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12月宜山:竺可桢国立浙江大学年谱及校刊动态

12月宜山:竺可桢国立浙江大学年谱及校刊动态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2月12日[南宁] 经南宁、河内往昆明、重庆、贵阳等地,次年1月15日回宜山。《校刊》复刊第2期12月14日[南宁] 《申报》报道,浙江大学正筹备由桂迁滇。《校刊》第4期12月17日[河内] 梁庆椿为纪念父亲遇难,捐赠“梁述明纪念抗战论文奖金”。参《校刊》复刊第4期12月22日[昆明] 出席中央研究院会议,并参观西南联大。《校刊》复刊第8期12月26日[昆明] 校刊报道大批图书仪器及重要文件、药品等运抵宜山。

12月宜山:竺可桢国立浙江大学年谱及校刊动态

12月1日 导师第一次至标营与学生聚餐,也是学生自治会自办膳食第一日。《西迁纪实》“大事记”附录第16页

12月5日 为《国立浙江大学校刊》作《复刊弁言》,刊于复刊第1期。《校刊》复刊第1期

同日 学生自治会组织的两所宜山平民夜校妇女班甲、乙二班在永庆镇开课;7日,丙、丁二班在威远镇开办。生员报名超过200人。《校刊》复刊第2期

12月6日 据注册课报告,实到二、三、四年级学生409人,新生81人。

12月8日 校务会议讨论马一浮所制之校歌问题,拟请人制就歌谱后一并通过。修改章则中校务会议代表,除系主任为当然代表外,其余应由全体教授选举产生。

同日 《国立浙江大学校刊》复刊。

同日 泰和图仪运樟树镇装浙赣车,今日西开赴宜。《西迁纪实》附录第16页

12月10日 下午召集行政会议,到李乔年、卢亦秋、郑晓沧、梅迪生、孟宪承等。晚导师聚餐,到三十七八人,膳后召集第三次导师会议,讨论训育委员会与导师会议间之联络问题。

12月12日[南宁] 经南宁、河内昆明、重庆、贵阳等地,次年1月15日回宜山。

同日 校中纪念周请文理学院副院长梅光迪讲《出席第二次参政会经过》。《校刊》复刊第2期

12月14日[南宁] 《申报》报道,浙江大学正筹备由桂迁滇。《申报》(汪伪)1943年6月23日第2版

12月16日[河内] 第一批图仪抵宜。《西迁纪实》附录第17页 截止是日,学生自治会募集捐款合计国币1022元,其中700元将送宜山县抗敌后援会转送前方,其余留以慰劳以后来宜山之伤兵。《校刊》第4期

12月17日[河内] 梁庆椿为纪念父亲遇难,捐赠“梁述明纪念抗战论文奖金”。《西迁纪实》“大事记”附录第17页

12月19日[昆明] 联合李寿恒、郑宗海、胡刚复、卢守耕、陈鸿逵、梅光迪、冯言安、顾青虹、章诚忘、杨耀德[36]、陈训慈、郭斌和诸同仁,发起将送梁述明先生赙仪移充并入“梁述明纪念抗战论文奖金”启事。《校刊》复刊第3期

同日 学生自治会组织的宜山平民夜校之少年训练班正式授课,内容有战时常识、歌咏、话剧美术、演讲等。报名者逾300,录取146人。《校刊》复刊第2期

同日 校中第四次总理纪念周请王庸讲《学术研究与学者态度》。参《校刊》复刊第4期

12月22日[昆明] 出席中央研究院会议,并参观西南联大。《校刊》复刊第8期

12月26日[昆明] 校刊报道大批图书仪器及重要文件、药品等运抵宜山。《校刊》复刊第4期

12月28日[重庆] 至川东师范教育部,询及经费问题。

同日 白崇禧将军在校讲演,题为《兵战与学战》。《校刊》复刊第5期

12月29日[重庆] 身在河内的汪精卫发艳电响应日本首相近卫文麿[37]《中日两国调整关系之基本政策》的主和声明,并在香港公开发表。《翁文灏日记》上册第307页 蒋介石发表演词,痛斥汪精卫关于讲和条件之谈话。《王世杰日记》上册第169页

[1]滕熙,字和卿,时国立浙江大学总务处职员。

[2]吕炯(1902—1985),字蕴民、蔚光,江苏无锡人。气象学家、海洋气象与农业气象专家、教育家。毕业于东南大学地学系。时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研究员、代理所长,兼国立浙江大学气象学教授。

[3]萧纯锦(1893—1968),字叔䌹,江西永新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硕士。时任江西省政府委员兼省经济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省农业院院长。

[4]郭斌和(1900—1987),又作郭斌龢,字洽周,江苏江阴人。语文学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香港大学文学士,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硕士。1937年8月至1945年任教于国立浙江大学。时国立浙江大学文理学院中国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5]毛燕誉(1912—1968),浙江奉化(今属宁波)人。1931年入读国立浙江大学工学院化电机工程学系,后留学美国,为哈佛大学电信工程硕士。1938年8月到1939年10月任教于国立浙江大学。

[6]即北宋理学家张载(横渠先生)四句语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语录》),言简意宏,历为人称道。马一浮特于泰和首次会讲时拈出宣讲,尔后并托丰子恺请萧而化君谱曲,播之乐章,以利传诵。

[7]张道藩(1897—1968),字卫之,贵州盘县人。美术教育家。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美术部、法国国立最高美术专科学院。曾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时国民党社会部副部长。

[8]顾毓琇(1902—2002),字一樵,江苏无锡人。教育家、科学家、诗人、戏剧家、音乐家和佛学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机工程博士清华大学工学院创始人之一。1929年归国后曾任国立浙江大学电机工程系教授兼主任。时国立西南联大工学院院长,国民政府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9]周承澍(1902—1983),笔名全平,江苏宜兴人。苏州农业学校毕业,曾加入创造社和“左联”。时任教于国立浙江大学,为沙村垦殖场主任。(www.xing528.com)

[10]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号子恺,浙江桐乡人。漫画家,散文作家,美术、音乐教育家。1939年4月抵宜山,任国立浙江大学中国文学及艺术教育讲师、副教授。

[11]萧而化(1906—1985),江西萍乡人。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早年就读于立达学园、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研究院,毕业于日本国立上野东京音乐学校作曲科。

[12]陈泮藻(1897—1990),字梓屏,江西赣县(今赣州)人。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教育家。时教育部参事。

[13]陶百川(1901—2002),浙江绍兴人。上海法科大学法学系毕业,后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进修政治法律。抗战时,任香港《国民日报》社长及重庆《中央日报》总社社长。时教育部官员。

[14]花园口决堤,又称花园口事件、花园口惨案,是中国抗战史上与文夕大火(长沙大火)、重庆防空洞惨案并称的三大惨案之一。1938年5月19日,侵华日军攻陷徐州,并沿陇海线西犯,郑州危急,武汉震动。6月9日,为阻止日军西进,蒋介石采取“以水代兵”办法,下令扒开位于河南郑州市区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渡口—花园口,造成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形成大片黄泛区,史称花园口决堤。据河南省档案馆记载,花园口决堤给黄河下游豫(河南)、皖(安徽)和江苏等地的中国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死亡人数为89万人,390万人流离失所,受灾人口高达1200万人,淹没耕地1200余万亩。1938年10月,花园口决堤后4个月,武汉仍然失守。花园口决堤终究没有挽救武汉失陷的命运。而据台湾方面史料和事后调查,决堤前受害区因安排疏散,故决口后四个全部冲毁的村庄无一人伤亡,且如期迟滞了华北日军机械化兵团南下会师的时间表,大批部队、物资被陷在了淤泥之中;而89万这个数字,则是“黄泛区1938到1947年十年间因水灾旱灾、蝗灾和风灾直接、间接死亡和失踪的人数总和”。

[15]顾青虹(1894—1985),原名顾蓥,又名顾召荫,江苏无锡人。蚕学家,教育家。毕业于日本东京农业大学园艺系蚕业专业。1933年8月至1939年间受聘于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曾任蚕桑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16]束星北(1907—1983),江苏扬州人。理论物理学家,“中国雷达之父”。求学于之江大学、齐鲁大学,美国堪萨斯州拜克大学、加州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硕士)、剑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硕士)。1932年8月入职国立浙江大学,1935年7月离校,1936年8月重返浙大。时国立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

[17]王淦昌(1907—1998),江苏常熟人。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德国柏林大学核物理学博士。1936年8月受聘为国立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

[18]徐芝纶(1911—1999),江苏江都(今扬州)人。工程力学家,教育家。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哈佛大学理学硕士。1937年9月入职国立浙江大学。时国立浙江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副教授。

[19]钱钟韩(1911—2002),江苏无锡人。工程热物理和自动化专家。1933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电机科,后赴英国伦敦大学研究院深造。1937年8月入职国立浙江大学,时国立浙江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副教授。

[20]位于宜山城东门外,曾为清绿营兵营。1964年后曾作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2野战医院营地。

[21]李四光(1889—1971),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地质学家、教育家,中国地质力学创立者。毕业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英国伯明翰大学地质学硕士。时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22]孟宪承(1894—1967),字伯洪,江苏武进(今属常州)人。教育家,教育理论家。早年毕业于南洋公学和圣约翰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教育学硕士,后又赴英国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深造。1929—1933年、1938—1941年和1945年后在浙江大学任教。时国立浙江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23]吴俊升(1901—2000),字士选,江苏如皋人。法国巴黎大学教育博士。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

[24]叶良辅(1894—1949),字左之,浙江杭县(今杭州)人。地质学家、岩石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理学硕士。1938年4月被聘为国立浙江大学史地学系教授。

[25]张孟闻(1903—1993),浙江鄞县(今属宁波)人。动物学家,教育家。中国生物科学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博士。1937年7月入职国立浙江大学。时国立浙江大学文理学院生物学系教授。

[26]黄旭初(1892—1975),广西梧州人。陆军上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曾任广西省主席19年。

[27]苏毓棻,字叔岳,浙江瑞安人。东南大学文学学士。1931年8月入职国立浙江大学。时国立浙江大学史地学系历史学讲师。

[28]该墓地已于2008年3月在江西泰和县城西松毛岭被发现。墓地背倚玉华山,面朝319国道(原泰和至三都大马路),东西分别为峡垄村和玉溪村。墓地由一大一小两座坟墓组成;墓中棺木为柏木,外侧漆有生漆;随葬一支黑色钢笔,笔尖完整无损,上面阴刻有“WATERMAN”字样,与《竺可桢日记》里的描述完全吻合。

[29]孙伏园(1894—1966),原名福源,字养泉、松年等,浙江绍兴人。散文作家、副刊编辑,有“副刊大王”之称。

[30]鹿地亘(1903—1982),日本进步作家,本名濑口贡,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1935年鹿地亘夫妇流亡到中国,从事反对日本侵华活动。1938年3月,鹿地亘和夫人池田幸子被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聘为政治部设计委员会委员,担任对日情报和敌情研究顾问

[31]今宜州文庙公园浙大西迁纪念广场。

[32]其地今为宜州幼儿园

[33]蒋百里(1882—1938),名方震,浙江海宁人。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留学德国。曾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时代理陆军大学校长。

[34]雷沛鸿(1888—1967),字宾南,广西南宁人。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曾四任广西省教育厅长,创办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研究院和西江学院。时广西教育厅厅长。被聘为国立浙江大学主任导师。

[35]1938年11月13日凌晨发生在长沙。因日寇进犯,国民党当局采用焦土政策,制定了焚烧长沙的计划。但在计划正式实施之前,一系列偶然因素却让这场火灾变得完全不受控制,最终导致长沙3000多人丧生,全城90%以上房屋被烧毁,经济损失约10亿元。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2000余年城址不变的古城,文夕大火毁灭了长沙城自春秋战国以来的楚国历史文物积累,地面文物毁灭到几近于零,在历史研究上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因12日所发电报代码是“文”,大火又发生在夜里(夕),故称。

[36]杨耀德(1897—1986),江苏松江(今属上海)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电机工程硕士,回国后曾在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任教。1927年9月入职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时国立浙江大学工学院电机工程系教授。

[37]近卫文麿(このえ ふみまろ Konoe Fumimaro,1891—1945),日本第34(1937—1939年)、38(1940—1941年)、39(1941年)任首相,侵华祸首之一。1945年日本投降后畏罪服毒自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