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朝治经诸儒》与《书目答问》关联一探究

《国朝治经诸儒》与《书目答问》关联一探究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余是以有《国朝汉学师承记》之作。兹于《师承记》外,记录诸儒姓氏,俾学者易于寻检,而《师承记》所已见,亦备录焉。虽虞经无益,要亦睹记之一道也。此段抄自张之洞《书目答问·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经学家顾炎武。右汉、宋兼采经学家诸家皆考博综众说,确有心得者。小学家国朝经学家,皆通小学,举其尤深者:《说文》严、段、钮为最,音韵顾、江永为最,训诂郝、王引之为最。

《国朝治经诸儒》与《书目答问》关联一探究

【原文】

穷经之士,莫盛于我朝,其专门汉学,确守师法者,自昆山顾氏、太原阎氏倡之于前,而诸儒继之于后,魏、晋以下无匹焉。余是以有《国朝汉学师承记》之作。兹于《师承记》外,记录诸儒姓氏,俾学者易于寻检,而《师承记》所已见,亦备录焉。虽虞经无益,要亦睹记之一道也。

【今按】此段模拟江藩口气,实出影撰。

【原文】

自“昆山顾炎武号亭林”至本篇结尾,见上编。

【辨伪】此段抄自张之洞书目答问·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

经学

顾炎武。亭林,昆山。张尔岐。稷若,济阳。陈启源。长发吴江。马骕。宛斯,邹平。

王尔膂。止庵,掖县。毛奇龄。大可,萧山朱彝尊。竹垞,秀水。胡渭。朏明,德清

阎若璩。百诗,太原。徐善。敬可,秀水。臧琳。玉林武进。臧镛堂。在东,琳玄孙。

臧礼堂。和贵,镛堂弟。惠士奇。天牧,吴县。惠栋。定宇,士奇子。诸锦。襄七,秀水。

汪师韩。韩门,钱塘。杭世骏。大宗,仁和。齐召南。次风,天台。秦蕙田。谥文恭,金匮

庄存与。方耕,阳湖。庄述祖[1]。葆琛,存与弟。庄绶甲。卿珊,存与孙。褚寅亮。搢升,长洲。

卢文弨。抱经,余姚。江声。艮庭,吴县。余萧客。古农,吴县。翁方纲。覃溪,大兴。

王鸣盛。凤喈,嘉定。朱筠。竹君,大兴。纪昀。谥文达,献县。王昶。德清,青浦

范家相。蘅洲,会稽。翟灏。晴江,仁和。钱大昕。竹汀,嘉定。钱大昭。可庐,大昕弟。

钱塘。学渊,大昭兄子。钱坫。献之,塘弟。周春。松蔼,海宁。盛百二。柚堂,秀水。

毕沅。秋帆,镇洋。孙志祖。颐谷,仁和。任大椿。幼植,兴化。孔继涵。葓谷,曲阜

孔广森。巽轩,曲阜。孔广林。丛伯,广森(弟)[兄]。邵晋涵。二云,余姚。金榜。辅之,歙县。戴震。东原,休宁。段玉裁。懋堂,金坛。程瑶田。易畴,歙县。胡匡衷。朴斋,绩溪

胡培翚。竹村,匡衷孙。胡秉虔。春乔,绩溪。胡承珙。墨庄,泾县。周炳中。烛斋,溧阳

刘台拱。端临,宝应。王念孙。石臞,高邮。王引之。谥文简,念孙子。洪榜。初堂,歙县。

洪梧。桐生,榜弟。金曰追。璞园,嘉定。汪中。容甫,江都。汪喜孙。孟慈,中子。

宋绵初。守端,高邮。李惇。孝臣,高邮。武亿。虚谷,偃师。丁杰。小雅,归安。

顾九苞。文子,兴化。周广业。耕崖,海宁。汪龙。蛰泉,歙县。汪莱。孝婴,歙县。

程际盛。焕若,长洲。许鸿盘。渐逵,济宁。许珩。楚生,仪征孙星衍。伯渊,阳湖。

梁玉绳。曜北,钱塘。梁履绳。处素,玉绳弟。阮元。谥文达,仪征。桂馥。未谷,曲阜。

洪亮吉。稚存,阳湖。凌廷堪。次仲,歙县。李赓芸。许斋,高邮。钟褱。菣崖,甘泉。

赵曦明。敬夫,江阴。严可均。铁桥,乌程。马瑞辰。[文登,]桐城。王聘珍[2]。实斋,南城。

毕[以]珣。九水,文登。姚文田。谥文僖,归安。郝懿行。兰皋,栖霞。张惠言。皋文,武进。陈寿祺。恭甫,侯官。陈乔枞。横园,寿祺子。张澍。介侯,武威。朱珔。兰坡,歙县。

周用锡。晋园,平湖。焦循。里堂,甘泉。李钟泗。滨石。马宗琏。鲁陈,桐城。

朱彬。[武曹,]宝应。江藩。郑堂,甘泉。李贻德。次白,嘉兴。崔应榴。[秋谷,]海盐

刘玉麐。[又徐,]宝应。刘宝楠。楚桢,宝应。刘文淇。孟瞻,仪征。刘毓崧。伯山,文淇子。

刘逢禄。申受,阳湖。宋翔凤。于庭,长洲。沈钦韩。文起,吴县。柳兴宗。宾叔,丹徒

许桂林。月南,海州。赵坦[3]。宽夫,仁和。洪颐煊。筠轩,临海。洪震煊。堂,颐煊弟。

凌曙。晓楼,江都。凌堃。厚堂,乌程。胡世琦。玉樵,泾县。俞正燮。理初,黟县。

臧寿恭。梅溪,长兴。刘履恂。宝应。金鹗。秋史,临海。周中孚。信之,乌程。

宋世荦。[确山,]临海。李锐。尚之,元和。徐养(源)[原]。[饴庵,]德清。沈梦周。[谷春,归安。]方观旭。桐城。李黼平。子黼,嘉应。李富孙。香子,嘉兴。冯登府。柳东,嘉兴。

龚自珍[4]。定庵,仁和。陈奂。硕甫,长洲。薛传均。子韵,甘泉。张宗泰。登封,甘泉。

姚配中[5]。仲虞,旌德。包世荣[6]。季怀,泾县。徐卓[7]。荦生,休宁。张穆[8]。石舟,平定。汪家禧[9]。选楼,仁和。侯康。君(谟)[模],番禺。林伯桐[10]。月亭,番禺。丁传经。归安。陈瑑。[小莲],嘉定。马国翰[11]。竹吾,历城。周学濂[12]。[元绪,]乌程。魏源。默深,邵阳。郑珍。子尹,遵义。朱右曾[13]。亮甫,嘉定。陈立[14]。卓人,句容。邹汉勋[15]。叔绩,新化。

右汉学专门经学家 诸家皆笃守汉人家法,实事求是,义据通深者。

[《传经表》一卷,《通经表》一卷。洪亮吉撰。《西汉儒林传经表》二卷。周廷采撰。《汉西京博士考》二卷。胡秉虔撰。《两汉五经博士考》三卷。张金吉撰。《两汉传经表》二卷。蒋日豫撰。]

黄宗羲。梨洲,余姚。黄宗炎。晦木,宗羲弟。王夫之。船山,衡阳。钱澄之。饮光,桐城。

朱鹤龄。长孺,吴江。万斯大。充宗,鄞县。万斯同。季野,斯大弟。万经。九沙,斯大子。

徐乾学。健庵,昆山。陆元辅。翼王,嘉定。徐嘉炎。胜力,秀水。惠周惕。元龙,吴县。

王叔琳。昆圃,大兴。陈景云。少章,吴江。张尚瑗。损持,吴江。方苞。望溪,桐城。

陈厚耀。泗源,泰州。吴廷华。中林,钱塘。盛世佐[16]。庸三,秀水。胡煦。谥文良,光山。

王懋竑。白田,宝应。陆奎勋[17]。陆堂,平湖。顾栋高。震沧,无锡。陈祖范。亦韩,常熟

蔡德晋。仁锡,无锡。任启运。钓台,宜兴江永。慎修,婺源。汪绂。双池,婺源。

王坦。吉途,通州。沈彤。果堂,吴江。全祖望。谢山,鄞县。徐文靖。位山,当涂

程廷祚。绵庄,上元。金文淳。质甫,钱塘。车文。彬若,太康。程恂[18]。栗也,休宁。

吴鼐。岱岩,金匮。吴鼎。尊彝,鼐弟。赵佑。鹿泉,仁和。顾镇。古湫,常熟。

姚培谦[19]。平山,华亭。张聪咸[20]。[阮林,桐城。]姚鼐[21]。姬传,范弟子。崔述[22]。东壁,大名。

徐璈。六襄,桐城。丁履恒[23]。道久,武进。许宗彦。周生,德清。雷学淇[24]。介庵,通州。

钱仪吉[25]。衎石,嘉兴。黄式三。薇香,定海。

右汉、宋兼采经学家 诸家皆考博综众说,确有心得者。

小学家 国朝经学家,皆通小学,举其尤深者:《说文》严、段、钮为最,音韵顾、江永为最,训诂郝、王引之为最。

顾炎武。张弨。力臣,山阳。吴玉搢。山夫,山阳。潘耒。次耕,吴江。臧琳。臧镛堂。黄生[26]。扶孟,歙县。江永。刘淇。武仲,济宁。谢墉[27]。金圃,嘉善。江声。江沅。子兰,声孙。朱筠。翟灏。钱大昕。钱坫。钱绎。小庐,大昕弟子。钱侗。毕沅。谢启昆。任大椿。任兆麟。心斋,兴化。邵晋涵。戴震。宋鉴。半塘,安邑。吴颖芳。西林,仁和。段玉裁。朱文藻。朗斋,仁和。胡秉虔。庄炘。虚庵,阳湖。王念孙。王引之。洪榜。洪梧。李威。畏吾,龙溪。程际盛。叶敬。去病,诸暨。孙星衍。阮元。桂馥。洪亮吉。严可均。钮树玉[28]。匪石,吴县。魏茂林。笛生,龙岩。顾凤毛。超宗,兴化。程敦。彝斋,歙县。姚文田。郝懿行。胡世琦。薛传均。戚学标。鹤泉,德清。王煦[29]。[汾泉,上虞。]胡重。菊圃,秀水。胡祥麟。仁圃,秀水。严元照。[九能,归安。]朱骏声[30]。丰芑,元和。钱馥。广伯,海宁。陈瑑。沈道宽。粟仲,鄞县。王筠[31]。菉友,安丘。苗夔。仙麓,肃宁。郑珍。许瀚[32]。印林,日照。

【本篇结论】

《国朝治经诸儒》篇抄自《书目答问》,仅在前面加上门面语,虽模拟江藩口气,但与其学术观点背道而驰。

【注释】
(www.xing528.com)

[1]庄述祖(1750—1816),字葆琛,学者称珍艺先生,江苏武进人。乾隆四十五年进士。述祖传存与之学。著《夏小正经传考释》十卷、《尚书古文考证》七卷、《毛诗考证》四卷、《毛诗周颂口义》三卷、《五经小学述》二卷、《历代载籍足征录》一卷、《弟子职集解》一卷、《汉铙歌句解》一卷、《石鼓然疑》一卷、《文钞》七卷、《诗钞》二卷。

[2]王聘珍(1746—?),字贞吾,号实斋,江西南城人。乾隆五十四年拔贡。为谢启昆、阮元参订古籍。治经确守后郑之学。著有《大戴礼记解诂》十三卷、《目录》一卷、《经义考补》、《九经学》三卷、《周礼学》二卷、《仪礼学》一卷。

[3]赵坦(1765—1828),字宽夫,号石侣,浙江仁和人。著有《周易郑注引义》十二卷、《春秋三传异文笺》四卷、《石经考续》、《宝甓斋札记》一卷。

[4]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著籍仁和。著有《定庵文集》等。

[5]姚配中(1792—1844),字仲虞,安徽旌德人。以治《易》名于嘉道间。著有《周易姚氏学》十六卷、《周易通论月令》二卷、《易学阐元》一卷、《一经庐文钞》不分卷。

[6]包世荣(1784—1826),字季怀,安徽泾县人。道光元年举人。撰《诗礼征文》十卷、《学诗识小录》十三卷。

[7]徐卓字荦生,安徽休宁人。撰《经义未详说》五十四卷。

[8]张穆(1805—1849),字石洲,平定州人。道光中优贡生。著《蒙古游牧记》十六卷、《顾亭林年谱》四卷、《阎潜丘年谱》四卷、《斋文集》八卷、诗集四卷。

[9]汪家禧(1775—1816),字汉郊,号选楼,浙江仁和人。通汉《易》,作《易消息解》。所著书数十卷,毁于火。其友秀水庄仲方、门人仁和许乃谷辑其遗文,为《东里生烬余集》三卷。又有《三词志》。

[8]张穆(1805—1849),字石洲,平定州人。道光中优贡生。著《蒙古游牧记》十六卷、《顾亭林年谱》四卷、《阎潜丘年谱》四卷、《斋文集》八卷、诗集四卷。

[10]林伯桐(1778—1847),字桐君,番禺人。嘉庆六年举人。著有《毛诗通考》三十卷、《毛诗传例》二卷、《毛诗识小》三十卷、《郑氏诗谱考正》一卷、《易象释例》十二卷、《易象雅训》十二卷、《三礼注疏考异》二十卷、《冠昏丧祭仪考》十二卷、《左传风俗》二十卷、《古音劝学》三十卷、《史学蠡测》三十卷、《供冀小言》二卷、《古谚笺》十卷、《学海堂志》一卷等。

[11]马国翰(1794—1857),字词溪,号竹吾,山东历城人。著有《玉函山房全集》四十卷,辑有《玉函山房辑佚书》580种689卷。

[9]汪家禧(1775—1816),字汉郊,号选楼,浙江仁和人。通汉《易》,作《易消息解》。所著书数十卷,毁于火。其友秀水庄仲方、门人仁和许乃谷辑其遗文,为《东里生烬余集》三卷。又有《三词志》。

[12]周学濂(1809—1861),字符绪,改名学汝,浙江乌程人。著有《说文经字考》、《校勘北堂书抄》。

[13]朱右曾(1799—1858),字尊鲁,号亮甫,江苏嘉定人。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精于训诂、舆地。著有《逸周书集训校释》十卷、《诗地理征》二卷、《春秋左传地理征》二十卷、《春晖轩古文》四卷、《吟草》八卷。

[10]林伯桐(1778—1847),字桐君,番禺人。嘉庆六年举人。著有《毛诗通考》三十卷、《毛诗传例》二卷、《毛诗识小》三十卷、《郑氏诗谱考正》一卷、《易象释例》十二卷、《易象雅训》十二卷、《三礼注疏考异》二十卷、《冠昏丧祭仪考》十二卷、《左传风俗》二十卷、《古音劝学》三十卷、《史学蠡测》三十卷、《供冀小言》二卷、《古谚笺》十卷、《学海堂志》一卷等。

[14]陈立(1809—1869),字卓人,句容人。道光二十一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师凌曙、刘文淇,受《公羊春秋》、许氏《说文》、郑氏《礼》,而于《公羊》致力尤深。著有《公羊义疏》七十六卷、《白虎通疏证》十二卷、《尔雅旧注》二卷、《说文谐声孳生述》三卷、《句溪杂著》六卷。

[11]马国翰(1794—1857),字词溪,号竹吾,山东历城人。著有《玉函山房全集》四十卷,辑有《玉函山房辑佚书》580种689卷。

[12]周学濂(1809—1861),字符绪,改名学汝,浙江乌程人。著有《说文经字考》、《校勘北堂书抄》。

[13]朱右曾(1799—1858),字尊鲁,号亮甫,江苏嘉定人。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精于训诂、舆地。著有《逸周书集训校释》十卷、《诗地理征》二卷、《春秋左传地理征》二十卷、《春晖轩古文》四卷、《吟草》八卷。

[15]邹汉勋(1805—1853),字叔绩,湖南新化人。所著《读书偶识》三十六卷,自言破前人之训故,必求唐前之训故方敢用。违笺传之事证,必求汉前之事证,方敢从。以汉人去古未远,诸经注皆有师承,故推阐汉学,不遗余力。尤深音韵之学,初著《广韵表》十卷,晚为《五均论》,说尤精粹。生平于《易》、《诗》、《礼》、《春秋》、《论语》、《说文》、《水经》皆有撰述。凡二十余种,合二百余卷。同治二年,土匪焚其居。今存者《读书偶识仅》八卷、《五均论》二卷、《颛顼历考》二卷、《教艺斋文》三卷、《诗》一卷,《红崖石刻释文》一卷、《南高平物产记》二卷。

[16]盛世佐,字庸三,浙江秀水人。乾隆十三年进士。撰《仪礼集编》四十卷,集众解而研辨之,持论谨严。又杨复《仪礼图》久行于世,然其说本注疏,而时有并注疏之意失之者,一一是正,至于诸家谬误,辨之尤详。

十二卷、《尔雅旧注》二卷、《说文谐声孳生述》三卷、《句溪杂著》六卷。

高嘉受《诗》,疏广受《论语》、《孝经》,萧望之受《论语》、《礼服》。孝成帝 [29],从郑宽中受《尚书》,伏理受《齐诗》,张禹受《论语》。孝哀帝,从韦元成、韦赏受《鲁诗》。光武帝,从许子威受《

[17]陆奎勋(1663—1758),字聚侯,号坡星,又号陆堂,浙江平湖人。康熙辛丑进士,官翰林院检讨。著有《陆堂易学》十卷、《今文尚书说》三卷、《陆堂诗学》十二卷、《戴记绪言》四卷、《春秋义存录》十二卷、《陆堂文集》二十卷、诗集十六卷、续诗集八卷。

[15]邹汉勋(1805—1853),字叔绩,湖南新化人。所著《读书偶识》三十六卷,自言破前人之训故,必求唐前之训故方敢用。违笺传之事证,必求汉前之事证,方敢从。以汉人去古未远,诸经注皆有师承,故推阐汉学,不遗余力。尤深音韵之学,初著《广韵表》十卷,晚为《五均论》,说尤精粹。生平于《易》、《诗》、《礼》、《春秋》、《论语》、《说文》、《水经》皆有撰述。凡二十余种,合二百余卷。同治二年,土匪焚其居。今存者《读书偶识仅》八卷、《五均论》二卷、《颛顼历考》二卷、《教艺斋文》三卷、《诗》一卷,《红崖石刻释文》一卷、《南高平物产记》二卷。

[16]盛世佐,字庸三,浙江秀水人。乾隆十三年进士。撰《仪礼集编》四十卷,集众解而研辨之,持论谨严。又杨复《仪礼图》久行于世,然其说本注疏,而时有并注疏之意失之者,一一是正,至于诸家谬误,辨之尤详。

[18]程恂,字栗也,安徽休宁人。乾隆元年,御史吴元安言:“荐举博学鸿词,原期得湛深经术、敦崇实学之儒,诗赋虽取兼长,经史尤为根柢。若徒骈缀俪偶,推敲声律,纵有文藻可观,终觉名实未称。”取一等五人,刘纶、潘安礼、诸锦、于振、杭世骏等,授编修。二等十人,陈兆仑、刘藻、夏之蓉、周长发、程恂等,授检讨。

[17]陆奎勋(1663—1758),字聚侯,号坡星,又号陆堂,浙江平湖人。康熙辛丑进士,官翰林院检讨。著有《陆堂易学》十卷、《今文尚书说》三卷、《陆堂诗学》十二卷、《戴记绪言》四卷、《春秋义存录》十二卷、《陆堂文集》二十卷、诗集十六卷、续诗集八卷。

[18]程恂,字栗也,安徽休宁人。乾隆元年,御史吴元安言:“荐举博学鸿词,原期得湛深经术、敦崇实学之儒,诗赋虽取兼长,经史尤为根柢。若徒骈缀俪偶,推敲声律,纵有文藻可观,终觉名实未称。”取一等五人,刘纶、潘安礼、诸锦、于振、杭世骏等,授编修。二等十人,陈兆仑、刘藻、夏之蓉、周长发、程恂等,授检讨。

[19]姚培谦(1693—1766),字平山,号松桂、鲈香,华亭人。喜刻巾箱小本,亦好事之士。所著有《春帆集》,刻于康熙庚子(1720)。《自知集》,刻于雍正甲辰(1724)。《乐府》及《览古诗》,刻于乾隆己未(1739)。《松桂读书堂集》八卷,乃乾隆庚申(1740)裒合诸编,删为一集。又撰《李义山诗集注》十六卷。

[20]张聪咸,字阮林,桐城人。著有《经史质疑录》二卷。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卷五十八:“张聪咸,字阮林,号傅岩,江南桐城人。嘉庆十五年举人。有《傅岩诗集》。阮林,太傅文端公五世孙也。张氏为吾邑巨族,世有达官,才人亦不乏,而文辞能直追古人,则自阮林始。为诗宗法少陵,姚惜抱先生见所作,叹为异才。著有《左传杜注辨正》及《经史质疑录》,积劳以死,年仅三十有二。(《刘孟涂文集》)”马其昶《抱润轩文集》卷六《赠道衔原任工部员外郎马公墓表》亦云:“同时长洲陈氏奂著《诗毛氏传疏》,亦为颛门之学,故世之治《毛诗》者多推此两家之书。其在桐城,有张聪咸阮林、徐璈六襄,学业差近,皆与公善,然皆早世。”《(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二百二十三:“张聪咸,字阮林,桐城人。以举人补觉罗教习。诗文宗法古人,于经通《左氏传》,于小学通音韵,于史熟汉、晋逸事。著有《左传杜注辨证》、《经史质疑录》及《传岩诗集》。卒于京师,年仅三十有二。”

[20]张聪咸,字阮林,桐城人。著有《经史质疑录》二卷。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卷五十八:“张聪咸,字阮林,号傅岩,江南桐城人。嘉庆十五年举人。有《傅岩诗集》。阮林,太傅文端公五世孙也。张氏为吾邑巨族,世有达官,才人亦不乏,而文辞能直追古人,则自阮林始。为诗宗法少陵,姚惜抱先生见所作,叹为异才。著有《左传杜注辨正》及《经史质疑录》,积劳以死,年仅三十有二。(《刘孟涂文集》)”马其昶《抱润轩文集》卷六《赠道衔原任工部员外郎马公墓表》亦云:“同时长洲陈氏奂著《诗毛氏传疏》,亦为颛门之学,故世之治《毛诗》者多推此两家之书。其在桐城,有张聪咸阮林、徐璈六襄,学业差近,皆与公善,然皆早世。”《(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二百二十三:“张聪咸,字阮林,桐城人。以举人补觉罗教习。诗文宗法古人,于经通《左氏传》,于小学通音韵,于史熟汉、晋逸事。著有《左传杜注辨证》、《经史质疑录》及《传岩诗集》。卒于京师,年仅三十有二。”

[21]姚鼐(1731—1815),字姬传,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四库馆开,充纂修官。主讲江南紫阳、钟山书院四十余年。著有《九经说》十七卷、《惜抱轩文集》二十卷、《诗集》二十卷等。

[21]姚鼐(1731—1815),字姬传,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四库馆开,充纂修官。主讲江南紫阳、钟山书院四十余年。著有《九经说》十七卷、《惜抱轩文集》二十卷、《诗集》二十卷等。

[22]崔述(1740—1816),字武承,号东壁,直隶大名人。乾隆二十七年举人。著书三十余种,而《考信录》一书,尤生平心力所专注。又有《王政三大典考》三卷、《读风偶识》四卷、《尚书辨伪》二卷、《论语余说》一卷、《读经余论》二卷、《易卦图说》一卷、《五服异同汇考》三卷、《大名水道考》一卷、《闻见杂记》四卷、《知味录》二卷、《知非集》三卷、《无闻集》五卷、《小草集》五卷。

[23]丁履恒(1770—1832),字道久,号若士,晚号东心,江苏武进人。著有《说文谐声类编》五卷、《春秋公羊例》、《左传通释》。

[22]崔述(1740—1816),字武承,号东壁,直隶大名人。乾隆二十七年举人。著书三十余种,而《考信录》一书,尤生平心力所专注。又有《王政三大典考》三卷、《读风偶识》四卷、《尚书辨伪》二卷、《论语余说》一卷、《读经余论》二卷、《易卦图说》一卷、《五服异同汇考》三卷、《大名水道考》一卷、《闻见杂记》四卷、《知味录》二卷、《知非集》三卷、《无闻集》五卷、《小草集》五卷。

[24]雷学淇(1740—1829),字瞻叔,顺天通州人。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著《介庵经说》十卷、《夏小正经传考》二卷、《夏小正本义》四卷、《考订竹书纪年》十四卷、《竹书纪年义证》四十卷、《校辑世本》二卷、《古今天象考》十二卷附《图说》二卷、《亦器器斋经义考》及《文集》三十二卷。

[23]丁履恒(1770—1832),字道久,号若士,晚号东心,江苏武进人。著有《说文谐声类编》五卷、《春秋公羊例》、《左传通释》。

[25]钱仪吉(1780—1850),初名逵吉,字新梧,号衎石,浙江嘉兴人。嘉庆十三年进士。仪吉治经,先求古训,博考众说,一折衷本文大义,不持汉、宋门户。著《经苑》、《经典证文》、《说文雅厌》、《三国会要》、《南北朝会要》、《三国志证闻》二卷、《补晋书兵志》一卷、《钱文端公年谱》三卷、《庐江钱氏艺文略》一卷、《衎石斋纪事稿》十卷、《续稿》十卷、《刻楮集》四卷、《旅逸小稿》二卷。又仿宋大珪《名臣琬琰碑传集》,得清臣工文儒等八百余人,辑录之为《碑传集》一百六十卷。

[26]黄生(1622—1696),字扶孟,号白山,安徽歙县人。著有《字诂》一卷、《义府》二卷、《杜诗说》十二卷。

[24]雷学淇(1740—1829),字瞻叔,顺天通州人。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著《介庵经说》十卷、《夏小正经传考》二卷、《夏小正本义》四卷、《考订竹书纪年》十四卷、《竹书纪年义证》四十卷、《校辑世本》二卷、《古今天象考》十二卷附《图说》二卷、《亦器器斋经义考》及《文集》三十二卷。

[27]谢墉(1719—1795),字昆城,号金圃、东墅,浙江嘉善人。乾隆十六年赐举人,授内阁中书。十七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撰《荀子杨倞注校》二十卷附《校勘补遗》一卷。

[28]钮树玉(1760—1827),字蓝田,号匪石,江苏吴县人。著《说文新附考》六卷、《续考》一卷、《说文广解字校录》三十卷、《段氏说文注订》八卷。

[29]王煦,字汾泉,一字汾原,上虞人。著有《小尔雅疏》八卷、《说文五翼》七卷。

[25]钱仪吉(1780—1850),初名逵吉,字新梧,号衎石,浙江嘉兴人。嘉庆十三年进士。仪吉治经,先求古训,博考众说,一折衷本文大义,不持汉、宋门户。著《经苑》、《经典证文》、《说文雅厌》、《三国会要》、《南北朝会要》、《三国志证闻》二卷、《补晋书兵志》一卷、《钱文端公年谱》三卷、《庐江钱氏艺文略》一卷、《衎石斋纪事稿》十卷、《续稿》十卷、《刻楮集》四卷、《旅逸小稿》二卷。又仿宋大珪《名臣琬琰碑传集》,得清臣工文儒等八百余人,辑录之为《碑传集》一百六十卷。

[30]朱骏声(1788—1858),字丰芑,江苏吴县人。从钱大昕游,钱一见奇之,曰:“衣钵之传,将在子矣!”嘉庆二十三年举人,官黟县训导。著有《说文通训定声》、《左传旁通》、《左传识小录》等。

[26]黄生(1622—1696),字扶孟,号白山,安徽歙县人。著有《字诂》一卷、《义府》二卷、《杜诗说》十二卷。

[27]谢墉(1719—1795),字昆城,号金圃、东墅,浙江嘉善人。乾隆十六年赐举人,授内阁中书。十七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撰《荀子杨倞注校》二十卷附《校勘补遗》一卷。

。惟是引据失于限断,且泛及藻绘之词。段氏体大思精,所谓通例,又前人所未知。惟是武断支离,时或不免。”筠治《说文》之学垂三十年,其书独辟门径,折衷一是,不依傍于人。论者以为许氏之功臣,桂、段之劲敌。又有《说文系传校录》、《文字蒙求》、《说文释例》、《说文补正》、《说文解字句读》、《句读补正》、《说文韵谱校》等。

”。(《蜀志》)

五经:董仲舒,广川人。刘向,字子政,《汉书》:向书《五行传记》十一卷。《旧唐书》:《五经要义》五卷、《周易系辞义》五卷,又《春秋说》见《晋书》,《孟子注》见《文

[32]许瀚(1797—1866),字印林,山东日照人。道光十五年举人。博综经史及金石文字,训诂尤深。至校勘宋、元、明本书籍,精审不减黄丕烈、顾广圻。著有《别雅订》、《韩诗外传勘误》、《攀古小庐文》、《古今字诂疏证》等。

[28]钮树玉(1760—1827),字蓝田,号匪石,江苏吴县人。著《说文新附考》六卷、《续考》一卷、《说文广解字校录》三十卷、《段氏说文注订》八卷。

[29]王煦,字汾泉,一字汾原,上虞人。著有《小尔雅疏》八卷、《说文五翼》七卷。

[30]朱骏声(1788—1858),字丰芑,江苏吴县人。从钱大昕游,钱一见奇之,曰:“衣钵之传,将在子矣!”嘉庆二十三年举人,官黟县训导。著有《说文通训定声》、《左传旁通》、《左传识小录》等。

[31]王筠(1784—1854),字贯山,安丘人。道光元年举人。少喜篆籀,及长,博涉经史,尤长于《说文》。《说文》之学,世推桂、段两家。尝谓:“桂氏专胪古籍,取足达许说而止,不下己意。惟是引据失于限断,且泛及藻绘之词。段氏体大思精,所谓通例,又前人所未知。惟是武断支离,时或不免。”筠治《说文》之学垂三十年,其书独辟门径,折衷一是,不依傍于人。论者以为许氏之功臣,桂、段之劲敌。又有《说文系传校录》、《文字蒙求》、《说文释例》、《说文补正》、《说文解字句读》、《句读补正》、《说文韵谱校》等。

[32]许瀚(1797—1866),字印林,山东日照人。道光十五年举人。博综经史及金石文字,训诂尤深。至校勘宋、元、明本书籍,精审不减黄丕烈、顾广圻。著有《别雅订》、《韩诗外传勘误》、《攀古小庐文》、《古今字诂疏证》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