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易正学与孔子哲学思想解读》,探析《周易》的功能与引导

《周易正学与孔子哲学思想解读》,探析《周易》的功能与引导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汉以来,位居群经之首的《周易》受到历代当政者和社会各方人士的尊崇,其学用之广泛、影响之深远,鲜有典籍出乎其左。上述《周易》四大功能,表明它蕴藏着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正能量。

《周易正学与孔子哲学思想解读》,探析《周易》的功能与引导

两汉以来,位居群经之首的《周易》受到历代当政者和社会各方人士的尊崇,其学用之广泛、影响之深远,鲜有典籍出乎其左。诚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言:“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今天,甚至现代科学涉及的计算机二进位制、量子力学的并协性原理与生物基因的六十四种密码子等重要领域,似乎也可以与《周易》之学密切联系起来。

谈到《周易》的功能,我们需要听听孔子在《易传》中的阐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他告诉我们:《周易》有圣人看重的四条基本功能,人们应当从实际出发各就各位,各取所需。第一,对于“言者”,即思想、理论、宣传、教育工作者,要着重领会经文,寻求立言说教的道理;第二,对于“动者”,即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方面的活动家,要着重研析事物的运动变化,适时采取相应措施;第三,对于“制器者”,即科学、技术、生产工作者,要着重体味《周易》创设之象,从中探究内涵,提升思想境界,以期感悟创意,实现创新;第四,古代正统的“卜筮者”,类似于当今的决策咨询工作者,要着重阐发筮占的机理,力求得出比较切合实际的预见。

上述《周易》四大功能,表明它蕴藏着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正能量。然而由于经文的多义性与象数演绎的虚拟性,常或导致“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尤其是怎样使经典要义与时代精神融合起来,更需踏准历史前进的步伐,站上新的思想高度,开拓新的学术视野,正确地引导《周易》功能的开发与积极应用,为振兴中华、造福人类提供硕大健实的精神动力与深广丰厚的文化能源

一、“言者尚其辞”,昭示《周易》的教育功能。落实这一功能,首先要求作为教育者的“言者”认真研究、阐发与领会《周易》精义,提纲契领,身教言传。《周易》的精华要义,大致可以概括为“一极、二仪、三道、四德、五谛”。

“一极”即“易有太极”。它蕴藏世界之原、万物之本、道德之根、生命之门。

“二仪”即“一阴一阳”。它们是世界形成的基因,万物生长的密码,运动变化的根据,生生不息的动能。

“三道”即天地人“三才之道”。天道表现为阴阳交和,地道表现为刚柔相济,人道表现为仁义兼行。遵循天道,效法地道,践行人道,达到“天人合德”,是《周易》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四德”即“元亨利贞”。这本是一句占断用语,意谓“初始大祭利于占卜”。分字诠释。“元”涵“大”“始”之义,“亨”涵“通达”之义(古代“亨”又通“享”,祭享),“利”涵“宜”“和”之义,“贞”涵“正”“固”之义。孔子从道德教育出发,总结社会开始流行的义理阐释占辞之见闻,并利用汉字的多义性,通过《彖传》对“元亨利贞”四字作了一番富蕴哲理、别开生面的描述:元,“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亨”,“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由此,“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结语为“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即乾元以首领姿态出万物而发万物,各方景仰,天下太平。孔子接着在《文言传》中再次对“元亨利贞”进行定义性阐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从而将“元”视为大善,对应于仁;将“亨”视为嘉美,对应于礼;将“亨”视为和宜,对应于义;将“贞”视为成事正道(《彖传·师》云:“贞,正也”),对应于“固”(恒常坚定)。因而“元亨利贞”内蕴“善美宜正”,外现“仁礼义恒”。其普世指导意义不言而喻。

“五谛”即“太极生生律”“易简成位说”“通变知几论”“道德性命观”与“意象思维学”,它们构建起孔子哲学思想弘大刚劲的框架,形成一个足以包容中华古典哲学和道德伦理学说最高成就的思想理论体系(详见拙著《意象悟道·解读〈周易〉五谛——孔子的伟大创见》,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其中,一谛要义在明原正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渗透当代所称的唯物论与辩证法);二谛要义在怎样做人,如何实现生命价值;三谛要义在适时当位,应运行动;四谛要义在正性立德,顺天修命;五谛要义在启悟睿智,开发创意。五者融会贯通,千秋万代地向人们传教思辨的大智慧,行为的道义性,生活的辩证法,革故鼎新的创造精神和有益于全人类的世界观人生观与基本价值观(中正、平等、人道、民本、诚信、亲和等)。

二、“动者尚其变”展现《周易》的处事功能。面对五光十色的世界、千姿百态的事物,怎样做到胸有成竹,处事若定,以期攻坚克难、成事立业呢?《周易》给我们提供了一件万能法宝:通变。

通变的第一个环节是观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第二个环节是总结过去,前瞻未来,《易传》谓之“彰往察来”。第三个环节是“知几”。《易传》云:“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几”是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即将出现某种转折的细微苗头,倘能及早捕捉,显微阐幽,见微知著,当可顺势而为,趋吉避凶。第四个环节是比较:比较阴阳双方的力量消长。如泰、否二卦反映之时,均呈三阴三阳,表面看来势均力敌,实则处泰之时,三阳由下向上升进而盈,三阴则居上收缩而虚,所以“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当否之时恰恰相反,因而“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又如复、剥之时,同为一阳五阴,但复显一阳方生,朝气蓬勃;剥则一阳孤悬,日薄西山。第五个环节是决断。《易传》强调“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忠告人们当机立断,迅速落实措施,切莫犹豫等待。

上述五个环节都紧紧围绕一个中心:顺时。《周易》指出:“消息盈虚之谓时。”“时”是刚柔推移、阴阳消长的表现,显示着构成事物本体的对立统一双方在运动过程某一时间节点与相应空间位置上的力量对比格局、情状及其发展趋势。《易传》赞赏“顺以动”,强调“与时偕行”;告诫人们面对世界与事物的运动变化,顺势而为,“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顺时”还须“当位”。其时相同,其位不同,其行应有区别。例如乾元之时,居九五尊位者可以大行其志,“飞龙在天”。而处上九闲位者,自宜“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否则必“亢龙有悔”。

通变的最高境界是“神明”,《易传》认为它由来于“极深而研几”,即极其精深地研究事物运动变化的微妙趋势,掌握其规律,达到“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归根结底,神不外在于人。恰恰相反,“神而明之,存乎其人”。(www.xing528.com)

三、“制器者尚其象”,反映《周易》的创意功能。制器者的任务在于不断推出新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以满足社会需求,最重要的是萌发创意,描绘设计蓝图,开展科技工艺创新。卦爻图象作为“仰观俯察”的产物,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易传》指出:“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易象既可视为万事万物的类属模型,又可视为含情寓意的思想模型。寄意立象,观象启意,当系象中应有之义。所以,《易传》不仅将乾、坤、离、益等十三个卦象与上衣、下裳、网罟、农具等十三种古代生产生活的创造发明直接联系起来,而且凭借卦爻图象归纳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与天人合其德”等等重大哲学命题。孔子以其睿思慧心视卦象为意象,观乾卦而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观坤卦而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观屯卦而论“云雷,屯,君子以经纶”;观蒙卦而论“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历史上,锻炼培养意象思维,启引开发智思创意,已经成为《周易》独具一格的重要功能。从两汉儒家的“爻辰说”“卦气说”“纳甲说”,道家的《周易参同契》到三国魏王弼的《周易注》,魏晋的“贵无论”或“贵有论”,宋代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张载的“理气说”,邵雍的《梅花易数》,乃至明代王阳明“龙场悟道”而发展盛极一时的心学,无不与意象思维息息相关。也正是基于意象思维,莱布尼茨将八卦生成与二进位制串联起来,波尔将太极图与并协性原理融合起来。实际上,无论是牛顿经典力学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或者霍金的黑洞说,大凡新的科技理论在其首创之初,意象思维常会大助一臂之力。《周易》则以图象与文字错综交织的结构特色,通过孔子的精心传述,创建成意象思维的符号系统与基础理论框架。

意象思维有象有意,可以兼容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而“象”的广义延伸,又可豁然超越视觉之限。如《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向师襄学琴,在琴声中不仅听出了节奏要领,听出了思想意蕴,而且体悟到乐曲作者是一位皮肤黝黑、身材高大、目光炯炯、神态自若地统领四方君主——周文王。可见,诸凡“意”能感受之“象”,既可以是目及的色象,也可以是耳及的声象,还可以是鼻及的嗅象,舌及的味象和身及的触象。五者皆可感之象,它们越过感觉、知觉程序直接融合概念而进入认识过程,脱下具象的外形而成为意象。由象探意与因意缘象则构成形而上和形而下两条相反相成的物质与精神相互交换的路径。前者由实践上升为认识,后者由认识反馈于实践。前者产生创意,后者实现创新。

孔子的意象思维能力,在晚年研习传述《周易》期间达到顶峰。按照他自己总结,表现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囊括形象思维的所有领域,体现了人性的彻底解放。“不逾矩”,包容逻辑思维的通常准则,展示了理性的完美坚持。它为通过学用《周易》开发意象思维的无限潜能树立起一面令人仰慕的旗帜。

四、“卜筮者尚其占”隐见《周易》的咨询功能。最初,古代巫师以“通天”为术,解疑释难,驱鬼使神,显然难以理喻。箕子在向周武王申述治国方略时,提出以占者卜者各三人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形成集体意见(《尚书·洪范》),为占卜添加了一定的理性含量。《左传》所载筮事已有不少案例情理交融,发人深省。孔子通过总结历史经验,从数理分析入手,对筮占机理进行了焕然一新的文化改造。他运用自一至十的基本数列推演“大衍之数”,指出“天数(奇数)五,地数(偶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继而把数的推演与世界万物联系起来。并进一步断言:“极数知来之谓占”;“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最后,孔子让筮占的神秘性彻底瓦解于通变的义理性,结论为:“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与“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的说法异曲同工。

诚然,限于古代的数理科学水平,孔子对筮占的数理阐析只能停留于哲理层面的推断与设想。但它毕竟像一面奇妙的智能宝鉴,映照出两千多年后当代数学世界的大致轮廓线。顺着孔子数理阐析的思路,今天我们不妨将筮占求取的卦象视为预测某种事件的数理模型,它以义理关系架构代替数学演算公式,以阴阳消长模拟因子变化,以知识为内存软件触发程序转换,最终以意象思维求解而得答案。这样的答案当然不能保证其科学性。但基于阴阳消长导入的信息量以及义理架构的规律性、占者知识的辩真性与意象思维的自在理性,其综合效应终将促使答案向正确的方向不断靠近。

综上所述,《周易》的四条“圣人之道”,展示了教育、处事、创意、咨询四大功能。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经典文献,它还在史学、文学美学、训诂、考据、中医养生以至现代经营管理等领域广泛地显示其独特的学术价值。但必须明确,《周易》在历史上和当代社会里,其最大功能始终在于向社会提供道义性、哲思性、系统性的善美和正“四德”教育。它是《周易》各项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基础与前提,是理性引导《周易》功能使之转化成社会正能量的基本途径。如果针对人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合理编订教材,深入浅出,分类指导,将有可能促进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全社会的广泛认同,达到“少年知善美,青年重德才,中年明成位,老年得自在”。

少年知善美。少年普怀赤子之心,最宜接受《周易》关于善的意义、因由、表现、功用等论述。且《周易》审美常常与善关联:阳刚美、阴柔美、中正美、和谐美等等,形神兼备,生动活泼。如果能进一步恰当地解读《易传》的“君子黄中道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以及“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当属“更上一层楼”了。

青年重德才。着重于领会“三道四德”;认识“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力求识时、趋时、顺时,懂得“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

中年明成位。《易传》云:“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又云:“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就本质而言,“位”便是实现人生价值岗位及与之相应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

老年得自在。一个人步入老年,容易开始任性,逐渐出现“心理痴呆”而须预行防治。诸如贪、嗔、迷、痴、骄、慢、狂、执等等,皆在防治之列。而诵读《周易》,“观象玩辞,观变玩占”,乃化痴去呆以保观感自足、身心自在良方。《诚斋易传》作者、南宋进士杨万里云:“《易》者,圣人通变之书也。得其道者,蚩(痴)可哲,慝可淑,眚可福,危可安,乱可治。”晚清名士曾国藩的体会则是“医者,易也。医以调身,《易》以调神”。

总之,教育立本,科技兴国。孔子之《易》,时当其用。

(载《国学新视野》2016年6月夏季号,总第二十二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