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安继民学术文集:对非人本误读的批评

安继民学术文集:对非人本误读的批评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观唯心主义者总是将主体等同于主观,并借此进一步否定世界的客观存在性。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基本上不存在主客体、主客观的关系问题。黑格尔的主体是绝对理念,人有主体性只是由于绝对理念作为主观性在主体中的现实存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唯物论命题,不只是对主观唯心主义的否定,同时也是对客观唯心主义、宗教神学和上帝创世说的否定。因此,受时空限制的实践活动具有绝对的动态性。

安继民学术文集:对非人本误读的批评

主⁃客结构作为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哲学概括,是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逐步提出来的。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家强调人性,否定神性,极力宣扬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以对抗中世纪经院神学——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然而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主客体和主客观及其关系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

主观唯心主义者总是将主体等同于主观,并借此进一步否定世界的客观存在性。旧唯物主义者则否认人脑思维的超时空抽象能力,把认识完全归之于感性,把人的心灵同其他物质等同起来,这在实质上是以主体淹没了主观,将人物化了。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基本上不存在主客体、主客观的关系问题。黑格尔的主体是绝对理念,人有主体性只是由于绝对理念作为主观性在主体中的现实存在。针对黑格尔的神秘思辨,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主观性是主体的规定”,“而主体又必须是经验的个人”[24]。主客观之间的对立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途径,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的力量,才是可能的”[25]。这样,马克思就破天荒第一次走出了哲学迷宫,征服了靠谜语嗜血的斯芬克司,为主客体和主客观找到了共同的实践中介,科学规定了主体和主观之间的关系,为我们论证主客体、主客观的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当前主客体、主客观及其关系问题的讨论中,有些同志不考察这两对范畴在哲学认识论中的地位、作用和它们各自担负的不同职能,却把它们和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基本问题即本体论问题简单混为一谈,这就给讨论带来了混乱。如“哲学基本问题即主体和客体、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客体’之为‘体’,本来就有本体之义”。很明显,把主体等同于精神,主观作为人的精神就成了主体绝对精神的属概念。由于主体和主观被暗换为种属概念,主客体、主客观的关系就成了“主体包含着主观,客体包含着客观”的“包含”关系,这是很难成立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主客体、主客观的关系“也就是主体、客体和精神物质的关系”,因为据说“客观的,就是物质的;主观的,就是精神的”[26]。这也是简单化误解。首先,个人主体之外的别人的精神现象对主体来说,是不依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的东西,这种具有客观性的东西并不是物质的;其次,主观作为人的精神并不是绝对精神,精神和人的精神作为种属概念是有区别的。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唯物论命题,不只是对主观唯心主义的否定,同时也是对客观唯心主义宗教神学和上帝创世说的否定。把主观等同于精神,就把辩证唯物论的概念外延缩小为仅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对立物,而不是所有唯心主义(包括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物了。“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27]每个人都不妨沿着自己面前的路往前走一走,看看它究竟会把你引到哪里。

【注释】

[1]这篇文章是本人在哲学领域的处女作,发表在《攀登》杂志1987年第3 期。为了明志,当时用了一个笔名曰鲁洋,鲁是鲁国之鲁,洋是西洋之洋,比较中西而思之而已。此文是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发表的唯一一篇论文。回想当时情怀,现在以中国哲学为阵地,参与东西方文明对话,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源于一直以来对中华民族近现代落后的耿耿于怀!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62 页。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212 页。

[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4 页。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05 页。

[6]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02 页。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445 页。

[8]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72 页。

[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9 页。

[10]《列宁全集》第38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17 页。

[1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14 页。

[1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80 页。(www.xing528.com)

[13]现代人北京人相比,北京人“脑容量小,平均只有1075 毫升,而现代人的脑容量平均为1400 毫升”,但北京人的“四肢就和现代人差别不大”。(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一册,第1—2页)

[1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80 页。

[15]列宁:《列宁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18 页。

[16]列宁:《列宁全集》第38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3 页。

[17]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95 页。

[18]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149 页。

[19]列宁:《列宁全集》第38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8 页。

[20]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认为,时间“自动均匀地流逝着”,而空间“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大框架。它们可以和物质的运动无关。爱因斯坦相对论扬弃了这种时空观,认为时空统一在物质运动的四维时空连续区内,时空与物质运动密不可分。因此,受时空限制的实践活动具有绝对的动态性。

[21]这是万有引力数学表达式,即万有引力F 与两物体的质量M1M2 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r2成反比,G 是引力常数。广义相对论认为牛顿万有引力是低速宏观领域的近似,但在这个领域中,它永远具有巨大的适用性和简洁性。因而万有引力公式本身是永恒不变的东西。

[2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14 页。

[2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05 页。

[2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72 页。

[2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80 页。

[26]以上两种观点应是指张尚仁和袁贵仁二先生在《光明日报》上短文的观点。编辑部在没有征求作者意见的情况下,发表时题目被改为《主体⁃客体与主观⁃客观之相互关系》,现在重新改正过来。引文的注释不知道编辑出于什么原因删掉了,只能凭记忆作此说明了!

[27]此诗句当时是从高尔泰与蒋孔阳先生的商榷文章中学来,现在知道它是清代张惠言《水调歌头》中的佳句,且展示《中庸》“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复数本体”(宋志明评冯友兰语)观念,特此注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