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创新型高新区规划研究

中国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创新型高新区规划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述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常称为我国第一批14个国家经开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101个。因此,截至2010年12月我国国家经开区的总数为106家。

中国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创新型高新区规划研究

2.1.1 中国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目前的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各类园区是我国最主要的几类开发区,其发展历程清晰地折射了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的发展轨迹。因此下面对上述各类园区的发展历程作简要回顾。

1)经济特区的设立与发展

(1)经济特区的设立

根据1978年11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1979年7月,国务院批准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由于经济特区沿海沿江,地理区位条件优越,同时执行灵活有效的开放政策和措施,实施高效的科学管理,因此比较成功地引进了国外资金和技术设备,在开放式开发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1984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了四个经济特区,充分肯定了四个特区的发展成就,并明确提出了经济特区的功能作用:“特区是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1988年4月,国务院批准海南省为经济特区,并实行比上述四个经济特区更特殊的政策,由此形成了我国五大经济特区齐头并进的对外开放局面。

(2)经济特区的发展模式

我国经济特区的发展模式借鉴了世界经济自由区的发展经验。最初采取了出口加工区模式,强调对外经济贸易的专门职能,创办特区的目的概括为“出口创汇、安排就业、开发边疆”。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所经营的产业种类比较单一,局限于加工业,且大部分只用于出口,从经济角度来说不具备进口替代的作用。深圳和珠海经济特区最初的发展定位体现了这一模式,两个经济特区的选址在当时来看是较为偏远的。后来,厦门和汕头经济特区采取了“综合特区”的发展模式,深圳和珠海也逐渐从出口加工区向这一模式转变。究其原因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出口加工区已经由鼎盛时期进入衰退时期,有些出口加工区正向科技工业园和综合性特区的方向发展(何兴刚,1995)。

经济特区在初期“引进外资、技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增加外汇收入,扩充就业”的宗旨指导下,出现了与地区发展进程不吻合的局限性。例如初期规划用地布局结构分散、不规整,未能充分考虑居住功能,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等。因此,经济特区向综合性特区转变成为必然趋势,不仅发展来料装备型的加工业,也引进了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也有所发展。不仅仅发展面向出口的产业,也存在多种产业和经济成分,广泛吸收各类外资,并与内地经济开展联合,将地方发展与特区建设结合起来。事实证明,完善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的路线是符合客观趋势的(柴彦威等,2008)。

总之,我国经济特区由最初的出口加工区模式向综合性特区方向转变,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作为改革开放“窗口”、“试验田”的作用,支持其发展的除了创汇所得收益,主要是国家给予的区域倾斜政策。

2)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与发展

(1)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

在总结经济特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1984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上海、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计14个沿海港口城市,并于1984年末和1985年初,在这些沿海城市先后批准兴建了大连、秦皇岛、宁波、青岛、烟台、湛江、广州、天津、南通、连云港、福州计11个国家经开区。1986年8月,国务院又在上海批准建立闵行、虹桥2个国家经开区。1988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经开区。上述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常称为我国第一批14个国家经开区。1992年,国务院先后批准了温州、昆山、营口、威海及融侨计5个国家经开区;1993年,国务院批准了东山、沈阳、杭州、武汉、芜湖、长春、哈尔滨、重庆、萧山南沙大亚湾合肥计12个国家经开区;1994年,国务院批准了北京、乌鲁木齐计2个国家经开区。在较长时间停批后,2000年,国务院批准了郑州、成都、长沙、西安、昆明贵阳、合肥、南昌、西宁呼和浩特计10个国家经开区;2001年,国务院批准了南宁、太原、银川拉萨4个国家经开区;2002年,国务院批准了兰州和南京2个国家经开区;2009年,国务院批准了扬州廊坊2个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经开区;2010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黄石、东营、嘉兴岳阳金昌徐州安庆、马鞍山、井冈山、赣州、九江计11个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经开区;2010年4月,国务院批准了襄樊、增城天水湖州、日照、吉林、大连长兴岛、漳州招商局潍坊滨海、镇江、锦州绍兴袍江计12个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经开区;2010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遵义、海林、德阳、曲靖、宾西、泉州万州、广安、常德计9个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经开区;2010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沧州临港、长兴、淮安、开封鹤壁、漯河、江宁长寿、红嘴山、金华、邹平上饶宁乡常熟、吴家山、吴江钦州港、陕西航天计18个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经开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101个。同时还有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宁波大榭开发区、海南洋浦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计5个特殊开放地区享受国家经开区待遇。因此,截至2010年12月我国国家经开区的总数为106家(图2-1)。

img12

图2-1 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空间分布示意图

从空间上来看,106个国家经开区的建立经历了从东南沿海地区到中部、西部地区的空间布局过程,现已分布于全国各个省份,但仍主要分布于华北、华东和东南沿海地区(表2-1)。

表2-1 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分布表

img13

(2)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模式

国家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最初宗旨是引进技术,集中兴办三资企业和中外合作的科研机构,增加出口创汇。因此,其功能定位是“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发展工业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简称“三为主一致力”)。可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模式与经济特区是有不同点的:一是经济技术开发区没有设置独立的行政机构,其管理通常由所在城市地方政府的派出机构直接管理;二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结构没有呈现综合性的特征,而是专门发展利于引进外资和高新技术的行业(多为工业生产和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的行业),或根据外商投资涉足领域而形成的自身的突出产业,即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般不涉及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也主要依托母城;三是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注重对地方及腹地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积极向腹地传播新技术、新工艺,经济技术开发区不仅发挥着引进外资和技术的“窗口”作用和体制改革的“试验田”,还发挥了将这些国际先进生产要素转移、扩散的“通道”作用。2007年4月,在西安召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论坛”上,基于国家经开区取得的发展成就,国务院研究室陈文玲司长指出,“国家开发区被认为是最能直接体现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方;最具标志性反映中国经济开放程度的地方;最能代表中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水平的地方;最直接呈现我国体制、机制、制度设计水平的地方。开发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成为改革开放成果的最佳写照”(表2-2)。

表2-2 54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的主要经济指标

img14

续表2-2

img15

表注:到2008年底,国务院共批准了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工业园等5个特殊开放地区享受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政策,因此,2009年前,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数据为54家。

3)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设立与发展

(1)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设立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加快经济、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紧密集合的发展浪潮日趋高涨。1984年3月,在遍及全国的对策研究和讨论热潮中,中国科学院赵文彦等有关专家和学者以美国“硅谷”为借鉴,根据国外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和类型(表2-3),提出了在中国创办科学工业园的建议。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为加快新兴产业发展,要在全国选择若干智力密集区,采取特殊政策,逐步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新兴产业开发区”。1986年3月,国家开始实施“863计划”。1988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并给予18条优惠政策,从而奠定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基础。同年8月,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推动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为基本宗旨的“火炬计划”,明确提出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服务中心(企业孵化器)是国家“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从而拉开了我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序幕。

表2-3 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类型及其渊源

img16

1991年3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批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正式批准了南京、武汉、沈阳等26个国家高新区。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的推动下,1992年11月,国务院又批准了苏州、无锡常州等25个国家高新区。1997年6月,为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国务院批准陕西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为开发示范区。2007年1月,国务院批准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格为国家高新区。2009年4月,国务院批准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格为国家高新区。2010年9月,国务院批准了芜湖、东莞肇庆、昆山、柳州济宁、烟台、营口、安阳、南阳、渭南白银昌吉计13个省级高新区升格为国家高新区。2010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唐山、燕郊、辽阳延吉、齐齐哈尔、绍兴、蚌埠、泉州、新余、景德镇、宜昌、江门、银川、青海计14个省级高新区升格为国家高新区。因此,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共有8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图2-2)。

img17

图2-2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布示意图

从空间上来看,83个国家高新区分布在中国内地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份,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和东南沿海地区(表2-4),这三个地区共有51个国家高新区,占全国国家高新区总数的61.45%。

表2-4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区域分布表

(2)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先后设立了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等开发区,之所以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因为以前设立的各类园区都是外生型的,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内生型的,其目的就是要依靠我国自己的科技力量,建成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和辐射源,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和国际化,并加快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和扩散,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推动国民经济骨干产业的科技进步。同时在有限区域内率先进行综合改革,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化环境,成为全国科技、经济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试验先行区。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模式:一是选址要求有强大的智力支撑,要依靠大学、大研究所、大厂“三大”,即选择智力资源密集、技术实力强大、产业基础雄厚的城市或地区,如北京中关村、上海、南京、西安等发达城市或地区;二是招商的对象主要是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通过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培训高新技术产业管理人才,当然也不排除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高新技术和产品;三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主管部门是国家科技部而不是经济主管部门,其目的就是要建立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的区域创新体系,这是高新区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和作用;四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政策优惠对象不是三资企业,而是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生产的企业,优惠政策不但具有区域导向型,还有明显的产业导向性。

4)保税区的设立与发展

(1)保税区的设立

保税区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开展国际贸易和保税业务的区域,类似于国际上的自由贸易区,区内允许外商投资经营国际贸易,发展保税仓储、加工出口等业务,成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的新型连接点。1990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全国第一个规模最大、启动最早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该保税区集自由贸易、出口加工、物流仓储及保税商品展示交易等多种经济功能于一体。1991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天津和深圳2个国家保税区;199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大连、广州、青岛、宁波、福州、厦门、张家港海口计8个国家保税区;1993年,国务院又批准设立汕头和珠海2个国家保税区。因此,目前我国国家保税区共有13个。

(2)保税区的发展模式

保税区的发展模式和特点:一是选址比较靠近港口,有便利的海、陆、空交通条件。二是四至范围明确,封闭管理,具有类似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特点。三是保税区的产业结构强调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并发展金融、商务、会展等第三产业,是一个为外贸和外商提供专门服务的区域,工业所占比重较小。如天津港保税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总额的90%以上,且平均增长速度在30%左右,保税区这种“与生俱来”的特殊职能定位,既不同于经济技术开发区,也不同于“两头在外”的临港工业区。四是保税区依赖开放的金融体系、高效的咨询服务机构以及符合国际惯例的海关程序,信息产业、金融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保税区投资环境的优劣。如天津港保税区实施了关内外“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并将基本手续集中于一处办理,大大简化了保管、收费、外币业务的办理流程,为外资企业开辟了“绿色通道”。(www.xing528.com)

虽然保税区是由海关实行封闭管理的免税区,但各保税区仍可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若干不同程度的鼓励措施以吸引外商进入,以便引进国外高新技术(柴彦威等,2008)。

5)出口加工区的设立与发展

(1)出口加工区的设立

出口加工区是我国为促进加工贸易发展,规范加工贸易管理,将加工贸易由分散型向相对集中型管理转变,给企业提供更宽松的经济环境,鼓励扩大外贸出口。为有利于运作,国家将出口加工区设在已建成的开发区内,由海关实施封闭式的监管。2000年4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天津、广州、大连、北京天竺、烟台、威海、昆山、苏州工业园区、上海松江、杭州、厦门杏林、深圳、武汉、成都、珲春计15个首批国家级出口加工区。此后国务院又分别批准重庆出口加工区和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南区)等45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因此,目前我国共有60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表2-5)。

表2-5 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名称

img19

续表2-5

img20

(2)出口加工区的发展模式

出口加工区是我国设立较迟的开发区,它是国家大力发展出口贸易的重要手段,也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物流国际化、贸易便利化而推出的新型出口加工贸易监管模式,其发展特点如下:一是功能比较专一,主要开展出口加工业务,区内企业生产的最终产品,基本上都是直接出口的,在出口加工区内可设置三种类型的企业,即出口加工工业型企业、专为区内加工企业生产提供服务的仓储企业及经海关批准专门从事区内货物进、出的运输企业。二是选址建设只在已建设的开发区内,以便充分利用开发区已有的发达交通运输、齐全的通信设施、完善的生活设施等配套支撑条件。三是作为海关监管的特殊封闭区域,在管理手段等方面较之传统的监管模式具有较大的优越性,海关在实行24小时监管的同时,将简化手续,为规范的出口加工企业提供更为宽松的经营环境和更快捷的通关便利,实现出口加工货物在主管海关“一次申报、一次审单、一次查验”的通关要求,满足现代跨国企业“零库存生产”的需要。四是软环境要求很高,要有优惠的税收措施、健全的法律法规、高效的管理机构、质高价廉的劳动力来源和明确的鼓励兴办企业的政策性规定等。

6)边境经济合作区的设立与发展

(1)边境经济合作区的设立

为开放沿边城市,实现“兴边富民、安邦睦邻”,1992年,国务院先后批准了黑河、满洲里、二连浩特、绥芬河、瑞丽河口丹东、珲春、凭祥、东兴、畹町、伊宁、塔城、博乐计14个国家级边境经济区,涉及7个省区,批准面积共78km2。至2008年年底,建成的面积达66km2,累计投入了约100亿元,对出口的贡献是335亿美元。边境经济合作区已成为我国沿边开放城市发展边境贸易和加工出口的重要区域,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一翼,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对外交流。

(2)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发展模式

我国设置边境经济合作区的目的是利用边境城市的地缘优势,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繁荣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因此边境经济合作区以吸引内地企业投资为主,举办向周边国家出口的加工企业和相应的第三产业。政策倾斜的对象是区内以出口为主的内联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近年来,我国14个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发展快速,即使在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其主要经济指标也大幅增长。如地区生产总值达307.7亿元,比2008年增长50.1%;工业增加值达104.5亿元,同比增长27.0%;工业总产值达319.4亿元,同比增长24.2%;在工业总产值中,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值达38.1亿元,同比增长121.1%。如此快速的经济发展速度,不仅远高于所在区域和全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也高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见我国14个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为加快我国边境地区开发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7)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与发展

在严格意义上,综合改革试验区并不属于开发区范畴,但是综合改革试验区是我国继开发区后出台的又一重大的开放举措,无论在战略思路上还是实践经验上都与之前的经济特区、开发区有着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并且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提出也对开发区带来了新的影响,因此,考虑到研究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有必要对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发展作简要分析。

(1)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设立

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是顺应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内在要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国家建立的以制度创新为主要动力,以全方位改革试点为主要特征,对全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的试验区(郝寿义和高进田,2006)。可见,国家提出综合改革试验区是具有国际和国内双重背景的。国际方面,20世纪末以来,国际关系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亚太地区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经济活力的地区,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发展迅猛。特别是中国在吸纳东北亚的日本、韩国产业转移中具有更多的优势。此外,“综合改革试验区”格局是国家对外开放、发展经济贸易战略的重要决策,顺应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形势,是中国对外贸易基础上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做出的响应。国内方面,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提出是中国改革开放深化的必然选择,体现了改革由浅入深、由农村至城市的推移、是“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体现,有助于实现新一轮的经济赶超。从政策意义上说,它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的一个惯性的延续,是对区位开发与点轴开发理论的尝试。由于国情和体制所限,综合的改革不可能在短期内全面铺开,因此,“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就是在这个提前下提出的一个渐进改革之路(柴彦威,2008)。

目前,国家已设立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有上海浦东新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计9个(表2-6)。

表2-6 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img21

(2)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发展模式

从浦东、滨海新区的实践来看,综合改革试验区具有与开发区类似的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优惠更具有导向性,注重引导体制的创新,而不仅仅是以往的实质性的税收优惠。此外,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经济、社会、空间等方面的发展都比开发区更加综合,实际上等同于一个较大范围的区域发展战略导向。这可从国务院在批准深圳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批复中体会到。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期间提出把广东作为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设想。同年11月21日国务院决定设立广东为综合改革试验区,享受优惠政策,并要求充分发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作用。至此广州形成了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在内的60个县市,面积达8.37万km2的沿海经济带。深圳由于毗邻港澳的优势,成为我国首个体制改革先行地区,以开发拉动了改革,给珠三角经济注入了活力。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如土地开发成本升高、用地不足及行政领域、金融体制的改革没有同步跟上等一系列问题。2005年,深圳正式向国家申报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但首个“新特区”花落上海。为此,深圳市全面总结经济特区建立30年来改革开放经验,深入研究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在广泛调研和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起草了《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2009年5月,国务院批准《方案》。有学者认为,此次《方案》获批的意义等同于1980年深圳获批特区,但两者在区域布局上的意义无疑有着巨大不同,而特区发展曾经出现的“孤岛效应”也将会被融入珠三角的区域整体所取代。

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的一个关键性举措,是完善改革推进方式的新考虑,其目的是通过部分地区“先行先试”,以点带面,是一个全面的制度创新过程,而不是单一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基于“关系”变革的多层面、立体式的重塑过程(图2-3),为全国改革试点发挥了作用。根据《方案》,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的突出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img22

图2-3 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系统结构

①行政体制改革居首,凸现深层次改革决心。《方案》在对深圳划定的未来改革框架中,首次明晰地提出今后深圳的改革将在六方面重点突破: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率先建成公共服务型政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以深港紧密合作为重点,全面创新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有学者认为,中央专门针对一个副省级城市出台国家战略,目前仅有深圳享有如此高规格待遇,特别是深圳综合配套改革国家战略,把行政体制改革放在第一位来强调,将启动城市行政区划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政府机构整合,标志着深圳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凸显中国政府借力深圳特区大力度推进深层次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②“四个先行先试”为国家改革探路。《方案》明确赋予深圳在四个方面做到“先行先试”的任务,包括对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先行先试;对符合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符合我国未来发展方向,需要试点探索的制度设计先行先试;对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全国具有重大示范带动作用的体制创新先行先试;对国家加强内地与香港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事项先行先试。在“先行先试”权下,提出深圳改革的新目标定位将是争当科学发展的示范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自主创新的先锋区、现代产业的集聚区、粤港合作的先导区和法治建设的模范区。“四个先行先试”的改革思路是深圳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核心内容,是要深圳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和试验田的示范作用。

③九大举措推进金融改革。金融业作为深圳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占全市GDP的12.9%。因为创业板的即将启动,深圳的金融业发展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方案》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部分内容里,首次明确提出,深圳将建立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从九个方面推进金融领域的创新。一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其核心内容是积极支持在深圳设立创业板;二是采取探索性的方式,在深圳设立本外币债券市场;三是大力发展期货交易;四是支持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机构,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及行业监管要求的基础上,创新金融品种和经营模式;五是积极探索房地产、高速公路、码头、电力等资产证券化;六是加快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建设辐射亚太地区的金融后台服务基地;七是积极探索发展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八是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民营中小银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九是探索建立加强金融监管的有效模式,以便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8)其他类型的开发区

除了上面介绍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外,国务院还批准设有台商投资区,海峡两岸科工园区、旅游度假区、保税物流园区、跨境工业区等国家级开发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国家级开发区数量为304家,省级开发区数量为1 264家,两者合计为1 568家(表2-7)。

表2-7 我国省级以上开发区类型及数量

img23

续表2-7

img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