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现代化大都市发展战略研究:2004-2006年度成果集

宁波现代化大都市发展战略研究:2004-2006年度成果集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并以《宁波今后五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研究》为参照,初步测算我市达到现代化大都市这一目标大体需要的时间。表1宁波建设现代化大都市指标体系(续上表)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经济结构和科技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达到现代化大都市最核心的指标。

宁波现代化大都市发展战略研究:2004-2006年度成果集

叶文涛

现代化大都市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心城市极化与扩散效应作用的必然结果,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城市化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志。宁波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构筑现代化大都市”,这是国家和浙江省对宁波定位的合理需要,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市融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途径。

我市是中国5个计划单列市之一,享有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是较大的市,拥有构筑现代化大都市的有利条件。

宁波位于大陆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宁波不仅同上海杭州分担区域内功能,还承担着流通门户、产业基地的重要作用。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缩短了宁波与沪、苏、锡、常等城市的时空距离,成为沿海大交通上的重要节点。宁波港向外直接而向东亚及整个环太平洋地区,是我国对外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我市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市功能显著提升,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形成了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2003年,我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排名第八,先后荣获了“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宁波民营经济发达,目前已经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体私营与外资经济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景象,形成了有宁波特色的混合经济模式。宁波是全国最早进行审批制度改革的城市之一,大大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并创造出具有特色的“经济服务中心”,形成审批制度一条龙服务。

我市突出港口城市的特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设施建设进程加快,建成了时代文化广场、天一广场、“三江文化长廊”等,大力发展和推进了文化产业人文环境不断改善,展示了现代化大都市的新形象。

参照国内外国际化大都市和港口大都市发展进程的有关研究,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和构筑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遵循指标体系高度概括、相关度小、数据易于采集的原则,我们选定以下指标作为我市与现代化大都市相比较的指标和标准(见表1)。并以《宁波今后五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研究》(下称《宁波今后五年目标》)为参照,初步测算我市达到现代化大都市这一目标大体需要的时间。

表1 宁波建设现代化大都市指标体系

(续上表)

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经济结构和科技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达到现代化大都市最核心的指标。主要由五个指标构成。

1.GDP是反映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国内外指标体系均选择该指标并将其放在核心位置。2003年,我市GDP达到1769.9亿元;人均GDP为32629元,合3400美元(按8.3:1折美元)。据预测,我市在2003-2010年CDP以10%速度增长,2010—2020年以8%的速度,则到2017年5968亿元,届时,我市户籍人口将达到650万人左右,人均GDP将略超1万美元。

2.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也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变化的重要指标。2003年我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50亿元,占全市GDP的36.8%,如果要达到50%的水平,则要到2018年。

3.外贸依存度是反映城市外向型经济特征的主要指标。2003年我市外贸依存度已达87%,远高于北京、上海、天津等国际化大都市30%的水平。

4.R&D(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GDP比重是世界广泛采用的衡量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相关性的指标。此指标主要参照国际化大都市要求的5%标准,2003年我市仅为0.53%,与标准值差距较大。根据测算,2010年将达到2.5%,照此速度,到2020年左右才能达到现代化大都市水平。

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是反映工业结构合理的指标。2003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9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1%,比重较低。预计到2020年左右才能达到30%的水平。

反映我市的生活水平、城市信息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和社会发展状况主要由9个指标构成,6和7指标表示城市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8—10主要是反映一个城市的人文发展水平,11一14主要是针对我市实现现代化的要求而设置的,反映生活水平状况。

7.城市计算机拥有率是反映城市信息化水平的主要指标。2003年全市每百户达到28台,与60台/百户的差距相对较大,但市区已达到49.5台/百户。因此,要实现60台/百户的目标,重点是第二层次的大都市,市区有望在2005年左右实现,而全市可能要到2015年左右才能完成。

8.人均居住面积是衡量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条件的主要指标。2003年我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5.3平方米,2005年达到20平方米。要达到27平方米的水平,有望在2015年左右实现。

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体现人口文化索质的一项重要指标。2003年我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2%,参照《宁波今后五年目标》测算,我市有望在2010年实现50%的水平。

10 .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这一指标反映了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现代化大都市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要求为3.5人,2003年我市1.94人。从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来看,在2010年将达到3.5人。

11 .平均预期寿命是反映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建立了较好的社会医疗卫生体系,我市居民寿命逐年延长,2003年已达到75.53岁的水平。

12 .恩格尔系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不断下降,2003年恩格尔系数为37.9%,已低于现代化大都市要求的40%的水平。

13 .社会保障覆盖率反映对人民生活的保障水平,是建设现代化大都市不可或缺的指标之一。2003年,我市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60.41%.有望在2007年左右达到70%。

14 .人均收入表示居民的收入状况。2003年我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20美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750美元。参照《宁波今后五年目标》测算,将在2007年前后达到目标。

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主要由4个指标组成。

15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参照国际化大都市的一般绿化水平,和我市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要达到40%。2003年我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达到33.33%,将在2010年有望达到成目标。

16 .污水处理率是反映一个城市对生态重视程度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指标,也是资源利用效率的反映。2003年污水处理率仅为37.65%,与现代化大都市的80%的要求差距较大。随着供水形势的日趋紧张,节约用水和中水回用日益受到重视,但要在2010年前实现80%的目标值有一定难度,有望在2020年前实现。

17 .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由于我市的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面积、公路级别提升很快,2003年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已达14.64平方米,已超标准值。

18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反映城市生态环境的指标。2003年我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29平方米,参照《宁波今后五年目标》测算,2010年将达到11.5平方米,实现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目标。

选定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作为参考指标。

19 .货物吞吐量是反映港口吞吐能力的指标之一。2003年宁波港货物吞吐量达到1.9亿吨,位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二位,超过标准值0.9亿吨,并且目前形势喜人。

20 .集装箱吞吐量是反映港口吞吐能力的又一指标。2003年宁波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77.22万标箱,位居全国港口第5位,超过标准值77.22万标箱。

我们把宁波城市功能定位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这三大定位中,可以演绎出宁波城市能够承担的五个具体功能。

1.集散功能:宁波在国内外经济活动中尤其对浙江省和长江三角洲南翼地区乃至全国和亚太地区有效地实现着要素和商品集聚和扩散的功能。

2.生产功能:按照目前国内经济发展阶段,加快工业化进程,仍然是未来谋求发展的主要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生产制造功能的主要任务。

3.服务功能:是指城市为国内外各种经济社会活动、商品与生产要索流动和优化配置提供全面、高效、便捷服务的功能。

4.创新功能:创新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思想文化创新等等。

5.生态功能: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进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建设,构建生态型城市,重点实施“蓝天、绿色、碧水、洁净”等四大建设工程。

按照《宁波城市发展总体规划》(2003—2020年),未来宁波现代化大都市将.形成“双核布局、五大组团”的都市发展新格局。以T字形交通骨架(滨海线、沿海国道主干线)为主轴,以北部都市区、南部生态发展区为片区,以余慈组团、奉化一鄞南组团、象山一宁海组团、北仑组团和镇海组团为组成部分,形成以宁波中心城为中心,二区:、五组团、T轴为主体的面向杭州湾的开放式空间布局结构。

表1 市域城镇功能结构表

表2 中心城分区功能及规模一览表(2020)

宁波大都市圈将形成一种圈层结构的空间布局发展状态。以辐射范围来分,可以设定三个层次。

1.都市核心层:即原城市总体规划中所指的中心城,含三江片、镇海片、北仑片。要加快撤市改区步伐,奉化市应该尽快纳入到该圈层。对三江片实施适当的行政区划调整,克服海曙、江东两区面积较小、功能相近的弊端,合并设立行政区。分化邺州区为新螂州区和东钱湖区,其中东钱湖区重点突出旅游、休闲等功能。在三片组团之间规划建设东部新城区,构筑宁波新的行政中心,重点发展行政、商务会展、高档住宅等三产。(www.xing528.com)

2.都市紧密层:以宁波市中心6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城市组团,主要含慈溪余姚、宁海、象山、舟山(定海和普陀)。该圈层经济和社会发展与宁波具有紧密的共生依存关系。加快慈溪、余姚两市分别撤市改区;依托慈溪杭州湾新区和余姚姚北工业新区,组建新的杭州湾区,借助大桥的建设使之迅速成为新的城区格局;抓住宁海、象山两县都已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的优势,推进两地撤县改市;提升宁波一舟山联合港口竞争力,进而推动舟山的定海和普陀两区纳入该圈层。

3.都市辐射层:根据宁波中心城的影响力,其辐射方向主要是朝南西,可以分为两个辐射层:第一辐射层是指60公里以上至120公里以下范围内的区域,包括东南方向的台州三门,朝南方向的绍兴新昌,南西方向的绍兴上虞以及偏北的嘉兴海盐等区域;第二辐射层是指120公里以远的范围区域。包括台州、绍兴等大部分,杭州、温州、金华、嘉兴、湖州等市。

宁波大都市圈设定三个层次,可分两个阶段来实施。第一阶段(2004—2010年):推进东部新城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核心层功能提升,城市发展主要指标达到现代化城市水平,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突破220平方公里。第二阶段(2011—2020年):城市软硬件设施明显改善,其辐射功能逐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相互协调,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健全,环境更加优美,建成区面积达到350平方公里。

建成以宁波市区为中心,公路、铁路、水路、民航、管道等多种方式协调的对外交通网络和以轨道交通、公共交通为骨干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

1.港口。重点加快建设北仑集装箱码头四期、大榭招商集装箱码头等工程,分别建成5个和4个超大型集装箱泊位及配套设施;积极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尽快启动联合开发建设金姻岛集装箱(一期)码头工程。

2.公路。一是建设“一绕五射”高速公路骨架;二是新建沿海中线、沿海南线、象山港大桥及连接线、各县(市)与高速公路连接线和陆岛交通工程所组成的公路网;三是推进镇村公路建设,形成“213”对外交通圈。

3.铁路。实施杭甬铁路复线及电气化改造工程,加快建设甬台温铁路和甬金铁路,适时开工建设杭甬城际客运系统,规划建设杭州湾跨海铁路。规划建设区域内铁路环线及北仑支线复线、大榭岛、穿山北港区、华峙港区专用线以及潞浦化工区支线。

4.航空。实施栋社机场扩建工程,建成4E级国际航空港,适时迁建庄桥机场。

5.城市客运交通。逐步建立起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基础、出租车为辅助的多种客运交通方式相结合的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网络。

6.河运。加快杭甬运河改建工程,逐步从300吨级通航标准提高到500吨级。适时在三江口区域开辟城市旅游观光航道。

(二)流通网络

把宁波建设成为立足本省、接轨上海、服务全国、面向国际的综合现代流通网络。

1.建设三个平台。即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政策平台。

2.加快建设“一主六副”的物流园区。“一主”就是北仑主物流园区,“六副”分别是江东、镇海、庄桥、石契、慈溪、宁海等六个物流园区。

3.建设六大行业。以第三方物流为重点,加快发展分销、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加工包装等六大行业。

构筑以都市核心层为中心,都市紧密层为节点,都市联系层为纽带,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现代大都市信息化网络。

1.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建立政府信息资源收集、交换、共享、分析、处理的体制和机制,抓好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四大数据库建设。

2.加快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加强企业信用数据库建设;鼓励各类需求信息的开发,提供商品化的供求信息服务;加快形成社会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和有效共享的机制,打造信用宁波。

3.促进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应用。积极开发城市地理、海域、人口和经济信息资源,不断拓展和及时更新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数据库内容,形成城市的时空数据框架

4.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大容量、高速率、广覆盖的宽带主干网,建设多种方式的宽带接入网,促进电信网、电视网、计算机网“三网互联”。

形成以全面实现电气化和普及民用燃气为核心的现代化能源供给网络。

1.供电:一是加快电源点建设。建成浙江国华宁海电厂和大唐乌沙山电厂;建设象山港或杭州湾风电场,形成10万千瓦的发电能力。二是加快电网结构改造。

2.供气:重点抓好东海春晓油气田的开发利用,加快北仑三山天然气处理站建设。加快建设大榭LNG接收站。推进杭甬天然气管道建设。

3.供热:新建扩建一批热电联产项目;结合旧城改造,加强城市输配管网规划和建设,形成区域性的联网供气。

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二、三产业相互促进为重要支撑、第一产业作为辅助的新型现代区域产业结构格局。

1.建立环杭州湾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石化、能源、汽车等行业为主的临港工业,建成全国性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重点突破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为主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重点改造和提升轻纺、服装等传统产业,建成若干国内重要的生产基地。

2.构建与制造业基地相配套、符合城市功能提升的社会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旅游会展业,积极提升商贸、金融、信息咨询业,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和农村服务业。

3.建设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创汇农业等特色效益农业,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营造具有国际港口城市风格和江南水乡特色的人居环境。

1.严格控制新污染源。重点加强城市烟尘控制区和噪音达标区建设,以及城市“三产”污染防治和机动车尾气的污染控制。

2.构建城镇配套服务环境。重点建设一批城镇绿化骨干工程和精品工程,加强生态防护林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建成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覆盖城乡、多层次的卫生保健体系。

3.重视城建立法,包括城市环境保护、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海域使用管理等。

建设都市文化形象突出、内涵丰富、产业发达的文化大市。

1.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形象,加强历史文化的发掘、保护、利用和研究。建立浙东学术文化博物馆;抓好河姆渡文化青瓷文化、藏书文化等12个主要历史文化类型的整理、挖掘、宣传和开发。重点打造三江文化长廊区块;以慈城古县城、宁海前童古镇等为代表的传统特色文化区块;以东钱湖为主的旅游度假文化景区和以杭州湾大桥为主题的现代休闱旅游娱乐文化区等。

2.着力培养现代文化新优势,增强先进文化创造力。建立文化人才形成和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引进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各类艺术人才。努力办好宁波国际服装节、梁祝婚俗节等具有国际效应的文化活动。建立国际港口城市间的文化交流网,建设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院等一批高品位的文化设施。

3.加快发展以文化资源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都市文化产业。优化资源配置,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文化产业集团。重点培育现代传媒业、文化旅游休闲业。巩固和发展影视娱乐业体育健身业等支柱型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网络信息业、环境艺术业等新兴文化产业。

一是加紧研究大都市功能,积极培育特色功能,增强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研究如何淡化行政区划,加强区域合作。三是对宁波所属的县市如何有效地加入都市圈,也需要多方面加以研究和规划。

一是都市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实行大范围统一规划和布局。二是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城市建设机制。三是对城市水环境、污水处理和生态环境等项目,要积极争取国际金融机构和国外政府贷款。

一是发挥机制优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形成区域布局合理、产业链相互配套的产业族群发展模式。二是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培育特色产品。三是转变增长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统筹规划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四是推动以港口为依托的现代物流业发展,发展一批为工业配套服务的商务会展、金融保险等生产型服务业。

一是大力引进留学人员和紧缺专业的国内外优秀人才,补给和充实党政公共行政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管理等三类人才队伍。二是重点培养支撑产业和国际化的各类人才。三是重点加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数育,培育与现代大都市氛围相吻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和市民基本素质。

一是加强市民的大都市意识。二是吸引公众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机制和途径。三是把社区培育成为市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高市民法律意识、社会公德素质的有效园地。四是实施教育与法治并行的方式,重点加强社会安全、交通秩序、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综合治理。

(作者单位:市经规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