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机遇分析:创新型高新区规划研究

发展机遇分析:创新型高新区规划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在沿江开发战略的带动下,处于两条产业带交汇点的南京高新区必将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发展机遇分析:创新型高新区规划研究

5.2.1 发展机遇分析

高新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有许多高新区同南京高新区一样,曾经或正面临着产业不强、空间不优、支撑不佳等问题,有的甚至成为我国发展过程中问题最多、矛盾最集中的区域,属于典型的发展前景差且矛盾突出的“问题区域”。对此,高新区必须调整思路、重新定位、创新发展、实现跨越。在挑战与机遇面前,南京高新区痛定思痛,冷静思考,根据国内外先进高新区的成功经验,从产业、空间、管理等全方面转型,开展以建设科技创新城为核心的“二次创业”。

南京高新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但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来看,从国家对国家高新区的发展目标和支持来看,南京高新区仍面临着综合竞争力迅速提升的机遇。

1)国家战略引领高新区“二次创业”

2005年6月,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北京中关村科技园时指出:“国家高新区要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进一步发挥高新技术产业重要基地的优势,努力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要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战略需要和长远利益出发,向国家高新区发出的新的动员令,这也是在新形势下国家高新区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时隔两个月后,温家宝总理在第四次国家高新区全国工作会议上指出:国家高新区要始终坚持培育和发展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要始终坚持体制创新,坚持发展有利于高新区发展的软环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要始终坚持合理和节约利用资源,走集约化的发展道路;要始终坚持稳定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切实解决高新区还存在的问题。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四个坚持”为国家高新区确定了“四位一体”的发展定位,明确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目标,提出了国家高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是实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2006年1月,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在全会上提出了未来一个时期内我国以科技创新谋求和谐发展的基本思路,即“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要战略”。根据党的十六大部署,国务院组织了2 000多名专家,历时两年,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纲要》以自主创新为主线,提出了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把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到关系全局和战略高度进行规划部署;提出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利用科技支撑和引领区域发展”作为国家高新区最为紧迫的任务。这些部署和要求为新时期国家高新区转变发展思路、实施“二次创业”指明了方向,赋予了国家高新区新的历史使命。

2)区域目标促使高新区提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大江、大河、大湖进行了综合开发,它们以流域为单元,以区域综合开发和利用为核心,根据地域空间分布特点,合理地组织布局生产力,建立工业区、产业带和城市群,有力地促进了流域内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国际产业和资本加快向三角洲转移的背景下,2003年初,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实施沿江开发战略,这是江苏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后做出的重大决策。江苏省沿江地区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扬州、泰州、南通计6个市和江阴、张家港、太仓等15个县(市),是江苏省生产力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承南启北的重要作用,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实施沿江开发战略对拓展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水平,促进协调发展,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沿江开发作为江苏发展的又一次机遇,也是南京沿江开发最大的现实机遇。这种机遇反映在有政策性的发展导向、高层次的组织领导、有针对性的推进实施、具体性的政策支持等各个方面,必将使南京沿江开发获得最有利的外部环境。目前在长江下游地区已形成两条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带:一条是传统产业带从江北东端的南通起始,经泰州、扬州、仪征、南京六合,转向南京板桥、马鞍山、芜湖到铜陵;第二条是新兴产业带,东起上海,经苏锡常到南京,跨江延伸到合肥,将已经有所发展的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联系起来,这两条产业带在南京交汇(图5-9)。事实上,随着长三角全球化的融入和产业的国际转移,南京已呈现出成为长三角西延的重要节点,并蕴藏着极大的潜力。而在沿江开发战略的带动下,处于两条产业带交汇点的南京高新区必将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img93

图5-9 沿江发展战略——X型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对南京高新区的影响

2006年10月,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提出南京今后发展的战略重点——加快推进“跨江发展”,加快建设“五个中心”。“跨江发展”战略的实施使江北地区由过去的区县自主发展为主转向全市的战略推动,要使拥有200km江岸的南京真正形成两岸融合、功能互补、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跨江发展新格局。“五大中心”建设中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科技中心、绿色中心与南京高新区密切相关,高新区应发挥产业集聚功能,拉长产业链,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从而为推动“五个中心”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3)城市发展赋予高新区历史责任

南京市域现状的发展具有很强的轴向特征,1990年版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就提出“长江两岸沿江东北交通走廊是市域发展主轴”。轴向的发展使市域多城市组团与主城外围的轴向发展建立了良好的结构衔接关系。在各轴向发展结构中,跨江发展战略中的浦口发展轴、六合发展轴、大厂发展轴数轴的交汇点,就是长江大桥过江后江北大道的泰山、沿江至高新区区域空间节点(图5-10)。

img94(www.xing528.com)

图5-10 南京长江大桥及大桥北路的城市化发展纽带作用

在城市化快速向江北发展的过程中,江北在过长江大桥后的大桥北路沿线的房地产开发已成为南京市房地产开发的热点地区之一,开发建设的商品房近1 800万m2,将形成40—50万人口的密集城市生活中心。与主城联系的交通“钟摆效应”、生活配套不足等严重问题已成为江北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因素。作为江北与主城联系的长江大桥这一空间轴线,一直是南京主城与江北之间主要的情感纽带、生活纽带。我们不得不为城市发展做出思考。以沿江、泰山、高新区为核心的新江北都市生活圈在未来浦口区域职能的服务中心,在发育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地区之前或之后,高新区这块具有科技生活新城概念的区域空间,无疑是南京跨江发展的主要城市节点,亦是辐射浦口、六合乃至苏北腹地的城市动力“中转站”、“加油站”、“助力器”,同时为南京一小时都市圈起到整合与引力的作用。城市化发展向南京高新区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不仅应成为产业经济的集聚地,而且应具有生态和景观标准,具有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标准的优秀宜居城市生活中心。这已经不是南京高新区想不想、愿不愿意发展的问题,而是必须承担起的历史责任,更是发展的机遇,是对南京高新区科学发展观的责任体现。

4)园区带街拓展高新区发展空间

南京高新区自成立以来,空间的拓展经历了三次变化,在老区4.88km2的基础上,2002年将8.27km2的泰山园区纳入了高新区;2004年向西拓展了4.36km2的产业区三期,总计批准规划建设的范围为17.51km2。由于其空间形态呈分散状,而且已建设面积占较大部分,已批待建用地不多,因此发展空间不足。2006年,南京市和浦口区政府将53.5km2的盘城镇(后改为街道)整体划归为南京高新区,实施园区带镇,使南京高新区空间不足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空间扩容有力提升了南京高新区的承载力,有利于增强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5)龙头项目构建高新区主导产业

国际经验表明,地区间的产业竞争主要是产业簇群间的竞争。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对产业簇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产业簇群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并建立了产业簇群钻石模型。他认为区域产业簇群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当地的四个内生变量:需求条件、生产要素条件、企业战略与竞争的时空背景、相关与支持性产业。而机会和政策仅仅是两个外生变量(图5-11)。产业簇群竞争力的提升过程中,外生变量必须通过内生变量起作用才行,否则“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2005年、2006年落户南京高新区的南汽MG、浦镇城轨、锦湖轮胎、国电南瑞、国电环保、印度萨蒂扬软件等龙头项目,使南京高新区呈现出一些产业簇群的雏形,如果机会的把握和政策的运用都较得当,则其竞争力就能迅速提升并且外溢,形成南京高新区的主导产业及其产业簇群。

img95

图5-11 波特的产业簇群模型

2005年7月,南京汽车集团收购英国的老牌汽车制造企业罗孚公司,并在南京高新区购置1 500亩土地,投资35亿建设南汽名爵(MG)生产、研发基地,拟走出一条并购世界先进汽车制造技术和设备,再自主创新打开国际市场的我国汽车发展的第三条道路,使国际品牌及技术从“为我所用”到“为我所有”,从“受制于人”到“自我掌控”,以实现高起点、低成本、快速度自主创新和国际化,达到跨越式发展。为此,南汽集团公司对南京名爵(MG)的发展提出了“2211”战略,即:面向中国和国际两个市场;建设中国南京和英国长桥两个基地;重塑MG这一国际品牌;提升自主开发、自主创新这一关键能力。根据设计能力,南京MG公司将形成25万台发动机、20万辆整车的生产能力。2006年3月,南京名爵(MG)生产、研发基地在南京高新区开工,2007年3月竣工投产、汽车下线。2007年12月,上海汽车集团公司、南京汽车集团公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合并协议,实施强强联合的“上南合作”,将在南京高新区的总投资扩大到100亿元,进一步推进“MG”、“荣威”两个品牌的发展。由此形成以“MG、荣威”两个品牌的整车制造为核心,研发、物流、零部件企业等向南京高新区集聚,有力地形成了南京高新区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态势,将南京高新区汽车产业直接推向国际平台(图5-12)。

img96

图5-12 汽车产业链示意图

2006年4月,中国南车集团股份公司旗下的南车浦镇车辆有限公司作为主发起人,联合新加坡麦达斯控股有限公司等4家战略合作伙伴,合资成立了南京南车浦镇城轨车辆有限责任公司,合资公司在南京高新区建设研发和生产基地。南车浦镇车辆公司早在1992年3月就与全球著名的跨国公司——法国阿尔斯通(ALSTOM)合作,后在消化、吸收阿尔斯通公司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成功研制、生产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A型地铁车辆,并在上海明珠线、南京地铁一号线和二号线等项目的招标中中标,是目前国内生产、交付A型地铁车辆最多的企业。后又中得南京二号线延长线、上海十号线、香港有轨电车等项目的招标,还通过国际招标获得了印度、巴西、马来西亚、突尼斯等国外地铁项目的车辆生产订单,是全国首家将大铁路客车、城轨车辆销往国外和香港地区的企业。南车浦镇车辆公司通过与国际知名企业的技术合作,闯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拥有一整套先进的工装设备、成熟的工艺技术和完善的质保体系,设计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和优质的售后服务体系,并造就出一支观念较新、业务娴熟、技术精湛的高素质员工队伍,达到世界一流轨道车辆制造能力,成为我国专业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及配件生产制造和销售中外合资企业、国家城市轨道车辆生产重点企业,具有年产600辆铝合金车体、400辆不锈钢车体、1 000辆转向架的生产能力,成为我国大铁路客车研制、中高档大铁路客车修理和轨道交通车辆重大核心部件研制基地,成为南京十大产业链之一的龙头企业和南京市“再造十家百亿元企业集团”的重点企业。

城市在发展,轨道在延伸。城市化进程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然趋势,由此带来的交通问题必将推动轨道产业的持续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5年的42.9%,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预计达到55%,甚至更高。以中国13亿人口计,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将向城市转移人口1 300万人。新兴城市的快速出现和原有城市的快速扩容,对轨道交通的需求将急速扩大,为我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提供极大的契机。南京及南京高新区良好的轨道交通产业基础,已使南京市制定出依托龙头发挥优势,强化相关产业的整合,加快南京高新区轨道交通产业基地建设的发展策略,力争把南京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主要研发和生产基地,并成为国际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设计和装备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