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治家天下朱柏庐:乡情在时代动荡中孕育

治家天下朱柏庐:乡情在时代动荡中孕育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刑部的囚犯累积至千人,无人理会。这一年熹宗皇帝去世,其弟继位,为思宗,次年改元崇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朱柏庐生活的环境有其特殊之处。文人士大夫以这些江南园林为中心,时常举行雅集活动,大大提高了这一地区的文化水平,留下了众多风流佳话。他小的时候很聪颖,与弟弟叶重华并称“东城二叶”。

治家天下朱柏庐:乡情在时代动荡中孕育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一个王朝。洪武元年(1368年),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永乐十九年(1421年),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思宗朱由检自缢死,明亡。共传十六帝,276年。明亡后,其残余力量曾先后在南方建立弘光等四个政权,史称南明

图1 朱柏庐先生生活过的昆山古城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对明代是这样论述的:“明代是中国传统政治之再建,然而恶化了。恶化的主因,便在洪武废相。太祖是一个雄猜之主。自秦以来辅佐天子处理国政的相位,至是废去,遂成绝对君主独裁的局面。第二个恶化的原因,在于明代不惜严刑酷罚来对待士大夫。此亦起于太祖……所谓传统政治,便是一种士人的政治。明太祖无法将这一种传统政治改变,于是一面广事封建,希望将王室的势力扩大。一面废去宰相,正式将政府直辖于王室。既不能不用士人,遂不惜时时用一种严刑酷罚,期使士人震慑于王室积威之下,使其只能为吾用而不足为吾患。这是明太祖一人的私意。一人的私意,不足以统治一个天下,只有使明代的政治,走上歧途。”

明朝末年,各种社会弊病丛生,政治极度腐败。统治者耽于享乐,如神宗朱翊钧沉溺于奢侈腐朽的生活,二十年不理朝政。大量奏疏长期积压,留中不发,致使中央官员缺额不补,政事无人处理。甚至由于户部缺员,各边境兵饷无人发放,各地上交的饷银无人批收。由于礼部缺员,国外来华使者六七百人,无人过问,久不发遣回国。而刑部的囚犯累积至千人,无人理会。经济上则是土地兼并严重,自耕农大量流失。明末的江南地区“有田者十一,为人佃作者十九”。自耕农大量流失,使得政府赋税来源失去保障,财政危机日益严重。明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岌岌可危。朱柏庐出生于明天启七年。这一年熹宗皇帝去世,其弟继位,为思宗,次年改元崇祯。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朱柏庐生活的环境有其特殊之处。明中叶以后,江南地区的市镇迅速勃起。历史上的江南地区,主要指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苏州、松江、常州杭州嘉兴湖州、南京、镇江八个府和太仓州。这一地区是明清时期最繁荣富庶、最有文化气息的地区,城市化程度非常高,不仅有苏州、杭州等大型城市,而且有星罗棋布的市镇。市镇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条件:具备一定的人口密度,是商人聚集的商业聚落,而且多半分布在交通要道上。明清时期,中国约有七千一百个小型城市,其中绝大部分是市镇。据《吴江县志》记载,该县弘治以前只有三市四镇,万历时增加至十市七镇,其中盛泽镇明初只是五六十户居民的村庄,嘉靖时始为市,万历时已经成为五万户的大镇。

由于市镇的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和信息灵通,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们往往选择在市镇居住。他们营建了一处处优雅的江南园林,相互之间唱和往来。知识分子们大力提倡开明的文化教育,使这一地区的市镇中几乎家家都有读书声。如明朝南翔镇就有进士十人、举人十六人。总之,江南地区的市镇中文化与商业融合,市镇既是商业与手工业中心,又是文人荟萃、文化发达之地。

朱柏庐就出生、生活在市镇众多的江南地区。这里河湖港汊众多,地处水陆交通要道。众多的市镇是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的商业与手工业中心,市镇中作坊林立、富商云集,是人流与物流的集散地,富有开放性和进取性。同时,这里也是文采风流之地,留下了许多风雅事迹。

图2 朱柏庐故居附近的通匮桥

昆山众多的园林主要是由这一时期的文人士大夫营建的,是古代昆山的文化杰作。如典雅优美的遂园、一山一石皆有故事的茧园等等。文人士大夫以这些江南园林为中心,时常举行雅集活动,大大提高了这一地区的文化水平,留下了众多风流佳话。

知识链接一(www.xing528.com)

昆山市玉峰山的北面有一座历史悠久、美丽典雅的江南园林——遂园,它最初的名字叫“附巢山园”。根据史料记载,作为园林,它最早的主人是顾震寰,字附巢。后被葛芝的祖父葛锡璠所买,改称“北园”。此后李氏成为此园的主人,再后来被葛芝的朋友徐开任所购。从葛氏到李氏再到徐氏,三十年间三易其主。徐开任,字季重,为诸生时即有文略。明朝灭亡后,闭门著书,主要著作有《明名臣言行录》。葛芝在《徐氏园亭记》中盛赞北园美景:“从园而望,山环抱焉,岩石峻孑,草树幽邃,至是有加盖昆山之胜于斯为最已。”

遂园之名始于昆山徐乾学。他从堂叔徐开任手中购得此园,正式取名为“遂园”。徐乾学字原一,号健庵,又号玉峰先生,徐开法长子,顾炎武外甥。他在康熙九年(1670年)会试中取得了探花(一甲第三名)的功名,先后历任编修、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左都御使、刑部尚书等职。曾主持编修《明史》《大清一统志》《读礼通考》等书籍。家有藏书楼,其名“传是楼”,是中国藏书史上著名的藏书楼。徐乾学的弟弟元文是顺治十六年(1659年)状元,秉义是康熙十二年(1673年)探花,三人被称为“昆山三徐”。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皇帝南巡,来到遂园,徐秉义率领幼弟和儿子、侄子迎接。这是昆山历史上的一大盛事。现在,遂园已成为市民和外地游客赏梅的佳处。

图3 民国时期的昆山城厢街道图

昆山城内还有一座历经二百余年风雨的茧园。茧园的最初开辟者是叶恭焕,他在昆山城的东南部建了一处园林,取名“春玉圃”。叶恭焕,字伯寅,号括苍山人,嘉靖丙午(1546年)举人。他建有菉竹堂,藏书万余卷,并在住宅的东面作茧园。后来,他的孙子叶国华把春玉圃扩地二十余亩,使全园占地达六十余亩,更名“茧园”。叶国华(1584—1669年),字德荣,号白泉。曾居住在位于玉山镇东城桥附近的祖宅菉竹堂,并在城东南部开辟茧园。他小的时候很聪颖,与弟弟叶重华并称“东城二叶”。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中举人授定海县教谕,入为国子监助教。升刑部主事,因提牢案被免官,后来得到平反,改工部都水司主事,到杭州南关主管榷关,明朝灭亡后回归故里,从事诗文创作,死后葬在周墅镇(今昆山周市镇)。

据记载,茧园内除池沼山石外,且有大云堂、据梧轩、樾阁、霞笠烟鬟榭、小有堂、亭、绿天径、梅花馆、春及轩诸胜。明崇祯八年(1635年),在园中掘得一泉,味甘色白,因此命名为“白泉”。园中曲栏长廊,错落有致,花木扶疏,池水回绕,亭榭掩映,虽由人作,宛若天然。园内“石栏绕曲径,春水漾方塘”,时乃江南名园之一,与太仓南园、南翔古漪园相媲美。清朝初年,茧园一分为三,分给叶奕苞兄弟三个。叶奕苞(1629—1686年),又一名奕包,字九来,号凤雏,又号半园、笨庵、二泉居士、群玉山樵。他是明工部主事叶国华次子,叶方蔼的堂弟。年少时拜同县葛芝(1619—?年)、叶宏儒(1619—1675年)为师,康熙十七年(1678年),叶奕苞以太学生被荐博学宏词科,北上赴试,康熙十八年(1679年)参加考试,落选。后隐居不仕,修葺半茧园。与名流姜宸英、施闰章、陈维崧,同县归庄、徐开任等,流连觞咏,极一时之盛。为人磊砢善使气,目光若闪电,酒间谈说,声如洪钟,颇有狂名。与人相交,毫不吝啬,曾欲赠贫穷的朋友张恕五十亩良田。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康熙十二年(1673年)修通济桥。

叶奕苞把分得的茧园的一半,重新修整,增加春及轩。他为自己的园林取名“半茧园”,每天在园中读书作诗,虽然没有以前茧园的丝竹之盛,而四方宾客到昆山的没有不到半茧园一游的。除了半茧园,他还和徐开任、太仓吴扶风一起在马鞍山的西面构建了“三友园”。

明末清初的时候,昆山城内最繁华的地方是东塘街和西塘街,因与至和塘相接而交通便利,名门望族特别喜欢居住在这里。徐乾学的尚书第建在半山桥西面的西塘街上,有“冠山堂”“传是楼”等建筑。传是楼藏书非常丰富,后面有园名叫“憺园”,园中建“怡颜堂”“看云亭”等名胜。徐秉义的住宅在东塘街富春桥的西面,内有“培林堂”,堂后有“耘圃”,圃内有“玉山草堂”“桂花厅”等胜迹。这里后来被道光时期著名诗人龚自珍所购买,取名“羽琌山馆”。徐元文的大学士宅第在半山桥东塘街,原是布政使张鲁唯的旧宅,内有“有庆堂”和“含经堂”。乾隆末年坍废。宅后为得树园,园中有一株千寻樟树,树干巨大,与园墙相连,因此取名“得树园”,书屋取名“古樟”。嘉庆年间,这里成为沈氏家祠。

离这里很近有一座山,山的形状很像马的鞍子,因此该山被称为“马鞍山”,别称“玉峰”或“玉山”。这也是玉山镇得名的原因。朱柏庐家族被称为“玉峰朱氏”,从元代末年就居住在这里。朱柏庐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山清水秀且经济文化发达的昆山古城。

图4 《嘉靖昆山县志》中昆山境区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