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梅戏电影名目阅览及影响

黄梅戏电影名目阅览及影响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黄梅戏电影名目阅览《天仙配》:1955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黑白片。黄梅戏与电影的结缘,有力地壮大了黄梅戏的声势,加强了黄梅戏与现代审美意识的沟通,促进了黄梅戏的剧种意识等一系列环节上的转变和改革,使黄梅戏获得了超越自身的神奇魅力和发展。黄梅戏与电影的结缘,始自1956年的《天仙配》。对黄梅戏这一剧种的“三个走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黄梅戏电影名目阅览及影响

这里,我以列提纲式的方法将黄梅戏电影集中介绍给读者。大家知道,将黄梅戏有关剧目摄制成电影艺术片并在全国上映、乃至与国际观众见面,对黄梅戏的生存、创新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将黄梅戏摄制成电影,对黄梅戏说来,不仅是其现代化的体现、是时代性的标志,而且也是起死回生的契机、焕发青春的催化剂。“《天仙配》被拍成电影并公映后,全国人民一夜之间知道了黄梅戏。从此结束了黄梅戏缓慢发展的历史,以及冷落一隅的被动局面。业内外人士亦大大增强了振兴发展黄梅戏艺术的信心,加快了整理加工和推陈出新旧存剧目的速度,导致了黄梅戏艺术的迅速崛起,开启了黄梅戏异军突起的新纪元。对黄梅戏剧种说来,《天仙配》在上海会演引起的超乎寻常的反响并摄制成电影,是黄梅戏艺术更新换代走出安徽的起点,也是黄梅戏艺术界同仁凝心聚力重新造就和装点自己剧种的发端⋯⋯《天仙配》是一部教科书,不仅传承了安徽地方戏曲文化,而且造就了一代又一代黄梅戏新人。《天仙配》电影是黄梅戏艺术在解放后勃发生机的第一座里程碑。《天仙配》的艺术成就和对黄梅戏艺术的发展,怎么估计也不过分。”这是我在论述神话剧《天仙配》被拍成电影后对剧种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的一段话。确实,现代科学技术对黄梅戏的影响确实是无法估量的。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都知道,《天仙配》被摄制成电影后,对黄梅戏的起死回生和勃发生机产生了何等的重要作用和影响。黄梅戏在当代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紧紧地依靠现代科技,密切地做到与“电”联姻与结合,不仅使黄梅戏艺术及时的披上了时尚艺术的色彩,而且使黄梅戏艺术步步跟上了传统戏曲现代化的步伐和要求。

(一)黄梅戏电影名目阅览

《天仙配》:1955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黑白片。改编陆洪菲,导演石挥,作曲时白林、王文治,主演严凤英、王少舫、张云风、丁紫臣等。该片获“建国五周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夫妻观灯》:1956年由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黑白片。优秀传统小戏。编曲王文治,主演严凤英、王少舫。

《春香闹学》:1958年由安徽电影制片厂摄制,黑白片。传统大戏《金钗记》中的一折。导演郭钧、乔志良,编曲时白林,主演潘璟俐、熊少云。

女驸马》:1959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黑白片。改编陆洪菲,导演刘琼,作曲时白林,主演严凤英、潘璟俐、王鲁明、王少舫、张云风、田玉莲等。

牛郎织女》:1963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与香港大鹏影业公司联合摄制,彩色片。编剧陆洪菲、完艺舟、金芝,导演岑范,作曲时白林、方绍墀,主演严凤英、王少舫、黄宗毅、张云风等。本片摄制完成后在香港、澳门放映,粉碎“四人帮”后才在全国公开放映。

《槐荫记》:1963年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与香港繁华营业公司联合摄制,彩色宽银幕片。由《天仙配》改其名。主演夏承平、董文霞,本片完成后在香港、澳门放映,粉碎“四人帮”后才在全国公开放映。

红霞万朵》:1976年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摄制,彩色片。本片为第一部黄梅戏现代戏题材片,“文革”中曾短期放映。编剧汪存顺,作曲王世庆、程学勤,主演刘广慧、斯淑娴、王少舫。

《小店春早》:1976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彩色片。该片在“文革”中曾短期放映,编剧汪存顺,作曲王世庆,主演丁同、周旭春、方宝玲等。

龙女》:1983年至1984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彩色遮幅式片。根据舞台剧《龙女情》改编。编剧丁式平、朱士贵、许成章,作曲方绍墀,主演马兰、黄新德、陈小成、王少舫、张辉、吴亚玲、刘华等。本片由文化部选定为“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新片展览”影片之一,自1984年9月起在全国公映。

杜鹃女》:1984年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根据黄梅戏传统剧目《凤凰记》与舞台剧《慈母泪》改编。编剧汪自毅,作曲王世庆,导演沙丹,主演郭霄珍、汪静、张小萍、汪金才、王富珍、徐恩多等。

《孟姜女》:1986年由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彩色遮幅式片。编剧王冠亚,作曲时白林,主演杨俊、张辉等。本片于1987年被选送参加新加坡首届“中国电影节”。

《母老虎上轿》:1986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编剧余治淮,作曲徐志远,主演王毓琴、陈小芳、李龙斌等。

《朱门玉碎》:1985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根据舞台剧《玉碎宫倾》改编。编剧汪自毅、潘忠仁,作曲程学勤,导演陈怀皑,主演丁同、斯淑娴、周旭春、谢应龙等。

《香魂》:1986年由安徽电影制片厂摄制,编剧刘云程,作曲陈儒天、罗本正,导演张鸿眉、王金声,主演韩再芬、熊辰龙、李萍、王萍等。

《血泪恩仇录》:1990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和湖北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导演杨世雄,作曲陈精根,主演杨俊、张辉。

《徽商情缘》:1995年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电视台和安徽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编剧侯露,作曲徐志远,主演韩再芬、黄新德、李龙斌、陈小成、胡玉洁、蒋建国等。本片获中宣部第五届“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1996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戏曲片奖。

《生死擂》:200 年由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芜湖市委、市政府、安徽电视台和安徽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编剧草青、金芝,作曲庄润琛、时白林,主演韩再芬、黄新德、董成、陈小成、王林等。本片是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黄梅戏戏曲故事片

《山乡情悠悠》:2001年由安徽省电影发行放映总公司出品,本片曾获2000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根据舞台剧《柳暗花明》改编。编剧王敏、殷伟、李光南,作曲程学勤、王小亚,主演赵媛媛、董家林、郭幼华、谢应龙等。(www.xing528.com)

黄梅戏与电影的结缘,有力地壮大了黄梅戏的声势,加强了黄梅戏与现代审美意识的沟通,促进了黄梅戏的剧种意识等一系列环节上的转变和改革,使黄梅戏获得了超越自身的神奇魅力和发展。

黄梅戏与电影的结缘,始自1956年的《天仙配》。尤其是《天仙配》于1956年初正式在国内外上映后,截至1959年底,短短的4年时间,便放映154108场次,观众高达143049434人次,创下了国产影片在海内外的最高卖座纪录。《天仙配》的成功,不仅使黄梅戏看到了现代影像技术的巨大影响和覆盖面,也让电影艺术领略到了黄梅戏的风姿与魅力。对黄梅戏这一剧种的“三个走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0世纪50-60年代,是黄梅戏艺术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俗称“梅开一度”。当时,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安庆市黄梅戏剧团为代表的全省各地的黄梅戏剧团,积极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创作新戏,丰富了黄梅戏的剧目和整体革新,创造了黄梅戏音乐和表演艺术。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等优秀剧目被拍摄成了电影,发行国内外,获得巨大成功,令世人瞩目。

1958年,严凤英主演了电影《女驸马》,再次轰动全国。这一年,黄梅戏电影首次参加了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同样受到外国观众的喜爱。同样是这一年,毛泽东到安徽视察时,观看了严凤英主演的《打金枝》后说:我喜欢家乡的湖南花鼓戏,但黄梅戏更好听。严凤英是个出色的演员,她演的七仙女成了全国人人皆知的人物。

1963年,严凤英主演了电影《牛郎织女》,周恩来总理将严凤英等几位电影、戏剧界的著名演员请到家中做客。同年,《天仙配》被改名为《槐荫记》,又一次被搬上了银幕。同样的仙凡相爱、天人合一的故事,换了一班新人,使其旧貌换了新颜。

20纪80年代,黄梅戏再度崛起,“梅开二度”,受到了电影界的瞩目。198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与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携手,将正在舞台上演出的黄梅戏神话剧《龙女情》拍摄成影片《龙女》。《龙女》以系统化的创新而著称。通过这部电影,黄梅戏迷们认识了马兰、黄新德、吴亚玲和张辉这批黄梅新秀,再加上一系列新的唱腔,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触,极大的消除了经过“文革”破坏,黄梅戏能否恢复原先风貌的疑虑。与此同时,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也赶赴安庆,将老作者汪自毅磨砺多年的古装黄梅戏《慈母泪》改编为《杜鹃女》,并搬上了银幕。这部戏是整理加工、推陈出新、改编提高传统剧目的典范,给广大戏迷观众一个总体感觉是:黄梅发新枝,今朝更好看。

《龙女情》和《杜鹃女》这两部电影投放市场后,反应热烈,电影界也因此看到了黄梅戏影片在大陆以及港澳地区和东南亚的市场前景。此后,北京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安徽电影制片厂频频向黄梅戏招手,相继拍摄了《孟姜女》、《朱门玉碎》、《母老虎上轿》和《香魂》4部黄梅戏电影,着实让黄梅戏迷们好好地过了一把瘾,也让黄梅戏在现代化的洗礼中向时尚性前进了一大步。

20世纪60-70年代香港诸家公司拍摄了大批黄梅调故事片。其中邵氏公司在争拍、抢拍黄梅调艺术片过程中作出了高人一筹的贡献。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看了神话剧《天仙配》后,赞其曰这是最好的乡村音乐

黄梅戏再度发力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连续3年的“艺术年”“影视年”和“演出年”,为黄梅戏要在世纪之交再造辉煌提供了机遇。黄梅戏电影《生死擂》和《山乡情悠悠》相继出炉,后者还荣获了中国电影最高奖——“华表奖”。黄梅戏电影在“三贴近”的脚步中高扬主旋律,为黄梅戏赢得时代和未来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二)黄梅戏电影优秀唱段与画面点评

黄梅戏电影艺术片具有很高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黄梅戏电影的艺术品格和风貌,既象一幅幅情景交融、音像合一的优美的画卷,又如一叠叠词曲风雅、演唱一流的精致的歌曲集粹,在影院放映,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制成VCD碟片投放市场以后,受到众多的戏迷的青睐、争购和收藏。戏曲与电影的结合有其独特的审美要求,那么,有哪些审美视点呢?

词与曲完美的结合,实现雅俗共赏,是黄梅戏艺术片特别鲜明的特征。黄梅戏电影的词写得好,无论是写背景、交待剧情或表达人物思想感情,唱词都写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自然、朴实、贴切和优美。与其相对称的配曲也作得好。黄梅戏电影艺术片的曲调多数出自老作曲家时白林之手,他认真细致,精于表现人物核心唱段,在既坚持和维护黄梅戏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又大胆革新创造,无论是创作背景音乐、过场音乐,还是创作抒发人物情绪及表达人物思想的重点唱段,经他设计、揣摩,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如果说,唱词是内容,曲调唱腔是形式,那么黄梅戏电影艺术片中词曲高度协调且美伦美涣,就是其思想内容与其完美形式的高度融合和一致。

演与唱的声情并茂和恰到好处是其第二个艺术特征。黄梅戏电影艺术片中的演员,特别是主要演员,都是该片拍摄年代在戏曲舞台上当红的角色担纲出任。他们的艺术功底很深,他们的唱、念、做、打、舞都受过良好的训练,在电影中扮演角色时,都能从剧情出发、从人物性格出发、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唱做并举,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老一辈的王少舫、严凤英、张云风、潘璟俐等所演的《天仙配》、《女驸马》;还是中年一代丁同、周旭春、王富珍、刘广慧、黄新德、马兰、张辉、杨俊等所演的《朱门玉碎》、《杜鹃女》、《龙女》、《孟姜女》;以及更年青的一代韩再芬、郭霄珍、赵媛媛、熊辰龙、董佳林等所演的《香魂女》、《山乡情悠悠》等,他们的演和唱无可指责的丰富和增添了电影戏曲艺术的色彩。

情与景的溶合交融,使古老的戏曲艺术、特别是悲剧艺术,营造了天衣无缝的氛围是黄梅戏电影艺术片又一最最突出的特征。黄梅戏电影艺术片充分发挥电影艺术的特长,尽其摄影镜头变幻和画面跟踪之所能,天上人间、古代现实、高山大川、原野绿水春夏秋冬雷电风雨、远影近景、特写,想及之所及、无所不能,努力克服和避免戏曲舞台的时空的假定性,极大的充实和丰富了戏曲舞台艺术的时空极限,使黄梅戏所要表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感情得到较好的表现和反映。黄梅戏所拍摄的电影都是一些悲剧故事。七仙女、孟姜女、杜鹃女、织女、《女驸马》中的冯氏女、《朱门玉碎》中的朱氏女、《母老虎上轿》中的卖酒女、以及香魂女,这些悲剧故事和悲情人物,因为电影艺术擅于缘情布景、借景生情、以及状物寄情,再加上演员触景生情即声情并茂的演唱,使黄梅戏电影艺术片较好的再现了该故事的本来面目,说是源于舞台又高于舞台一点也不过分。

黄梅戏电影艺术片最后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音与像的统一。黄梅戏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是一个名不经传的地方性剧种。戏曲艺术又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传统的艺术,但它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电影艺术是现代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现当代的时尚艺术,也是流行最广、流量最大的融视觉与听觉于一体的艺术。黄梅戏电影艺术片将黄梅戏之音与影视艺术之像融合为一体,使广大人民群众在观看电影艺术的同时又欣赏到黄梅戏这一戏曲艺术,岂不乐哉悦乎。黄梅戏是一种通俗性的乡土艺术,而电影是一种时尚艺术,二者音与像的结合实现了土洋合一,而且达到如此完美与和谐,这也是艺术的创新发展之体现和标志。说到底它具体体现在各黄梅戏电影艺术的创作中,体现在各艺术片的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体现在演员的演唱中,换句话说,各片中的具体唱段和画面是其四个特征的最集中、最典型的展现,作为举例,这里作少量的简要点击:

“仙女四赞”与“钟声催归”。这是黄梅戏电影艺术片《天仙配》开头的两段唱,也是整部电影所表现的故事情节的序曲。影片通过自然景观与人物心境的强烈对比表现出天人情绪合一的意境。湛蓝的天空、飘动的白云、高大森严的天庭、逶迤的回廊、南天门王母娘娘七个爱女来到这里游玩并俯视观看人间。青山、绿水。面对人间万象,她们一片欣喜。大姐唱:“渔家住在水中央,两岸芦花围墙。撑开船儿撒下网,一网鱼虾一网粮”。二姐唱:“手拿开山斧一张,肩驮扁担上山岗。砍担柴儿长街卖,卖柴卖米度时光”。三姐唱:“庄稼之人不得闲,面朝黄土背朝天。但愿五谷收成好,家家户户庆丰年”。四姐唱:“读书之人坐寒窗,勤学苦练昼夜忙。要把那天文地理都知晓,男儿志气在四方”。七姐妹合唱:“人间天上不一样,男婚女嫁配成双。大红花娇来迎娶,吹吹打打入洞房”。七位仙女对人间百姓生活的礼赞,表达了她们对人间欢乐的向往以及对去人间充满着企盼。在众仙女一唱众和的嬉笑与欢乐声中,传来了七女的低沉、若有所思的感叹:“天宫岁月太凄清,朝朝暮暮数行云。大姐常说人间好,男耕女织度光阴。我有心偷把人间去,又怕父王知道不容情。我何不去把大姐找,她能做主能担承”。天空浮云飘荡,天庭钟声催归。七女望着姐妹们回归背影,自己抑郁地唱道:“钟声催得众姐姐回宫转,我再把董永看一番。我看他忠厚老实长得好,身世凄凉惹人怜。他那里落泪我这里辛酸。七女有心下凡去,又怕父王戒律严。我若不到人间去,孤孤单单到何年。”七仙女赞人间美好、叹天上凄清、怜悯董永贫苦、深感“天上人间不一样”、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毅然决然“飘飘荡荡下凡去”。《天仙配》电影以其令人魂飞神往的优美开头掀开了这一故事的序幕,把你带入那仙凡一体、天人合一、千古传颂的爱情悲剧之中。

“春花带露”与“绣楼独叹”。这是黄梅戏电影艺术片《女驸马》开头的两段唱,也是对女子报考驸马这一传奇故事情节发生背景的简要交待。影片以情与境的鲜明反差把观众带入该剧的意境。冯府、庭台楼阁、画梁雕栋、中景、近景、冯府后花园。飘逸的窗帘掀起了一角,隐隐显现出冯府小姐冯素珍和丫环春红的身影。女声合唱:“春花带露满园春,乳燕双双绕画梁。好景偏逢人烦恼,几回思母又望郎。”春花带露、乳燕双双、好一派生机春景,但冯府小姐在烦恼?她为什么既在思母又在望郎?如诗如画的电影镜头中传来冯素珍的“绣楼独叹”:“春风送暖到襄阳,西窗独做倍凄凉。亲生母早年逝世仙乡去,撇下了素珍女无限惆怅。继母娘宠亲生恨我兄长,老爹爹听信谗言也变了心肠。我兄长被逼走把舅父投靠,上京都已三载无有音信回乡。心烦欲把琴弦理,但不知李郎我那知音人今在何方。绣起鸳鸯难成对,何日里能与他比翼飞翔。”有怨恨、有嗟叹、有倾诉、有企盼。正在这春情萌发之时,知音人李兆庭来到冯府。正当她喜出望外之时,乳燕分飞、鸳鸯分离、祸从天降、悲从此起。《女驸马》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空守云房无岁月”与“到底人间欢乐多”。这是黄梅戏电影艺术片《牛郎织女》中的两段唱。影片以天上和人间两处不同的景观渲染情绪。一段是影片的开头表现织女的孤单惆怅。另一段是表现织女在上天前对自己的新居即人世间无限的赞美和怀念。影片给我们的视角形象是:浩瀚的天空、变幻莫测的浮云、寂寞的天庭之上、织女遥望蓝天,低沉、郁闷地唱道:“空守云房无岁月,不知人世间是何年?望断云天人不见,万千心事待谁传?也曾梦里来相见,醒来但见月空悬。明月还有星做伴,可怜我孤孤单单恨无边。恨无边、情无限,手持金梭重如山。织出红云血泪染,织出白云泪已干。但愿白云化素笺,片片纷飞落人间。”这一段唱情景交融,多层次的表达了织女的心愿。另一段的情景是:夜色深沉。万籁俱寂。农家庭院里瓜果飘香。织女遥望天庭,环顾自身创下的一切,胸中涌起无限愁思感慨。织女唱道:“架上累累悬瓜果,风吹稻海荡金波。夜静犹闻人笑语,到底人间欢乐多。我问天上弯弯月,谁能好过我牛郎哥?我问篱边老枫树,几曾见似我娇儿花两朵?再问清溪欢唱水,谁能和我赛喜歌?闻一闻瓜香心也醉,尝一尝新果甜透心窝。听一听乡邻问寒问暖知心语,看一看画中人影舞婆娑。何必愁眉长锁,莫把时光错过,到人间巧手同绣好山河。”这是一段抒情性极强的唱段,再加上节奏感、跳跃性极强的配曲,问世以来传唱的人众多,流传甚广。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在新的世纪里,我们祝愿黄梅戏能乘着电影的翅膀,不断地书写出更加辉煌灿烂的富有时代性与现代化的艺术篇章,使“三贴近”的主旋律奏得更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