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技术风险控制:基于电子书包的实践分析

学习技术风险控制:基于电子书包的实践分析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将循着先人的思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找寻学习技术风险控制的先进理念与实现路径。刘易斯认为技术风险控制和管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防止,另一种是减轻。防止是在技术的风险未发之前,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将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两种手段相互配合使用才能将技术的风险降到最小。简单来说就是学习是根本目的,技术只是达成目的的手段。

学习技术风险控制:基于电子书包的实践分析

既然,学习技术有一定的风险,会对人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扰。那么,我们在利用技术进行学习时就必须对技术的风险加以控制和规避。那我们该如何控制和规避技术对学习带来的风险呢?我们将循着先人的思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找寻学习技术风险控制的先进理念与实现路径。

(一)瀚海拾珠:先哲的启示

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不是我们当代人才意识到的,历史上有很多先哲思索过风险的管理和应对之道。“人类所处的技术困境由来已久,很早就引起了先贤前哲们的关注。虽然不同时代技术困境的形态与特点各不相同,人们对技术困境的反思也各有侧重,但是这些思想成果却是我们今天重新审视技术困境问题,探寻走出当代技术困境的路径与策略,谋求人类解放的思想基础。”[48]接下来,我们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理解先哲们的启示。

1.道在无为:庄子的启示

庄子是我国战国时期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无为”的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庄子有很多关于技术的思考,这可能与其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有关。庄子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但是由于他天性自由清高,不喜欢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厌恶了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遂辞官归隐,潜心学问。辞官后的庄子游历过很多国家,做过很多职业。长期与贫困的劳苦大众交往,庄子对各种职业都了如指掌并有亲身体验,这就使他对技术(技艺)的理解更加深刻。“《庄子》中有大量关于技术问题的直接探讨,如《养生主》中的‘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又如《天下》中的‘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此外,《庄子》中还有很多意趣盎然关于技术的寓言故事,如我们熟知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以及‘圃者拒机’等。”[49]“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就是说关注的不仅是技术的本身,更加关注技艺之上的“道”,技艺是以“道”为指引的。但是,庄子认为“道”是自然无为的,主张顺应自然,摒弃人为。因此,庄子对于技术风险的观念是一切技术(技艺)都得顺应自然,无为以对。

2.技术回归海德格尔的启示

海德格尔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它的存在主义哲学对近代哲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深刻影响了其他学科。“海德格尔在后期的思想文本中明确地追问了‘技术问题’,把技术归属于‘解蔽’,并提出了著名的‘座架’,将座架解说为现代技术的本质。”[50]海德格尔认为,座架作为技术的本质对人形成了促逼,使得人被迫生活在技术的展现之中。他认为“技术去远”,现代技术已经不再顺应自然了。由于人类的欲望,现代技术对自然的利用已经淋漓尽致,自然规律与自然的内在限度已经被人类忽视,技术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和干预将自然置于一种危险的境地。在现代技术自身“挑战性、侵略性的展现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能力受到挑战与攻击,人在挑战与攻击中迫于压力不得不诉诸技术进步将自然展现为一种持存物。可悲的是,人也不得不坐落于这种持存物之中,并渐渐遗忘了自己的本真与本质,进而逐渐将自己也同化为一种持存物”[51]。为此,海德格尔提出了“技术回归”的解决思路,认为要使技术回归到原来的可能的基础之上,唤醒人们已经丧失的关于技术的理解——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的限度内理解世界,与自然建立一种友好的、和谐的关系,而不是去统治自然。只有这样,“也许能在人与存在二者关系方面准备新的、基本的且可以允许事物和世界具有自己应有的特性和自身性的关系来”[52]

3.防止减轻:刘易斯的启示

《技术与风险》一书的作者刘易斯认为“技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特别是那些未知的风险。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利弊共存的问题。它是真实的,风险的确存在,有时在潜伏等待着,眼前的威胁很小,但有可能在将来造成真正的问题。[53]核能就存在真正的风险,正如煤能源也存在着真正的风险。后者现在就造成死亡,而前者也许以后会。”[54]正是由于技术存在着或潜伏着风险,所以需要人类严加控制和管理。刘易斯认为技术风险控制和管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防止,另一种是减轻。防止是在技术的风险未发之前,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将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减轻是指有些风险或灾难是技术天生带有的痼疾,不可能避免。因此人类需要在其不可避免地发生后想方设法把损失降低到最小,减轻技术灾难带来的伤害。需要注意的是,防止与减轻这两种手段是承接的而不是同时的,在风险未发生之前我们需要防止,在风险发生以后我们需要减轻。两种手段相互配合使用才能将技术的风险降到最小。

先哲的智慧是无穷的,庄子启示我们技术要顺应自然、顺应天道,无为无欲才是规避技术风险的最佳途径;海德格尔启示我们让技术回归本来的面貌,剔除人类物欲之后的技术才是好的技术;刘易斯启示我们技术的风险不可回避也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在风险未发之前防止,在风险发生之后减轻,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技术风险带给我们的伤害。还有很多先哲大家都对技术的风险管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这些富有哲理的观念中我们可以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应对现代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风险。

(二)战略思考:理念的指引

我们可以从先哲的思想中得到很多启示,但是也需要注意先哲们的思想都是一定时代条件下的产物。虽然已经有很强的预见性了,但是还是较为简单概括,并不适合用来直接应对现代的学习技术风险。由于现代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学习中使用的技术也是一茬紧接着一茬地换。面对铁打的学习、流水的技术,我们首先需要一个可以有效应对学习技术风险的先进理念。在先进理念的指引下,不管技术千变万化,都能紧紧围绕学习活动来控制和管理技术风险。

我们认为在学习中对待技术应当秉持着“学习为体,技术为用”,技术为学习服务的理念。所谓“学习为体,技术为用”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使用技术,要摆正学习与技术的位置:学习永远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和本质,或者说是唯一目的;技术只能是为学习服务的工具,或者说是达成学习这一目的的手段。简单来说就是学习是根本目的,技术只是达成目的的手段。我们需要牢记技术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而创造出来的,只是人类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衍生出的工具手段。人才是一切人类活动(当然包括学习活动)的根本目的。有了这一层认识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代社会中有那么多因技术而带来的风险和灾难。在对现代技术进行反思之后我们可以发现,现代社会中的很多技术风险和技术灾难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们把人与技术的位置颠倒了,技术从手段变成了目的,从客体变成了主体。这样技术就成了一切活动的中心,人就会围着技术转,最终人成了技术的奴隶。在学习活动中也是如此,现在有很多人在批判学习中技术使用的低效与弊端,确实有很多学习技术都未能起到它本来的作用,反而对人的学习活动形成了掣肘。从“学习为体,技术为用”的角度来反思,我们不难发现,一项技术在应用到学习领域中时是技术专家推动的结果而不是学习者需要的结果。技术进入学习是谁在推动,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直接决定了技术是以何种姿态进入学习的,或者说技术是以哪种思维进入学习的。技术进入学习是技术专家推动的结果就会导致技术是以一种高姿态进入学习的,就会给人一种错觉——技术是先进的,学习是落后的,所以学习需要技术来拯救,这是一种技术思维。技术进入学习是学习者需求的结果就会导致技术是以一种低姿态进入学习的,就会形成一种观念——技术是应学习需要进来的,只要不满足需要是可以被随时踢出去的,这是一种学习的思维。这两种不同的思维就直接影响了技术是否会产生风险,会对学习产生多大的风险。

“学习为体,技术为用”是我们应对技术风险的基本思路和理念,循着这一基本理念,我们会找出应对学习技术风险的实践措施。

(三)路径选择:风险的控制

“理念与实践是一对关联颇深的范畴,实践反映、折射着理念,理念影响、左右着实践。不管你能否意识到,也不管你是否承认,理念总是会影响实践的。人类的实践脱不了理念的干预与影响,我们的行动中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受到相应理念的干预与影响。可以说,没有不受相应理念影响的实践,只有在多大程度上受理念影响的实践。”[55]根据“学习为体,技术为用”这一理念,我们提出了技术学习化这一学习技术风险控制的路径。

所谓技术学习化是指技术在被引入学习活动后要经历一个学习化的过程,在这个学习化的过程中,技术逐渐褪去原本的外衣而穿上学习的外衣。技术学习化是技术按照学习活动的逻辑和规律重新塑造自身的过程。任何外来的技术都有自身原本的行为逻辑和组织规则。在进入学习环境后,原本的行为逻辑和组织规则很有可能不适应新的环境而出现一些不适症状,这些不适症状就是技术风险的前兆。因此,引入学习活动的所有技术都需要按照学习的需要经过转化才能将技术的风险降到最低。举个例子,平板电脑作为新兴的技术在引入中小学学习后必须经历这样一个学习化的过程。首先,需要对平板电脑进行综合的测试与考量,测试平板电脑能否满足学习活动的需要,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学习活动的需要;其次,还要考虑平板电脑引入中小学学习后会不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如学生可能会使用平板电脑玩游戏等,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最后,在确认平板电脑引入中小学学习利大于弊后,需要对平板电脑进行一系列改造,比如要对系统进行控制,防止学生在学习时间使用平板电脑玩游戏、浏览无关信息甚至是不良信息等。在经过这一系列改造之后平板电脑才能获得进入中小学学习的“准入证”。但是,获得“准入证”并不意味着平板电脑在中小学学习中就可以随意使用了。平板电脑进入中小学学习后还需要时刻对其进行评估,评估其适合什么样的学习活动,不适合什么样的学习活动,适合如何使用,不适合如何使用等。这个评估的过程需要持续进行,以防技术异化的发生。

为什么技术进入学习需要经历这样一个学习化的过程呢?这是由学习本身的特性决定的。学习具有复杂性、受众特殊性、结果不可逆性等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技术不能在学习活动中为所欲为。复杂性是指学习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其间牵扯着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从学习活动的主体来看,学习不仅涉及学习者本人,还涉及与学习者相关的人,如教师、亲属等,此外学习还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主体的影响,每一个主体都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作用;从学习活动的客体来看,学习的客体是人类千万年来积累下的各种文明成果,文明成果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十分复杂,学习者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客体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从学习活动的目标和任务来看,学习活动有总目标、分目标、具体目标等多种分层,其任务类型也有很多,每种目标和任务类型都对应不同的实现手段。不仅如此,学习的每种主体、客体、目标与任务都可以相互搭配,最终形成很多种类型,可见学习活动的复杂之处。受众特殊性是指学习者的目的是学习新东西,这就意味着学习者在相应方面是欠缺的,是没有一定的抵抗力的。因此,其可塑性和受影响性也会显著提升。这就是说某一个影响会在学习者身上被放大很多倍。所以,对待学习者需要格外注意。结果不可逆性是指技术对学习者造成的不良影响有可能是不可逆的。因为学习的主体是人,人体在某些方面具有很强的不可逆性,一旦受到伤害就无法修复。因此,学习者是十分特殊的,对待学习技术的风险需要慎之又慎。正是因为学习活动是复杂的,受众是特殊的,结果是不可逆的,我们才不能让学习来适应技术,而应该让技术来适应学习。

技术学习化是我们在“学习为体,技术为用”理念指导下,找出的管理和控制技术风险的有效路径,也是基本路径。在达到技术学习化这一基本要求后,还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采用各种具体的学习技术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总之,技术是有风险存在的,在将技术引入学习活动后必须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2]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0.

[3]刁志萍.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科学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11.

[4]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中国百科大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142.

[5]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669.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617.

[7]Friedrich Dessauer.Streit um die Technik[M].Frankfur:Verlag Josef Knecht,1956:164.

[8]王飞.德韶尔的技术王国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6-61.

[9]乔瑞金,牟焕森,管晓刚.技术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3.

[10]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32.

[11]陆泽铭.“标准范式”——科技哲学研究在经验转向之后的新视野[J].中国标准化,2012(30):44-47.

[12]黄斌.从单向度到双向度——马尔库塞技术思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13]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941.

[14]乔瑞金,牟焕森,管晓刚.技术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0.

[15]胡伟.埃吕尔技术哲学思想及其对教育研究的影响[J].教育学报,2013,9(6):28-34.

[16]Jacques Ellul.The Technological System[M].Translated By Joachim Neugroschel.New York:Continuu,1980:38.

[17]胡伟.埃吕尔技术哲学思想及其对教育研究的影响[J].教育学报,2013,9(6):28-34.

[18]马克思.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www.xing528.com)

[19]李文彬.马尔库塞科学技术批判理论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20]金辉.芬伯格技术本质观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21]曹继东.技术文化观的现象学解析——论唐·伊德的技术文化观[J].哲学动态,2009(4):77.

[22]Don Ihde.Consequences of Phenomenology[M].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86:136.

[23]费雷德里克·费雷.技术哲学[M].陈凡,朱春艳,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31.

[24]胡伟.埃吕尔技术哲学思想及其对教育研究的影响[J].教育学报,2013,9(06):28-34.

[25]潘卫春,沈南山.大学专业教育与人文精神论哲[J].皖西学院学报,2013(6):128-131.

[26]牟焕森,乔瑞金,管晓刚.技术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7]吴国盛.技术哲学讲演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9.

[28]颜世刚.教育技术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14.

[29]吴国盛.技术哲学讲演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30]吴国盛.技术哲学讲演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31]吴国盛.技术哲学讲演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32]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92.

[33]陶大镛.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社会发展史简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60.

[34]陶大镛.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社会发展史简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88.

[3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1.

[36]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成仿吾,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29.

[37]吴国盛.技术哲学讲演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2.

[38]春之霖,李彦岐,焦亮.世界三大著名教育方法(第二卷)[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317.

[39]Jaspers K.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53,115.

[40]安德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M].韩连庆,曹观法,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

[41]吴国盛.技术哲学讲演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0.

[4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7.

[4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18.

[44]苏丽敏,张锐,邵华.略论奥林匹克思想及其对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

[45]吴国盛.技术哲学讲演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24.

[46]吴国盛.技术哲学讲演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27.

[47]颜世刚.教育技术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65.

[48]王伯鲁.技术困境及其超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65.

[49]汪明.论学习的技术风险及其管理[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6.

[50]包国光.海德格尔生存论视域下的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

[51]汪明.论学习的技术风险及其管理[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6.

[52]汪明.论学习的技术风险及其管理[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6.

[53]张成菊.后现代伦理学中的“麦化”[J].哲学动态,2011:91-96.

[54]H.W.刘易斯.技术与风险[M].杨健,缪建兴,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253.

[55]汪明.论学习的技术风险及其管理[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