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易学视野下的二程理学建构: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易学视野下的二程理学建构: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任何文化的产生,都离不开其所置身的历史文化语境。面对佛道的文化冲击,程颢和程颐迸发出了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和主体意识。目前,国家重视传统文化发展,希望重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1]朱伯崑:《易学哲学史》(二),北京:昆仑出版社,2009年,467页。[1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03页。[42]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宋明理学史》(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59页。

易学视野下的二程理学建构: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任何文化的产生,都离不开其所置身的历史文化语境。程颢程颐理学建构,也是如此。易学天人之学和儒家的礼乐文化价值系统,是他们建构自身理学体系的历史文化语境。面对佛道的文化冲击,程颢和程颐迸发出了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和主体意识。在易学的视野和架构下,他们借鉴了佛道二教所提供的思想资源和分析范式,进行了易学与《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等先秦儒家典籍的相互融摄,诠释了《易》中的天道观、言象数意关系、道器关系、体用关系等的全新意涵,为儒家所倡导的人伦道德确立了坚实的价值依据、清晰的性命哲学、扎实的修养工夫和明确的境界哲学,从而完成了理学的奠基工作。

目前,国家重视传统文化发展,希望重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因在于,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每一民族和国家都应该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保持自身的民族文化。因此,研究二程理学体系的建构,可以为今人在易学天人之学的宏大视域和解释架构下,立足文化主体性,融摄、吸收外来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建立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最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提供必要的思维框架和思想资源。

【注释】

[1]〔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6页。

[2]陈来:《宋明理学》(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页。

[3]李珺平:《韩愈前后儒家圣人统序与经书统序的嬗变及原因》,《青海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

[4]石峻:《石峻文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371-372页。

[5]王新春:《牟宗三先生新儒家视野下的孔子》,《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6]〔宋〕黄震:《黄氏日抄》,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第1546页。

[7]卢国龙:《宋儒微言:多元政治哲学的批判与重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300页。

[8]景海峰:《儒家诠释学的三个时代》,载李明辉编:《儒家经典诠释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9页。

[9]胡自逢:《程伊川易学述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第26页。

[10]朱伯崑:《易学哲学史》(二),北京:昆仑出版社,2009年,第195页。

[11]朱伯崑:《易学哲学史》(二),北京:昆仑出版社,2009年,467页。

[1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03页。

[1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4-121页。

[14]钱穆:《宋明理学概述》,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第64-79页。

[15]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51页。

[16]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66-76页。

[17]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宋明理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49-155页。

[18]余敦康:《汉宋易学解读》,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407页。

[19]向世陵:《理气心性之间——宋明理学的分系与四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18页。

[20][美]成中英著,杨柱才译:《二程本体哲学的根源与架构》,《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21]陈来:《仁学本体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第170页。

[22]胡自逢:《程伊川易学述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第31页。

[23]朱汉民:《二程天理论的文化意义》,《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24]冯达文:《宋明新儒学略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12页。

[25]徐洪兴:《二程论“仁”和“礼乐”》,《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26]李晓春:《从天理与善恶关系的角度看程颢与程颐天理的异同》,《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27]杨仁忠:《二程天理论的佛学渊源及其文化学意义》,《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28]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60页。

[29]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20页。

[30]向世陵:《“生之谓性”与二程的“复性”之路》,《中州学刊》2005年第1期。

[31]朱康有:《二程理学:心性实学之萌芽》,《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32]魏义霞:《中国人的命运哲学》,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27页。

[33]刘固盛:《二程人性论道家思想渊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34]彭耀光:《二程的“道学”与道统观——以二程对孟子性论的诠释为中心》,《东岳论丛》2015年第12期。

[35]卢连章:《程颢程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54页。

[36]蔡方鹿:《宋明理学心性论》,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96页。

[37]李景林:《二程心性论异同与儒学精神》,《中州学刊》1991年第3期。

[38][英]葛瑞汉著,程德祥等译:《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学》,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第207页。

[39]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年,第274页。

[40]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546页。

[4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549页。

[42]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宋明理学史》(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59页。

[43]钱穆:《宋明理学概述》,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第83页。

[44]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09页。

[45]高怀民:《宋元明易学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4页。

[46]高怀民:《宋元明易学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4页。

[47]向世陵:《宋代经学哲学研究·基本理论卷》,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216页。

[48]陈来:《宋明理学》(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1页。

[49]蔡方鹿:《程颢程颐与中国文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8页。

[50]郭晓东:《识仁与定性——工夫论视域下的程明道哲学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8页。

[51]文碧芳:《程颢“识仁”之方辨析》,《中国哲学史》2011年第3期。

[52]温伟耀:《成圣之道——北宋二程修养工夫论之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8页。

[53]邓联合、周广立:《程颐、朱熹格物致知”论思路判析——从近代认识论角度》,《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54]方旭东:《道德实践中的认知、意愿与性格——论程朱对“知而不行”的解释》,《哲学研究》2011年第11期。

[55]刘蔚华:《二程的“理欲”观与弗洛伊德的“超我”说》,《文史哲》2002年第3期。

[56]梅珍生:《论二程“主敬”工夫的易学思想资源》,《周易研究》2014年第1期。

[57]冯友兰:《新原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45页。

[58]冯友兰:《新原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56页。(www.xing528.com)

[59]蔡方鹿:《二程的理想人格与价值取向及其后世影响》,《天府新论》1994年第3期。

[60]崔大华:《儒学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96页。

[61]陈来:《宋明理学》(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0页。

[62]陈来:《仁学本体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第262页。

[63]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84页。

[64]付长珍:《程颐境界哲学的理性之维——兼论二程境界的不同取向》,《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65]洪梅:《论程颐的“循理之乐”——寻“孔颜乐处”的生态价值取向》,《齐鲁学刊》2015年第4期。

[66]李韦:《“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程颢的生态哲学面向》,《兰州学刊》2012年第1期。

[67]朱伯崑:《易学哲学史》(二),北京:昆仑出版社,2009年,第576页。

[68]朱伯崑:《易学哲学史》(二),北京:昆仑出版社,2009年,第194页。

[69]刘大钧:《周易概论》,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第198页。

[70]高怀民:《宋元明易学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6页。

[71]高怀民:《宋元明易学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3页。

[72]余敦康:《内圣外王的贯通——北宋易学的现代阐释》,北京:学林出版社,2007年,第392页。

[73]潘富恩:《论程颐〈周易程氏传〉的辩证法思想》,《学习论坛》2006年第6期。

[74]王新春:《仁与天理通而为一视域下的程颢易学》,《周易研究》2006年第6期。

[75]朱汉民:《论程颐易学对王弼之学的继承》,《齐鲁学刊》2010年第1期。

[76]黄忠天:《〈二程集〉易说初探》,《周易研究》2006年第5期。

[77]赖贵三:《“憧憧往来,朋从尔思”——程颢理学与〈易〉学会通之道德形上思想析论》,《国学学刊》2016年第1期。

[78]谢晓东:《论〈伊川易传〉中的民本思想》,《周易研究》2008年第4期。

[79]张克宾:《因象以明理:论程颐易学的“卦才”说》,《中国哲学史》2015年第1期。

[80]唐纪宇:《从程氏〈易传序〉看程颐的易学观》,《周易研究》2015年第4期。

[81]吴丹:《王弼与二程易学本体思想的比较研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8期。

[82]韩慧英:《〈程氏易传〉的易道观》,《哲学动态》2010年第2期。

[83]朱汉民、肖永明:《宋代〈四书〉学与理学》,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24页。

[84]姜广辉:《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三卷(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52页。

[85]孔令宏:《宋代理学与道家、道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03页。

[86]曾春海:《二程理学对道家思想之出入》,《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87]姜海军:《二程对思孟学的推尊与诠释》,《中国哲学史》2009年第2期。

[88]彭耀光:《二程辟佛与理学建构》,《哲学动态》2012年第11期。

[89]高建立:《二程哲学与佛学之关系》,《齐鲁学刊》2004年第2期。

[90]王书华:《二程对荆公新学的批判》,《孔子研究》2004年第5期。

[91]朱伯崑:《易学哲学史》(二),北京:昆仑出版社,2009年,第230页。

[92]朱伯崑:《易学哲学史》(二),北京:昆仑出版社,2009年,第571页。

[93]刘大钧:《周易概论》,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第197页。

[94]胡自逢:《程伊川易学述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第253页。

[95]高怀民:《宋元明易学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4页。

[96]高怀民:《宋元明易学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4页。

[97]余敦康:《汉宋易学解读》,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409页。

[98]向世陵:《理学与易学》,长春:长春出版社,2011年,第97页。

[99]刘玉建:《“天理”的易学体贴——程颐天理的本体涵养》,《周易研究》2013年第5期。

[100]杜保瑞:《论程颐形上学与功夫论及易学诠释进路的儒学建构》,《哲学与文化月刊》第365期。

[101]陈荣捷:《朱学论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0页。

[102]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第162页。

[10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年,第263页。

[104]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页。

[105]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页。

[106]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7页。

[107]〔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外书》卷第十二,《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27页。

[108]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8页。

[109]庞万里:《二程哲学体系》,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413-414页。

[110]〔美〕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9页。

[111]刘笑敢:《经典诠释与体系建构:中国哲学传统的成熟与特点刍议》,载李明辉编:《儒家经典诠释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4页。

[112]向世陵:《理学与易学》,长春:长春出版社,2011年,第2页。

[113]朱伯崑:《易学哲学史》(二), 北京:昆仑出版社,2009年,第230页。

[114]〔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页。

[115]〔宋〕程颢、程颐:《伊川先生年谱》,《河南程氏遗书》附录,《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45页。

[116]〔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外书》后记,《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目录第10页。

[117]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年,第40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