设置、奇幻神秘的故事等,充分满足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因此动画电影是非常适合充当教育的“桥梁” 的。传播学的培养理论认为,“大众媒介提示的‘虚拟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地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1]。这种“培养”效果的实现,有赖于媒介的易得性和受众对其的接受度,接受度和易得性越高的媒介,“培养”的效果越显著。中小学影视教育的目标显然不是靠灌输、讲授的方式能够实现的,而是要依靠优秀的、深受中小学生喜爱的影视作品来“培养”,动画电影就是最佳的“涵化器”。

其次,动画电影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青少年的想象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如果说真人电影是生活的“渐近线”和镜像的话,动画电影则是现实生活的“二次元”时空,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可以暂时摆脱现实生活的条条框框,让想象力任意驰骋,在影像的世界里创造出无数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东西。可以说,想象力的高低是决定动画电影优劣的决定性要素,所以给中小学生看更多优秀的动画电影,是培养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绝佳途径。无论是《千与千寻》里那个光怪陆离的神仙浴场,还是《怪物公司》中神奇的发电厂,又或是《哪吒之魔童降世》里那个骑着飞猪的太乙真人,都让人感叹创作者的惊人想象力,让人观后久久不能忘怀。如今的青少年将来要面对的是一个技术为王、人工智能全方位融入现实生活的时代,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为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优秀动画电影的想象力资源,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应该成为中小学影视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最后,制作精良、视觉风格迥异的动画电影是提高青少年审美趣味的绝佳载体。在视听风格方面,相较于真人电影,动画电影有着更高的自由度,更直观地体现出创作者的个人风格。遴选不同风格的动画电影用于中小学影视教育,能够在不知不觉中熏陶青少年的美术修养,提升审美品位。如法国动画电影《艾特熊和赛娜鼠》,采用清新的手绘风格,色彩柔和又不失明艳,再配以时而悠扬、时而温馨、时而浪漫的钢琴曲和提琴曲,宛若欣赏长卷立体的诗画。又如美国导演蒂姆·波顿的动画电影《僵尸新娘》也是相当风格化的,夸张的造型、暗黑的影调、逼仄的空间,适当加以引导,就可以让青少年对艺术史上重要的表现主义哥特风格等流派有初步的直观印象。再比如中国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用浓郁的色彩渲染出鲜明的中国风,在人物造型、建筑设计、场景设置中将中国文化元素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感。(www.xing528.com)

二、“种子”还是“树木”——青少年需要什么样的动画电影

要充分发挥动画电影的独特作用,其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应该给青少年看什么样的动画电影”。在如今异常发达的媒介环境下,青少年的观影选择受到家庭、同伴、舆论等多方面的影响,作为学校教育组成部分的影视教育,为青少年把关、对其进行科学引导是责无旁贷的。从更深入的源头来说,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者也应该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美国、日本动画电影唱主角的动画电影市场上开辟出一片天地,通过动画电影这一载体,给予青少年更多的本民族文化熏陶。

“应该给青少年看什么样的动画电影”的问题或许也可以转换为“青少年需要什么样的动画电影”。如果缺乏对青少年心理和需求的深入了解,只是采取自上而下的、目标先行式的创作和推介,势必无法产生良好的效果。艺术传播与普通信息传播的最大不同在于,其效果的产生必须借由情感的通道来达成,也就是说,受众光是接收到了作品,但没有产生情感上的连接与共鸣的话,艺术传播是无效的,想借由艺术传播来达成教育功能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动画电影要与青少年产生情感共鸣,这是动画电影发挥教育作用的前提和基础。为了研究这一问题,笔者对几位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从访谈的结果来看,青少年需要的动画电影除了有瑰丽的想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富有个性的人物、幽默童趣的台词这些显而易见的特质之外,能进入他们心灵的,是能在他们心中“种”下善与美“种子”的作品。“种子”是最原初、最朴素、最本质的情感,蕴含着诸多可能性,需要你自己去寻找扎根的方向并悉心灌溉,然后静静等待它发芽、生长。与之相对的是“树木”,它高大葱翠、需要仰望,而且已然成型、无法改变。对于中小学生幼小而稚嫩的心灵来说,“树木”往往令他们望而却步,无法亲近,而“种子”却很容易在他们心中播撒。

动画电影中的“种子”往往不是道理的灌输,而是情感的流淌。一位接受访谈的同学举了一个例子,《千与千寻》的结尾处,白龙和千寻降落的镜头,是一个近两分钟的特写,“默默无语,但流露出的情感是无穷无尽的,温情是逼人的,犹如一股暖流涌入心田”。情感是最抽象的东西,不要急于说出来,如果非得要用台词、表情、道具等将它具象化,情感就会变淡,甚至变味。动画电影应该给简单的情感留出空间,不要用或煽情或“高大上”的道理填塞这些空间,生怕孩子看不懂、不明理。相反,在时间静默而又缓缓地流淌中,爱的种子正在慢慢孕育,孩子完全能够感受到作品表达的思想并产生情感的共鸣。当他们的心随着千寻和白龙一起默默飞翔的时候,他们也正在接受爱与自由的洗礼,且这种共鸣会在内心生根发芽。另一位同学谈到,他从动画电影中感受到的东西和学校教育传达的东西不一样。学校里老师、课本教育学生要善良、诚实、不要骄傲、要互相帮助等基本的做人道理,但这些从小到大已经被告知过很多遍,很多道理早就懂得了,比较缺乏有深度的东西,很老套,所以缺乏吸引力,但动画电影教给他许多很美好的东西,“很难用语言描述,要进到心房里去感受”。这就是“种子”之于“树木”所不同的潜移默化的美育效果。

动画电影中的“种子”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道德判断或简单的正邪之争,而是充满对未知的探索、对生命多样性的包容、对人性不完美的接纳。动画电影因其受众群体的特殊性,往往会弱化矛盾冲突的残酷性,反面人物也不会塑造得十恶不赦、特别阴暗,但也有不少动画电影会陷入“低幼” 思维,用非黑即白的人物设定或简单的正邪之争来编织故事。在访谈中笔者发现,小学生并不满足于这样的故事,一致觉得比较虚假,看完以后“不喜欢”“无感”。一位同学对比了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哪吒闹海》和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前者是一个典型的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哪吒是一个完美的英雄形象,而东海龙王是为害一方的魔王,勇敢机智的哪吒最终战胜龙王,造福百姓,该同学认为“完全是教育的意图,是我们早已习惯了的模式,太简单,没有认同感”。而后者则颠覆了哪吒“少年英雄”的传统形象,讲了一个“坏孩子”冲破重重阻力,最终成长为英雄的故事,同学评价“哪吒的形象很真实,我们每个人身上其实都有‘坏孩子’的影子,而你可以改变你自己和自己的命运,这一点让我很有认同感”。还有一位同学谈到,她最喜欢宫崎骏的动画电影,里面的主角都是小女孩,她们都不完美,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可依然那么可爱,那么美好,“通过这些电影,我感受到了人不可能完美,也渐渐开始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宽容别人的不完美”。如果我们的动画电影能够多播撒一些这样的“种子”,让孩子在生命的早期就开始自发地体味人性的复杂与善良、生活的多样与美好,在今后的人生中他们会更容易形成正直善良、开放宽容、乐观坚韧等优秀的品格

著名儿童文学家曹文轩曾谈到,经常有人在不同的场合问他一个同样的问题,那就是“你拿什么来感动今天的孩子”。曹文轩认为,提出这个问题, “就觉得我们所面对的这个群体,是忽然崛起的,是陌生的,是难以解读的,从而也是难以接近的。我们甚至感到了一种无奈,一种无法适应的焦虑”,他认为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今天的孩子与昨天的孩子,甚至于与明天的孩子相比,都只能是一样的,而不会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今天的孩子,其基本欲望、基本情感和基本的行为方式,甚至是基本的生存处境,都一如从前;这一切‘基本’是造物主对人的最底部的结构的预设,因而是永恒的;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变化,实际上,只不过是具体情状和具体方式的改变而已”。因此,能够感动他们的,都是一些共性的东西,“生死离别、游驻聚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默默温馨和殷殷情爱……”,“对那些自以为是知音,很随意地对今天的孩子的处境做是非判断、滥施同情而博一泡无谓的眼泪的做法,我一直不以为然。感动他们的,应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是永在的”[2]。

笔者非常认同曹文轩的观点,能够感动今天的青少年的动画电影,一定也是那些成功地用故事表现了人类最原初、最朴实情感的电影,而成功的动画电影教育,乃至成功的中小学影视教育,就是充分利用蕴含真、善、美“种子”的优秀作品,然后加以充分的挖掘和引导,让这些“种子”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庇佑他们未来人生之路的“心灵之树”。

[1]陈力丹. 传播学是什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77-178.

[2]曹文轩. 草房子[M]. 南京: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16:285-28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