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酒泉民族及文化:新中国时期的华夏文明

酒泉民族及文化:新中国时期的华夏文明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新中国时期的酒泉民族及其文化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和巩固。通过东乡语中的汉语借词,由此了解到历史上汉族与东乡族文化交流的一些情况。在我国各民族中,藏民族的文化遗存仅次于汉族,位居第二。藏族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酒泉民族及文化:新中国时期的华夏文明

第五节 新中国时期的酒泉民族及其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东乡族、藏族土族撒拉族等大批少数民族随着移民项目的实施迁入酒泉,改变了原有的民族结构。各民族走上了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开创了民族发展的新纪元。

一、东乡族

东乡族有语言无文字。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和同语族语言相比较,东乡语有许多特点:有辅音28个、单元音7个和较多的复元音。没有长短元音的对立;基本上不存在元音和谐律;构词或构形附加成分一般只有一种语音形式。东乡语中的蒙古语词汇约占60%,构成东乡语词汇的主要成分,与同语族的其他语言比较,在语音和语法上都保留了较多的古代蒙古语规范。现代蒙古语词中,第一音节后开音节的短元音已经丧失,但东乡语中仍然保留着,这是13、14世纪蒙古语元音体系的一个特点。

东乡语词汇中还有不少突厥语、阿拉伯语、波斯语,过去一般认为是借词,近年有关专家认为这是东乡语保留下来的回回色目人固有的词汇。汉语借词在东乡语中约占45%,以常用的数词为例,东乡语固有词只保留10以下的10个基数词,其他数词全都采用了汉语。东乡语吸收汉语借词,采用音译、音译加注和半音译、半意译三种方式。通过东乡语中的汉语借词,由此了解到历史汉族与东乡族文化交流的一些情况。现在很多东乡族人,特别是中、青年人都会讲汉语、识汉字、用汉字。

东乡族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传统,不仅有古老的史诗、传说、故事、民歌,还有富于一定讽刺和哲理性的笑话、谚语和谜语。长篇叙事诗《战黑那姆》《璐姑娘斩蟒》和《勇敢的阿里》,脍炙人口。《白羽飞衣》等童话故事颇富启迪和教育意义。

东乡族的民歌独具特色,可分为叙事歌、东乡号子、端斗拉、宴席曲等。

东乡族信仰伊斯兰教

二、藏族

藏民族最早的文字是象雄文。象雄文出现在公元前l~2世纪的古象雄王国。象雄王国是曾经雄霸青藏高原的一个古老王国。象雄文字也叫“玛尔文”,它类似汉族的甲骨文。在那时,“玛尔文”主要用于苯教的咒誓、祭祀、禳祓活动和记载他们的经文等。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这种文字没能在大众社会普及。但在藏区一定范围内,这种文字的使用至少延续了千年以上。公元7世纪,在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执政时期,向民众推广新创的藏文字。自此,形成了藏民族记录藏语的统一的文字符号系统。藏文字的诞生和推广应用,在藏民族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藏民族为自己的文明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自从有了藏文字,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珍贵史料、文献典籍难以计数,其种类之繁、数量之多是惊人的。在我国各民族中,藏民族的文化遗存仅次于汉族,位居第二。

藏族有民歌、神话、传说、故事、叙事诗、长歌、英雄史诗、传记、诗、长短篇小说等丰富多彩的文学。

民歌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生产劳动、爱情婚姻、汉藏传统友谊、阶级的对立和斗争以及社会主义新生活,在民歌中都有广泛而深刻的反映。民歌在艺术手法上,和其他民族的民歌有着共同性,语言朴素、形象。神话、传说和故事优美动人。

藏族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锅庄,藏语称为“卓”。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锅庄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也有将之区分成“群众锅庄”和“喇嘛锅庄”、城镇锅庄和农牧区锅庄的。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热巴舞,“热巴”是藏语的音译,人们对这一词有3种不同的解释:一是“破碎如丝的表演服饰或布衣”;二是“表演者如穗的发辫”;三是“演出时表演者腰间悬垂的网状绳穗”。热巴舞以铃鼓舞为主,伴有舞蹈、朗诵、戏剧杂技气功武术等片段,是一种综合表演艺术。舞者腰间用羊毛或牛毛编织的染有三色或五色的辫条,随着各种强劲有力的高难度动作,裙条飘起,刚中现柔,潇洒自如。

弦子舞,也常称为“弦子”,是在乐器弦子的伴奏下,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藏族歌舞艺术,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自娱性歌舞。弦子舞的内容一般包括3个方面:一是以迎宾、相会为内容,相互欢迎与感谢、互相赞美的迎宾舞和相会舞;二是以尊敬长辈、热爱家乡为内容的赞颂歌舞;三是表达青年男女间充满爱慕之情和纯洁真挚友谊,内容包括相会、谈爱、离别、祝愿的爱情歌舞。弦子舞载歌载舞,舞姿优美,刚柔兼备,旋律流畅,节奏鲜明开朗。其曲调大都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丰富多彩。

藏族信仰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又称为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藏传佛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与显教传承。

佛教大规模地传入西藏应该从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时开始。佛教从两个方向传入,即汉地和印度。当时的西藏松赞干布藏王,在他的两个妻子——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毗俱胝(藏名尺尊公主)共同的影响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等16人到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回来后创造了藏语文字并开始翻译了一些佛经,并制定法律明令人民要虔信佛教,佛教开始在吐蕃传播起来。

三、土族

土族起源于古代吐谷浑人。约在公元3世纪80年代中期,辽东慕容鲜卑西迁到今甘肃南部的枹罕(今临夏附近)地区,融合了当地的羌人、氐人等成分,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吐谷浑人。不久又向南、向西扩展,建立了横跨川、陇、青三省的吐谷浑王国。公元7世纪后期,吐谷浑王国被吐蕃所灭,东迁的一部分吐谷浑人融合于汉族,降附吐蕃的后来融入藏族,另外一部分吐谷浑人迁至祁连山深处的凉州南山、河、湟、洮、岷一带,成为土族的先民。这里的原有土族居民有的逐渐融合到汉族和藏族之中,有的则因战乱迁居他处,有的成为今日天祝、永登一带土族的一部分。

土族的主食青稞为主,小麦次之,辅以肉食。爱饮奶茶,吃酥油炒面。男子喜欢饮酒,多数人自家酿青稞酒。土族一般习惯于日食三餐,早餐比较简单,大都以煮洋芋或糌粑为主食;午餐比较丰富,有饭有菜,主食为面食,常制成薄饼、花卷疙瘩、干粮等食用;晚餐常吃面条或面片、面糊糊等。

土族男子戴狐皮帽、羊羔皮帽,常穿小领斜襟、袖镶黑边的长袍,腰系绣花长带,穿大裆裤,系两头绣花腰带,小腿扎上黑下白的绑腿带,戴毡帽,穿云纹布鞋,老年人在长袍外套黑坎肩。几乎每个男子都有一套精致的烟具。土族服饰绚丽多彩,鲜艳夺目,尤其是年轻妇女的“花袖袖”更是如剪来之彩虹,具有非常典雅华丽的艺术风格。

土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基本词汇和蒙古语相同或相近。土族无文字,使用汉文、藏文。(www.xing528.com)

早期的土族,主要信仰原始的萨满教。元末明初,藏传佛教传入土族地区并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发展尤为迅速。土族现在基本上全民信仰藏传佛教。

四、撒拉族

撒拉族是在蒙古以及元时期,中亚撒马尔罕地区乌古斯人的一支撒鲁尔人迁入我国青海地区,他们与周边各民族长期相处,相互融合,族体不断壮大,约在明代嘉靖年间,以撒鲁尔人为主体,融合了回、藏、汉等多民族成分而形成的新民族。

撒拉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乌古斯语组,有自己的民族语言。由于长期同周围汉、回族人民密切交往,撒拉族语言吸收了不少外来借词。在词汇方面,汉语借词比同语族其他语言要多。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后,大量吸收了汉语中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新词语,大大丰富了撒拉族语言。由于伊斯兰教的影响,撒拉语中也掺杂着少量阿拉伯、波斯语借词,主要是宗教生活和日常生活方面的词。撒拉语中也有一些藏语借词,不少撒拉人还会一口流利的藏语。由于历史上撒拉长期与汉、回、藏等民族交往密切,大部分人不同程度地掌握了汉语,青壮年中掌握汉语、汉文的更多。有些人还会讲藏语,居住在新疆的撒拉人还兼通维吾尔语。

撒拉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一般使用汉文作为书面交际工具。过去曾有一部分职业宗教人员用阿拉伯文拼写过撒拉语,本民族称之为“土尔克文”。至18世纪时,这种“土尔克文”不仅用于宗教方面的注释经文、翻译经典、进行经堂教育,而且成为社会通信、书写契约、纪事立传、著书立说的应用文。至今,撒拉族民间还保留着用这种文字书写的有关历史、宗教、文学等方面的一些文献。

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又有“老教”和“新教”之分。撒拉族在宗教制度和宗教仪式上,有着与其他民族和地区不同的特点。每个村庄都建有清真寺,清真寺分正殿和“米那罗”(宣礼塔)。正殿是做礼拜的地方,庄严肃穆,古朴典雅。“米那罗”高耸于正殿对面,成为撒拉族村落的显著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撒拉族的清真寺分为三级,一是总寺,就是街子清真寺;二是宗寺(海依寺),即各“工”的清真寺;三是支寺,即各村庄的清真寺。执行全族宗教法律的名为“尕最”的总掌教制度。撒拉族人在宗教意识上,诚信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即:信主、信圣、信经典、信天使、信后世、信前定。撒拉族的宗教节日主要是开斋节和古尔邦节

五、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是在9世纪40年代以后,以迁入新疆的回纥各部为主,经过高昌回鹘王国、于阗王国和喀喇汗朝政权等的发展,融合了当地其他民族包括汉族,最终于11世纪末12世纪初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现代维吾尔语是维吾尔民族的共同语言,它是古代维吾尔各部落和其他民族语言共同融合、长期演变、发展而形成的。维吾尔语的借词主要来自汉语、伊朗语、阿拉伯语、俄语等。其中汉语借词借入的时间最早,伊朗语和阿拉伯语的数量较多。另外,历史上也曾吸收过一些蒙古语、藏语和梵语的借词。

维吾尔族使用文字的历史很悠久。9世纪以前曾广泛使用古突厥文,以这种文字书写流传下来的多半是碑铭文献。维吾尔族使用时间较长和范围较广的一种文字是回鹘文。这种文字从8世纪至13世纪(部分地区直到16世纪)在新疆地区和中亚广泛使用,后来它成为蒙文和满文的基础。19世纪中叶,维吾尔人信奉伊斯兰教之后,逐渐改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这种文字经过不断改进和补充,迄今已成为维吾尔族全民通用的文字。

在信仰伊斯兰教之前,维吾尔族历史上还曾信仰过萨满教、祆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佛教等多种宗教。伊斯兰教在维吾尔族中的传播、发展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在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群众大多数人属于逊尼派,只有一部分人信仰苏菲派教义(在新疆称为依禅派),此外还有少数人信仰什叶派教义。维吾尔族在聚居区设有宗教法庭,处理本民族中的各种民事纠纷和各种刑事案件。维吾尔族从喀喇汗朝时代开始建立穆斯林法庭,严格推行伊斯兰教法典“沙里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维吾尔人聚居的每个县里,都有一个宗教法庭,成为上层封建宗教人士统治广大维吾尔族群众的重要工具。伊斯兰教不仅作为一种宗教,同时也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文化表现形式,广泛地渗透到维吾尔族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给维吾尔族政治、经济、教育、伦理、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方面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人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遗产分配、饮食、节日礼仪等等无不按伊斯兰教法规办理。伊斯兰文化成为维吾尔社会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政、教分离的政策,禁止伊斯兰教干涉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禁止伊斯兰教人士干预人们的教育、婚姻等日常活动,积极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六、土家族

土家族在2000多年前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湖南的永顺、龙山、古丈等聚居地区,还完整地保留着土家语。本民族无文字,通用汉文。

土家族在宗教方面受汉族影响,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

【注释】

[1](元)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卷5《赠蒲察元帅七首》,中华书局,1986年,第92页。

[2](宋)彭大雅:《黑勒事略》,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5页。

[3](元)李志常著,党宝海译:《长春真人西游记》,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2页。

[4](明)宋镰等:《元史》,卷124《塔塔统阿传》,第3048页。

[5](明)宋镰等:《元史》,卷202《释老传》,第451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