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洋先声: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洋先声: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或“自强新政”。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创造出一个“北洋时代”,这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所充当角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把他称为“先驱”并不是溢美之词。李鸿章在客观上对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发展近代工商业为中心的近代化的改革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宫廷中,常被可汗忽必烈召见,并予以重用。

北洋先声: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洋,词出何处,从何而来,北洋这个特有名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叫响的呢?

北洋,不特指北洋政府,也不特别代表着北洋政府时期。我们有些人谈北洋而色变,那其实是不懂历史的表现。

北洋,望文生义,说的是:北方的涉外事务。仅此而已。

涉外事务,当时的主体也就是洋务运动了。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或“自强新政”。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说得通俗一点,“中体”就是指清王朝为首的专制统治秩序;“西用”就是学习和运用西方科学技术来维护“中体”,目的是学习和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和拯救清王朝为首的专制统治。

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创造出一个“北洋时代”,这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所充当角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把他称为“先驱”并不是溢美之词。李鸿章在客观上对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发展近代工商业为中心的近代化的改革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我们讲述“北洋时代”的丰硕成果,是无法绕开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以及发展历史的。

李鸿章

在考察中国近代历史中,从某种意义上讲洋务运动是倒逼出来的,不是主动自觉的行为。那么,洋务运动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中西方之间又究竟有何差距?李鸿章又是怎样产生洋务思想并践行的呢?我们不妨追溯一下它的发展历史。

《马可·波罗游记》可以说唤醒了欧洲,到东方去,成为获得黄金与财宝的发财梦。航海家哥伦布一生从事航海活动,他怀揣着一本《马可·波罗游记》,贫病交迫,因失宠和过度劳累,死在环球旅行中,也可以说是死在发财的梦想之旅上。

当然被唤醒的不仅是发财梦,还有工业革命

谈起中西方的差距,我们还得从长途旅行的开山之祖马可·波罗说起。

马可·波罗(1254—1324)出生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一位巨商家庭中。年仅17岁就踏上了寻求东方世界神秘的征程,他沿着丝绸之路,跋山涉水,或骑马或骑骆驼,经过两河流域、喀什、于田、罗布泊、敦煌、玉门,进入中原。与高僧法显唐僧玄奘取经所走的路线正相反,咱们是出去,他是进来。

他在中国元朝政府中供职17年,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并熟悉大汗宫廷中的礼仪和行政机构中的法规。他喜欢养马,善写文章。在宫廷中,常被可汗忽必烈召见,并予以重用。经常奉命巡视各省,或作为使臣出使外国。他在扬州担任过总督,管辖24个县,主持公道,任职三年,深受当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马可·波罗还游历了斯里兰卡、印度、越南爪哇苏门答腊等地,还去过日本、印度,考察当地风俗与民情。

1295年冬天,马可·波罗回到阔别26年的家乡威尼斯,在城邦战争中,不幸被俘,投入监狱。在监狱中他魂牵梦绕的都是中国的所见所闻,于是由他口述、一位作家狱友叫比萨鲁思梯谦的用笔记述下来,这就是世界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也称《东方见闻录》。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他讲述了中国北京、开封、南京、镇江、扬州、苏州、杭州、福州、泉州等各大城市的繁荣,盛赞中国物产丰富,文教昌明,对东方的邻国日本、缅甸、越南、印度等国亦有介绍,成为“世界一大奇书”。该书一经流行,就极大地刺激了西方人,可以说唤醒了欧洲国家,人们纷纷希望到东方去获得黄金与财宝。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哥伦布(1451—1506),意大利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他看到《马可·波罗游记》,被东方富庶所吸引,抱着发财梦开始了从事一生的航海活动。1506年5月20日,哥伦布因失宠和过度劳累,在贫病交迫中病逝,发财成为一场梦。而另一位航海家麦哲伦至死都向往长途旅行,遗产中就有《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保存至今。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欧洲来说开辟了一个时代,也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先是西班牙、荷兰、葡萄牙,接着英国、法国都加入到征服新大陆的狂潮中,从16世纪至17世纪进入了瓜分殖民地、掠夺殖民财富、进行原始资本积累的新时期。

激烈残酷的竞争刺激着人们的大脑,刺激着人们的智商,促进着一系列发明创造的诞生。在争夺新大陆的过程中,西方各国从1640年至1870年发生了急剧变化,主要西方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通过国内战争、改良运动或民族独立战争相继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进入蒸汽机时代。工业革命首先从纺织工业发明飞梭开始,出现手摇纺纱机、水力织布机、净棉机、梳棉机、漂白机等,1769年姆斯·瓦特制成一台联动式蒸汽机,引起动力革命。出现连锁反应:德尔贝发明焦煤熔铁方法,铁产量猛增(1735);柯尔特发明煤锻铁以及搅炼和碾压方法(1784);采煤使用蒸汽凿开机(1813),并发明安全灯;接着电运机代替梯运机,大机器工业奠定基础;在农业方面播种机割草机、收割机、打谷机等出现;交通方面富尔发明载客汽轮(1812);史蒂芬孙完成第一部蒸汽机车(1814);到1825年从斯托克顿至达林顿的世界第一条铁路出现了;三年后,美国铺设第一条铁路,并于1830年5月通车,全长21公里。进入50年代,各国筑路规模扩大,筑路数万公里。与此同时,出现了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和卢梭等许多启蒙思想家。他们提出三权分立思想、鼓吹“社会契约”论,宣扬理性、人道主义和唯物主义,提出主权在民和建立民主共和国学说。工业革命引起学术更新,出现了诸如化学物理数学测绘等许多新理论、新思想,并带来教学革命,新的大学出现,一批思想家和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涌现。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和各类专门学校

这一时期,相当中国后金八旗兵入关,建立大清王朝,到康乾盛世后期。中国与西方相比,不论是政治、思想、军事、文化,还是外交、经济教育等诸多方面都大大滞后,一个是蒸汽机时代,一个是农耕社会,整整落后了一个时代。

接近退休的乾隆皇帝抱残守缺,根本没有意识到找上门来的使团值得认真对待,而是严格把英国使团看成只是朝贡,忽略了包含着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意义。他凭借自己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军事才能,不动声色、不接招、不答复英国使团的问题,祝寿活动照常按部就班进行。

探索“神秘东方”而着迷的欧洲人,掀起了一场长途旅行狂潮,无数欧洲人蜂拥到东方,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当属乔治·马戛尔尼。

乔治·马戛尔尼(1737—1806),爱尔兰人,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是一位老外交家,他曾被任命为全权特使,赴俄国与叶卡捷琳娜二世商谈结盟事宜。后来担任英国议员、爱尔兰议会议员,还担任过爱尔兰事务大臣。并出任海外加勒比群岛总督,被封为男爵,进入爱尔兰贵族序列。不久,又出任印度马德拉斯总督。期满回国后,被加封为“马戛尔尼伯爵”。为了探索神秘东方,马戛尔尼事先做足了功课。他遍览包括《马可·波罗游记》在内的有关介绍中国的书籍档案,并采取通信的方法,了解去过中国的人士的看法,可以说他是一位级别很高的“中国通”。

1792年9月26日,英王乔治三世派遣马戛尔尼,以为83岁的乾隆皇帝祝寿为名,利用朝贡制度打擦边球,从朴茨茅斯港出发,步马可·波罗后尘,率700人的庞大使团访问中国。行前,英国内务部部长敦达斯给马戛尔尼下达开辟中国新港口、获得一块租界、开辟北京及远东地区新市场、向北京派常驻使节及搜集情报(对中国的实力作出准确的估计)等七项任务。因此,我们说这是一个异乎寻常的外交使团。

1793年6月,马戛尔尼使团抵达中国澳门。经广州、登州、天津,8月21日抵达北京。清政府十分重视英国使团访华,派遣长芦盐政使徵瑞为接待使团的钦差大臣,地方有天津道台乔人杰、通州副将王文雄等人。9月2日,使团一分为二:一部分成员和大件礼品以及野炮留在圆明园等候;另一部分成员由马戛尔尼率领,在阁员大学士松筠陪同下,带着部分礼物,乘坐从英国带来轻便宽敞的邮车,随从有轻骑兵、炮兵、步兵、侍从、乐师、护卫等,前往热河避暑山庄,受到朝廷的隆重欢迎。

参加祝寿活动与觐见皇帝要在避暑山庄举行。就执何种礼法觐见皇帝,双方发生分歧。一般来说,外国使节访华应入乡随俗,随中国执“三拜九叩”礼;而英国公使坚持按觐见英国国王的礼法:单腿下跪,吻皇帝的手。最后双方决定:单腿下跪,取消吻手礼。11日,马戛尔尼拜会大学士和珅,就递交国书、觐见皇帝的细节交换意见。

14日,觐见在承德热河行宫万树园举行。早晨日出半小时后,乾隆皇帝出现了。他坐在一乘由16人抬的、全是包金的、无盖的肩舆中,由一群大臣和主要官员扈从尾随。皇帝经过由朝廷官员们组成的人墙,全体人员应声下跪,行三拜九叩礼,英国使臣也夹杂在人墙中,不由自主地跟着节奏,“按当地方式施了礼”。

在大臣们的簇拥下乾隆皇帝进入了蒙古包大幄。室内有三排台阶,上边有一小平台,台子上安置着一把大龙椅。皇帝落座后,音乐响起,觐见便开始了。英国正使马戛尔尼、副使斯当东、副使儿子——侍童小斯当东和翻译李雅各神父走到正中的台阶下。正使单膝跪地递交乔治三世的信件,并送上两块镶嵌钻石的手表作为贺礼。

乾隆回赠大使一件雕刻美的蛇纹石礼品、一只白色玉石如意送给英王,还表示说:“希望与你的君王永远和睦相处。”

接着,副使携侍童向乾隆皇帝行礼,献上漂亮的气枪,同样得到一份回赠。乾隆皇帝落落大方、愉快直率,问身边的中堂和珅:“使团中有无能直接讲中国话的人?”和珅回答:“有一位年仅13岁的侍童,能讲几句中国话!”

乾隆高兴地命令把侍童小斯当东带至御座前,让他讲几句中国话。小斯当东学着父辈的样子单膝下跪,表示“问大皇帝好”!乾隆皇帝大喜,从腰间解下一个槟榔荷包,亲手赐给小斯当东。

接着,缅甸等国的使臣觐见。接见后,举行了宴会。

这万树园是给中国皇帝祝寿的场合,自然提出外交要求极不恰当。但英国王乔治三世的信件内容却表达了英方的关切。

英国王的信件明白无误地表达了以下四点内容:一是慕名派人向中国学习的;二是有传播科学技术的意愿,想让别国能得着英国技术的好处;三是派使臣住在中国首都,管理贸易纠纷,维护正当权益,与中国永远平安友好;四是派去的使臣,他们的学问巧思,要他办些事,做些精巧技艺,只管委他们。

信件所释放的信号再明确不过了。如果中国最高统治者敏感地嗅出,当下世界在巨变与来使的真实含义,召开专门会议认真讨论应对措施,然后派有关人员去英国考察,勇敢地迎上并接招,在国力强盛时候乘势而上,那么中国历史可能会是另外一个模样。

但是,接近退休的乾隆皇帝抱残守缺,根本没有意识到找上门来的使团值得认真对待,而是严格把英国使团看成只是朝贡,忽略了包含着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意义。他凭借自己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军事才能,不动声色、不接招、不答复英国使团的问题,祝寿活动照常按部就班进行。

接着,祝寿活动大幕徐徐拉开,观戏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为迎接使团,乾隆皇帝专门让有关部门创作编写了一出昆剧,主题是大地氏和海洋氏各显神通,尽献宝物于皇帝。剧目叫《四海升平》。

剧目情节大体为:众云使手持祥云从底层寿台出场,文昌帝率领十六星神在金童玉女引导下,从仙楼而下。舞台上,文昌帝有一段大唱腔“英吉利国,仰慕皇仁,专心朝贡……”众神齐声唱赞美、颂扬乾隆皇帝的文治武功。

突然,从地井中冒出各种水怪,波涛汹涌,四海龙王从井上来。文昌帝等欲赴神州庆祝,水怪兴风作浪,阻隔水路,无法前往。接着,众星神与水怪作战,将水怪一一俘获,从而四海平静,此时,舞台上出现“福庆大宝瓶”,上书“四海升平”四个大字。

文昌帝感慨升平,众星神齐声响应“果然是万万年四海升平”。

全剧在全场唱赞歌声中结束。这场景,似曾相识。

在北京,大清官员对马戛尔尼带来的新技术、新设备也没有显示出应有的兴趣。大人们都漠然视之,好像这些都十分寻常,没有什么稀奇。好像他们已知道如何使用,并不探究。可见当时中国上层群体是如何的愚钝,中国哪能进步。

寿典结束后,马戛尔尼在大阁老等人的陪同下,继续参观避暑山庄。马戛尔尼在避暑山庄完全按照大清皇帝祝寿的节奏进行活动,外交任务毫无进展。他不仅仅是为祝寿来的,他有自己的使命,他再也坐不住了。于是,马戛尔尼接二连三地发照会给大臣和珅,提出驻领、允许军官从事经商活动等要求,然而没有正面答复,不得要领,一筹莫展。

为了进一步引起大清统治者们的关注。他曾在北京组织炮兵炮火演习。马戛尔尼回忆与和珅会面说:“在热河的一次谈话中,我向他列举了欧洲学者的几个最新发明,特别提到热气球,我特意带了一个这种气球和一个当场能做示范表演的人来。”[1]但被和珅阻止了。热气球无法升空,实验不能进行。因为和珅不感兴趣,他安逸的生活使他思想已经麻木至极。

在北京的大清官员对马戛尔尼带来的新技术、新设备也没有显示出应有的兴趣。没有一个人关注水压、光学原理、透视法、电气等。尽管他们好几个人曾看到排气机、电动机器、望远镜、幻灯。总之,可以说前来参观球仪、太阳系仪、气压计和圆明园安装的吊烛灯架的大人们,都漠然视之,好像这些都十分寻常,没有什么稀奇。好像他们已知道如何使用,并不探究。可见当时中国上层群体是如何的愚钝,中国哪能进步。

一再碰壁的马戛尔尼,于9月26日返回北京。天气慢慢地冷了。大臣和珅催促使团做归程准备。逐客令的下达,使马戛尔尼常住北京的打算落空。他借机向和珅阐述英王与内务大臣的嘱托,把互派使节等要求和盘托出。和珅不紧不慢地岔过了话头,说:“皇帝有诏书答复英王,还将派大学士松筠陪同一起南下”。诏书在哪里?马戛尔尼不得而知。

10月3日,马戛尔尼获悉诏书的大概内容,他决定放手一搏。4日,马戛尔尼书写一件照会交给和珅,提出六项要求:

1.英国商人可以在舟山或宁波、天津经商;

2.英国商人有权在北京设立一所货栈,以便出售商品;

3.英国商人可以在舟山附近拥有一个小岛或小块空地,以保存他们未能卖掉的商品;

4.英国人希望在广州附近拥有一块同样性质、用于同一目的的地方;

5.对航行在广州和澳门之间或在珠江上航行的英国商人不必征收任何关税或捐税——至少不要比1782年前征收的税更高;

6.对英国商品或船只不征收任何关税或捐税。

乾隆与和珅根本不接招,一个是海外扩张,要求开拓海外市场的英国;一个是闭门锁国,拒绝一切外来的中国,根本对不上话茬,马戛尔尼一头雾水。

7日,是马戛尔尼使团离开北京的日子。乾隆皇帝下诏要求沿途官员礼遇、照顾使团。在抵达通州时,马戛尔尼收到乾隆皇帝写给乔治三世的复信。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以下几个特点:

1.如果外国人来华居住,就必须改易服饰,遵用天朝服色,永远不准复回本国。这是天朝的法度,不能更改。

2.在管理商务上中国有一套完备的管理体系。设广州一地经商,凡“该国等贸易之事,无不照料周备”。

3.向中国学习,“效法中国,即学会亦属无用”。

4.中国“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对英国进贡的东西看不上眼,收下是收下了,“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从根本上忽视了贡品所体现出工业革命后所产生的先进、科学仪器的意义和内涵。

5.诏书,附有还礼品清单一件,赏赐各物详列其中,以表达“悉朕眷怀”。把英国这次外交活动,及所带来的世界巨变信息,只作一般朝贡来处理。一方面乾隆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另一方面错失唯一与世界接轨的大好机遇。与西方失之交臂,遗恨千古。

英国马戛尔尼大型使团访华,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希望通过和平的商谈来开拓商业发展之旅。他的外交任务没有实现,铩羽而归,无功西返。一路上环境恶劣、痢疾肆虐,有102人死于疾病,加上在华病逝者,代价极大。

马戛尔尼在给政府的报告中说:“我考察中发现庞大的上层建筑根基空虚,……事实上帝国已发展到不堪重负,失去平衡,不管它多么强大有力,单靠一只手已不易掌控局势。尽管当今皇帝以他的精力和智慧可以长时期内维持国家机器平稳运行,但如果在我本人去世之前它已经崩溃瓦解,那么我将不感到意外。”[2]马戛尔尼论断在欧洲的传播、发酵,从而改变了由《马可·波罗游记》所塑造的东方神话,一座屹立了近5个世纪的东方大厦轰然倒塌。

在访问过程中,马戛尔尼从乔仁杰处得到了人口、赋税情报;从王文雄处得到军事情报。综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他提出“我们会教导百姓目前尚不认识但很愿学习的东西。在需要面前一切预防手段都难以阻挡,如他们需要我们的东西,他们就一定要得到,而如每一天他们都需要更多,那么他们就会不顾任何禁令。他们不能缺少的棉、鸦片、厚黑呢,这类货物,我相信不久我们将垄断他们的供应”的观点,对后来中西方历史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3]

直接利益使他们要求清政府改变闭关锁国政策的呼声日益高涨。官方外交渠道不畅通,就出现悄悄潜入、私自入境和走私鸦片的现象并且日渐猖獗。

猖狂的鸦片走私,终于引发了战争,就是被叫做鸦片战争的那场战争。

打上门来的教训,尚不思进取,这说明大清统治者思想禁锢、愚钝无知。

利益的驱使使英国商人要求清政府改变闭关锁国政策的呼声日益高涨。官方外交渠道不畅通,就出现悄悄潜入、私自入境和走私鸦片的现象并且日渐猖獗。

猖狂的鸦片走私,终于引发了战争,就是被叫做鸦片战争的那场战争。

在正常对外贸易中中国的瓷器、丝绸、香料等产品充足,是挣银子的。英国的产品则不足,为了扭转被动的贸易局面,英国人就靠大量从其印度殖民地种植鸦片,装运来华抵销贸易亏空。致使鸦片泛滥成灾,中国的白银大量流失,出现银荒局面。鸦片走私不仅对中国民众的身体素质严重损害,还影响到满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道光皇帝更担心,英国等西方国家利用“鸦片”敲开中国封闭的大门,直接影响大清王朝的统治地位。于是,朝廷研究要求各省大员,提出应对方案,被迫掀起了一场禁烟运动。在这个过程中林则徐虎门销烟,震惊世界,名扬海内外。

林则徐(1785—1850),字少穆,福建省侯官人。嘉庆进士、翰林院编修。

11月,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并节制广东水师,查办海口。到达广州后,他会同邓廷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第二年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演了震惊世界的虎门销烟。

7月,九龙尖沙咀村发生“林维喜案”。英国水兵在村内醉酒闹事,打死村民林维喜。林则徐要求义律交出凶手,而义律却从轻判了事。9月5日,义律公开与林则徐具结贸易政策相对抗,统领一支由5艘战船组成的舰队,进抵九龙海湾。

10月1日,英国内阁以商务受阻,危及大英子民生命安全为理由,做出“派遣舰队去中国海”的决定。战争初期,中方只视英军为蛮夷,认为不具有威胁。

1840年6月,英军统帅兼全权代表义律领兵到达广州海面,根据英国外相巴麦尊的指示,封锁广州、厦门等处的海口。1841年1月,英军进攻虎门外大角、沙角炮台,截断中国的海外贸易。鸦片战争全面开打。

7月,英军攻占浙江定海。

8月,英舰以惊人的速度攻城略地,抵达天津大沽口外,10月,琦善署理两广总督。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www.xing528.com)

1842年1月初,英军突然攻占虎门的大角、沙角炮台,清守军死伤700余人,11艘船只被摧毁。琦善被迫让步,与义律签订《穿鼻草约》,按条约第一款规定,将香港岛割予英国。5月,英军兵分两路,对广州再次发起进攻。奕山竖白旗求和,接受英方条件,签订《广州和约》,向英军支付了600万银圆的赎城费。

英军并不罢手。接着再次北上,攻陷鼓浪屿、厦门、定海、镇海,及乍浦等地。1842年6月,英军攻陷吴淞,军舰开入长江。7月攻陷镇江,直逼南京。8月,英军攻占南京,清政府向英国投降,鸦片战争结束。

一场“船坚炮利”对土炮长矛的战争,没有使大清最高统治者猛醒,他们仍然继续着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生活,对大祸临头浑然不知。

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五口通商,但是五口通商的本质是什么?大清朝廷不管这些,依然做着他的春秋大梦。

慈禧

1858年4月,英、法、俄、美四国公使率舰陆续来到大沽口外,分别照会清政府,要求六日内指派全权大臣谈判。俄、美的照会还表示:愿意充当“调停人”。

咸丰皇帝一面命令清军在天津、大沽设防;一面派直隶总督谭廷襄为钦差大臣,前往大沽交涉,寄希望于俄、美公使“调停”。5月20日,英、法联军炮轰大沽炮台,驻军奋起还击,与敌鏖战。然而总督却毫无斗志,弃守逃亡,加以炮台设施陈陋,孤立无援,大沽口失陷。英、法联军溯河而上,不到一个星期就直抵市内东浮桥,盘踞在三岔口行宫附近,耀武扬威,不可一世。

英、法联军入津,清廷惊骇。6月,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以及耆英,赴天津出面议和。

天津海光寺大殿,在为期半个多月的谈判中,分别与美、俄、英、法订立了《天津条约》。

《天津条约》里有什么?第一条就是外国公使常驻北京,这是咸丰皇帝非常不愿意的一件事;第二条是开辟了几个通商口岸,第三条是允许内地传教;然后就是赔钱呀什么的。让我们现在人很不理解的就是,咸丰皇帝最腻歪的就是这个第一条,外国人常驻北京,他不乐意,不乐意就想推翻协议,对方又不答应,怎么办呢,就制造麻烦,于是就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大沽口战役。

1859年6月,守军与英法联军因为换约问题意见不合而开战,清军取得唯一一次的胜利。这次胜利值得歌颂吗,当然值得,就是说我们不是不可以取胜。但是,取胜了,也可能招致更大规模的失败。因为指挥者僧格林沁亲王,本来就踌躇满志,这回胜利更加如日中天,于是一个危险的情况发生了,就是听不进别人意见了,包括郭嵩焘、陈鸿翊,都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但是亲王就是听不进去,于是,当1860年8月,英法联军果然从北塘登陆,导致大沽口腹背受敌而失守。

英法联军声称各自带1000名士兵进京换约,这样就已经把咸丰皇帝给吓死了,大惊,一会儿说要“御驾亲征”;一会儿又准备逃跑;虽有人劝阻,但这个皇上还是带着嫔妃戏班等亲随逃亡承德热河行宫避难。

接着,僧格林沁感到天津“万难守御”,弃守而退往通州。在张家湾截获巴夏礼等39名外交人员,押解、锁禁于刑部北监。英国公使威妥玛要求释放巴夏礼等人,否则进攻北京。僧格林沁军在通州与英法联军大战而败,接着在八里桥又败。而后就是著名的“火烧圆明园”。

因换约演变为一场战争: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圆明园付之一炬,文化损失无算;津京地区迭遭蹂躏,民众苦不堪言,代价惨重。列强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被迫同意11口通商,允许外国设领、传教、建立租界。

闭关自守的政策彻底失败。

一次挨打还不行,没有打醒,依然昏昏睡去,还要来一个巴掌重扇,这回醒了吗?我们拭目以待吧。

列强用枪炮倒逼大清统治者进行反思,在切肤之痛面前清朝最高统治者——咸丰皇帝,被迫无奈地批准了洋务运动的尝试。他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决定自强之术,在于练兵;购买军舰,组建近代海军。

慈禧画像

1861年8月22日,咸丰皇帝在热河去世。遗诏三条,由肃顺等赞襄政务大臣(又称顾命八大臣),辅弼皇太子载淳为帝,总摄朝政,以“祺祥”为年号,小皇帝年仅6岁,他的生母就是大名鼎鼎的慈禧,当时只有26岁。

然后就是慈禧作为小皇帝的母亲与顾命八大臣之间争夺摄政的权力之战了。我简短解说,慈禧联合小叔子恭亲王奕,密谋了一场政变。

11月8日,当皇帝梓宫抵进昌平境时,突遭包围。当众宣布在承德预先由醇郡王奕拟就之谕旨,载垣等八名顾命大臣的罪状,下令将肃顺斩首;让载垣、端华自尽;另外五大臣则被革职或充军,史称“祺祥政变”。时在夏历辛酉年,也叫“辛酉政变”。11日,载淳即位于太和大殿,定明年(1862)为同治元年。即位后,尊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亦称“慈安皇太后”;尊称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亦称“慈禧皇太后”。18日,礼亲王世铎等会议奏准《垂帘章程》。12月2日,载淳与两宫太后在养心殿开始“垂帘听政”,王爵以下大学士、六部九卿殿外行跪拜礼。同治年号,意即“两宫同治”,从此开始了慈禧太后长达48年的统治。

1861年1月13日,奕在《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三日恭亲王奕等奏》中第一次提出“自强新政”。

提出:一、京师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二、南北口岸分设大臣管理。南五口通商,设钦差大臣一员;北设三口通商大臣。三、新添各口关税,饬各省就近管理。四、饬各省办理涉外,将军、督抚相互知照。五、上海、广州通晓外国文字者,各派两人进京差委,以备咨询。六、各海口内外商情并创办的新闻纸,饬按月报总理处,庶于中外情形,了如指掌。京城以奕为代表所提出的六条建议,很快被咸丰批准了。

回顾近代中国历史,马戛尔尼魔咒经过50年,在西方“船坚炮利”的轰击下实现了。1793年马戛尔尼访华提出设领开放通商口岸,还是比较绅士的。鸦片战争发生在南方,清政府文过饰非。接着太平天国揭竿而起,直接威胁统治,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陷京城,统治者亲历了血与火的教训,实实在在地感到疼痛。从马戛尔尼访华,到圆明园被焚,前后近70年的工夫,可见大清统治者的愚钝,是战争迫使它迈出历史的第一步,这是用整整一个甲子和无数生命,才换来的艰难一步,可见来之不易。“自强新政”说到底,就是在维护大清统治的前提下,追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运动。

“自强新政”,是一场自下而上的运动,最早由在地方上的封疆大吏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倡导发起。在对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曾国藩、李鸿章亲身体会到西方武器的先进,以及维护统治的重要作用。从借助外国人来打仗,到自己制造先进武器,用西方武器武装军队,思想上出现了明显的飞跃。他们在太平天国作战的实践中,率先开启了洋务运动的新时代。

1.地方上出现的最早洋务兵工厂——安庆内军械所。

1860年底,曾国藩上奏朝廷说:“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4]并于1861年秋冬之交创设于由曾国藩湘军控制的安徽安庆。这是清末最早官办的新式兵工厂,也是中国依靠自己力量建立的第一个近代军事工业企业,表明“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落地生根结果。

安庆军械所最初规模较小,以手工仿制开花炮、弹药及轮船,为湘军提供部分武器装备。军械所内不雇佣洋人工匠,一律使用华人,集合了一批当时中国著名科学技术专家,例如:华蘅芳、徐寿、龚芸棠、徐建寅、张斯桂、李善兰、吴嘉廉等人,有工人上百名。

1862年科学家华蘅芳曾在此主持制造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第二年初,开始生产各种劈山炮和开花炮弹。1864年湘军攻陷南京后,迁往南京,改建为金陵内军械所。1865年在金陵内军械所由徐寿、华蘅芳设计建造的我国第一艘蒸汽机轮“黄鹄”号蒸汽轮船。[5]它标志着中国进入制造机器的历史阶段。

2.中央成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或译署,是清政府办洋务及外交事务特设的中央机构。

1861年1月20日,由咸丰皇帝批准。第二年3月正式成立。地点在北京东堂子胡同49号,原为大学士赛尚阿的官邸。衙门分东、西两部分,西部为各部院大臣与各国使节进行外交活动的场所。内设总理大臣三员至十几员不等,由亲王一人总领,其余称大臣、大臣上行走、大臣学习上行走等;另设总办章京、帮办章京、章京若干人,协助工作。成立初,派恭亲王爱新觉罗·奕䜣、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充任总理大臣。衙门直属机构有英国、法国、俄国、美国、海防五股,另有司务厅、清档房、电报处等机构,下属机构有同文馆、海关总税务司署,还管辖南、北洋通商大臣,选派出国公使等,还有自己的银库。

总理衙门主持外交与通商事务,后来扩展到管理办工厂、办学校、派留学生、修铁路等,后成为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北洋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与总理衙门在业务关系上是平行的,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与总理衙门咨商,由总理衙门备顾问和代奏朝廷。

3.创办京师同文馆。1862年,恭亲王奕䜣、曾国藩、李鸿章等奏《遵议设立同文馆折》说:“臣等伏思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欺蒙。”[6]获准后,在位于总理衙门的东半部设立同文馆,这是中国最早的外语教学机构,附属于总理衙门。内设管理大臣、专管大臣、提调、帮提调,及总教习、副教习等职。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任监察官,实际操纵馆务。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总教习﹐长达25年之久。

馆内外籍教习有:英文,包尔腾、傅兰雅、欧礼斐、马士、吉德等人;法文,司默灵、德达那、帛黎等人;俄文,柏林、伟贝等人;德文,吴乐福、威礼士等人。汉文教习有:徐澍琳、杨亦铭、丁汝梅、张旭升、李善兰等人。最初只设英文、法文、俄文三班,后陆续增加德文、日文,及天文、算学等班,学期初定三年毕业。

招生对象:开始限于14岁以下八旗子弟,1862年入学仅10人,以后扩大招收年龄较大的八旗子弟和汉族学生,以及30岁以下的秀才、举人、进士和科举正途出身的五品以下满汉京外各官,学生逐年增多。成绩优秀者,留馆充任教习;学成者“或随带出洋,或升迁外省,及调赴沿海各处差委”。[7]有多人进入驻英、法、德、俄、日、美、秘鲁钦差公署任职;一些留馆任教或出任地方官员;出任各部笔帖、纂修官、翻译官、武备学堂教习、军营教习等;在督察院、兵部、户部、刑部、国史馆、官报局、电报局等诸多部门出现同文馆毕业生,专业人才奇缺的现状得以缓解,对西方的了解与认识不断改善,有些人在与西方人交涉中为捍卫国家主权做出贡献。1900年庚子之役停办,后并入京师大学堂。

4.设立福州船政局。浙江巡抚、闽浙总督左宗棠认为:兵船“借不如雇,雇不如买,买不如自造”。于1866年6月25日,奏请购买机器,募雇洋匠,在福州设厂,试造轮船。并在福州闽江马尾山下,设立福州船政局,亦称“马尾船政局”。机器和材料由法国购来。初期聘法人日意格、德克碑为正副监督,总揽船政事务,并雇佣几十名法国技师和工头。主要由铁厂、船厂和学堂三部分组成。雇佣工人2000人左右,专门修造轮船。

自恭亲王奕䜣在中央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后,洋务运动蓬勃兴起。他们从训练军队入手、创立军工企业;建立同文馆,挖掘、培养人才;派遣留学生、派遣驻外钦差大臣及公使;成立书局,翻译西方政治、经济、军事及科技书籍;进而引起造船、能源、通讯、交通、教育等多个行业的连锁反应,一股跌宕起伏的洋务浪潮在中国出现。

1863年,上海同文馆开张,李鸿章亲撰对联一副,悬挂大厅内,云:“声教遍中西,六寓同文宣雅化;诵弦宜春夏,四方专对裕通才”,书“格致堂”匾悬于大厅正上方。创建格致书院是李鸿章多年的一个梦想。

哥们儿花钱替朋友赎罪,才有了上海江南制造局。成为东亚最先进、最齐全的规模最大的洋务军工企业。

1862年李鸿章率淮军及水师抵上海在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有鉴于洋枪队屯于城中,总计达1200人,颇有实力,便“体察洋人之性,设法笼络”。他认为:“惟外国兵将为我出力,”[8]“借师助剿”思想萌生。他曾两次会晤英军提督何伯,讨教募兵练兵之法。并派官军会同英法兵克复青浦县城,使“借师助剿”公开化。李鸿章亲见在战斗中英法兵施放炸弹、以大炮轰塌城墙等,威力巨大。遂明确提出:淮军以使用先进武器作为练兵的目标。李鸿章在上海,聘请英法教习,训练薛焕旧部,及本地练勇,达1600人,羽翼日渐丰满。李鸿章不惜重金大量购买军火,以新式武器装备部队,使战斗力大为提高。并一举攻克重镇苏州,上海的统治日趋巩固。李鸿章开始招贤纳士,网罗人才。将冯桂芬、丁日昌等一批著名人物揽于麾下。

冯桂芬(1809—1874)向李鸿章建议:在广东、上海设翻译公所,选15岁聪颖儿童学习各国语言、培养外交人才。

1863年初,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暂署办理通商事务钦差大臣。3月,李鸿章上《请设外国语言文学馆折》提出创立上海同文馆,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17天后,奏折获得批准。于是冯桂芬拟定《试办章程十二条》。

接着“外国语言文学同文馆”在上海设立,简称上海同文馆,地址选在城内旧学宫后(学院路四牌楼相近)、敬业书院西,楼阁房廊,制极宽敞。同文馆初仅设“英文”一馆,后加设“法文馆”、“算学馆”。生源采取保送与考试相结合,学生年龄在15—20岁,住馆就读。外籍教员有伟烈亚力、傅兰雅、玛高温;华籍教员有徐寿、黄胜、华蘅芳等人,这是京城以外第一所近代培养翻译和承办洋务人员的新式学校。

新馆落成,李鸿章亲撰对联一副,悬挂大厅内,云:“声教遍中西,六寓同文宣雅化;诵弦宜春夏,四方专对裕通才”,书“格致堂”匾悬于大厅正上方。创建格致书院是李鸿章多年的一个梦想。冯桂芬撰联为“九邱能读是良史;一物不知非通儒”。[9]1867年上海同文馆,改名“上海广方言馆”。学员优秀者,或送京师同文馆,或为留美幼童继续深造。后来,在城南新建馆舍楼平房74间,楼上24间为翻译馆,平房及楼下为广方言馆。1869年两江总督马新贻将馆迁入江南制造局内。历年培养的佼佼者有陆征祥、唐在礼、胡维德、刘玉麟、刘人镜、吴宗濂等,他们活跃在晚清的外交舞台上。

李鸿章创办军火工业,最初是从购买洋枪洋炮和子弹起步的。但是费用昂贵,长期如此则难以担负。随军英国教习马格里向李鸿章建议:“欧洲各国都开办大工厂制造军火,中国若为本身利益着想,也应当建立这样的制造厂”。[10]

李鸿章从一般的学习西方科学军事技术装备淮军,上升到提高国家军事实力以维护国家安全的层面,开始筹划创办属于中国的大型军工企业,并属意丁日昌负责。

丁日昌(1823—1882),字禹(雨)生,广东丰顺县人。父亲丁贤拔在当地开设药店和盐铺,家庭殷实。13岁父亲去世,家道中落。1854年,丁日昌办团练,在抵御太平军进攻潮州时立有功绩,被地方官员举荐。1857年(咸丰七年)升任琼州府儒学训导。一度担任过江西万安知县,后在与太平军作战时失守庐陵城池被免职。

1861年8月,丁日昌投效曾国藩湘军行辕,入曾国藩湘军大营幕府。幕府期间,他与李鸿章交往甚密,结为挚友。他钦佩李鸿章的大略与豪爽;李鸿章欣赏丁日昌办事不苟与深究不辍。后李鸿章淮军驻扎上海,请英人马格布办理西洋炮局,便把丁日昌揽于麾下,主持设立两个洋炮局。丁到上海先在李鸿章幕府中办事“参划,出授指挥”,并“监制炮局”。后来,出任署理苏淞太道,负责江南机械局筹办。丁也不负厚望,“随同匠作,劳身苦思,究其精微,”成为洋务军火企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也就是说,李鸿章、丁日昌共同创办了江南制造局。

李鸿章与俾斯麦。在俾斯麦家的阳台上

江南制造局是怎么开办的呢?要说起来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海关有个通事叫唐国华,因为涉嫌违法犯罪被逮起来了。总税务赫德为其求情,董事郭德炎与同案革职的张灿、秦吉等人,集资四万两,买下了西洋人在虹口创办的一家铁厂——美国旗记铁厂,用以赎罪。

旗记铁厂是美国人科尔创办的,科尔的这个军工厂为清军制造大炮等军器,这样呢就被其他外国人所排斥,于是科尔就想把这个工厂给卖了。清政府原有意收购,但科尔开价十万两以上,开价太高没有成交。张灿等人集资买下后,试造十二磅铜制开花炮四尊,并在凤凰山军营试放成功。该厂可修造大小铁船,制造开花炮、洋枪等,是上海洋泾浜地区的外国最大铁厂。

李鸿章自然高兴。1863年9月,他上奏朝廷说:至于唐国华一案,“既情有可原,报效军需赎罪,亦有成案可比照。”李鸿章并向总理衙门咨文,成立江南制造局,推荐苏淞太道丁日昌为第一任总办。这样,中国的一个著名军工企业就这么诞生了。

丁日昌亲自主持拟定江南制造局《开办章程》,内容有:一、核定全局用度,每月为1万多两;二、计留技艺精到的洋匠8人,物色华匠,督令操习,艺高者享受洋匠一体待遇;三、盘点设备,补充不足;四、发挥原厂长技试造小轮船一二;五、仿造机器设备,供给天津;六、外购添补新设备,积久发展而有成就;七、迁厂以减少房租费用,加强工匠管理等,[11]经费由上海海关之厘金拨付。这既是一份章程,也是企业的一份中长期规划。获得批准。

随后,李鸿章将由丁日昌、韩殿甲所部原在苏州炮局的一部分,曾国藩委托容闳在美国纽约向朴得南公司购买的100余台机器,全部并入江南制造局。

由于旗记铁厂原在美国租界内,地租昂贵,于是迁往城西北约四英里的高昌庙,购地70余亩,施工新建厂房。1867年迁新址后,相继建成汽炉厂、机器厂、熟铁厂、洋枪楼、木工厂、铸铜铁厂、火箭厂、库房、栈房、煤房、文案房、工务厅暨中外工匠居住之室等。有船坞,储存木料瓦棚,及学馆以利翻译。还不断扩充,先后建有十几个分厂,聘请外国技师,雇用工兵2800人,能够制造枪炮、弹药、轮船、机器。据统计:1867年至1873年,生产前膛枪1487支、前膛马枪4900支、林明敦式后膛步枪3442支、后膛马枪717支,此外还有抬枪、火箭、喷筒、每日出药千磅,出林明敦子弹5000颗等。生产旧式劈山炮和生铜炮,后来试造出熟铁前膛大炮。在造船方面,亦造出木兵船、铁壳小轮船和夹板商船和小铁甲兵船。在造机器方面,可自制车床、刨床、钻床、开齿轮机、卷铁板机、挖掘机等127具。比如:为天津机械局所铸铜铁大炉和起重机、滚光弹子机器、铸炮砂模等。[12]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第一座洋式炼钢炉建立在江南制造局,1891年炼出中国第一炉钢。[13]

江南制造局内还设有翻译馆。1867年成立翻译局。聘请傅兰雅、伟烈亚力、林乐知等洋人从事翻译。局员有徐寿、华蘅芳、王德均、徐建寅等协同。翻译书有《汽机发轫》《汽机问答》《运规约指》《泰西采煤图说》等多种。后来,将上海方言馆并入机械制造总局,挑选学生数十人入学,中西并课,教授汉文、英文、法文、算学、舆地等课程。经曾国藩同意,容闳还在局内建立了一所培养技术人才的工兵学校。同时,还接纳20名京营兵入厂,参加学习培训。另外,翻译局翻译出版算学、化学、汽机、火药、炮法、行船、海防、练兵、采煤、开矿等西书24种,其中有《海防新论》《微积溯源》《汽机发轫》《化学鉴原》《化学分原》《代数学》《金石识别》等,《海防新论》一书对李鸿章等海防思想的影响颇深。

江南制造局,又称上海机器局,与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有了很大的不同,它引进成套设备,聘请外国技术人员,产品门类超出军火,发展为“制器之器”,也就是中国机械的制造基地。该基地由曾国藩规划,李鸿章实际负责,后来南北洋大臣共同管理,成为东亚最先进最齐全的规模最大的洋务军工企业。

李鸿章在上海如鱼得水,一方面延揽郭嵩焘等人,组建统治班底,着眼“捐厘助饷”,从物资、资金上支援金陵、安庆湘军大营的西线战争;另一方面聘请外国军官作为教习,购置32磅、68磅大炸炮以及洋枪,扩充军力,在短短的不到半年的工夫,淮军迅速发展为约有六万人马的强大军事集团,在与太平天国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创设“炸弹三局”自己生产军火,创设外国语言文字馆,造就洋务人才;1865年精心筹划创立江南制造局,并在其中设翻译馆、兵工学校,奏响了洋务运动响亮的前奏。

郭嵩焘

【注释】

[1]《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法国佩雷菲特著,王国卿、毛风支、王炘、夏春雨、钮静籁、薛建成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北京第六版,366页。

[2]《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商务印书馆,2013年12月版,27页。

[3]《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商务印书馆,2013年12月版,74页。

[4]曾国藩《复陈洋人助剿及采米运津折》《曾文正公全集》(2),世界书局出版,370页。

[5]《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册上册,250页。

[6]高士良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版,37页。

[7]高士良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版,73页。

[8]《李鸿章全集》(1),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7月版,(本书皆同此),《奏稿·卷一》,47页。

[9]高士良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校邠庐抗议》卷下,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版,215页。

[10]欧阳跃峰著《李鸿章幕府》,岳麓书院,2001年9月版,394页。

[11]中国史学会主编,《江南制造局记》,上海人民出版社,76至77页。

[12]中国史学会主编,《江南制造局记》,上海人民出版社,73至175页。

[13]夏东元著《洋务运动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6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