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祖龙一炬引发古籍大厄,汉儒整理《经解入门》成功保护经典

祖龙一炬引发古籍大厄,汉儒整理《经解入门》成功保护经典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凡累代典制[一],积久必多散佚,经何独不然。况祖龙[二]一炬,为古今经籍之一大厄。赖汉儒出而讲明之,经乃不坠。[二]祖龙,指秦始皇。《易》有逸象[一],后汉荀爽[二]所得共三十有二,如“坎为狐”之类。孝宣帝时,河内女子发屋得《说卦》古文。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二]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三]《大传》即《尚书大传》。

祖龙一炬引发古籍大厄,汉儒整理《经解入门》成功保护经典

凡累代典制[一],积久必多散佚,经何独不然。况祖龙[二]一炬,为古今经籍之一大厄。赖汉儒出而讲明之,经乃不坠。其所已佚,散存各书,或为前人所引,或为后人所述,一句一字,皆可借订本经,辨别同异,诚习经各者所宜博考而旁搜也。兹为约举数端。

【笺注】

[一]典制:典章制度。

[二]祖龙,指秦始皇。《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云:“今年祖龙死。”

《易》有逸象[一],后汉荀爽[二]所得共三十有二,如“坎为狐”之类。又前人或以《盐铁论》“初登于天,后入于地”[三]陆贾《新书》“天出善道,圣人得之”[四]之类为《易》逸文,疑当出于《易纬》也。《易纬》九篇,康成作注,后乃散逸,在汉皆行,故各书所引,或出其中。又有《尚书》、《诗》、《春秋》、《孝经》、《论语》诸纬书皆逸。或谓“纬书乃哀平时人伪托”,非也。

【笺注】

[一]逸象:指《周易》未收录的象辞。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序》:“刊辅嗣(王弼)之野文,补康成(郑玄)之逸象。”清人臧琳《经义杂记·易逸象注》曰:宋朱震子发撰《周易集传》十一卷,今本题为《汉上易传》,其《说卦传》有曰:秦、汉之际,《易》亡《说卦》。孝宣帝时,河内女子发屋得《说卦》古文。至后汉荀爽《集解》,又得八卦逸象三十有一。《集解》坎为狐,《子夏传》曰:“坎称小狐。”孟喜曰:“坎,穴也,狐穴居。”王肃曰:“坎为水,为险,为隐伏。物之在险、穴居隐伏、往来水间者,狐也。”子夏时坎为狐,孟喜、王肃止随传解释,不见全书,盖秦、汉之际亡之矣。案:荀爽九家逸象具陆氏《释文》,坎后有八,六为狐,兑后有二,一为常,陆氏引旧注云:“常,西方神也。”余不详。唐李氏《集解》于未济“小狐汔济”引虞翻曰“艮为小狐”,又曰“艮为尾”。狐,兽之长尾者也。引干宝曰“坎为狐”,又曰“狐,野兽之妖者”。而无子夏、孟喜、王肃之言。据朱氏此条,则宋时犹存古义也。然九家中有马、郑、虞翻,无子夏、孟喜、王肃。(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72册第66页)

[二]荀爽(128—190),字慈明,东汉颍阴(今河南许昌市)人。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太常赵典举荀爽至孝,拜郎中,对策上奏见解后,弃官离去。避党锢之祸,隐遁汉水滨十余年,专以著述为事,著有《礼》、《易传》、《诗传》等。事迹见《后汉书》卷六十二《荀韩钟陈列传》。

[三]文学曰:“君子多闻阙疑,述而不作,圣达而谋大,睿智而事寡。是以功成而不隳,名立而不顿。小人智浅而谋大,羸弱而任重,故中道而废,苏秦商鞅是也。无先王之法,非圣人之道,而因于己,故亡。《易》曰:‘小人处盛位,虽高必崩。不盈其道,不恒其德,而能以善终身,未之有也。是以初登于天,后入于地。’禹之治水也,民知其利,莫不劝其功。商鞅之立法,民知其害,莫不畏其刑。故夏后功立而王,商鞅法行而亡。商鞅有独智之虑,世乏独见之证。文学不足与权当世,亦无负累蒙殃也。”(《盐铁论》卷第五《遵道》第二十三)

[四]圣人承天之明,正日月之行,录星辰之度,因天地之利,等高下之宜,设山川之便,平四海,分九州,同好恶,一风俗。《易》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则之;天出善道,圣人得之。”(《新语·明诫第十一》)王利器《新语校注》卷下云:“由前引《系辞》之文,则《新语》与《易》不合;由后引《郊特牲》之文,则‘天垂象’云云,实为天下之公言,故《系辞》、《礼记》相率而从同也。然此实不足以说明陆氏引《易》之本柢;盖汉人引经说,习惯率称本经也。”

《尚书》则有逸篇、逸句:其逸篇之见于序者可不论,他书所引如《左传》有《伯禽之命》[一]、《唐诰》[二];《大传》有《掩诰》之篇[三],又有《逸周书》七十一篇,今尚可考。其逸句,如“民可近也,而不可上也”[四],见《国语》;“恃德者昌,恃力者亡”[五],见《史记》之类皆是。

【笺注】

[一]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春秋左氏传·定公》)顾炎武《左传杜解补正》卷下引孙宝侗曰:“于书当有《伯禽之命》,而今逸之。”

[二]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注:《唐诰》,诰命篇名也。(《春秋左氏传注疏》卷五十四)

[三]《大传》即《尚书大传》。《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二《尚书大传提要》:“《九共》、《帝告》、《归禾》、《掩诰》,皆逸书,而此书亦皆有传。盖伏生毕世业书,不容二十八篇之外全不记忆,特举其有完篇者传于世,其零章断句,则偶然附记于传中,亦事理所有,固不足以为异矣。”《经义考》卷七十三朱彝尊按云:“伯禽、唐诰,王伯厚云:皆策命篇名。《大传》之序有《掩诰》,《史记·殷本纪》有《太戊》一篇,《孟子》注云逸书,俱不入百篇之目,是则书名尚多,其篇目偶逸者与?”

[四]襄公曰:“人有言曰:‘兵在其颈。’其郄至之谓乎!君子不自称也,非以让也,恶其盖人也。夫人性,陵上者也,不可盖也。求盖人,其抑下滋甚,故圣人贵让。且谚曰:‘兽恶其网,民恶其上。’《书》曰:‘民可近也,而不可上也。’”注云:“《书》,《逸书》。”(《国语》卷第二《周语》中)

[五]《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索隐》曰:“此是《周书》之言,孔子所删之余。”(《史记》卷六八)朱右曾《逸周书逸文十一》亦收此句。

《诗》亦有逸篇逸句,其逸篇如《狸首》见于“三礼”[一],《采齐》见于《周官》[二]之类;逸句如《论语》“素以为绚”[三]、“唐棣之华”[四]及《孟子》“畜君何尤”[五]之类皆是。

【笺注】

[一]《礼记》曰:“原壤之母死,孔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而歌曰:‘狸首之班然,执女手不卷然。’从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亲者无失其为亲,故者无失其为故。’”(《后汉书》卷四三注引)

[二]《周礼》乐师云:“趋以采齐。”而《夏官》复有齐右之官,是采荠为行车之音也。盖航为大舟,冲为行军之高车,此言大舟不必恃橹棹之用,兵车不必合采荠之音也。故或以“大器不周于小”为问,即言大器于小者有所不备也。采荠单称为荠,与《周礼》钟师“齐夏”一律。(《法言义疏》附录二刘师培《法言补释》)

[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论语·八佾第三》)马融曰:“倩,笑貌。盼,动目貌。绚,文貌。此上二句在《卫风·硕人》之二章,其下一句逸诗。”(《史记》卷六七注引)

[四]“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论语》卷五《子罕第九》)

[五]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孟子》卷二《梁惠王下》)于省吾云:“按‘蓄’‘畜’通用,古籍习见,不烦举证。‘畜’、‘好’古音同隶幽部,乃音训字也。”(《晏子春秋集释》卷第一注引)

《周礼》本逸《冬官》。

仪礼》逸三十九篇,陆氏《序录》云:“古经五十六篇,后苍传十七篇,所余三十九篇,遂为《逸礼》。”[一]

【笺注】

[一]及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逸礼》有三十九。(《汉书》卷三六)

《礼记》亦有逸篇。《困学纪闻》云:“《春秋正义》引《辨名记》,《白虎通》引《别名记》,辨、别音义俱同,盖即《礼记》逸篇。”

《孝经》古文之《闺门篇》,《论语》之《问王》、《知道》二篇[一],其逸固久,而《说文》王部“璠”、“瑮”二字下所引《逸论语》,殆其逸句,汉时已仅存矣。

【笺注】

[一]《论语》,《古》二十一篇。《齐》二十二篇,多《问王》、《知道》。如淳曰:“《问王》、《知道》,皆篇名也。”(《汉书》卷三○)

《孟子》有“孟子曰诸侯有王”之语[一],见《大行人》“诸侯之王事”注,今本无之,姜仁英以为逸篇。

【笺注】

[一]《周礼注疏》卷三十七郑玄注:“王事,以王之事来也。《诗》云:‘莫敢不来王。’孟子曰:‘诸侯有王。’”

尔雅》本后人增续[一],其逸亦无可考。

【笺注】

[一]清朱彝尊《经义考》卷二百三十七:扬雄曰:“孔子门徒游、夏之俦所记,以解释六艺者也。”郭威曰:“《尔雅》,周公所制,而文有张仲孝友。张仲,宣王时人,非周公之制明矣。”○张揖曰:“昔在周公,缵述唐虞,宗翼文武,克定四海,勤相成王,六年制礼,以导天下,著《尔雅》一篇,以释其义。今俗所传三篇,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或言沛郡梁文所考,皆解家所说,先师口传,疑莫能明也。”○欧阳修曰:“《尔雅》非圣人之书,不能无失,考其文理,乃是秦、汉之间学《诗》者纂集说《诗》博士解诂。”○叶梦得曰:“《尔雅》训释最为近古。世言周公作,妄矣。其言多是《诗》类中语,而取毛氏说为正。予意此但汉人所作耳。”○朱翼曰:“《尔雅》非周公书也。郭璞序云:‘兴于中古,隆于汉氏。’未尝指为周公,盖是汉儒所作,亦非中古也。”○杨士奇曰:“《尔雅》古小学书,初无深义。世谓周公作,非也。”

总之,各经之逸,而散见者,固当采辑;然亦不可举其逸而附会之,如以《易纬》为《易》文之误也。

【注释】
(www.xing528.com)

[1]底本另起一行有“甘泉江藩纂”字样,其他各卷同,今一概删除。

[2]原注:“附群经分合次第。”

[3]关于此段之解说,可参考林庆彰主编《民国时期经学丛书》第二辑第1册伍宪子《经学通论》第5~9页。

[4]广文本刊语云:“易”上疑脱“乐”字。

[5]见林庆彰主编《民国时期经学丛书》第二辑第1册龚向农《群经通论》第1~2页。今按:此说前半较为牵强,经纶当为经之引申义。

[6]徐氏,即唐人徐坚(659—729),字元固,湖州人。官集贤院学士,封东海郡公。

[7]唐徐坚《初学记》卷二十一文部经典第一。

[8]此处实际上有“十一经”。另外一说,《经义考》卷二百四十六引杨士奇曰:“此书(何氏异孙《十一经问对》)为小学设。所谓十一经者,《书》、《诗》、《春秋》、《仪礼》、《周礼》、《礼记》、《论语》、《孝经》、《大学》、《中庸》、《孟子》,不及于《易》者,非小学所及也。”

[9]见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八。

[10]原注:“与《两汉传经诸儒》参(考)[看]。”

[11]广文本刊语云:“溯典”疑当作“数典”。

[12]原文“时”上有“代”字。代时转浮:意谓随时代而发生变迁。

[13]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郑子太叔云:夫礼,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左传云:礼,所以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教之设,其源远哉!帝王质文,世有损益,至于周公代时转浮,周公居摄,曲为之制,故曰经礼三百,威仪三千。及周之衰,诸侯始僭,将逾法度,恶其害己,皆灭去其籍,自孔子时而不具矣。孔子反鲁,乃始删定。值战国交争,秦氏坑焚,惟故礼经崩坏为甚。

[14]高堂生:复姓高堂,名伯。西汉鲁(山东新泰龙廷)人,专治古代礼制。《礼》经秦火,而书不传。汉兴,生传《士礼》十七篇,即今本《仪礼》,为当时今文礼学最早传授者。

[15]孔颖达曰:“错举春秋,以明冬夏。”

[16]“记”,广文本刊语云:疑当作“名”。

[17]广文本刊语云:原本“百二十国”误“百十二国”。百二十国,指东周春秋时分封的一百二十余个国家。

[18]宝书:指周代的官修的史书。《公羊传经传解诂·隐公第一》唐徐彦疏:“昔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周史而言宝书者,宝者保也,以其可世世传保以为戒,故云宝书。”

[19]左丘明:春秋时鲁国史官,著《春秋左氏传》。

[20]公羊高:战国齐人,为《春秋公羊传》作者。

[21]穀梁赤:战国时鲁国人,为《春秋穀梁传》的作者。

[22]广文本刊语云:“所说”疑当作“所记”。

[23]广文本刊语云:“官有馆”疑当作“馆有渝”。

[24]宋王应麟编《周易郑康成注》。

[25]广文本刊语云:“河中”疑当作“河内”。

[26]广文本刊语云:《释文序录》“礼记”作“礼”,无“记”字。

[27]颜师古曰:先秦犹言秦先,谓未焚书之前。

[28]颜师古曰:礼者,礼经也;《礼记》者,诸儒记礼之说也。

[29]广文本刊语云:“训诂传”疑当作“故训传”。

[30]广文本刊语云:“抹”当作“秣”。

[31]臧琳《经义杂记》卷二一“《诗》古文今文”条。

[32]《困学纪闻》卷四:《周礼》,刘向未校之前有古文,校后为今文,古今不同。郑据今文注,故云“故书”。朱子曰:八法、八则、三易、三兆之类,各有书。属民读法,其法不可知,如战之陈,其陈法不可见矣。

[33]《仪礼注疏》卷一:秦燔灭典籍,汉兴,求录遗文之后,有古文、今文。《汉书》云:鲁人高堂生为汉博士,传《仪礼》十七篇,是今文也。至武帝之末,鲁恭王坏孔子宅,得亡《仪礼》五十六篇,其字皆以篆书,是为古文也。古文十七篇,与高堂生所传者同,而字多不同,其余三十九篇绝无师说,秘在于馆,郑注礼之时以今古二字并之,若从今文,不从古文。

[34]广文本刊语云:“且”疑“其”之讹。

[35]广文本刊语云:“安”疑“未”之讹。

[36]文中阿拉伯数字编号为笔者所加。

[37]广文本刊语云:“倒误”疑当作“误倒”。

[38]“群经”,本书目录原作“古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