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诗歌鉴赏重难点讲解及应试策略

诗歌鉴赏重难点讲解及应试策略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真题演练一、2019全国Ⅰ卷14.C15.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六、2018全国Ⅲ卷14.A15.观点一:同意。另两首诗歌都有沉郁惆怅凄凉之感,离家远去思乡之意。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诗歌鉴赏重难点讲解及应试策略

真题演练

一、2019全国Ⅰ卷

14.C

15.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二、2019全国Ⅱ卷

14.D

15.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三、2019全国Ⅲ卷

14.B

15.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四、2018全国Ⅰ卷

14.B

15.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五、2018全国Ⅱ卷

14.D

15.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六、2018全国Ⅲ卷

14.A

15.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取精卫的生命。

七、2017北京卷

(15)C

(16)B

(17)意象:本诗选取浣女、鸡鸣、舟市、山桥、万井、莺啼等富有生活气息的意象,而另两首诗歌选取的猿鸣、枫树林等意象多为自然景物。

抒情:本诗作者陶醉于山水之趣,宽解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另两首诗歌都有沉郁惆怅凄凉之感,离家远去思乡之意。

八、2017江苏卷

10.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11.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九、2017全国Ⅰ卷

14.BE

15.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的应试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士子们奋笔疾书的场景,表达了作者的惜才、爱才之情。

十、2017全国Ⅱ卷

14.BD

15.本诗首联展现了诗人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

首联运用了用典的手法,化用杜甫《南征》及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名句,写出了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作者描写了自己虽然与兄弟相隔云海,却无须因远行而泪沾衣襟,开篇点题,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十一、2017全国Ⅲ卷

14.CD

15.(1)对自己的文学才华的自信。(2)对自己有才无任的遭遇的不平、无奈。

十二、2017山东卷

⒈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⒉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

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十三、2017上海卷

13.B

14.A

15.示例一:本诗托物言志,表达了对君子身处困厄(1分)仍然坚守气节、孤高傲世的赞美(2分),以及对奸佞小人的愤慨和蔑视(1分)。

示例二:作者以孤松自比,表达了对奸佞小人的蔑视(1分)和对遭受打击的愤慨(1分),表现了自己孤高傲世的精神和坚守节操的意志(2分)。

十四、2017天津

⒈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⒉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⒊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十五、2017浙江卷

19.采地黄 卖地黄

20.叙述:

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越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

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十六、2016浙江卷

21.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22.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做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遇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十七、2016全国Ⅲ卷

8.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9.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十八、2016天津卷

1.“望”字更好,承上启下,照应标题中的“登”,同时引起下文所见之景。(答“空”字说明理由也可给分)

2.借景抒情,借幽静之景抒发闲适之情,动静结合,前句动景、后句静景,构成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映衬,落日、鸟和人相互映衬,表达现实之情。

3.“闲”既是环境的“宁静”之境,又是一种“闲适”之情,“人外”应是“世外”之意,“闲”勾勒出“小台”的“宁静”景物特征,表达了诗人远离世间的喧嚣的“闲适”之情。

十九、2016山东卷

1.①拟人。把风雪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物的特征。我诗兴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我的诗句又同飞雪互相纠缠。写风与雪斗争,又写诗人与风雪斗争,充满了一种动感,这正是作者自身胸怀之昭示。(www.xing528.com)

②排比。增强语言气势,使得整个画面饱含着生命的律动。一来它表现出了风雪的劲猛,二来也说明了湖上风雪翻飞之景象,充满豪迈之情,别具一种雄豪的阳刚之美。

2.小令开篇两句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入夜洞庭湖畔,灯火青荧,衬托出了作者内心的冷寂孤独。“朔风吹老梅花片”,诗人在封闭的船舱中听到朔风的劲烈,于是“推开篷”细看究竟,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惊喜顿生,诗兴大发。“一笑琅然”,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心情无比畅快豪爽。

(或作者由孤寂悲凉到意外惊喜,最后写出了作者的豪迈之情。诗的前两句,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朔风劲烈,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冷寂悲凉。推篷一句,是因为朔风的骤起,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最后“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

二十、2016上海卷

13.D

14.D (解析:本题选D项。题干要求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指向明确,首先从题目“野望”思考起,A项中“西山”“南浦”切合题目中的“望”而非“野”字。B项中“海内”“天涯”是诗人远望后的想象,而不是切合“野望”二字。C项中的“迟暮”“涓埃”也是作者的感慨语,而非“野望”的内容。D项中的“出郊”切合“野”,“极目”切合“望”,所以都与“野望”二字切合,因此选D项。)

15.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解析:题干要求明确,首先是全诗的情感,然后结合诗句解答。情感上应从诗句中表现情感的词语中概括。从“诸弟隔”“涕泪”“供多病”“答圣朝”“不堪人事”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就是要求学生结合全诗的每一联思考。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二十一、2016全国Ⅱ卷

8.诗人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骏神气,作为画马的铺垫,然后写曹霸画的马神奇雄峻,好像从宫门腾跃而出的飞龙,一切凡马在此马前都显得相形失色。曹霸作画前先巧妙运思,然后淋漓尽致地落笔挥洒,须臾之间,一气呵成。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本题为两问:第一问是“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在诗中找出描写马的特征的词语即可;第二问“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考查人物形象,到诗中找出作画的准备及作画时的状态。)

9.诗人先说众画工都描摹过唐玄宗的御马五花骢,但个个不同,无一形似逼真;又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骏神气,作为画马的铺垫;再用来烘托画师的“真龙”,着意描摹曹霸画马的神妙,可谓层层铺垫。

(解析:题干问的是“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表达技巧,但题中已经指出是“铺垫”,所以难度就降低很多,学生只要能够读懂诗歌,正确理解诗歌内容就能够写出答案。)

二十二、2016江苏卷

10.上阕叙述了:①李广罢官闲居时同友人在田间饮酒后回归,被势利的醉酒霸陵校尉喝止,只好在亭下止宿;②李广单人独骑横山射虎;③李广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这样的表达效果:①表现了作者对势利小人的愤慨以及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②表现李广胆气之壮和武功之强;③表现了朝政的昏暗。

(解析: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归纳概括。本词上阕寥寥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故将军”一语,表现了作者对势利的霸陵校尉的愤慨。同时,词中直接把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辞“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当作李广的代称,表示了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单人独骑横山射虎,可见胆气之豪;弓弦惊响而矢发裂石,可见筋力之健。李广如此健者而被废弃,又可见当时朝政之昏暗。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进一步说明朝政之黑暗,作者只用数十字便勾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生平主要事迹,且写得有声有色,生动传神。)

11.下阕先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句,借汉言宋,感慨极深沉,讽刺极强烈。一是汉时开边拓境,健如李广者本不当投闲,然竟亦投闲,可见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乃古今之通病,正不必为之怅恨;二是汉时征战不休,健如李广者尚且弃而不用,今日求和讳战,固当斥退一切勇夫,更不必为之嗟叹。这从反面立意,表达了作者痛恨朝政腐败,近奸佞而逐贤良,深恐国势更趋衰弱的心情。“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一语隐喻奸佞之人的阴险和卑劣,并以点明题语所云“夜读”情事。

二十三、2016北京卷

15.A

16.B

17.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民风俗。

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二十四、2016全国Ⅰ卷

8.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解析:回答第(1)小题,应当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大意归纳答案。)

9.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回答第(2)小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后关于“任公子”的注释,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

二十五、2015全国Ⅰ卷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二十六、2015全国Ⅱ卷

8.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但又显得非常自然。

9.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才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二十七、2015四川卷

⒈“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3分)

⒉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品格的追求。

二十八、2015福建卷

⒈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呼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⒉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

二十九、2015湖北卷

⒈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⒉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

三十、2015湖南卷

(1)春江花月夜

(2)第一首诗叙述魏武身后的历史变迁,流露出诗人哀叹时光易逝、英雄业绩无继的感慨。第二首诗写的是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源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三十一、2015江苏卷

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位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⒉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⒊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三十二、2015山东卷

⒈“湿”“迷”使动用法,爽风夜露使得湿气弥漫,仿佛行云亦被打湿;沙溪上氤氲着水雾之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作者用“风”“露”“云”“水”“艇”等意象,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而略显凄迷的画面,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⒉作者借用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典故,反衬出自己收复失地的豪壮之志的落空,唯有借酒消愁,借“潮落秋江冷”这样的凄凉之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三十三、2015天津卷

⒈路面干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

⒉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

②比拟,如“柳拂”。

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⒊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三十四、2015浙江卷

21.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22.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三十五、2015重庆卷

⒈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

⒉“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

三十六、2015北京卷

16.C

17.①B(解析:直接描摹声音的特点。) ②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18.①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9.《醉翁操》的上阕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的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下阕写鸣泉虽不复存,但鸣泉之美妙乐曲却仍留人间。《醉翁亭记》则是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

三十七、2015安徽卷

8.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六幅画面。天上月,门上波光闪动,江上月,室内月,月下幽深的山林,群星稀廖的夜空。

9.最后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象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表达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何的告慰。

三十八、2015广东卷

⒈软,使……柔软。清风吹皱江水,使之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一个“软”字借触觉表现视觉,巧妙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把水波写得可触可感,见出作者轻松快意之情。

⒉“过”,途经,路过。作者首先点出“过”大通驿的时间(早雾刚刚散去、朝阳尚未升起),然后描写“过”大通驿时所见的景色(炊烟袅袅,市镇可辨;朝霞映木,江泛涟漪),最后则由眼前的自然美联想到艺术美。全诗紧扣一“过”字,由时而景,由近而远,由实而虚,写出了晓雾朝霞中的江南秀色,俨然一幅写意山水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