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德育评价体系的优化与推广

小学德育评价体系的优化与推广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是对德育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细化和完善,增强体系的可操作性。因此德育评价还应指向学生品德提升的过程,注重德育的发展性评价。

小学德育评价体系的优化与推广

(一)小学德育评价体系的完善

小学德育评价体系是由四个一级指标构成:一是学校德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二是班级德育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学生个体品德评价指标体系;四是德育课堂评价指标体系。在每个一级评价指标下又指向不同的评价内容。为了使小学德育评价体系更具可行性,要对其进行不断完善,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对德育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细化和完善,增强体系的可操作性。小学德育应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德育评价指标的内容应与学生的心智成长规律、道德发展理论及学生的实际相结合。从学校、班级、课堂再到个人,分阶段、分层次地划分出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学生的德育评价标准,并结合指标体系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对评价指标的内容进行不断细化和完善,以此来增强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

二是在德育评价方式上应以发展性评价为主。发展性强调德育的目的是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现代德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德育,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而是面向学生的未来发展、关注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的需要。同时德育水平的发展首先在于学生本身,因此德育不是外在约束、制约学生的方式,而是内在帮助学生自身心灵、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德育评价还应指向学生品德提升的过程,注重德育的发展性评价。

三是要从整体上统筹城、乡小学的德育均衡发展,逐渐缩小城、乡小学德育工作水平的差距。德育评价体系应覆盖整个基础教育下的各小学,综合考虑城、乡小学影响德育评价的各因素,再集家庭、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到德育评价当中去,注重德育评价体系的全面性、综合性。

四是在德育过程中体现信息化与时代对接,注重个体实践性和创造性。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全国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步伐加快,基础教育阶段的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发展迅速,“一体机”在城、乡小学中逐渐取代传统的教学媒体。“互联网+”在德育工作中成为一种新的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创客教育。目前创客空间已经在一些学校设立并使用,它是杜威“做中学”思想的新诠释,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实践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

综上,要完善小学德育评价体系使之具有更强的操作性,需要统筹城、乡小学德育均衡发展;在德育评价中对小学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同时要体现出信息化与时代对接,注重个体实践性和创造性;在德育评价方式上应以发展性评价为主,注重对德育过程的评价。并在实际的运用中,对德育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细化和完善,增强体系的可操作性。

(二)小学德育评价体系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引

1.树立全面整体德育观,创新德育育人体制和评价机制

小学德育应树立全面整体德育观,创新德育育人体制,协同各方力量共同育人,推进基础教育中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体制不断完善。全面整体的德育观,要求在德育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德育的各个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德育育人体制和评价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全员育人,是指在德育工作中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共同参与并协同评价的德育评价机制,整合多方的力量,全面、多角度、公正地对学生进行更为客观的评价。这种育人机制能有效克制小学德育出现“5+2=0”的现象,即学生在校五天所培养起来的良好品德习惯,在家两天又会回到习惯未培养的初始状态的现象。

第二,全科育人,强调德育课程育人的整体性。实践证明,单纯依靠小学品德课来发展学生的道德水平,效果甚微。因此要创新德育育人体制,充分挖掘各学科中的德育因素和德育资源,形成全科育人的协同机制,提高德育的效度。如利用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利用数学科学严谨、重视逻辑的特点来开发学生道德判断与选择的思维;利用艺术课的审美意识,想象力的扩展来激发学生体验美、创造美,培养实践创造的能力等。

第三,全方位育人,主要是从学校、班级、学生个体、德育课堂内、外对基础教育阶段城、乡小学生进行多方位、多维度的教育。

第四,全程化育人,强调德育应贯穿于小学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品德发展前后影响的衔接和一致性。它要求德育评价不能完全参照终结性评价去衡量学生的德育水平和发展程度,要给学生留有德育发展的空间。评价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面向学生品德发展的整个过程,做到全程化育人。

2.建立良好的德育生态环境

共同建立良好的德育生态环境应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充分挖掘学校的隐形德育资源,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凸显各小学特别是民族地区小学的校园文化特色,力求形成德育内容系统化、活动系列化、方式特色化的格局,在此基础上创建节约型校园、和谐校园、绿色校园、美丽校园、平安校园。

第二,改善社会育人环境,建立校内、校外人员全面参与,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内、校外舆论环境及诚信环境,为学生道德成长提供绿色空间。

第三,根据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现阶段德育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德育水平和德育效绩的根本标准。(www.xing528.com)

第四,优化网络信息环境。积极发展“互联网+德育”的模式,加快完善制度环境,进一步改善基础教育条件,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德育工作的深度融合,推进优质德育资源共建共享。例如,可建立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统一交流德育的网络平台,通过教育系统的微信公众平台,把各地较有特色的德育开展活动展示给各学校、各教师观看,相互交流、借鉴、反思、重构,进行更大面的宣传引导德育工作,以此来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学校、教师德育专业水平的提升。学校可以为学生创立校园微视频交流网,把学生心理动向及时反馈给教师及家长,便于让其调整德育方向,做好下一步的德育工作。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为学生建立一个创客空间,为学生提供实践、创造的平台。

3.建立长效德育机制,促进小学德育体系的有效推广

首先,基础教育阶段,小学德育评价要取得实质性的成效离不开长效德育机制的建立。长效机制的建立首先要求基础教育阶段各小学提高对德育的认识,要明确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德育理念、德育目标及德育工作要求。在学校统一组织、协调下,定期召开各级工作会、校本培训。建立德育工作师徒结对制度,健全并不断总结完善德育的各项教育、管理、活动制度,全面推行学校《素质教育实施方案》,用制度保证学校各项德育工作的落实,实现工作系统化和制度化,形成合力,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把德育工作的重心下移到班级、教师上,努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用“爱心和责任”培养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高强的德育队伍。主要从以下方面来努力,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校要高度重视师德师风的建设,根据本地区和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完善师德师风考评监督制度,改进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建立教师师德师风的长效机制。二是提升教师能力素质。推进教师德育工作综合改革,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培养造就德育名师,用团队智慧互助互促德育教师专业发展。三是吸引一流人才从教。吸引优秀毕业生从教,建立一支一流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学校领导人员队伍。四是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均衡城乡德育专业教师的合理分配,逐渐缩小城乡教师德育水平和能力的差距。五是实行《班级德育量化评价考核》制度,对班级德育管理进行全面的考核,可实行一月一次的考核评价,并与班主任工作津贴挂钩。

最后,建立学生个体品德评价长效机制。从学生内部条件来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当学生采取基于自身的内在标准进行评价时,他们就会对自己的品德行为产生主人翁责任感,逐渐提高自我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发展性评价,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对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进行评价。

4.全面推进精准德育

在基础教育中全面推进精准德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宏观上讲,它能从整个基础教育德育中,精准地提出在德育工作中普遍存在和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并为后续德育的发展指明方向;从中观上讲,它能精准地指出各学校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从微观上讲,它要求德育工作精准到各年级、各班的每一个学生个体身上,针对每个年级、班级、个体存在的德育问题,进行精准的德育诊断,做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目的。精准德育要求全面推进德育工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强化德育工作对口支援,帮扶到位。从德育评价的内容上看,精准德育要求对学校德育评价要对应到主要的点上,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展开德育活动。

(三)强化小学德育评价体系对小学德育课堂的指导

1.完善小学课堂评价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思路

课堂评价的基本理念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一是要贯彻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结合小学品德与生活(与社会)的课程标准,把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作为德育评价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德育课堂评价视野应开阔,要植根于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这就要求德育评价不仅要注重课程育人,还要注重实践育人、法治育人、文化育人,把评价的内容围绕学生的生活世界,从课内延伸至课外、从生活体验延伸到社会实践,力求做到对学生实行“全程化”评价。三是课堂评价应具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体现在对德育课堂内容、时间及空间上的开放。课堂上评价的内容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范式,而是在开放的状态下,为教师留有创造的余地。课堂评价的空间不限定于课内而是结合课外的其他生活空间开展教学活动。德育课堂内容完成的时间也不受限于课时安排的时间,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延长时间。四是构建和谐、创新、高效的课堂德育模式,促进德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发展。应丰富德育教学内容、创新德育方法、完善评价考核制度,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

课堂评价的基本思路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突出发展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兼顾综合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二是要坚持“两评结合”,即评教师和评学生,侧重于评学生,并注意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重点引导学生自评,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帮助其逐步树立责任感;三是采取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方法,使德育评价的结果更具客观性科学性

2.强化素质教育,不断完善小学德育课堂评价

(1)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完善小学德育课堂评价

当前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自觉坚定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近年来,我国的素质教育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各校探索出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丘北中学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四川攀枝花市盐边县城第一小学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等。但由于受到功利主义应试教育过分注重分数偏重于智能评价的影响,使得素质教育遇到了诸多阻碍。因此教育部明确规定不得将学生成绩排队、公布。2014年,国务院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做出了全面系统的具体部署,要求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由此,上海构建了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绿色指标体系”;厦门把办学条件、教育质量、教师队伍三方面的基本均衡发展情况内容作为评价标准;云南实行中考改革,以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成绩为升学依据。素质教育将引领小学德育课堂评价由单一智能到多元智能评价、由结论性评价到过程性(形成性)评价、由静态的评价到动态(发展)的评价,体现出当前表现与未来发展相结合的评价思想,以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健康、和谐发展。

(2)德育课堂评价对教师教学的指导

首先,基础教育阶段提倡素质教育,在德育课堂上(目前主要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对教师教学评价的标准是:第一要有明确的课堂德育目标,且目标要结合教学大纲,符合小学品德课程标准和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第二是课堂教学内容完整,重难点突出;第三是教学方法选择适当,有创新性,能明显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第四是教学手段体现出信息化、多样化,具备一定的网络素养;第五是教学设计新颖,能激发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积极性;第六是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七是课堂教学氛围和谐,师生关系融洽;第八是对学生评价要全面、具体,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德育课堂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采用发展性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全过程性的评价。第二,在课堂评价中应避免“超时效应”。评价学生要抓重点,点到为止,让学生有自己的时间去思考和反省,这样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第三,表扬学生要善抓其“闪光点”,不能泛泛表扬,时间久了表扬就会大打折扣,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对学生的评价不在多而在于有意义。第四,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对学生进行分层、分段的评价。

其次是德育评价对课堂作业的指导。目前,体验、开放、可供选择的作业越来越多,倡导探究式、体验式作业,引导学生发展兴趣特长、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这正是21世纪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重实践、接地气的作业让学生的兴趣浓厚,为德育课堂作业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另外,还要注意课程资源的拓展,小学德育课堂评价要基于学生的全部生活,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根据本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具有本地区、本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以此来提升课程育人的效果。应注意的是小学阶段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活动的开展应具趣味性、生动性,注重学生的道德体验。例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丘北中学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中,紧抓小学德育中的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专门修改、解释《弟子规》,编写成用于小学德育的德育教材《海纳》。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设计的评价标准,可以参照崔允潡从先进性、一致性、技术性和原创性这四个维度和16条标准,以此来鉴别校本课程的专业水平,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有效、科学和权威的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