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耿莲凤与郭颂-国家一级演员

耿莲凤与郭颂-国家一级演员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耿莲凤耿莲凤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为天津歌舞剧院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75年,他被调到中央民族歌舞团任独唱演员至今,期间曾任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他的歌唱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欢迎和喜爱。郭颂郭颂,男高音歌唱家、民歌演唱家。1956年7月,他在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上,演唱了由他整理、改编的东北民歌《丢戒指》,并在全国音乐舞蹈会演中演唱了经他改

耿莲凤与郭颂-国家一级演员

张权

张权,女高音歌唱家、歌剧演唱家。江苏宜兴人。自幼酷爱音乐。1936年入杭州艺专主修钢琴,后从外籍教师马撰改学声乐。1937年入上海国立音专声乐系,师从胡同淑安、黄友葵。1942年毕业于重庆国立音乐院并留校任教。1951年毕业于美国依斯曼音乐研究院获音乐文学硕士学位音乐会独唱家、歌剧演员称号。同年冬季回国。任中央歌剧舞剧院独唱演员、教员。曾与李光羲等在我国首次用中文主演《茶花女》。1961年调至哈尔滨歌舞剧院,1964年在北京举行独唱音乐会。1978年调回北京。曾任北京市音乐舞蹈家协会主席、北京市歌舞团艺术指导,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届常务理事。译配有外国艺术歌曲和歌剧选。她不仅擅长演唱外国艺术歌曲和欧洲古典歌剧咏叹调,而且擅长演唱中国抒情歌曲。

耿莲凤

耿莲凤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1960年开始从事文艺工作,曾先后在军区和国家演出中担任独唱、重唱、领唱等角色,在近40年的艺术实践中,多方学习、博采众长、艰苦探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她演唱的《毛主席派人来》、《摘豆角》、《康定情歌》、《祖国一片新面貌》等优秀歌曲,深受观众的喜爱,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多次在全国和全军的文艺演出中获奖。她演唱的大量歌曲大都录制成唱片盒带、CD盘、VCD盘深受观众喜爱。曾多次作为文化使者,出访前苏联、罗马尼亚、德国、波兰、阿尔巴尼亚、日本、美国、朝鲜、匈牙利、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受到国际友人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关牧村

关牧村,女中音歌唱家。满族。原籍沈阳,生于河南新乡市牧野村。1971年从事演唱。198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1991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班。

1981年,曾主演歌剧《宦娘》;

1983年,主演、主唱中国第一部音乐故事片《海上升明月》;

1985年,参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演出;

1986年,主演、主唱电视歌舞剧故事片《最后的悲歌》;

1987年,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声乐专场演出;1989年参加国际艺术节演出;

1990年,参加大型古典电视艺术片《唐风宋韵》演出;

1991年,与中央歌剧院合作演出歌剧《屈原》;

1993年,拍摄电视艺术片《吐鲁番葡萄熟了》个人专辑;

1994年,参加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演出;拍摄电视艺术片《美丽的敦煌》。

现为天津歌舞剧院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世纪70年代,她曾以《打起手鼓唱起歌》、《祝酒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作品为大家所熟悉。

她曾多次出版录音带和唱片,先后去北京、天津、上海、沈阳、武汉、青岛等城市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并为多部电影电视剧、艺术片配唱主题歌;还多次出访日本、美国、瑞典、丹麦、泰国、新加坡、塞浦路斯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艺术交流和演出。

关牧村质朴、厚重、豁达,具有平常心。她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始终坚持以民族性为基础,将西洋唱法之长自然地揉于民族音乐之中,在她的演唱中实现了民族音乐艺术的升华。

音色醇美、浓情。1980年,在天津市参加声乐比赛获一等奖;1986年,在“全国听众最喜爱的歌唱演员”评选活动中获“豪江杯”奖。她演唱的《金风吹来的时候》曾获全国农村歌曲演唱一等奖,电视剧《蹉跎岁月》主题歌《一支难忘的歌》获全国优秀影视歌曲奖。1989年,曾随中国青年代表团赴朝鲜参加第十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并获国际“艺术成就奖”。1989年,获中国首届“金唱片”奖。

她曾获天津市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全国新长征突击手标兵等称号。

文科

吕文科,男高音歌唱家。河北共陉县人。幼时在家乡戏曲二人转二人台、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韵大鼓丝弦及民歌的熏陶下,对音乐喜爱并萌生“长大我也去演唱”的念头。

1949年,他加入石家庄市文工团、河北艺术学校、建筑文工团学习和工作。1953年调入建工部文工团,后与作曲家吕远合作。演唱了吕远的《克拉玛依之歌》、《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等。1963年,他与吕远一起调入海政歌舞团。他又演唱了《水兵最爱什么花》,并为电影《航标兵之歌》、《海岛南泥湾》、《南海风云》等配唱。1964年,他在歌舞剧《水兵的光荣》中担任主角,获独唱奖和优秀表演奖。后随艺术团出访朝鲜。

近年,又演唱了吕远的新作《我愿手捧一束红梅》、《社员今年赶巴扎》、《渔歌》、《飞翔吧,海燕》,并为电获《北斗》、《玉色蝴蝶》、《地质之鹰》等配唱。

蒋大为

蒋大为天津人,1947年出生。

1968年,他赴呼和浩特近郊插队落户,1970年参加森林警察文工团。1975年,他被调到中央民族歌舞团任独唱演员至今,期间曾任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

蒋大为是我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具有深厚的声乐造诣。他的演唱甜美,音色明亮,感情真挚。他的歌唱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欢迎和喜爱。

三十年来,他的歌声传遍海内外,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他演唱过上千首的歌曲和上百部的电影、电视剧的主题歌。其中,像《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牡丹之歌》、《骏马奔驰保边疆》、《敢问路在何方》、《北国之春》、《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等,在海内外脍炙人口,广为传唱。

蒋大为曾多次到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举办演唱会,受到海内外观众的好评。

蒋大为从小酷爱美术,在中学时,学习了八年西洋画,具有很深的绘画功底。

近十年来,他刻苦学习书法,汉简魏碑、颜柳欧赵,他无不师法而又无一泥古。又得当代书法名家指点,把对前人书艺的体会融入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之中,用心用情,贯气神韵,意念中逐渐达到咏墨相通,融为一体,无滞涩、无矫气、无匠气,浑厚奔放,刚柔相济。

郭颂

郭颂,男高音歌唱家、民歌演唱家。辽宁沈阳人。出生于贫民聚居区。在民间艺术京剧、大回落子、唐山驴皮影、二人转、单弦、大进等熏陶下长大。

郭颂在中学时代显露音乐才华,参加独唱,担任大合唱指挥,也唱东北大鼓、河南坠子;破例担任中学音乐教师。1953年,调入松江鲁艺文工团当独唱演员,曾从师俄籍女高音阿恰依。

1956年7月,他在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上,演唱了由他整理、改编的东北民歌《丢戒指》,并在全国音乐舞蹈会演中演唱了经他改编的东北民歌《看秧歌》。后曾与世界著名的美国四人歌唱家罗伯逊在伦敦同台演出。之后,他相继创作、演唱了《新货郎》、《乌苏里船歌》、《我爱这些年轻人》、《越走越亮堂》、《串门》、《甜透了咱心窝》、《山水醉了咱赫哲人》、《笑开了满睑花皱纹》等,共创作歌曲50余首。他出版了《郭颂创作歌曲集》,其中,《乌苏里船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亚洲声乐教材,电视台为他录制了艺术片《垂向大地的谷穗》。

郭颂曾任黑龙江歌舞居院名誉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省音协副主席,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省人大常委。他曾多次出国访问演出。

黄虹

黄虹著名的云南民歌歌唱家。原名黄琼芝,出生于昆明一个酷爱民间歌舞的家庭。从小受到云南花灯、民歌小调、抗日歌曲、滇剧音乐的熏陶,早年积极投入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黄虹一直是云南省歌舞团的独唱演员,文革中曾受到政治迫害。1953年,她参加云南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时一鸣惊人。由她整理、编词、编曲、演唱的云南民歌,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如《小河淌水》、《放马山歌》、《我望槐花几时开》、《猜调》、《赶马调》、《绣荷包》等,这些歌中有些被选入音乐院校的声乐教材中,有的被改编为器乐曲。她曾随中国代表团多次出访波兰、罗马尼亚、东德、朝鲜、日本、印尼、前苏联、缅甸、香港、澳门等地。

才旦卓玛

才旦卓玛,藏族女高音歌唱家。1956年在拉萨首次登台,后在西藏歌舞团向日喀则著名民间艺人穷布珍学唱藏族民歌和古典歌舞曲《囊玛》。1958年底,她至上海音乐学院进修,从师于王品素。

1964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北京上演,才旦卓玛参加演出并演唱了《唱支山歌给党听》。她受到了全国观众的极度喜爱,从而正式踏入了中国歌坛。

苦难的生活经历,使才旦卓玛有更富于常人的生活感受。她将她的这些感受全部溶入了她的歌声当中。才旦卓玛的演唱,高亢、明亮、婉转、动情,《唱支山歌给党听》就是她的代表曲目,久唱不衰。1993年,正是由于此歌,她的唱片销量在中国大陆地区创造了一个销售奇迹。《北京的金山上》是中国人民最熟悉不过、家喻户晓的名曲。由于专辑销量火爆,流传广泛,又由于歌曲富于舞蹈性,以至于自1993年-2000年,中国大陆大多数中小学校,常用此歌做为各种演出的舞蹈音乐,可见她的影响之广。才旦卓玛与著名的英国乐队EINGEMA的合作极受中国大学生和青年乐迷的推崇。

才旦卓玛曾到过许多国家进行访问演出。其演唱情感深切,音色甜净,风味浓郁,民族色彩鲜明。她能用藏、汉两种语言演唱。

德德玛

德德玛,蒙古族著名的女中音歌唱家。1947年出生于内蒙古额济纳旗。1962年进内蒙古艺术学校声乐研究班学声乐,1964年进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学习。毕业后,先后在内蒙古巴彦淖尔盟文工团、内蒙古民族歌剧团、内蒙古歌舞团担任独唱演员和歌剧演员。1982年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20世纪90年代,她在全国民族唱法十大女歌唱家比赛中获得第一名。1995年获得蒙古国国家文化艺术最高奖。

德德玛的演唱,声音浑厚醇美,音域宽阔,气息通畅,富于激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她的歌路十分宽广,既善于演唱蒙古族调民歌,又能演唱大型艺术歌曲和西洋歌剧咏叹调。经过长期探索,她使蒙古族长调唱法与美声唱法相结合,融为一体,在民族声乐领域内独树一帜,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德德玛多次赴我国各地和出国访问演出,深受国内外听众欢迎。她的代表曲目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草原夜色美》、《草原上的风》、《走马》、《达古拉》、《天上的风》、《兰色的蒙古高原》、《嘎达梅林》等。

内蒙古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蓝天和白云,驰骋千里草原的演出生活,赋予了德德玛草原音乐文化的内涵,从她圆润柔美、热情奔放的歌声中,你可以领略到草原的美丽和奶茶的芳香。德德玛师从蒙古族著名歌唱家哈扎布学习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演唱方法,在经过辛勤的探索和长期的钻研后,她将美声唱法和蒙古族唱法融会贯通,在充分保持民族特点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发展、拓宽声乐技巧和表现领域,用蒙古族特有的韵味和强烈的生活气息去感染听众,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被人们称为“草原上的夜莺”。

郭兰英

郭兰英,著名女歌唱家。1929年12月出生于山西平遥县香乐村一个贫苦家庭。她从小喜爱晋剧。6岁拜师学艺,11岁到太原,得名师指教。她苦学两年,熟练地掌握了晋剧唱、念、做、打的技巧。尤善青衣、花旦及刀马旦表演。她八岁开始学唱山西中路梆子,不久就在山西太原开化寺戏园初次登台。十一岁随戏班到太原市演出,先后主演了《秦香莲》、《李三娘挑水》、《二度梅》等100多部传统戏,扮演角色唱做俱佳,在戏曲表演方面崭露头角。

1946年10月,解放军文工团到张家口演出歌剧《白毛女》时,以其强烈的反封建反压迫主题和全新的歌剧艺术,深深唤醒了郭兰英受压迫多年的反抗意识和追求新生的心灵。在中共张家口市委工作组的帮助下,她毅然告别旧生活,跨入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工作团。次年11月,文工团在石家庄演出《白毛女》,郭兰英主演喜儿。1949年,她参加了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委员。同年,她参加了在布达佩斯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活动,演唱的《妇女自由歌》荣获三等奖,她的首次在国际演出,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赢得了荣誉。之后,其歌声进入广播,走上银幕。

郭兰英演唱的《妇女自由歌》、《南泥湾》、《想起周总理纺线线》、《可爱的祖国》、《人说山西好风光》等歌曲经久不衰,风靡全国。她在主演《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红霞》、《春雨》等新歌剧中,塑造了喜儿、小芹、刘胡兰等一系列生动不朽的艺术形象,成为新歌剧表演艺术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在群众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并受到周总理的高度赞扬。之后,中国歌剧舞剧院还在北京、广州等地成功地举办了郭兰英独唱音乐会。粉碎“四人帮”后,郭兰英演唱的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曲《绣金匾》,通过电视屏幕,牵动了全国亿万人民的心,也为自己的舞台艺术生涯留下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倩影。

1987年9月,郭兰英告别舞台,举家南迁,到广东省番禺县开办艺术学校,开始了潜心培养民族艺术人才的新的人生旅程。

郭兰英是一位为亿万人民所热爱并引以自豪的著名歌唱家。几乎半个世纪过去了,在中国歌坛上,她依然代表着民族声乐艺术的最高成就。

何纪光

何纪光(1939~),男高音歌唱家。出生于湖南湘西汉、苗、土家等民族杂居的武陵山区。自幼受民歌熏陶,七岁在家乡赛歌会上夺得银牌,十四岁考入湖南省民间歌舞团。

1965年,何纪光参加全国音乐周,领唱《澧水船夫号子》、《打硪歌》初露端倪。1960年,他向著名民歌手舒黑娃学会独具一格的湖南高腔山歌唱法。

1962年,他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随王品素教授学习。他能编善唱,既掌握了演唱不同类型歌曲的技巧,又发展了真假嗓结合、刚柔并济、具有中国民族气派的独特唱法,音域宽广,风格淳厚,声音优美,变换自如。

殷秀梅

殷秀梅(1956~),女,黑龙江省鹤岗市人。中国广播艺术团一级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常委,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歌剧系,师从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

殷秀梅曾主演歌剧“伤逝”中的女主角;曾获“金唱片奖”、“神州十二星奖”、“十大金曲奖”、“影视歌曲奖”、“新时期优秀歌曲演唱奖”、“广播优秀歌曲四十年演唱奖”;曾两次获“听众喜爱的歌唱演员”美声金奖等等

她演唱了亿万人民喜爱的歌曲《青春啊!青春》、《祖国啊!我永远热爱您》、《党啊!亲爱的妈妈》、《我们是黄河泰山》、《妈妈教我一支歌》、《长江之歌》、《我爱你塞北的雪》、《中国大舞台》、《永远是朋友》、《幸福在哪里》等家喻户晓的优秀歌曲。

殷秀梅曾出访东欧、西欧、澳洲、美洲、非洲、亚洲等地区的许多国家,受到专家同行和观众朋友的高度评价,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她在歌唱领域属艺术表现广泛的实力派歌唱家。

贺玉堂

贺玉堂,1949年生于陕北。她从小酷爱民歌,日积月累,耳濡目染,练就了一副金嗓子。他的歌声高亢激越,优美动情。经专家测试,其发音高度为高音F,比举世闻名的帕瓦罗蒂的高音C高出三度。一曲曲“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水流千里归大海”,无不令人心摇魄动,荡气回肠。

贺玉堂自幼贫寒坎坷,纯朴善良,蕴藉丰厚,黄土情深。经他收集整理、创作改编的陕北民歌达千首之多,信手拈来,即兴清唱,真切感人,叹为奇响。多年来,他为老百姓随时演唱,并为70余部中外电影、电视配唱,润饰主题,锦上添花。

1986年,贺玉堂在首届中国民歌音乐比赛中获演唱二等奖、创作三等奖,被中宣部正式命名为“民歌大王”。

胡松华

胡松华(1930~),北京满族人。歌唱艺术家、词曲作家、书画家。荣获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是四届至今的全国政协委员,其事迹被选载入英国国际剑桥传记中心之《世界名人录》和国内多种艺术家辞典。是中国民族声乐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大学客座教授。1949年毕业于华北大学。历任中央民族歌舞团艺委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他是中国交响乐团国家一级演员。

数十年来他坚守“艺术向高峰攀登,生活向底源深游”的信条,为发展和弘扬众多民族声乐艺术,曾深入40多个民族地区,出访20多个国家。他始终坚持继承多民族传统声乐技艺,又广泛吸收世界性精华,进行繁难结合的创造性实践。中外权威评誉他“闯出了一条宽广多彩的歌路”,“铸造了一种博熔众长独汇绝艺的新型唱法”。“其风格浓郁、技法科学、生气常存的歌声在中国整整影响了两代人”。他被各族人民爱称为“我们自己的歌唱家”。老一代音乐家乐蒙等评说他是“中国式的美声唱法”。

胡松华代表作是参加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时作词编曲及自唱的《赞歌》,其成名曲是20世纪50年代自编自唱的《森吉德玛》、《丰收之歌》,久传海内外。他又被中央歌剧院邀演大型歌《阿依古丽》,成功饰演男主角阿斯哈尔;为首都音乐故事影片《阿诗玛》录唱阿黑全部歌曲;为施光南创作之音乐故事片《神奇的绿宝石》录唱男主人达戈全部唱段,并录唱片专辑;为《雷锋》、《啊,摇篮!》、《祖国啊,母亲》、《但愿人长久》等20余部影片录歌。1981年,他首创举办了《胡松华、张曼茹独唱独舞晚会》,反应强烈。经他创作、改编,影响较大的歌曲还有:《马背上的祝愿》、《高原酒歌》、《努尔哈赤的骏马》、《猎鹰》、《欢腾的苗山》、《我家墙上挂满刀》等。他首唱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马儿呀快快跑》等。

近年,为回报各民族哺育厚爱、继续弘扬多民族优秀文化,他筹资主持录制并推出了集总导演、总监制、主唱于一身的多民族电视音乐艺术巨片《长歌万里情》。他用年过花甲的歌喉重新精录了近百首多民族歌曲,并被广泛评价为声胜当年,“应专项总结的奇迹”。片中歌曲85%是他自己的心血之作。该片博得各界观众与各民族权威、海内外影视、音乐界专家布赫、廖汉生、李凌、李德伦、时洛蒙、刘国典、阮若林等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20多家报刊的热情评赞:是“壮行边疆十万里,高唱民族百首歌”的“壮举和创举”;“是声、景、情高度交融的多民族艺术精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语)。被日本、新加坡学者评议为“文献性巨制,应载入史册的创举”,并受到全国人大常委、国家新闻出版署、文化部、广电部、国家民委刘忠德、李源潮、李晋有、田聪明等领导人的高度评价。曹禺先生书幅题词“豪杰壮心,老骥万里”,迟浩田将军书法题赠“书画歌并茂,德才艺同辉”。

1997年他又与林则徐五世孙凌青合作庆香港回归歌曲《回归》、《喜泪飞流》,参加了天安门主台和中央电视台专场演出,并精制了音乐电视节目,反响强烈。《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报》等数家报刊热情评价此举。

胡松华的创作演唱多次获重要奖项:金唱片奖、四十年广播金曲奖、文化部新创作演唱一等奖、全球华语歌曲最高投票奖等。另《人民日报》刊文“书画先于歌唱,鹰马神韵腾飞”;《人民政协报》刊文其“中华血气贯丹青”。他的书画作品刊载在海内外多种报刊、专集中。他被新加坡聘为该国书学协会评议委员,属全国政协书画室成员。

2000年7月,他成立了胡松华艺术研究室。这是个以科研促培训的非赢利学术单位(由执著知音企业家辅助),他想在晚年做点艺术扶贫的实事。在通过自费到边疆贫困地区流动义务讲学的同时,他发现并免费培训了几位有民族真情和志气、灵气的少数民族种子学员,使他们经过科学发声技法及综合素质全面培训,成为用歌声促进民族团结、弘扬多民族音乐文化的后继人才。

李双江

李双江是我国著名歌唱家,他的名字在20世纪70年代即已家喻户晓。1959年,李双江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承喻宜萱教授学习声乐。196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旋即参军并被分配到新疆军区文化工团。在新疆的十年中,他又深受了十几个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哺育和熏陶。1972年,他被调入总政歌舞团,为该团主要独唱演员至今。

李双江始终不渝地为声乐艺术民族化而努力奋斗。在三十余年的艺术实践中,他坚持走中西结合的道路。在刻苦钻研欧洲传统美声唱法的同时,他又大量地从民族声乐艺术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并保持民族风格。他演唱的《北京颂歌》、《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红星照我去战斗》、《船工号子》、《再见吧妈妈》等歌曲显示了他的艺术追求的突出成就,因而深受广大听众喜爱,且经久不衰。这些歌曲已是声乐艺术中西结合的演唱典范作品。李双江的歌也获得了许多外国音乐家、评论家的高度赞扬。其中,美国著名指挥家尤金奥曼迪对他的评价可谓最为恰如其分:“金子般的高音,火一般的激情。”

李双江不仅演唱,近些年来,他还积极从事声乐艺术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他的《怎样唱高音》等文章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影响,并被录制成音带出版。从1987年起,他任中央音乐学院客座教授;而后,又兼任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声乐教授,深受海内外学生的欢迎和赞誉。他在海内外各界的支持下,着手筹建“双江声乐艺术研究院”。此外,他还多次被聘为全国性的各类演唱比赛的评委。为发现和造就新一代的人才,为推进包括通俗歌曲在内的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他还在不懈地努力。

拉苏荣

拉苏荣,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人。1960年参加本旗乌兰牧骑。1962年考入内蒙古艺术学校,师从昭那图教授学习长调民歌。1965年赴中国音乐学院进修。1968年入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后调入内蒙古歌舞团,现为中央民族歌舞团独唱演员。他的演唱声音纯净明亮,音域宽广,字正腔圆,演唱富于激情,达到了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他的歌路较宽,既擅长草原长调民歌,又能演唱鄂尔多斯、东蒙短调民歌。他多次赴内地和出国访问演出,深受广大听众欢迎。

拉苏荣的代表曲目有《小黄马》、《走马》、《圣主成吉思汗》、《弹起我心爱的好必斯》、《北疆颂歌》等。

拉苏荣几年来潜心研究民族声乐理论,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对于蒙古族长调和演唱方法,作了有益的探索。他多次采访歌唱家哈扎布,经过数年努力,写出专著《哈扎布传》,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了这位长调民歌大师的生平事迹和演唱艺术,填补了音乐理论界的一项空白。

李丹阳

李丹阳,第二炮兵政治部歌舞团一级演员,中国音协会员,全国第八、九届青联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研究生班毕业。1991年入伍,1993年获全国首届音乐电视大赛金奖,1996年获中央电视台音乐电视金奖,1997年获全国第五届音乐电视大赛金奖,1998年获“雷剑杯”军旅歌曲音乐电视大赛金奖,1999年获“大红鹰杯”军旅歌曲音乐电视金奖,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听众最喜爱的歌手,荣立一次二等功,三次三等功。

李丹阳声色甜美,清丽明亮,声情并茂,感染力强,舞台形象热情活泼,优雅大方,青春气息浓郁,是一位深爱人们喜爱的青年歌唱家。

李丹阳曾出访日本、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受到国际友人和港澳同胞的广泛赞誉。

李谷一

李谷一,我国著名歌唱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44年生于湖南,15岁考入湖南艺术专科学校。

1961年毕业于湖南省艺术学院舞蹈专修科。

2000年7月毕业于中央党校导师制研究生班。

1961年至1974年,逐步成为湖南省花鼓戏剧院主要演员,十四年里成功地塑造了二十多个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年轻姑娘形象。其中主演《补锅》一剧,于1964年和1965年获湖南省和中南五省戏剧汇演优秀奖,拍成电影,从此知名。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当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74年至1984年,调入中央乐团担任独唱演员。在交响乐《智取威虎山》、钢琴伴唱《红灯记》中承担主要角色。

粉碎“四人帮”后,即参加了《春天》等影片的拍摄工作。此后,她进入演唱艺术的新盛时代,先后在国内各省市和国外完成了近两千场次的演出任务;参加历年的重大政治和节日演出活动;参加了中央台和许多省市台的各种电视、广播节目播出;为一百多部电影、电视片配唱。李谷一共计演唱、创作歌曲、电影电视歌曲三百余首。

李谷一演唱的四十多首歌曲,在海内外成名,如《边疆泉水清又纯》、《妹妹找哥泪花流》、《洁白羽毛寄深情》、《心中的玫瑰》、《知音》、《乡恋》、《迎宾曲》、《绒花》等等,这些歌曲多次在全国性歌曲评比中获奖,并获第三界电影“百花奖”特设的“最佳演唱奖”。她录制的个人专辑磁带十余版和唱片多张,销量曾居国内榜首。

1981年至1982年,她两次与美国纽约交响乐指挥家戴维·吉尔伯合作,演唱交响乐组曲,其中演唱的中国的《三江组曲》获文化部二等奖。评论界认为,其演唱风格和技巧,对我国民族声乐和通俗音乐和发展,有了新的突破,开创了一代歌风。

1982年,她从中央乐团抽调出来,着手创建中国轻音乐团的筹备工作。

1984年至1985年,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者之歌》的演出和电影拍摄工作,获表演一等奖。

1986年中国轻音乐团正式成立,她担任团长。在中国轻音乐团十多年中,她筹划演出了几套轻音乐曲目,为我国音乐园地增添新的品种,在国内起到了带头和示范作用,并且努力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乃至全国著名的歌手和演奏员。同时,她带领全团从北京到全国五十多个省、地区演出千余场,并且参加了许多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活动。例如,赴云南老山前线慰问演出,为美国总统里根访华演出等,受到文化部和地方政府、部队的多次表彰,在此期间,其演唱艺术再创高峰,《难忘今宵》、《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我和我的祖国》、《刘海砍樵》等,在国内外颇具影响,为我国声乐艺术拓展了新路。1989年获广电部中国唱片社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1991年获文化部“优秀演员奖”、“新曲目优秀奖”。(www.xing528.com)

李谷一曾受到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赞扬。

1993年,文化部、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和播出了艺术专题片《缘分——我说李谷一》,概括了其艰辛探索的艺术生涯。

1996年,李谷一调入东方歌舞团,担任党委书记、第一副团长。除完成繁忙的党务工作和业务领导工作外,她还积极完成了中央部委组织的“心连新艺术团”、“京九铁路慰问演出团”、“香港回归晚会”、“澳门回归晚会”、“祖国颂”、“七·一晚会”、“南昆铁路文化列车”以及东方歌舞团演出任务共计二百多场。

几年中,她多次受到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李谷一曾以中国艺术家身份,十几次出访美国、法国、荷兰、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及香港、澳门演出,深受欢迎和好评。1978年,她受到美国总统卡特的接见。1985年她在法国巴黎和荷兰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等地举办了独唱音乐会,获得极大成功,是中国大陆第一位歌唱家在这些国家举办的独唱音乐会。

李谷一曾多次担任日本、德国、南斯拉夫、哈萨克斯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流行乐坛的大赛和国内中央电视台、文化部等政府以及民间举办的各类音乐比赛的评选工作。

1988年,她被具有权威性的美国传记协会列入《世界杰出人物录》。

1996年,获美国ABI协会颁发的“世界艺术家成就奖”的金奖。

1999年,获CCTV-MTV(中国中央电视台与美国MTV电视台)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近年来在国内多种报刊上,她发表过有关演唱艺术及声乐技艺的论述文章。

她被聘为沈阳音乐学院客座教授、湖南省师范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湖南省女子大学名誉校长等;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她是中国电视家协会会员、中国妇女基金会理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

自1982年起,李谷一为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全国委员。

马玉涛

马玉涛(1936~),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山西保德县人。曾在地方部队文工团工作,后调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她歌声宏亮而纯朴,气息充实而稳定,共鸣丰满,音色统一,感情细腻,声情并茂,善于演唱我国民族风格较强的创作歌曲。在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声乐比赛中获金质奖章。曾先后赴朝、法、罗、日、伊朗、科威特等十几个国家进行访问演出。

代表作品:《马儿啊,你慢些走》、《众手浇开幸福花》等

20世纪60年代,马玉涛的一首《马儿啊,你慢些走》,曾唱红了大江南北。直到今天,人们哼起那动人的旋律,还觉得挺有味儿。为什么要马儿慢些走?因为要把当年鏖战急、如今面貌新的一处处美景看个够。反映了社会主义新社会人们对得来不易的和平环境与建设成果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马儿啊,你慢些走》由李鉴尧作词,生茂作曲,作于1962年。歌曲以紧拉慢唱的节奏和欢快、悠扬的曲调,歌颂了祖国山川的秀丽景色和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的景象,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该曲1964年获解放军第三届文艺会演作品奖。同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歌曲》编辑部、《音乐创》作编辑部联合举办的优秀群众歌曲评选中获选。是一首较早地进行探索并取得成功的新型抒情歌曲的力作。全曲分为三个部分。歌曲前奏好似一匹骏马在奔弛,显然是在模仿马蹄奔跑的节奏。这一节奏在全曲中多次出现。

第一句“马儿啊,你慢些走”,曲调悠扬洒脱,充满自豪、欢快的情绪。尤其是句尾拖腔的运用,更增添了歌曲艳丽的色彩。总的来说,第一部分的音乐跌宕起伏,感情奔放,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

第二部分从“没见过青山滴翠美如画”开始,其旋律以第一部分的音乐素材为基础加以变化和发展,为配合唱词中的排比句,旋律每句开头都使用了切分节奏,更加强了歌曲的叙事性。随着歌声与五个“没见过”把祖国各地山河改观的迷人景色,呈现在人们面前。

第三部分的开始是一个长大的衬句,旋律更加抒情豪放,情绪更加高昂,为即将出现的高潮乐句作了很好的铺垫。歌曲最后“我想听个够,总也听不够”一句,抒发了中华儿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炽热情怀。

在50年的军旅生涯中,马玉涛曾连续夺得全军一至四届文艺会演独唱比赛的一等奖。在由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独唱独奏会演中,她也获得一等奖。她还获得过《马儿啊,你慢些走》、《见了你们格外亲》、《老房东》、《众手浇开幸福花》等歌曲的首唱奖和广播金曲奖。马玉涛在演唱《马儿啊,你慢些走》这首歌曲时,准确把握歌曲各部分在速度、风格、情绪等方面的差别,突出对比,并糅合戏曲唱腔的叙事风格,把歌曲演绎得自然而充满活力。这首歌曲自创作完成以来,马玉涛作为首唱者曾多次演唱,以至一说起“马儿啊,你慢些走”,人们就会想到马玉涛。

马玉涛的演唱不仅在国内赢得广泛的赞誉,而且还在国际乐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57年,马玉涛参加在前苏联举行的第6届世界青年节,她在声乐比赛中获得金质奖。同年,她又赴法国巴黎参加大学生联欢会的演出。1959年,马玉涛随南京军区歌舞团赴维也纳参加第9届世界青年节的联欢演出。此后,她还先后跟随周恩来等领导同志赴印度尼西亚、阿尔巴尼亚、伊朗、科威特、柬埔寨、越南、日本、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家进行访问演出。1999年,马玉涛和其他知名艺术家组成“华人音乐小组”远赴美国、澳大利亚演出,也获得极大成功。

年事已高的马玉涛如今依然忙得不行。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她每年要赴各地考察两至三次,要按时参加团里的演出任务,要应邀参加“心连心”等各种类型的演出活动,还要出任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评委、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的评委。从前的“骏马”今天已变成一匹“伯乐马”,人们不禁为马玉涛不息的艺术生命力而感慨。

彭丽媛

彭丽媛,山东人,十四岁进入山东艺术学校,专攻民族声乐。

1980年代,她表山东济宁艺术学校到北京参加文艺汇演时,以歌曲《包楞调》、《我的家乡沂蒙山》震动京城音乐界。国家派她出访了欧洲六国芬兰、瑞典、挪威、冰岛、西班牙、葡萄牙演出,深受欢迎。同年她入伍。后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声系攻读大专,大学本科,以及硕士研究生。先后师从声乐教育家王音旋教授和著名的声乐教育家金铁林教授。1990年5月,通过论文答辩,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经历了十二年大专音乐院校的学习。

1982,她参加中央电视台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并随即演唱了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和《我爱你,塞北的雪》而赢得大半个中国的观众。

1984年,她正式由前卫歌舞团调入总政歌舞团。并连获国家级大奖。

1985年,她获文化部举办的第一届“全国聂耳、星海声乐作品比赛‘民族唱法组’”金牌。继而又因主演中国大型歌剧《白毛女》获全国戏剧界最高奖第三届“梅花奖”。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推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最年轻的理事。

1986年,她获“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专业组民族唱法一等奖。

1987年,她当选为解放军英雄模范代表。

1988年-1989年,两度荣获“中国影视歌曲十佳”称号。

1989年,她与中国新闻社合作拍摄了个人的专题艺术片《在希望的田野上》。”

1990年,她获《中国唱片40周年》的“金唱片奖”和“中国广播歌曲40周年”的金奖以及“中国影视歌曲十佳”称号,成为第一位获得“中国民族声乐硕士学位”的歌唱家。彭丽媛以清甜的歌喉、质朴自然的情感、明晰的吐词、淳厚的乡音,塑造出众多个性鲜明、神采奕奕的东方女性形象。她的演唱有一种天赋的美感——坦诚、亲切,洋溢着青春气息。

1992年,她因主演中国大型歌剧《党的女儿》获文化部颁发的“文华奖”。参加解放军文艺调演,获解放军文艺大奖一等奖。

1997年,她因演唱《珠穆朗玛》获中宣部颁发的“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颁发的“文华奖”,国家新闻出版部署颁发的“全国文艺音像评比”一等奖,“国家音像大奖”。

1999年,她参加解放军文艺调演,获解放军文艺大奖表演特别贡献奖。获“一九九九CCTV-MTV音乐最佳中国民歌演唱”奖。

她的个人专辑《父老乡亲》、《白发乡亲》、《珠穆朗玛》在1992年、1994年、1996年“全国优秀金榜音带”唱片评比中,荣获“金唱片第一名”大奖。

她还代表中国艺术家多次北美洲、南美洲、东欧、西欧、北欧、西南欧、澳洲、亚洲、东南亚及中国台湾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了世界各国朋友的喜爱。

任桂珍

任桂珍,女高音歌唱家。生于山东济南。曾在革大文工团工作。建国后入上海歌剧从事歌剧演唱三十年,在《红霞》、《红珊瑚》等几十部歌剧中扮演角色,创造了众多不同性格、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妇女形象。

任桂珍善于博采众长,在吐字、声音控制、音色变化等方面,汲取了民族唱法的特点;在行腔处理、表现人物等方面则汲取了我国传统戏曲的方法,同时,她又借鉴了西洋发声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宋祖英

宋祖英,湖南人。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音乐舞蹈系,中国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研究生班。1991年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政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宋祖英曾获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声乐大赛金奖;“金龙杯”全国歌手大赛专业民族唱法第一名。她连续三届获得全国听众喜爱的民族歌手第一名;演唱的MTV作品《十八弯水路到我家》、《辣妹子》、《好日子》分别获得全国“星光奖”一等奖和MTV金奖;演唱的《英雄》、《东西南北兵》获中宣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好日子》、《献出你的爱》在第五届中国音乐电视大奖赛中获金奖,同时获得最佳演唱奖;在第十六届全国电视“金鹰”奖中,其演唱的作品《辣妹子》获最佳歌曲奖;2000年其MTV作品《爱我中华》再登榜首。她还荣获过1998年首届“大红鹰”杯“战士最喜爱的十大明星”称号,并在歌剧《伤逝》、《红珊瑚》、《绿叶红花》中饰演女主角,在《婉君》中扮演阿奴,受到同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宋祖英至今已出版了多张个人演唱专辑唱片、录影带,并出版发行了《好日子—宋祖英风采集》和《乐海真情—宋祖英演唱歌曲精选集》。

宋祖英多次随中国艺术团出访欧洲、澳洲、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进行艺术交流,深受各国观众和旅居华人喜爱。

2002年,韩国“世界杯”足球赛大型演唱会,宋祖英受邀代表华人演唱,受到热烈的欢迎和礼待。

2002年12月,为庆祝中澳建交30周年,宋祖英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举办个唱音乐会。这是中国民族歌唱家第一次在海外举办个唱音乐会,更是悉尼歌剧院建成以来第一位亚洲歌唱家在这里举办独唱音乐会。

宋祖英在中国获得演艺事业成功的同时,更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公益和慈善活动,捐助中国最具影响的慈善活动“希望工程”,获得了许多社会荣誉。宋祖英是中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全国妇女联合会执委、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

王宏伟

王宏伟,祖籍河南南阳。新疆军区文工团男高音独唱演员,擅长演唱中国西北民歌,音域宽广、音色独特,高音区极具魅力。王宏伟12岁开始登台演出。15岁被特招到新疆博乐军分区当文艺兵。

据说,他喜欢上西北民歌的真正起因是看了电影《黄土地》。他在音乐方面的启蒙老师是原新疆军区歌舞团的男高音歌唱家晁浩建老师。1990年,他参加西北5省区民歌邀请赛后,便深深痴迷起民歌。1991年,他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声乐大专班。1993年,他从解放军艺术学院深造后又回到了大西北。

经过名师的言传身教和一系列正规的训练,王宏伟的演唱日渐成熟。1993年12月,他赴日本参加“东京村村普及版”艺术节,演唱的中国西北民歌受到广泛好评;1998年9月,应香港市政总署的邀请,随团赴香港参加国庆演出;1999年5月,随总政话剧团再次赴香港慰问驻港部队;1999年5月,参加“全国百家电视台电视音乐节目作品展评”;他演唱的《帕米尔的眼睛》获得金奖和最佳演唱奖;1999年8月,参加第七届全军文艺会演,获演唱一等奖;2000年7月,在第九届“步步高杯”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获专业组民族唱法金奖(以95.84分获三种唱法总决赛最高分);7月18日晚,在陕西柳凌举行的本次大奖赛颁奖晚会上,王宏伟又以17万观众的投票数,成为本次大奖赛“观众最喜爱的歌手”;2002年6月22日,获得金碟奖最佳民歌男歌手奖;2002年8月17日,西部民歌王子——王宏伟首场个人独唱音乐会在新疆人民会堂成功举行,这也是他第一次举办个人演唱会。

王宏伟以他富有西部风情、激昂、悠扬、浑厚、嘹亮的歌声,使国内外的广大歌迷们陶醉不绝,实现了他自己让民族的声音唱响世界、感染世界的心愿。

王昆

王昆,歌唱家,生于1925年,祖籍河北唐县。1945年毕业于延安鲁艺戏剧音乐系,曾在新歌剧《白毛女》中饰主角喜儿,并演出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演员。建国后,任中央实验歌剧院演员,受教于苏联专家梅德维捷夫和我国歌唱家林俊卿。1954年入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后历任东方歌舞团艺委会主任、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音协第二、三届理事,全国妇联第四届执委。是中共十一大代表,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曾参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

她积极探索中国民族唱法规律,在民间唱法基础上,吸收西洋发声的长处,发展了自已音色明朗,感情质朴,处理细腻的演唱风格,成为中国歌坛民族唱法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其代表曲目有《南泥湾》、《翻身道情》、《秋收》、《农友歌》及歌剧《白毛女》等。

王向荣

王向荣,陕北府谷人,父母都是著名的二人台、山曲艺人,所以他从小就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他惊人的记忆力和聪慧过人的天资,使他很早就熟悉了许多民间曲调。

王向荣少年时代历尽坎坷,父亲早逝,他13岁起就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干农活、打小工、挖煤掏炭、当瓦工、跑口外等等,什么苦活都干过。正是这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体验到了人生,丰富了感情。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唱歌,常是唱我自己,想起自己走过的路,想起种种不幸的遭遇,就情不自禁地悲从中来。尤其是唱我家乡神木、府谷一带的山曲、二人台,就更容易动感情了。”他的《走西口》不论唱到哪里,听的人都是眼泪汪汪,为之心酸。

他曾为多部影片配过插曲,并随团参加过前苏联、法国、瑞士等国的国际艺术节。1992年,曾应邀赴日本演出。

王向荣是陕北民歌的天才演绎者,豪爽、直率、有艺术见地。他的演唱行腔优美、气势豪放,酣畅淋漓,情感真实,显示出高度的艺术美,什么歌经他一唱,便会有不同的意境。

王向荣在艺术上的长处,是博采众长,为己所用。他的头脑就是一座音乐的宝库,山曲、漫瀚调、爬山调、二人台等等都可以信手拈来,随口就唱。他在民歌演唱界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王玉珍

王玉珍,女高音歌唱家,歌剧演唱家。湖北河阳人。14岁入湖北省文化艺术工作团(后为湖北歌剧团)。后随团在汉江两岸农村接触和演唱了大量民歌民谣。

王玉珍在学排古典歌剧《秋江》、《刘海砍樵》中展示了艺术表演才华。1959年,她在歌剧《洪湖赤卫队》中扮演主角韩英而扬名全国。

她曾先后赴朝鲜、日本以及香港等地方访问演出,受到普遍欢迎。

1981年,王玉珍调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任教。她是全国人大前三、五届代表,北京市人大第八、九届代表。

她的演唱清脆婉转达、优美甜润,吐字清晰,富有湖北地方风格。

吴雁泽

吴雁泽,1940年3月出生,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报恩寺村人。1959年7月在淄博市第一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本科。1964年毕业并留学院任教,后因工作需要,被派赴武汉歌舞剧院工作。历任武汉剧院歌剧团团长,剧院副院长,院艺委会主任、院长、艺术总监、武汉市文化局副局长并兼任武汉市文联副主席、音乐家协会主席、湖北省青联副主席等职。湖北省第五、第六届政协委员,省第五次党代会代表,市第七次党代会代表。1985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授予其劳动模范称号。1989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1990年,被授予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初,被中央文化部调回北京。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三十年来,吴雁泽一直从事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研究工作。1979年起,他曾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福州、西安、厦门、武汉、桂林、成都、哈尔滨等城市成功地举办了个人独唱会。近年来在国家大的庆典活动及重要的文艺演出中,他皆担任独唱节目,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及音乐界权威人士的高度评价。

吴雁泽曾代表国家出访过意大利、德国、奥地利、英国、北欧四国、日本、朝鲜、新加坡、越南、前苏联、委内瑞拉、苏丹、特里尼达和多巴歌、圭亚那、台北、香港、澳门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均受到高度评价。在意大利米兰音乐学院,他以一曲《啊!我的太阳》震惊了意大利歌坛,当地报刊评价他是来自东方的第一位男高音成功者。1991年,他在新加坡举办个人独唱会,轰动新国,新国音乐家在报上撰文称赞《中国美声唱法震撼狮城》,我国《参考消息》报特将此文于1991年10月12、13两日连续转载,他为祖国的声乐艺术事业争了光。1989年、1994年,他两次在港举办音乐会均受到香港听众的热烈欢迎,报纸一再评论是“真正中国民族特色的高水平演唱”。1993年9月底,他赴香港大学参加中国声乐研讨会,发表了《继承传统,借鉴西洋,为祖国民族声乐艺术事业作出贡献》的论文。与会者一致认为该文对中国声乐事业的发展、建设具有相当高的价值,突出的体现了吴雁泽在继承中国民族、民间演唱,发展中国美声唱法的重要作用。1993年12月,他首次赴台北演唱,轰动台北。台北声乐家协会理事长刘塞云女士称赞此次演唱解除了多年来存在于声乐界的争论难题。台北的《中国时报》、《民生报》、《联合报》都刊登了吴雁泽的大幅照片,并称其是邀自大陆的贵宾,“吴雁泽的歌唱技巧是独有的歌唱艺术”!1994年9月15-18日期,他间应澳门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琪先生的邀请,随广东省民族文化促进会访问演出。马万琪先生称赞吴雁泽唱出了“最纯正的中国歌曲,令澳门听众大饱耳福”,并再次邀吴雁泽赴澳门演唱。

吴雁泽先生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河南大学、华中理工大学艺术系、江汉大学、西江大学等院校的兼职和客座教授。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吴雁泽曾在国内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991年出版了《我的演唱技术、技巧的形成》声乐专著。中国唱片社为吴雁泽出版过5个声乐专辑录音带和5张激光唱盘。他曾荣获1995年金唱片奖。他的声乐套曲《英雄的大别山》至今仍广为流传。

吴雁泽是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歌剧舞剧院党委书记,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员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当代十大音乐家之一,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副会长。文化部授予其为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

于淑珍

于淑珍,女高音歌唱家和歌剧演员,原籍河北省东光县。

于淑珍当过工人,1956年在天津职工业余会演中初露才华。调到天津歌舞剧院后,曾在一些歌剧中扮演主角。

20世纪70年代起从事独唱,歌曲《泉水叮咚响》就是经她演唱流传的。其演唱声从情发,委婉秀丽,格调清新。她在多次出国访问中受到赞誉。

俞淑琴

俞淑琴,1962年出生在被人们称为民歌海洋的山西省。她的父母都是文艺工作者,在家庭的影响下,她从小就酷爱音乐,会唱许多民歌和京剧、晋剧、昆曲等地方戏曲。

俞淑琴十三岁时以优秀的成绩考入山西省艺术学校京剧班学习,五年后到山西省京剧团工作。在她二十岁时考入东方歌舞团,专攻中国民歌和东南亚国家民歌。1978年赴澳大利亚学习,1988年入悉尼音乐学院歌剧学校学习,199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悉尼音乐学院歌剧专业。她曾受聘参加悉尼皇家剧院歌剧《棋王》的演出;参加澳洲职业重唱团任第一女高音;参加澳洲歌剧院《图兰多》剧组演出;参加大型轻歌剧《国王与我》剧组的演出;荣获悉尼音乐俱乐部声乐公开赛冠军。

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她勤奋地在民歌的海洋里采集吸收,并将它一首首地再现出来,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太爱唱民歌了,它是我国的宝贵艺术财富,如果我能为祖国民歌事业的继承,发展而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那将是我莫大的荣耀”。

贠恩凤

贠恩凤1940年生于西安,著名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理事、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名誉团长。

由于从小受到陕西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和民间音乐、戏曲艺术的熏陶,造就了她多姿多彩的演唱才能。1951年,十一岁的贠恩凤就步入了文艺工作者的行列。她演唱了大量陕北传统民歌和数以千计的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走的是一条坚实的民族声乐艺术道路。

几十年来,她满腔热情地为人民歌唱,她的歌声深深地扎根在人民心中。她的演唱充满着真挚、催人向上的激情,洋溢着陕北地区浓郁的生活气息,为陕北民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强烈地感染着广大听众和观众,受到热烈欢迎。

1965年以来,贠恩凤随中国艺术团、友好代表团出访过苏联、捷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日本、泰国、菲律宾、美国、香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自1980年起,贠恩凤先后在西安、洛阳、上海、北京等地举办过40多场独唱音乐会,获得了高度赞誉。为奖励她对我国声乐艺术事业作出的贡献,贠恩凤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

张也

张也,湖南人,著名民歌手。张也是当今民族歌坛不可多得、颇有实力的歌唱家。

她1991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从师金铁林教授。1995年获声乐硕士学位。现为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青年教师。

1988年,她步入歌坛不久即获得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第三名及全国优秀歌手邀请赛金奖的好成绩。1990年,在北京电视台举办的“汇通杯-BTV1980~1990年优秀演唱回顾展播”中,获“我最喜爱的歌手”大奖。1992年,又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大自然杯-观众喜爱的歌手”第二名。1995年,她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演唱的《万事如意》获得优秀节目奖;同年,获得“金唱片”奖。她演唱的《多情东江水》获“第四届MTV中国音乐电视大赛”银奖。《走进新时代》获“康佳杯第五届MTV中国音乐电视大赛”金奖。

张也曾主演大型舞台剧及电视艺术片《唐伯虎与沈九娘》(饰沈九娘);录制歌剧《洪湖赤卫队》全剧(主演韩英);参加歌剧《小二黑结婚》片断演出(饰小芹);并为多部电影、电视剧演唱主题歌和配唱。

张也曾出访英、法、瑞士、德、瑞典、比利时、卢森堡、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地区,深受海内外观众的喜爱和欢迎。

张也适合演唱不同风格的民族歌曲,无论是柔媚的民歌小调,还是技巧高超,音域宽广的民族歌剧选段,她都能驾驭得非常出色。她的声音具备多种特质:娇柔、温馨、祥和、靓丽、清脆、甜美、欢欣、快乐、婉转、纯洁、真诚,几乎全可以用在她的身上。她的演唱没有虚假的做作,全无雕饰的痕迹,不妖不媚,流畅自然,不落俗套。似雪山上消融的清水,甘冽、香甜、晶莹透明,跳跃在石岩上,嬉戏在绿树中,欢腾在草坪里,无拘无束地留下一串串欢快的回声;又好像是一阵阵轻柔、和煦的春风,翩翩地飞过大地,轻盈地穿行在五彩缤纷的花朵中间,将安祥和宁静洒满人间。

朱逢博

朱逢博(1937~),女高音歌唱家。山东济南人。原在上海同济大学学习建筑专业,后被调至上海歌剧院,并入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先后从师于施鸿鄂、吴少伟、鞠秀芳等。

其演唱以民歌唱法为基础,并借鉴了西洋发声方法,自然流畅,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她以演唱抒情歌曲见长,曲目广泛,敢于演唱新作;在演唱外国歌曲时,能注意各国作品的不同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