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幼学生创新素养系统培养实验报告成果

中小幼学生创新素养系统培养实验报告成果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一个实验阶段形成了不同的实验结果。这里我们把2013年9月向中国教育学会、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同志、上海市教委科技处、上海市教育科研规划办提交的实验研究情况报告呈现于下,以便读者了解第一阶段实验的艰难和实验结果形成的艰难。徐汇区教科室作为具体承担部门,每两周召开一次专职科研员的专业研讨会,研究实验进展情况,研究指导推进实验正常开展。各实验学校分管校长和课题项目负责人对本校开展课题的情况进行了交流。

中小幼学生创新素养系统培养实验报告成果

本课题的实验结果是在上述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每一个实验阶段形成了不同的实验结果。

这里我们把2013年9月向中国教育学会、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同志、上海市教委科技处、上海市教育科研规划办提交的实验研究情况报告呈现于下,以便读者了解第一阶段实验的艰难和实验结果形成的艰难。

中国教育学会、上海市教委尹后庆副主任、上海市教委科技处、上海市教委教育科研规划办:

“基于中小幼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特点的区域性系统培养研究”根据研究计划,完成了20所实验学校的第一阶段实验,召开了18次实验学校的现场研讨会、2次区域性的学科教学研讨会(语文、数学)。徐汇区教科室作为具体承担部门,每两周召开一次专职科研员的专业研讨会,研究实验进展情况,研究指导推进实验正常开展。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指导实验学校进行了2012学年度的实验总结,召开了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四个学段的“创新素养系统培养教育实验研讨会”。

一年来,本课题共计召开了各类研讨会45次。课题研究在理论层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为指导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现在把各学段的《“教育实验研讨会”纪要》报给各位领导,接受课题管理的检查和督导。

“基于中小幼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特点的区域性系统培养研究”课题组

二〇一三年九月二十日

“基于中小幼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特点的区域性系统培养研究”高中教育实验研讨会纪要

时 间:2013年9月12日下午1:00

地 点:徐汇区教育学院7楼会议

参加人员:张才龙、杨向谊、潘露、吴卫、张菁(市二中学)、曾宪一、何奇峰(徐汇中学)、钱燕、钱新一(紫竹园中学)、王村丽、包遵锋(华理附中)、施雪飞、黎丽(南模中学)

主 持:王健

本次研讨会的目的主要是对课题开展一年来的情况进行总结,对课题推进中的一些观点、方法、策略等进一步统一认识,并部署下一个阶段开展课题研究的工作。

各实验学校分管校长和课题项目负责人对本校开展课题的情况进行了交流。具体情况如下(内容按发言顺序):

南模中学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一是通过构建涵盖与主题课程系列、智育主题课程系列、特色课程系列等学校课程的学习场来继承和丰富学校“四个模范”的培养目标;二是通过夯实基础型课程、优化拓展型课程、提升研究型课程,发展有利于培养高中学生创新素养的校本特色课程体系和校园生态文化,开展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三是开展适应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改善的研究。南模中学课题组在研究中还发挥原有创新实验班的特点,对实验班的教改举措和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推广。

华理附中 以课程统整、大学创新项目、科技节、创新实验室和两类课程建设作为系统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突破途径重点开展研究。一是在基础学科的教学中,拓展创新素养内容,形成创新微课程;二是借助华东理工大学资源,组织开展创新实验项目活动;三是建设化学“创新实验室”,并开发一系列创新课程,由大学教授和本校教师共同执教;四是利用学校的科技节活动,宣传科普知识,营造科技与创新的良好氛围;五是建设拓展课和研究性课程。

市二中学 从学校整体发展、学校课程方案、教学改革等角度,对研究课题进行系统思考和设计。一是基于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努力构建创新素养培养目标;二是通过适合学校、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活动项目和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改善来探索学生创新素养培养途径研究;三是探索有利于激发师生创新的校园文化、资源共享、管理制度等保障机制。市二中学还将劳技与科技类课程统整为第一梯队课程,满足全体学生需要;将劳技课与科技创新实验室结合,开发第二梯队课程,满足特长生学习需要。

紫竹园中学 围绕学校德美一体的发展目标和策略,以学科为渠道,以活动为载体,以统整为主要方法,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多种途径。通过威廉斯心理问卷,测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通过教学方法改革,降低学科教学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重点增加有关学生求异、发散、变异、顿悟、跳跃等思维的训练。特别是在美术学科教学中摆脱单纯培养绘画的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

徐汇中学 将高中生创新素养培养课题与学校特色建设相结合,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学生为创新思维而学。以生物创新实验室为载体,重点研究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轴、以思维为内容的学习模式和课程建设,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充不同学科的实验室和实验课程;学校创设了形式逻辑、辩证法等思维课程;学校以统整为方法,将语言艺术等课程相结合,开设了跨文化课程、多元艺术课程等。

各实验学校课题组在交流中也就课题开展一年来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指导意见:

在各实验学校交流结束后,总课题组学术负责人张才龙老师就下一阶段的实验研究提出了指导意见:强调课题要围绕“创新素养系统性培养”和“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特点”这两个关键词展开实验,总课题研究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要通过课题研究使全体学生受惠;二是克服基础教育阶段创新素养培养与课程改革相游离这一困难,尤其是在基础学科中的系统培养;三是对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特点的理解。

关于下一阶段研究要求:

第一,加强对创新素养内涵、外延、结构要素等课题核心概念的学习,避免理解上的泛化。

第二,结合课程改革,以课程为基础开展系统性培养,使课堂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创新活动过程相吻合。重点抓住三个环节:一是从一学期系统设计的角度对学习内容进行系统梳理,找到创新点,达到教学内容的系统化;二是通过备课组的讨论形成每一个创新点的教学目标,从而形成一个学期的培养目标,达到培养目标的系统化;三是引导教师将教学过程与创新活动的过程相吻合,达到教学过程的系统化。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从教育行为角度研究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特点。研究形式以个案研究为主,在研究中要及时、准确记录学生创新过程中的行为特点。

第四,深入课堂,解剖案例,关注终端。通过教学实例的分析,研究教师在培养创新素养过程中教学行为的特点,形成可推广的教学范式

第五,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善。

第六,及时固化研究成果。

“基于中小幼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特点的区域性系统培养研究”初中教育实验研讨会纪要

2013年9月12日上午,上海市市级重点课题“基于中小幼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特点的区域性系统培养研究”初中学段研讨会在徐汇区教育学院召开。参与本课题研究的5所初中实验学校的校长及实验项目负责人,教院倪志刚副院长以及教科室张才龙主任、顾非石老师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教科室潘露老师主持。

首先各校分别介绍了实验开展一年多来的进展及收获,情况分别如下:

西南位育中学 实验在初高中同时推进,主要在初二、高一两个年级,涉及数学、英语政治物理等学科,采取课题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由教研组和备课组主要实施。一年多来,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初二、高一年级的教材统整指南,并相继开设了10次以上公开研讨课,并以表格形式积累了大量实证性资料,如《统整指南》《初中学生创新素养培养指南》《创新素养培养研究实施细则》等。通过课题的研究,实验教师加深了认识,不断发掘出课题的前瞻性。在后续的实验中,学校将着重从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新的对学生、教师及课堂评价模式的探索两个方面开展研究。

园南中学 学校在承接课题以后,以内挖潜力、外求协同的方式开展了项目研究,通过组织理论学习、梳理研究路径,联动区校资源、实施共建共享,在文科、理科的统整指南中融入创新素养的研究与结构调整。以处理好六对关系为抓手——强调基础—追求创新,创新普适—个别创造,传统教学—创新教学,单科试验—多科整合,理想追求—现实矛盾,区域要求—校本研究——推进学科课程统整与教学方式革新。2013年5月9日成功向全区进行包括7门学科8节课的全面展示,并开设语文专场的研讨。学生的创新素养以及教师的研究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为了进一步更深入地推进研究,学校将在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的规律性方面继续开展研究。

汾阳中学 在实验开展之初,首先对实验教师进行理论培训,促进其观念的更新。着重开展学校培养途径的研究,探索创新素养培养与基础课程之间的关系。理清创新目标与三维目标、创新内容与教材内容、创新课堂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观察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教学方法与行为层面的变化,初步形成符合创新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并积累汇编了学校优秀研究成果。(www.xing528.com)

位育初中 将创新素养培养实验与学校已有课题之间建立联系,进行整合,通过教学活动推进,每个学期设立1—2个主题性活动,主要在数学、语文及英语学科中进行实验。学校在推进实验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家长的参与,并将原有评价方式改进为四个维度的评价,把创新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行为,而是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研究的过程,每个学年对活动进行优化,对指南进行修正。研究带来了教师认知与行为上的变化,备课时更加关注教材、关注学生,通过对设计活动方案的不断完善,促进其潜力的发挥。

教院附中 主要在科学与技术类课程中开展创新素养实验的研究,紧紧抓住“系统培养”的核心,对学校课程进行优化,调整校本课程的架构。以学期课程统整为载体,通过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开展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学生习惯的培养等方面的研究。

针对各校实验研究的进展情况,总课题组学术负责人张才龙老师就本学期的实验研究提出了指导意见:

各校要防止因对“创新素养”认识的泛化而导致行动的偏离,本学期的实验要紧紧扣住本课题研究需要突破的两个方面:创新素养系统培养和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特点。

“创新素养系统培养”要引导实验教师紧紧抓住三个环节:首先,通过基础课程的《学期课程统整指南》的研制,找到教学内容的创新点,实现学科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本学期开始还要对全校课程进行系统设计,实现全校课程培养的系统性;其次,根据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对单元教学目标作系统设计,并且落实到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的系统性;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努力使教学过程与创新过程相吻合,实现教学课程的系统性。

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特点的研究,不仅要从心理学层面进行探索,还要着重梳理其显性的行为表现,展开教育行为学的研究。实验教师选择班上好、中、差三类学生,每类2名,进行教育观察研究,形成6个学生学习行为的个案;区教科室专业科研员汇总各校提供的学生个案教学归纳,得出初中阶段学生不同发展水平的特点框架,理清不同阶段学生创新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的心理历程。

紧扣课堂教学,展开实例剖析,梳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创新。

最后,区教育学院倪志刚副院长讲话,对各实验学校本课题的实验进展情况给予肯定,同时也肯定了科研员和教研员的积极参与和指导。倪院长着重对近期和后阶段要着力做的工作提出意见:

一是本课题研究的规划时间已过半,实验方案分为两个阶段,近期要对第一阶段侧重研究的学生创新素养特点,以及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适宜进行培养的方式和方法,加以梳理和总结。要在研究学生、研究教学的基础上,选准学生创新素养的基本点,找出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形成素养培养的增长点。各校要将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的资料、案例、经验加以提炼,总课题组据此编制框架,将各校源于实践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和理论概括,为各实验学校深入研究提供经验,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是后阶段的研究要侧重于各学段间的联系和学科间的兼容,更为突出地体现本课题研究的区域性和系统性。前期的研究已经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大家还要为第二阶段的研究积极提出建议,研究的方向和方式非常重要。总课题组要做好规划设计,要聘请专家指导,并适时召开会议启动第二阶段的研究,更加圆满地完成整个课题的研究。

“基于中小幼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特点的区域性系统培养研究”小学教育实验研讨会纪要

2013年9月11日下午,小学课题组组织5所实验学校进行了“小学教育实验研讨会”。5所实验学校的学校负责人和实验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倪志刚副院长、教科室张才龙主任和杨向谊老师等科研员参加了会议。中学和幼儿园的课题组负责人也参加了本次会议。研讨会由杨姣平老师主持。

首先,倪志刚副院长对本次研讨会的目的和要求作了说明,强调要及时对阶段性成果进行总结,一方面固化实践研究成果,一方面为后阶段的实验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并提出下一阶段的实验将扩大实验范围,增加实验学校,并进行跨年段衔接的实验研究。

小学学段的5所实验学校各自介绍了实验进展情况:

启新小学 根据教学内容挖掘创新素养目标,纳入学期课程统整指南。数学学科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技能、思维品质作为创新素养培养的主要内容;语文学科以听说读写为主线,制定分年段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创生相应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以后将进行课堂观察,深化课堂研究。

高一小学 在系统培养研究方面,进行了创新素养培养目标的系统性研究。在问卷调查、理论学习以及经验反思的基础上细化了创新素养培养的内容,制定了相应的年段目标和学科目标,并组织实验教师开始进行课堂教学研究。

交大附小 学校遵循小步走的原则,主要在数学学科进行实验。依托学期课程统整指南,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进行创新素养的培养。除了基础型学科外,学校开设数学拓展课程,进行创新素养的培养,完成了30节课时内容的编制。

光启小学 主要在语文学科与OM校本课程中进行实验。语文学科梳理出各年段的学科目标与创新素养培养目标,并细化了年段的能力要求与相适应的培养方法。

漕开发小学 主要在低年级的语文、美术学科和资源利用等领域进行实验。2012学年年度主要是学习制定课程统整指南,构建校本课程,并进行了相关的课例研究。

交流之后,总课题组对小学的实验进行了指导。

杨向谊老师认为,小学的实验开始深化,由启动到一般的探索进入到领域的分析,有方向,有抓手。以后的实验研究要关注四个“二”:聚焦两个核心,即系统化和特点;具备两个意识,即课堂研究的精致化与实证化;关注两个变化,即学生思维品质与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开展两个层面的课例研究,即区域与学校课题组层面。

最后,张才龙老师对小学实验课题进行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指导。张老师重申,本课题研究具有撬动课改、突破难题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要抓住研究的两个重点,即系统培养和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特点。在系统培养上,要从两个层面突破:一是创新素养培养目标和学科内容的系统性;二是全校课程的系统设计,为此要增设相应的校本课程,进行三类课程的统整。后一阶段要加强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特点的研究,从教育行为学的角度研究学生的发展。为此,课题组成员和实验教师要深入课堂,解剖实例,关注学生发展的终端,教师要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另外,在实验过程中,课题组和实验学校要关注成果的固化,学校及时总结实验经验,通过各种途径发表实验成果。

本次交流,反映了一年来小学实验的基本情况。各实验学校努力通过《学期课程统整指南》的制定实现创新素养培养目标和内容的系统性。但是对创新素养的理解,还有待依托学科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科学化。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特点的研究,从2013年度开始,要借助课堂观察等技术和方法进行深化、持续、系统的研究。为此,需要区域和学校提供相应的保障。

“基于中小幼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特点的区域性系统培养研究”学前教育实验研讨会纪要

2013年9月11日上午,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基于中小幼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特点的区域性系统培养研究”幼儿园学段研讨会在区教育学院如期举行。学术总课题组负责人张才龙,特级教师杨向谊,中、小、幼各学段的科研员以及5所实验园领导和科研负责人计20余人出席研讨活动,幼教科研员兰玉荣主持会议。产品化。

整个研讨会主要有三项议程:5所实验园交流总结;幼教学段的总结汇报;专家指导。

首先,经过精心准备,5所实验园的项目主持人分别简要介绍了本园一年来开展实践研究的情况。

襄一幼儿园 以创新活动室的开发与研究为载体,对幼儿实施创新素养的培养。幼儿园采用情报研究法,组织教师对假设的“幼儿创新活动基本过程及创新素养培养要素”进行验证,并初步开发研制了《科技创新活动室中的观察评价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教学建议;采用行动研究法,对幼儿创新素养培养目标进行了初步的系统研究,确定了幼儿分年龄段的培养目标,基本形成襄一幼儿园《幼儿创新素养培养的课程特色项目的实施方案》,梳理了幼儿园现有的科学启蒙教育的全部资料,整理出与本次实验要求相匹配的教育资源,二度开发和研究各年龄段幼儿每月不同类型的活动项目内容、活动资源包等,并就不同活动类型,分别选择典型活动内容,组织教师进行课例研究。

长三幼儿园 从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入手,探索如何培养幼儿的创新素养。幼儿园学习理解总课题组下发的情报资料,明确了幼儿创新素养发展特点的内涵,增强了统整课程的意识,意识到创新品质的培养不仅仅存在于科学探索活动中,应该落实到幼儿园的每日生活中。幼儿园在共同性课程中落实,对以往的共同性课程资源包进行回顾和标识,发现问题,然后调整,形成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体验式课程中落实,具体有文化餐厅、陶艺创意美劳、儿童水粉画、魔法科学、轮滑等;在特色课程中落实,具体措施有日日问、周周讲、月月演、学期观、学年动。幼儿园主动请教,积极开放,并充分利用教研组,进行现场观摩、分享交流,在幼儿的创新素养发展特点以及如何在区域活动中进行系统培养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案例。

益思幼儿园 着重研究的是“在生态环境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新素养”。幼儿园成立了由园科研中心组,对全园创新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总的思考、设计和把控,确定课题实施方案及各年级阶段性的操作要求等。同时,幼儿园提倡教师敢于打破旧框架,树立教育新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自觉提高培养幼儿创新素养的专业能力,以有利于培养幼儿创新素养的角度看待选材、备课、实施等一系列工作。幼儿园适当扩充了有关生态环境节日的内容,重新确定主题活动的开展时间,重新梳理以月为单位的课程统整表等。幼儿园以“爱迪生小组”等形式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区域活动实践,课题研究有序推进。

建国幼儿园 将幼儿创新素养培养要素有机融入本园的环境教育课程实施方案之中,寻找幼儿创新素养培养与环境教育活动的结合点。幼儿园采取了理论学习与培训、工作推进研究和实施中的问题研讨等措施,在幼儿园层面进行学习引领;并采取了大教研组行为跟进、小教研全面落实等方式实施幼儿园环境教育中的创新素养培养。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幼儿园秉承“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将创新素养培养要素自然、有机地融入主题活动的培养目标、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性游戏、自主性游戏活动、活动室活动、生活活动、家园共育等方面,着力落实好各年龄段的主题活动。幼儿园还加强了幼儿个案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有较大改善。

科技幼儿园 幼儿园收集了有关创造力概念、创造力构成等情报资料,并将创新素养化为更易于教师观察和操作的三个方面: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和创新个性,每个方面分别制订了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5个维度定义。幼儿园还关注了艺术、语言、科学等领域的创新素养培养研究,目前已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将幼儿创新素养早期开发课程部分

幼教科研员兰玉荣介绍了幼儿园学段一年来开展创新素养研究的情况及取得的初步成果:

从2012年9月开始,幼儿园学段开展的主要工作有:收集和整理了相关文献资料;设计幼儿学段研究实施方案;认真学习和理解总课题方案和教育理论概念体系,集体研讨幼儿创新素养包含的具体内容、培养的重点内容和研究的思路;立足幼儿园已有基础和特色,各实验园寻找切入点,设计和完善幼儿园创新素养研究工作方案;积极参与和组织实践研讨活动。长三、建国、襄一、益思4所实验园分别进行了实践研讨活动,并有5位教师开设了创新素养培养研究课。经过一年的实践,幼儿园学段对幼儿创新素养发展特点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对如何立足幼儿创新素养发展特点进行系统培养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特级教师杨向谊老师简要地提出了几点建议。这学期的实践研究要从以前的广泛发动教师的“面”上研究,转入深入课堂、深入教师全过程备课、上课、反思研讨课的“点”上研究。要根据研究需要进行专题性探索,如教师备课的“活动目标”要关注两个方面:让孩子掌握什么?应该让教师了解什么?活动以后,要分别从认识上、行为上进行反思,两方面的目标是否达到?由此形成案例。

最后,总课题组学术负责人张才龙老师发表了指导意见。张老师指出,创新素养课题须着力解决三个问题: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培养;进入基础课程进行培养;在把握学生创新素养发展心理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培养。第一轮参与研究的实验校(园),要拿出20个样板供第二轮学习。因此,实验学校始终要把住“系统培养”和“发展特点”这两个关键词进行实践研究。“系统培养”要求实验学校从培养内容入手,以学期为单位,研制课程指南;“发展特点”要求实验教师对幼儿加强观察和反思,积累幼儿在创新活动基本环节的行为表现特点,并能够描述出该特点。我们是从教育行为学角度而不是仅仅从儿童心理角度对幼儿的发展特点进行研究。每个实验园每学期至少要对6个以上幼儿的学习特点进行观察、记录,积累个案,深入课堂,加强课例分析。对幼儿进行创新素养培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教师的教育行为改善。要记录下教师原来是怎么想的、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校级层面要关注这些内容。张才龙老师还提出,受这次到北京考察之行的启发,要加强学习,并及时把研究成果“固化”下来,即考虑在研究中期,就请各校对一年来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汇集成册,形成成果。这样做,一方面,能够及时固化成果,保持研究的领先性;另一方面,也是对参与研究的实验校和实验教师辛勤付出的肯定和鼓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