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期科普创新:科技馆与科普信息化

新时期科普创新:科技馆与科普信息化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2.3新时期科普创新的机制6.2.3.1科普信息化、智慧化与社会化“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科普传播体系创新的内容应该包括科普传播方式的信息化、科普服务的智慧化及科普内容的社会化。

新时期科普创新:科技馆与科普信息化

6.2.1 新时期科普创新的目标

中国科协于2014发布了《中国科协关于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弘扬“开放、共享、协作、参与”的互联网精神,充分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有效动员社会力量和资源,丰富科普内容,创新表达形式,通过多种网络便捷传播,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多元化运营模式,满足公众的个性化需求,提高科普的时效性和覆盖面。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坚持改革创新和市场需求导向,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增强互联网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并使之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信息传播形式、传播载体和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这为当代科普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就必要性而言,“互联网+”语境下科普工作的环境、目标、任务、内容和对象都有显著变化,必然要求科普工作方式、理念、思路、机制等进行创新和改进,并构建新型科普模式。同时,科普工作只有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才能适应时代和公众需求,使蕴藏在亿万民众间的创新智慧和创新力量充分释放。就可行性而言,一是“互联网+”思维有利于实现“换道超车”,能够解决传统科普理念、手段和方式过于陈旧的问题,有利于减少地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二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为“互联网+科普”的实现提供了物质上可能,有助于科普资源和平台的多方融合,并符合当前个性化、碎片化、互动式学习的特征;三是政府对科普事业的支持构成了“互联网+科普”发展的现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从而肯定了科普事业的突出地位、独特作用和历史使命。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科普应紧扣“互联网+”的时代主题。

到2020年,建成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以科普信息化为核心、普惠共享的现代科普体系,科普的国家自信力、社会感召力、公众吸引力显著提升,实现科普转型升级。以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持续提升,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0%,达到创新型国家水平。

6.2.2 新时期科普创新的任务

要确定新时期科普传播体系创新任务之前,首先要定义“互联网+科普”的含义。所谓“互联网+科普”,就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通过开发和利用数字化科普资源,推动科普理论、制度、技术、组织的“四重创新”,创造科普新产品、新服务与新模式,进而构建数字时代的新型科普生态体系。

“互联网+科普”的本质在于在线化、数据化,即变互联网“工具”为“思维”和“范式”,推动科普数据化、在线化、柔性化和开放化,实现科普模式的战略性转型。首先,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意味着信息化新纪元“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云计算等基础设施、互联网及个人电脑等终端为重要构成的“互联网+”,这为“互联网+科普”传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技术背景。其次,新时期的科普必须满足公众需求。何祚庥院士提出的“四性”原则即时代性、现实性、娱乐性及科学性,是新时期科普必须把握的。当前社会环境和“互联网+”的时代特征使“互联网+科普”传播体系满足了时代性和现实性;而当前科普重要的突破是实现其娱乐性和科学性的融合及平衡。再次,“互联网+科普”传播体系需要具备“统筹协同”的作用,发挥科普信息化建设的“连接器”作用,通过社会发动、地域安排、统筹协调来调动整个社会资源。最后,要保证科普内容、科普形式的创新性,提高科普创作水平,创新科普传播形式,推动传统媒体、新媒体在新时期的深度融合,实现多渠道全媒体传播。

6.2.3 新时期科普创新的机制

6.2.3.1 科普信息化、智慧化与社会化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科普传播体系创新的内容应该包括科普传播方式的信息化、科普服务的智慧化及科普内容的社会化。一方面,在时代背景下,科普传播方式应该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推动传统科普传播方式与新媒体传播方式的深度融合,赋予科普信息化在新时期新的意义。另一方面,中国科协《关于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实现平等互动、公众参与、受众细分、精准推送的科普服务新模式转变。

6.2.3.2 完善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机制

随着科普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国家和各级管理部门对科普资源建设越来越重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将“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科普工作的主要任务,成为我国科普事业推进的重点基础工程。就宏观视角而言,我国科普资源状况总体较好,尤其是在科普政策环境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当前的科普资源开发状况体现了深层次上理念的相对落后和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一方面,受各种因素限制,科普基础理论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对科普事业发展的指导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导致科普实践经验化特征明显,对科普资源的作用机制及资源系统化开发建设的认识不足;另一方面,科普工作社会化机制建设滞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机构的科技资源没有得到有效转化和应用,大量通过改造可用于科普工作的场所、设备资源等也没有及时转化为科普资源。这些问题的存在使科普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未能发挥最大效益,因此新时期科普传播体系的第二个重要内容是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完善科普资源开发及共享机制。

6.2.3.3 构建科普众创空间和转化机制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思维的开放、平权、协作、分享深入公众思维。具体而言,众创、分享、人人可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的平权网状体制突破了传统科普的“金字塔式”、科层制社会架构和机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5年1月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的政策措施。新时期科普传播体系的重要部分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实现科普众创,即汇众智,开展科普创作。如今具有创新性的科普资源的研究不足,创新型科普人才的严重不足使科普的创新问题被推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构建科普众创空间成为当前科普工作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科普众扶,即汇众能,助科普创意创作创业。科普创意创作不光是需要集众智而择优品,选拔优秀科普人才,还要汇众能,为科普创意创作提供社会支持。这些社会支持包括了由小到大的政策支持、由少至多的经济支持、由寡及众的舆论支持等。科普众创空间的构建可以动员全民科普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科普资源的创新及利用率,为“互联网+科普”传播体系创造创新资源的平台。此外,众创空间所产出的科普作品、产品的发布需要建立科普资源转化机制。

6.2.3.4 建立云计算科普服务运行机制

考虑当前科普事业发展需求,新时期科普传播体系的创新内容还包括建立云计算科普服务运行机制。首先,云计算科普服务平台可以摆脱传统资源获取模式,灵活利用计算资源、运用资源和储存资源,解决当前科普投入经费紧缺的窘境。其次,云计算科普服务平台为科普个人、组织等提供了办公平台;为科普受众提供了自由、可选择的科普服务,受众可以通过任意智能端,随时随地登录科普云服务平台,快捷便利地获取科普信息,各个端之间还可以通过账号进行资源共享,自由选择科普内容和科普学习方式。再次,由于云计算平台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能够把各种科普内容、科普活动、科普博览会等虚拟化后置入科普云服务系统,在扩充科普资源的同时还能够克服时间、空间限制。最后,云计算科普服务平台具有高度的可伸缩性,信息搜索能力、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可以按需扩展。应用系统的数量随着科普云服务平台内涵和功能的不断丰富和演变实现不断增长,有利于推进科普的多元化、综合化发展。

6.2.4 新时期科普创新的具体内容

2016—2020年科普发展规划重点任务: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以科普信息化为核心、普惠共享的现代科普体系,科普的国家自信力、社会感召力、公众吸引力显著提升,实现科普转型升级。以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持续提升,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0%,达到创新型国家水平。着力实施六大重点工程,带动科普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整体水平的显著提升。

6.2.4.1 实施“互联网+科普”建设工程

(1)提升“科普中国”示范性和影响力。更加广泛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打造“科普中国”,不断提升品牌的口碑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品牌的统领作用,推动科普领域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和质量意识,引导建设众创、众筹、众包、众扶、分享的科普生态,打造科普开源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科普中国”和科协组织的影响力,进一步把政府与市场、需求与生产、内容与渠道、事业与产业有效连接起来,实现科普的倍增效应。

(2)深入实施科普信息化建设专项。按照“2015年搭建框架、初见成效,2016年完善提升、效果凸显,2017年体系完善、持续运行,2018年后常态高效运营”的目标,迭代建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便实用的网络科普大超市,迭代建设公众与公众、公众与网站、网站与网站、线上与线下等网络科普互动空间,不断提升科普精准推送服务品质和水平,建立完善科普信息化运行保障机制。到2020年,保持专项经费稳定投入,实现15家以上主流门户网站开设科普栏目(频道),开发运行30个以上科普中国系列App和微信订阅号,各频道PC端和移动端年总计浏览量100亿人次以上,其中移动端年浏览量70亿人次以上。

6.2.4.2 实施科普创作繁荣工程

(1)加大科普创作的支持力度。探索设立科普创作基金,支持优秀科普原创作品以及重大科技成果普及、健康生活、科幻、动漫、科普游戏开发等重要选题。支持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创作、科普创作人才培养、青年重大科普创作和科普文艺作品创作,以及文艺工作者跨界从事科普创作等。到2020年,科普作品数量和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优秀科普图书在文化科学体育类图书出版中占比达到10%。

(2)繁荣科幻创作。推动制定科幻创作的扶持政策,将科幻创作和产品纳入相关专项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范围。设立国家科幻奖项,成立全国科幻社团组织,兴办国际科幻节,支持建设科幻产业园,推动我国科幻作品创作与生产进入国际一流水平。到2020年,国产科幻电影产业票房收入占电影产业年票房总收入比例达到15%。

(3)推动科普游戏开发。支持科普新游戏开发,现有游戏增加科普内容,开展技术交流和创意交流,加大科普游戏传播推广力度。到2020年,实现40%的网络用户使用含有科普内容的游戏进行娱乐和学习。

(4)推动科普产品研发与创新。推动将科普产品研发纳入国家科技计划,推动科普产品研发中心建设,支持优秀科普作品的产业转化。推动科普产品交易平台建设,加大对重点科普企业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

(5)加强科普创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着力面向世界推广展示中华文明和智慧的科幻、动漫、游戏、科普展览、图书等作品,增强我国在国际科学传播领域中的话语权。开展科普创作国际交流活动,增强对国际一流科普作品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

6.2.4.3 实施现代科技馆体系提升工程

(1)推动科技馆体系创新升级。突出信息化、时代化、体验化、标准化、体系化、普惠化和社会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互联互通,虚实结合,推动科技馆由数量与规模增长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向提升科普能力与水平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强化科技前沿的展教力度,进一步建立完善以实体科技馆为龙头和基础,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虚拟现实科技馆、数字科技馆为拓展和延伸,辐射基层科普设施的现代科技馆体系,发挥自然博物馆和专业行业类科技馆等场馆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国数字科技馆在现代科技馆体系中的科普资源集散与服务平台作用,进一步提升影响力和示范性,到2020年,ALEXA国内网站排名提升到100名以内。(www.xing528.com)

(2)建设虚拟现实科技馆。把虚拟现实等技术作为科技馆展教的主要手段,以“超现实体验、多感知互动、跨时空创想”为核心理念,建设实体虚拟现实科技馆、流动虚拟现实科技馆、在线虚拟现实科技馆等,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营造互动参与场景,使公众能够身临其境般地参与互动体验,突破科普的时空局限,充分激发公众的创造力想象力

(3)推动大中城市科技馆建设。进一步优化布局和结构,加强对新建科技馆的支持,推动中西部地区和地市级科技馆的建设,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推动展教场地设施不足、科普功能薄弱的中小型科技馆改造或改建,大幅提升科技馆的覆盖率和利用率。到2020年,推动地市级至少拥有1座科技馆,全国科技馆年接待观众量突破5000万人次。

(4)建设完善科技馆标准体系及协同机制。推动建立科普标准化组织,制定科技馆行业国家标准体系以及相关标准规范,并创新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馆建设和运营模式。开展科技馆评级与分级评估。推动博物馆、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重点实验室、生产车间等面向公众开放优质科普资源,开展科普活动。建立健全科技馆免费开放制度,提高科技馆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6.2.4.4 实施科技教育体系创新工程

(1)推进青少年科技教育模式创新。把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配合文明学校创建工作,把科学和创新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加强科学知识传播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创新型人才培养贯穿教育各阶段。推动将科学课列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课程,用现代科技教育理念指导和促进科技教育的发展,充分发挥非正规教育对科技教育的促进作用,建立校内外融合的科技教育体系。

(2)拓展校外青少年科技教育渠道。动员鼓励青少年广泛参加科技类活动,实现每位在校学生每年参观科技类博物馆(含流动科普设施)1次以上,参加科技类活动2次以上。构建青少年在线科技教育平台,动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等机构面向青少年开放实验室等教学科研设施。以培养学生学习科技的兴趣,提高青少年科技实践探究和创新创造能力为目的,举办全国青少年科学素质电视大赛,实现年直接参与各级竞赛的青少年2000万人次以上,通过电视、网络收视和点击人数2亿人次以上。

6.2.4.5 实施科普传播协作工程

(1)推动开办科技频道(栏目)。推动开办全国电视科普频道;推动县级以上电视台、广播电台均开设科教栏目;推动各类报纸、杂志开设科普专栏或增加科普专栏版面。到2020年,实现开设科教栏目的电视台、广播电台达到2000家,开设科普专栏的报纸达500种,期刊达1000种。

(2)发挥科学家和专家在科普传播中的生力军作用。动员科学家和专家开展科普创作,举办讲座、咨询、展览等形式的科普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等渠道,围绕社会关切问题解疑释惑。

6.2.4.6 实施科普惠民服务拓展工程

(1)提高科普惠农服务水平。实施科普助力精准扶贫行动。充分依托农村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科普中国乡村e站,到2020年实现全国行政村的全覆盖。进一步开展农村科普示范活动,拓展农村科普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成效。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自身建设,打造同行凝聚、跨界合作、基于信息化的农技协2.0升级版。

(2)提升社区科普益民服务能力。充分依托社区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科普中国社区e站,到2020年实现全国社区的全覆盖。针对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的科普需求,深入开展社区科普示范活动,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深入推动社区科普益民服务站、科普学校、科普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强社区科普组织和队伍建设

(3)实施西部科普行动专项。实施科普生态文明绿色发展西部行动,实施科普援藏援疆专项行动。建设区域科普服务中控,实现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的乡村社区科普数字终端全覆盖。组织动员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干部、气象信息员、中小学教师等担任科普宣传员,实现乡村社区科普宣传员全覆盖。实现流动科技馆巡展和科普大篷车活动在老少边穷地区的全覆盖。

6.2.4.7 科协系统信息工程

(1)开展“智慧党建”行动。推进科协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利用“智慧党建”平台,持续推进“互联网+党建”深度融合。健全学会理事会、分支机构、办事机构党组织,稳步提高学会党建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平,持续实施“党建强会计划”,充分发挥学会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

(2)建设柔性科技智库网络。搭建决策咨询平台,服务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及时回应社会关注焦点,参与国际科技治理,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强柔性科技智库网络建设。依托学会建设一批专业科技智库,依托地方科协建设一批区域科技智库研究基地,开展第三方评估,建立完善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体系。与全球顶尖科研机构、科技组织、科技智库建立互利共赢的长期交流合作机制,开展联合研究,支持我国科学家与世界高手同台切磋。

(3)开展现代科技馆体系创新行动。进一步建立完善以实体科技馆为依托和基础,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数字科技馆为拓展和延伸,辐射基层科普设施的现代科技馆体系。

(4)开展学术资源科普化行动。推动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面向社会公众及时传播,依托学会组织引导科技工作者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组织支持优秀科学家、工程师深入基层开展科普活动。

(5)开展科普服务乡村振兴计划。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通过加强乡村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培训、农民科学素质网络信息化建设、三农科普资源建设等方式,优化政策供给,全方位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加强科普信息员队伍建设,建设完善科普中国e站等基层科普新阵地,将优质科普信息精准落地传播。

(6)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建设网上群团的智慧科协,接长手臂,增加服务科技工作者的“节点”,增强智慧服务能力。

(7)实施科普信息化提升行动。深入实施科普信息化建设专项,推进优质科普内容生产汇聚和传播服务。

(8)建设学会学术信息化服务系统。搭建开放共享的学术资源服务新平台,构建汇聚各类学会学术资源,集会议、期刊、图书、教育等为一体的中国学术知识系统。搭建科技工作者网上社交圈平台,构建科研社交、学术成长、参与社会治理的中国学术交流系统。搭建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平台,提供仪器设备共享、创新创意共享、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专家预约等服务,构建以资源共享为核心的绿色开源共享平台。

6.2.4.8 加强智库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打造智库品牌论坛,坚持以开放和前沿为导向,办好“中国创新50人论坛”,广泛汇聚科技、经济领域的战略与政策专家,围绕科技创新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开展研讨交流,提出新思想、新观点,形成高质量的决策咨询建议。办好“中国科协年会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中国科技政策论坛”等活动。

6.2.4.9 实施智库基础设施建设专项

(1)建设科技数据中心。建立数据服务器系统,统筹数据库建设和运维工作,科学汇集、整理和存储各类数据资源,重点建设科技工作者调查数据库、科学与工程指标数据库、科技人才政策文本库、国外科技创新动态信息库、中国学会统计数据库、科协事业发展统计数据库等。着力提升项目设计、指标构建、抽样设计、调查实施、数据分析、数学建模、大数据挖掘、数据库建设和相关软件开发等能力,为历史性比较、区域比较、分类比较研究提供数据案例资料,为智库建设提供多元化的数据产品和信息服务。

(2)建设科技工作者状况样本库。到“十三五”末,形成科学分布、结构合理的50000人规模的样本库,满足开展各职业、各地区、各领域、各学科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