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西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

江西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发展赣剧的同时,江西省文化部门投入更大的力量用于发展覆盖面最广的江西采茶戏。以革新南昌采茶戏为宗旨的江西省采茶剧团成立后,南昌市及7个地区(市)和45个县陆续成立各自的采茶剧团。1968年底,根据上级指示,原江西省、南昌市采茶剧团合并成立南昌市采茶剧团。南昌采茶戏通过现代戏的演出,不仅丰富了上演剧目,在艺术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江西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

在发展赣剧的同时,江西省文化部门投入更大的力量用于发展覆盖面最广的江西采茶戏。新中国成立后分别以河流或地域定为赣东采茶戏、赣西采茶戏、赣中花鼓抚州采茶戏、吉安采茶戏、宁都采茶戏、瑞河采茶戏、袁河采茶戏、万载花灯戏、高安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九江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等。另外还有在潦河流域流行的民间小戏湖调,以及在江西一些傩乡流行的傩戏等。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江西采茶戏从乡村进入城市,建立了固定的演出场所,成立了专业的演出团体。由于有专业的编导、作曲、舞美设计参与艺术创作,使全省各流派的采茶戏在艺术上得到了很大发展和提高。除了上演传统剧目外,还创作演出了大批的反映现代生活的新剧目。从整体上来说,各派采茶剧种都发扬了自己的传统特色,同时,也注重吸收某些新的艺术表现手法。采茶剧由于各地方言不尽相同,唱腔亦有差异而冠以不同的名称,但均以幽默、诙谐、亲切、明快的特色而为群众所喜爱。它们最贴近群众、贴近基层,对于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求起了很大的作用。为提高戏曲音乐的伴奏水平,1962年,江西师范学院艺术系主任刘天浪深入到江西省采茶剧团,与该团音乐工作者共同谱写《祥林嫂》的伴奏音乐,刘天浪还编写了《戏曲音乐伴奏问题》书稿,在高安举办了以宜春地区戏曲音乐工作者为主的戏曲音乐座谈会。

南昌采茶戏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被命名为南昌地方戏,1950年5月,筹组了江西地方剧院,1953年改称南昌采茶戏。以革新南昌采茶戏为宗旨的江西省采茶剧团成立后,南昌市及7个地区(市)和45个县陆续成立各自的采茶剧团。这些剧团曾到北京、上海、东北、江浙等十余省、市演出,获得当地观众的好评。

江西省采茶剧团,1953年1月由江西地方剧院一批唱南昌地方戏的演员与江西省歌剧团部分新文艺工作者合并组建而成,乃是当时全省扶植的实验、示范性的戏曲剧团之一,由殷刚任第一任副团长,继调矢明任团长,后由邓筱兰任团长。在剧目生产上,除选排一批优秀古装戏,如《七姐下凡》《梁山伯祝英台》等维持日常演出外,着力在现代戏的排练和演出上下功夫,先后移植排演了现代戏《罗汉钱》《志愿军的未婚妻》《红霞》《刘胡兰》《党的女儿》《三代》《江姐》《祥林嫂》《槐树庄》和创作剧目《井冈山人》《五井之春》《桃江花红》等。移植排演中,该团在保留地方特色的前提下,对导、演、音乐、舞美等方面均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1952年,《选郎》参加中南区首届戏曲观摩会演,邓筱兰、朱莲芳、陈飞云获个人表演奖。同年,《选郎》参加全国戏曲观摩会演,邓筱兰获三等奖。1954年10月,该团以《志愿军的未婚妻》《妇女代表》《雨后》等剧参加江西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矢明、孙吉、兰池获导演奖,陈射香、陈飞云、喻财宝、邓筱兰获优秀表演奖。1956年以来,为中国共产党的八届六中、七中、八中全会和许多重要会议献演,多次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彭德怀徐特立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表扬,重新整理改编了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其中石凌鹤改编的《南瓜记》,1959年由江西省采茶剧团带到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演出,获得好评。1959年冬,随江西省人民慰问团赴福建前线,慰问人民解放军三军指战员。1960年,《秧麦》参加江西省第一届青年演员会演,朱亮成、陈明秀获优秀表演奖,张红宣获音乐创作奖。江西省采茶剧团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除经常送戏到江西省各地、市和工矿、农村外,还曾到武汉、合肥、南京、上海、济南、沈阳、长春、吉林、哈尔滨等地作巡回演出。1959年10月,赴京参加建国10周年演出。“文化大革命”期间,绝大多数艺术骨干下放农村劳动。1968年12月,经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决定,省、市采茶剧团合并为南昌市采茶剧团。

1951年11月,南昌市文教局组建了民营公助南昌地方剧实验剧团,1956年3月,改为地方国营南昌市采茶剧团,团长朱莲芳。随后,南昌、新建等县也相继成立了采茶剧团。1954年,《攀笋》《不能走那条路》参加江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分别获剧目创作演出奖和剧目演出奖,朱莲芳、吴筱云获优秀表演奖,刘风廷、刘筱芳获表演奖。自1957年后,在剧目创作上,有反映爱国主义精神的《南昌怒火》;反映井冈山斗争的《五井之春》《三代》和反映现实生活的《井冈山人》《选郎》《养鸭记》等一批现代采茶戏剧目。此外,又创作了《在荣誉面前》《凌文明》等一批新戏。新编的《红色女战士》参加1958年江西省首届现代戏汇演获剧目创作演出奖,朱莲芳获优秀演员奖,刘筱芳、骆凤娇获表演奖。其中,《在荣誉面前》于1964年参加江西省戏曲现代戏会演获奖。1960年创作的小戏《送棉衣》参加江西省首届青年演员会演,骆凤娇、刘筱芳获优秀表演奖,刘飞获表演奖。与此同时,还挖掘整理了《南瓜记》《辜家记》《花轿记》《鸣冤记》等传统剧目。1968年底,根据上级指示,原江西省、南昌市采茶剧团合并成立南昌市采茶剧团。1971年,毛泽东到江西视察,观看了该团演出的《红灯记》“痛说革命家史”直播。

南昌采茶戏通过现代戏的演出,不仅丰富了上演剧目,在艺术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其表演程式有了新的突破:音乐唱腔上,进一步加强了主要声腔“本调”的旋律性和板式变化,并将原有的“凡字调”发展成为第二主要声腔;间奏曲牌、锣鼓经和乐队伴奏也都有了新的改进;舞台美术增加了灯光布景等,从而使采茶戏开创了新局面,使南昌采茶步入成熟阶段,更接近地方大戏剧种,曾有江西“省戏”之称。1969年4月,该院下放南昌市,作为南昌市新文艺工作团的一个队,大部分人员下放永丰、上高、弋阳等县农村。1972年该团恢复省团建制。1975年移植《杜鹃山》中的“情深似海”和“中流砥柱”,再次赴京参加庆祝建国26周年文艺演出。

南昌市童声采茶剧团,成立于1960年,是南昌市儿童福利院孤儿为主组成的剧团,院长朱世俊兼任团长,学员40名。培训期间,由南昌市采茶剧团代管。福利院抽调两名文化教员负责文化课并兼管学员生活。经过半年培训,学员学会了《磨豆腐》《小姑贤》等小戏。通过实习演出,又排演了大戏《方卿戏姑》《南瓜记》《辜家记》以及现代戏《红霞》等。1961年夏,中央内务部王部长来南昌视察,对该团予以高度赞赏。1963年经上级批准,更名南昌市少年采茶剧团,增拨了经费,添置了设备,人员也增至60余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剧团被迫解散,大部分人员被分配到南昌床单厂当工人。

赣南采茶戏是赣南土生土长的民间歌舞小剧种,相传明朝末年在赣江源头安远县九龙山茶区初步形成,经历了采茶歌、茶灯舞、三脚班3个阶段。赣南采茶戏数百年来,始终伴随着客家人劳动生息,繁衍发展,是客家人的兴旺带来了采茶戏的繁荣,同时客家人的迁徙又带来了采茶戏的流传。采茶戏在赣南诞生后,除在本省广为流传外,还分数支先后向闽、粤、湘、桂等省流传。其路线为:(1)自赣南传入闽西,分为两支,一支沿武夷山流传到赣东、赣中和赣北,另一支流行到漳州一带,并传至台湾,成为哥仔戏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2)自贡水流域进入赣江上游的万安、隧川一带,然后沿罗霄山脉向赣西及湘中流动;(3)经粤东、粤北传入湖南及桂南。上述地区皆可找到赣南采茶戏的“遗言”“踪迹”。

赣南采茶戏作为当地家喻户晓、人人喜爱的地方戏,已成为凝聚客家民心、团结客家乡亲的艺术纽带,是研究客家语言、艺术及民俗文化的重要材料,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赣南采茶戏从其“出世”,到全国解放,中间经历了近300年的漫长岁月。由于这种全新的戏曲艺术形式贴近百姓、贴近生活,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逐渐流传到全省各地。新中国成立后,赣南采茶戏获得了新生,得到了新的发展和提高。

1950年春,由农村进入赣州市,建立起固定的演出场所。1952年,参加中南区首届戏曲观摩会演,演出的对唱《采茶山歌》和《卖杂货》获演出奖,徐荣秀、刘日凤获表演奖。1954年正式成立赣南采茶戏剧团,随后各地、县级专业剧团的建立,使赣南采茶戏开始了一个鼎盛的发展时期。1954年,《补皮鞋》《俏妹子》和《连心菜》参加江西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获剧本、演出、优秀演员、表演、音乐等多项奖励,参加会演的老艺人,荣获劳绩奖。1958年,《补皮鞋》《睄妹子》《社日》及《九龙茶灯》的主要唱段由中国唱片厂制成唱片在全国发行。1959年,为中共八届八中全会演出《补皮鞋》《睄妹子》,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1959年,赣南采茶戏《茶童哥》的上演,为采茶小戏剧种演大戏做出了很好的示范。这个戏所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是:继承了民间灯彩的造型美,画面生动,队形层次分明,保持并发扬了传统采茶戏的表演艺术特色。该剧以摘茶舞、簸茶舞、茶灯舞为主,并借鉴其他剧种的表演程式融合于采茶表演中,使得赣南采茶的特色更加鲜明、突出。1960年,《钓蜴》参加江西省青年演员会演,获优秀剧目奖。1964年,创作演出的现代戏《五岭之春》参加地区及全省会演,获创作、导演、演员、音乐、舞台美术等多项奖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全剧录音。同年,与广昌采茶剧团合演现代戏《怎么谈不拢》,参加江西省及华东区现代戏会演,获创作奖及表演奖,并于1965年春赴京汇报演出,受到李先念、陈正人、罗瑞卿等中央领导接见。同年5月,《怎么谈不拢》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影片,赣南采茶戏《茶童哥》也被拍成彩色戏曲艺术片在全国放映。这些剧目的演出,推动了赣南采茶戏的改革,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不少深受群众喜爱的新唱腔,使赣南采茶戏既保持了原有风格,又得到新的发展和提高。(www.xing528.com)

“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东方红剧团,原采茶剧团只留下30人左右,编成一个文宣队。赣州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后,该团恢复建制。

高安县采茶剧团,成立于1950年,原名顽幼堂。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剧团。1959年,部分演员赴庐山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演出《四九看妹》。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看了演出,并给予了高度赞扬和肯定。1978年改称高安县采茶剧团。高安采茶戏《孙成打酒》在北京参加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中,获创作一等奖。

宜春地区采茶剧团成立于1959年底。原名宜春专区地方剧团,剧种为高安采茶戏。1960年春节期间首次公演《南瓜记》。1962年,参加江西省戏曲会演,演出《打鱼》《扫窗会》《柜中缘》《补背褡》,获演出奖和表演奖。1964年12月,与高安地方剧团联合组成《小保管上任》剧组,参加江西省现代戏汇演评为优秀剧目,随后赴上海参加华东戏曲调演,亦评为优秀剧目。上海电视台做了实况转播,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全剧录音播放,中国唱片社灌制了唱片。1965年,《小保管上任》剧组又赴北京向中央首长汇报演出,李先念、罗瑞卿等观看后与演员合影留念。同年5月,赴上海与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艺术片,向全国发行放映。“文化大革命”中,演出活动停止。1967年与专区京剧团、专区歌舞话剧团、工人剧场合并,成立红色文艺工作团,列为采茶戏演出队。1972年大部分演员调回剧团。1973年恢复原建制。1975年,移植演出的《平原作战》选场“鱼水情深”,由江西省文化局选派晋京参加调演。

新中国成立后,抚州采茶戏取得了飞跃的发展。1951年10月,抚州采茶戏建立了第一个专业剧团,即抚州地方戏剧团,1953年正式定名为抚州采茶戏剧团。随后,各县也都成立了专业剧团。此外,全区各市、县农村还有为数众多的业余剧团,也在演唱抚州采茶戏。

新中国成立后,吉安采茶戏很快得到了恢复,不仅全区有10余个县建立专业的采茶剧团,而且还成立了吉安地区采茶剧团,使吉安采茶戏的发展走上了正常而健康轨道。全区的专业剧团先后整理、改编上演的传统剧目有《补背褡》《秧麦》《看相》《放牛记》《毛洪记》《蔡鸣凤》《孟姜女》和苏区现代戏《父与子》,有的由上海唱片厂灌制了唱片。

1952年,萍乡地方戏剧团(后来改采茶戏剧团)成立,先后创作和演出了《吴燕花》《安源大罢工》《武功山英雄传》《疯审》《老将新兵》《寨上红》《今日盘点》《芦花湾》等大批反映历史和现代生活的剧目,使萍乡采茶戏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剧种,更加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除赣剧和采茶戏以外,京剧、越剧等也都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扶植和发展。对于其他流传范围较小的古老剧种,江西省文化部门也给予了积极挽救和大力扶植,相继成立赣州东河戏剧团、抚州宜黄戏剧团、修水宁河戏剧团、婺源徽剧团和广昌吁河戏剧团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盱河戏中的孟戏高腔停止了活动,只有乱弹戏还有业余性演出。1961年,广昌县成立了专业剧团,开始只演乱弹戏。1962年,县文教局召开了戏曲工作会议,对孟戏高腔进行挖掘抢救,发现了刘家盂戏剧本3册,收集近百首孟戏高腔的音乐资料,并做了记谱录音。

江西省京剧团,成立于1969年,前身为于1956年由艺人自愿结合的职业演出团体南昌市京剧团。1958年学习演出了现代戏《白毛女》,自编自演了现代戏《强渡大渡河》,紧接着又上演了《八一风暴》《李双双》《苦菜花》《丰收之后》《降龙伏虎》《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年底参加江西人民慰问团赴福建前线慰问演出。1959年上庐山为中国共产党的八届八中全会演出,许多中央领导同志看了演出。1960年创作演出了《蝶恋花》。创作剧目有《摔玉》《文成公主》《教案烽火漫南昌》以及根据话剧改编的《蔡文姬》《关汉卿》等。1961年再一次赴庐山为中央会议演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观看了演出,周恩来接见了演员。1964年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了《强渡大渡河》和《李双双》。周恩来观看了《强渡大渡河》,并对剧本提出了修改意见。1965年,改编后的《大渡河》又参加了华东京剧现代戏会演。1975年,创作演出现代戏《风展红旗》参加全国现代戏调演。

“文化大革命”中,剧团受到冲击,许多主要演员关进“牛棚”或下放农村,保留的剧团被改名,都演出“革命样板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