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亚南先生学术年表及其研究成果

王亚南先生学术年表及其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亚南先生学术年表1901年10月15日,生于湖北黄冈团风王家坊,又名直淮,字渔邨,笔名王真、碧辉。秋后,成城中学停办,经友人王仲友介绍,奔赴长沙参加北伐军,并在学生军教导团中担任政治教员。年底由日本返回上海,从事翻译、写作工作,兼任暨南大学教授。7月,著书《中国社会经济史纲》由上海生活书店初刊。1940年2月,“生活与战争”一文刊于《中国青年》第2卷第2期。

王亚南先生学术年表及其研究成果

王亚南先生学术年表【1】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

10月15日,生于湖北黄冈团风王家坊,又名直淮,字渔邨,笔名王真、碧辉。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

入私塾,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熟读《论语》、《左传》、《国语》、《史记》等。

1916年

毕业于黄州高等小学堂,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昌第一中学

1922年

秋,考入武汉中华大学教育系,同时兼任中学英语教员以维持生活

1926年

大学毕业,执教于武昌私立成城中学。

秋后,成城中学停办,经友人王仲友介绍,奔赴长沙参加北伐军,并在学生军教导团中担任政治教员。

1927年

大革命失败,离开长沙返回武昌,谋职未果,后赴上海谋职,亦无所得。

1928年

从上海辗转至杭州,借住大佛寺,与郭大力邂逅,二人一见如故,共同商定从事经济学研究,并确立合译《资本论》一书的宏愿。

年底,得友人方达功资助,东渡日本

1929年

寓居东京,钻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事写作并着手翻译古典经济学。

1930年

是年,继续钻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习日文和德文,开始翻译芬兰爱德华·韦斯特马克的《人类婚姻史》、英国大卫·里嘉图(今通译为李嘉图)的《经济学及赋税之原理》及日本高畠素之的《地租思想史》等著作。

7月,所译爱德华·韦斯特马克的《人类婚姻史》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刊行。

1931年

1月,与郭大力合译英国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上卷)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初刊。与郭大力合译大卫·里嘉图的《经济学及赋税之原理》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初刊(该书由北京商务印书馆于1962年9月刊行,更名为《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6月,所译日本高畠素之的《地租思想史》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刊行。

是年,“世界经济名著讲座”一文刊于《读书杂志》第1卷特刊号。“正统派经济学名著”(上、中、下)一文先后于该杂志第2、3、9期刊出。“封建制度论”一文刊于该杂志第4、5期合刊。“略论经济学之基础并答辛茹君”一文刊于该杂志第6期。

年底由日本返回上海,从事翻译、写作工作,兼任暨南大学教授。

1932年

是年,《经济学史》(上卷)由上海民智书局刊行。“苏俄经济学论战”一文刊于《文化杂志》创刊号。

5—6月,“历史学派经济学名著”、“关于经济学之几个别号的诠释”两文先后刊于《读书杂志》第2卷第5、6期。

8月,与郭大力合译英国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下卷)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初刊(该书由北京商务印书馆于1972年10月刊行上卷,于1974年6月刊行下卷,并按原著全称译,更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1933年

3月,所译英国克赖士的《经济学绪论》由上海民智书局刊行。

4月,“军缩会议与军备竞争”一文刊于《新中华》第1卷第7期。

5月,“现代思想危机论”、“旧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会议”两文先后刊于《读书杂志》第3卷第5、10期。

8月,“中国产业统制论”一文刊于《新中华》第1卷第15期。“电讯频传中的美国产业复兴”一文刊于《新中华》第1卷第16期。

9月,“投降日本与救助国联”一文刊于《新中华》第1卷第17期。

10月,著书《现代外交与国际关系》由上海中华书局刊行。“中国知识阶级的厄运”一文刊于《新中华》第1卷第19期。

11月,李济深联合蒋光鼎、蔡廷锴等十九路军将领在福州发动“闽变”,成立福建人民政府,出任人民政府文教委员和《人民日报》(福建人民政府机关报)社社长。“一九三六年之大破局”一文刊于《新中华》第1卷第22期。

1934年

1月,“生产经济学”一文自10日起由《人民日报》相继刊出。

“闽变”失败,遭通缉,从香港转至上海。

夏,在友人资助下前往欧洲,临行前,将未译完的德国F. H. 奈特的《欧洲经济史》余下四章交由郭大力继续翻译。

是年,寓居德、英,学习德语,深入考察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继续从事经济学翻译与写作工作,《德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一书即完稿于此。

1935年

1月,“日本到何处去”、“经济恐慌之货币问题与劳动问题的比重”两文先后刊于《新中华》第三卷第1、2期。

2月,“金与银的斗争”(日本通讯)刊于《东方杂志》第32卷第3号。

3月,与郭大力合译奈特的《欧洲经济史》由上海世界书局刊行。“中国实业之过去与今后”一文刊于《文化》第13期。

秋,由伦敦前往日本。

年底,由日本转至上海,与郭大力重新会面,二人决定着手翻译《资本论》。其间,任上海著作者协会执行委员,参与抗日宣传工作。

1936年

1月,著书《经济政策》、《德国之过去、现在与未来》由上海中华书局刊行。“东京面面观”一文刊于《新中华》第4卷第1期。

2月,“日本法选举与岗田内阁的前途”一文刊于《新中华》第4卷第4期。

3月,“日本法西斯势力与金融资本”、“东京政变发生后的国际局势”两文先后刊于《新中华》第4卷第5、6期。

4月,著书《现代世界经济概论》由上海中华书局刊行。

6月,“日本马场财政论”一文刊于《新中华》第4卷第11期。

7月,著书《中国社会经济史纲》由上海生活书店初刊。“东北经济之殖民地化”一文刊于《新中华》第4卷第13期。

8月,“日满经济之调和与对立”一文刊于《新中华》第4卷第15期。

9月,“在军部政党夹攻之下广田内阁的奋斗”一文刊于《新中华》第4卷第18期。

是年,著书《中国经济读本》刊行(出版者不详)。

1937年

1月,“怎样研究中国经济”一文刊于《自修大学》第1卷第1辑第1号。“一九三六年之法西斯国家”、“日本政治机构改革论”两文先后刊于《新中华》第5卷第1、2期。

2月,“由广田内阁崩溃到林内阁成立”一文刊于《新中华》第5卷第4期。

3月,“日本对华外交转换论”一文刊于《新中华》第5卷第6期。

12月,著书《战时经济问题与经济政策》由上海光明书局刊行。

1938年

年初,由香港转至武汉,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设计委员会委员,委员会主任为周恩来

6月,“战时经济的读物”一文刊于《战时文化》第1卷第2期。

8—9月,与郭大力合译德国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2、3卷由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刊行。

1939年

8月,与王搏今合译英国柯尔的《世界经济机构体系》(上、下)由上海中华书局刊行。

1940年

2月,“生活与战争”一文刊于《中国青年》第2卷第2期。

是年,广东中山大学校长许崇清亲自赴渝,登门拜访,敦聘其至中山大学任教。

9月,离开重庆抵达广东坪石,任中山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创办《经济科学》杂志,任主编。

1941年

10月,“政治经济学在中国”一文刊于《新建设》第2卷第10期。

1942年

3月,“现代经济思想演变之迹象”一文刊于《中山学报》第4期。

4月,“政治经济学上的人——经济学笔记之一”一文刊于《经济科学》第2期。

6月,“哲学与经济学”一文刊于《时代中国》第5卷第6期。

7月,“世界战争与世界经济”一文刊于《新建设》第8卷第7、8期合刊。

10月,“歌”(散文)刊于《时代中国》第6卷第5、6期合刊。

12月,“中国商业资本论”一文刊于《广东省银行季刊》第2卷第4期。

1943年

1月,“中国货币总论”一文刊于《广东省银行季刊》第3卷第1期。

4月,“中国经济研究的现阶段”一文刊于《经济科学》第5期。

5月,“当前的物价与物价管制问题”一文刊于《新建设》第4卷第3、4期合刊。“政治经济学的法则”一文刊于《文化杂志》第3卷第4号。

夏,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Joseph Needham)访问广东坪石,两人曾两度长谈,李约瑟提出中国官僚政治的有关问题,成为其日后撰写《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的动因。

8月,“战时经济的重要性及中国战时经济政策”一文刊于《新建设》第4卷第7期。

9月,“中国资本总论”一文刊于《广东省银行季刊》第3卷第2、3期合刊。

10月,著书《经济科学论丛》由江西赣县中华正气出版社刊行。“中国经济学界的奥地利派经济学”一文刊于《中山文化季刊》第1卷第3期。

1944年

3月,“中国经济恐慌形态总论”一文刊于《广东省银行季刊》第4卷第1期。“关于经济科学分科研究指导”一文刊于《经济科学》第6期。“论东西文化与东西经济”一文刊于《新建设》第5卷第3期。

10月,“研究社会科学应有的几个基本认识”一文刊于《改进》第10卷第2期。

12月,“关于中国经济学之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问题”一文刊于《改进》第10卷第4期。

是年,日军袭击粤北,中山大学被迫迁校,故离开中山大学,前往福建永安,任福建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创办《社会科学》杂志及经济科学出版社。

组织人员赴闽西调查红军根据地土地改革,兼任内迁长汀厦门大学经济系客座教授,讲授“高级经济学”、“中国土地问题”等专题。

1945年

1月,“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文刊于《社会科学》第1卷创刊号。

春,为抗议进步记者羊枣(原名杨潮)遭国民党迫害致死,愤而辞去福建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一职。

4月,“福建经济总论”一文刊于《福建省银行季刊》第1卷创刊号。“论文化与经济”一文刊于《改进》第11卷第2期。

6月,著书《社会科学论纲》由福建永安东南出版社刊行。

秋,出任厦门大学经济系主任兼学院院长。

8月,“抗战结束有感”一文刊于《改进》第11卷第5、6期合刊。

9月,“混合经济制度批判”一文刊于《社会科学》第1卷第2、3期合刊。

是年,应台湾大学校长庄长恭之邀,赴台大法学院讲学,为时1个月。

12月,《社会科学论纲》增订版由福州经济科学出版社刊行,更名为《社会科学新论》。“中国公经济研究”一文刊于《福建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汇报》第1期。“中国社会经济史上的法则问题”一文刊于《社会科学》第1卷第4期。

1946年

1月,著书《中国经济原论》由福州经济科学出版社刊行(该书日文译本分别由日本青木书店、日本中国经济研究会于1955年刊行,后者刊行时将该书更名为《半殖民地经济论》;俄文译本于1958年刊行;该书增订版由北京人民出版社于1957年1月刊行,1980年12月重印时更名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研究》)。

4—6月,“论技术在生产建设上的地位”一文刊于《裕民》第8期。

5月,“资本论勘误”一文刊于《经济周报》第2卷第20期。

11月,“致中山大学经济学系同学一封公开信”一文刊于《每日论坛》(该文后收入《王亚南与教育》一书,更名为“如何发挥自学的精神”)。

12月,“我们是处在一个伟大时代”一文刊于《社会科学》第2卷第3、4期合刊。

1947年

1月1日,“展望民国三十六年的中国经济界与中国经济学界”一文刊于《江声报》。同月,“金融论”一文刊于《广东省银行季刊》第3卷第1期。

3月25日,“中国官僚资本之理论分析”一文刊于《文汇报》。

4月,“中国官僚资本与国家资本”一文刊于《时与文》第1卷第4期。“我们应如何理解官僚资本”一文刊于《现代经济文摘》第1卷第4期。

5月,“政治经济学上的中国经济现象形态——略论有关中国经济形态的几种认识”一文刊于《福建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汇报》第2期。

6月,“论中国都市与农村的社会经济关系”一文刊于《时与文》第1卷第15期。“官僚资本是怎样形成的”一文刊于《现代经济文摘》第6期。

9月,“论所谓官僚政治”、“官僚政治在世界各国”、“中国官僚政治的诸特殊表象”三文先后于《时与文》第2卷第1、2、3期刊出。

10月,“中国官僚政治的社会经济基础”、“官僚、官僚阶层内部利害关系及一般官制的精神”、“官僚政治与儒家思想”三文先后于《时与文》第2卷第4、5、6期刊出。

11月,“官僚贵族与门阀”、“支持官僚政治高度发展的第一大杠杆——两税制”两文先后于《时与文》第2卷第10、11期刊出。

12月,“士宦的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一文刊于《时与文》第2卷第12期。

1948年

1月1日,“迎一九四八年”一文刊于《江声报》。同月,“中国经济之路”一文刊于《经济评论》第2卷第15期。“中国经济研究之路”一文刊于《经济评论》第2卷第17期。“农民在官僚政治下的社会经济生活”刊于《时与文》第2卷第17期。

2月,“论中国国家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刊于《新中华》第6卷第4期。“官僚政治对于中国社会长期停滞的影响”一文刊于《时与文》第2卷第19期。

3月,“中国官僚政治在现代的转型”、“传统的旧官僚政治之覆败”两文先后于《时与文》第2卷第21、24期刊出。“我们需要怎样一种新的经济学说体系”一文刊于《社会科学》第4卷第1期。

4月11—12日,“中国土地改革问题研究”一文刊于《江声报》。同月至5月,“论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与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形成”(上、下)一文先后于《中国建设》第6卷第1、2期刊出。

5月,“新旧官僚政治的推移与转化”、“新官僚政治的成长”两文先后于《时与文》第3卷第6、7期刊出。“中国经济研究之世界的展望”一文刊于《经济周报》第6卷第21期。同月30日,与卢嘉锡、林砺儒、熊德基诸学者联名于《星光日报》上刊发“反对美帝扶日专刊——教授笔谈”。

6月,“中国土地改革问题研究”一文刊于《社会科学》第4卷第2期。“中国官僚政治的前途”一文刊于《时与文》第3卷第8期。“论中国传统思想之取得与丧失存在的问题”一文刊于《新中华》第6卷第11期。

7月,“论中国的讲坛社会主义者”一文刊于《中国建设》第6卷第4期。

8月8日—9日,“中国土地改革问题再论”一文刊于《江声报》。

9月,“《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序言”一文刊于《时与文》停刊号。(www.xing528.com)

10月,将刊于《时与文》杂志的17篇专论汇集成书,定名为《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由上海时代文化出版社刊行。“晚近流俗经济学上诸研究倾向”(上、下)一文刊于《新中华》第6卷第19、20期合刊。

12月,“中国社会经济改造上的自然条件问题”一文刊于《社会科学》第4卷第4期。

1949年

1月,离开厦门前往香港,在中共地下党办的达德学院教授经济学,并为《大公报》、《文汇报》等撰文。“中国经济现状,其特质及其问题”、“中国社会经济改造上的资本问题”两文先后于《新中华》第12卷第1、2期刊出。

2月,“论当前中国社会经济改造的指导原理”一文刊于《新中华》第12卷第4期。

3月6日,“论社会转型中的科学研究者”一文刊于(香港)《大公报》。

4月5日,“论社会转型中的商工业者”一文刊于(香港)《经济导报周刊》第115期。同月,“政治经济学史与新史学”一文刊于《新中华》第12卷第7期。

5月,由香港北上北平,执教于清华大学,讲授政治经济学。“关于《中国社会经济改造问题研究》”、“法律、政治、经济之相互关系的研究”两文先后于《新中华》第12卷第9、10期刊出。

7月,著书《政治经济学史大纲》由上海中华书局刊行。“美国与苏联”一文刊于《新中华》第12卷第13期。

8月,“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到新民主主义经济”一文刊于《新中华》第12卷第15期。

9月,“列宁的《论国家》”一文刊于《学习》第1卷第1期。

10月,“旧社会生产关系与土地改革过程显示的诸规律”、“三大经济纲领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两文先后于《新中华》第12卷第19、20期刊出。“家庭、私有财产及国家的起源(名著题解)”一文刊于《学习》第1卷第2期。

1950年

1月,“在人民政权范围下的新经济范畴及其法则”一文刊于《新中华》第13卷第12期。“论社会转型中的官僚阶层”一文刊于《新建设》第1卷第11期。“论革命与科学的统一”一文刊于《观察》第6卷第5期。

3月,“马列主义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一文刊于《新中华》第13卷第6期。

5月10日,出任厦门大学校长。

6月,由北京启程到厦门赴任。于任期内,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及办学思路建设厦门大学,着手教育改革。

9月,“土地改革的意义及其对于工商业的影响”一文刊于《新中华》第13卷第18期。

11月,著书《中国社会经济改造思想研究》由上海中华书局刊行。“苏美两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及其世界政策”一文刊于《新建设》第3卷第2期。

12月21日,“斯大林与人”一文刊于《厦门日报》。

是年,创办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兼任所长,招收首届经济学研究生8名,学制2—3年,亲任导师。

1951年

是年,对厦门大学财院系设置进行改革,经济系由法学院析出,与商学院合并,成立经济学院。

1月,“政治学习的目的与方法”一文刊于《新中华》第14卷第1期。

3月,“广义政治经济学发凡”(上、下)一文刊于《新中华》第14卷第5、6期合刊。“《实践论》的认识”一文刊于《新建设》第3卷第6期。“政治经济学的新任务”、“新经济学界的研究方向”两文刊于北京十月出版社出版的《新经济论丛》。

5—6月,“贯彻在广义政治经济学中的诸基本原则”(上、下)一文先后于《新中华》第14卷第10、11期刊出。

8月,“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一文刊于《新建设》第4卷第5期。

10月15日,“土地改革的意义及其对于工商业的影响”一文刊于《新厦大》。

1952年

7月,在其主持下,厦门大学成立研究部,兼任部长;原《厦门大学学报》(1926年4月创刊时名为《厦门大学季刊》,1931年更名为《厦门大学学报》)复刊(为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第一家复刊的大学学报),亲自参与组稿、写稿、审稿及编辑工作。

9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编辑后记”两文并刊于《厦门大学学报》(财经版)第1期。

11月7日,“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一文刊于《厦门日报》。同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一文刊于《新建设》第4卷第11期(该文后收入《政治经济学论文选集》、《王亚南经济思想史论文集》,更名为“怎样从立场、观点、方法来辨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不同本质”)。“政治经济学和一般科学的关系”一文刊于《文史哲》第6期。

1953年

3月,“马克思与《资本论》”一文刊于《新建设》第5卷第3期。

5月,“由封建的领主经济和地主经济引论到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诸问题”(上)一文刊于《文史哲》第3期。

6月10日,“学习《资本论》的一些体会”一文刊于《光明日报》。

7月15日,厦门大学院系调整委员会成立,任主任委员。

11月29日,“马克思主义的农业理论政策及过渡时期农业集体化问题”一文刊于《解放日报》。

1954年

2月,“文学艺术与经济基础(上)——马列主义的文艺观”一文刊于《厦门大学学报》(文史版)第1期。“由领主经济和地主经济引论到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诸问题”(中)一文刊于《文史哲》第2期。

6月19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法权观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一文刊于《新厦大》。

7月,“由领主经济和地主经济引论到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诸问题”(下)一文刊于《文史哲》第7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和新阶段——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一些体会”刊于《厦门大学学报》(财经版)第2期。

9月,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兼任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福建省教育工会主席、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

11月,著书《中国地主经济封建制度论纲》由上海华东人民出版社刊行。

1955年

自本年度起,奉命停办统计、会计、财金、贸易四系,原经济学院撤消,改为经济系,下设政治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货币与信贷、贸易5个专业,稳固原有师资队伍,为日后厦门大学经济学科的振兴与发展积蓄了力量。

2月,“《红楼梦》现实主义的社会基础问题——试从中国地主经济封建的特点来理解《红楼梦》现实主义的社会历史根源”一文刊于《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4月,“《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出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上的一个新纪元”一文刊于《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法则在我国过渡时期的经济总运动过程中究竟是起的什么作用”刊于《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该文后收入《政治经济学论文选集》,更名为“怎样把政治经济学的原理与规律运用到我国过渡时期的经济实际中”)。

5月,“《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杰出贡献”一文刊于《新建设》第5期(该文后收入《政治经济学论文选集》,更名为“怎样就范畴与规律来区别社会主义经济形态与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不同实质”)。

6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成立,当选为学部委员、常委。

1956年

率厦门大学代表团访问印度。

2月,“我们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与过渡时期的经济规律”一文刊于《经济研究》第1期。

3月8日,“和同志们谈谈几点比较原则性的科学研究经验”一文刊于《新厦大》。

4月,“《资本论》的产生、其性质、其结构及其研究方法”一文刊于《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8月29日,“试论我国的指导思想和百家争鸣方针的统一”一文刊于《人民日报》。

12月4日,“促使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究竟是生产力内部存在的矛盾?是生产关系?还是其他?”一文刊于《福建日报》。同月,著书《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理论与中国人口问题》由北京科学出版社刊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联系实际问题”一文刊于《学习》12月号。

1957年

1月,“怎样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学习中获得教益”一文刊于《新建设》第1期。

2月,创办《学术论坛》,其撰写的“发刊词”刊于《学术论坛》第1期。

5月,“申论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理论与中国人口问题”一文刊于《新建设》第5期。

7月,“论官僚政治与官僚主义”一文刊于《学术月刊》第7期。

10月,“论所谓资产阶级社会科学”一文刊于《学术月刊》第10期。

11月,《政治经济学论文选集》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刊行。

冬,率中国教育专家组赴缅甸工作3个月。

1958年

1月初,由缅甸回国。

5月,“凯恩斯学说批判的革命任务和科学任务”一文刊于《新建设》第5期。

9月,创办《经济调查研究集刊》,是年10月试刊。

10月,“我们研究经济的方向与实践——《经济调查研究集刊》发刊词”、“关于《政治经济学在教学上的理论联系实际》一文的自我批判”两文并刊于《经济调查研究集刊》(第一集)。“关于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若干关键性的问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状态》一书的俄文译本序言”一文刊于《学术论坛》第3期。

是年,福建省委筹办福州大学,鼎力支持,将理科近一半的师资力量(包括亲自延请来的专家学者)调拨给福州大学。

1959年

1月,《经济调查研究集刊》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更名为《中国经济问题》,正式发刊。

4月,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从发展社会生产的角度来申论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商品生产与价值规律作用问题”一文(附:价值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刊于《中国经济问题》第4期。

5月15日,“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积极作用”一文刊于《人民日报》。同月,“在全国经济讨论会中的学习心得”一文刊于《中国经济问题》第5期。

6月,“论马寅初的新哲学和新经济学”一文刊于《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7月,“倡议工农干部工农大众学习政治经济学”一文刊于《中国经济问题》第7期。

8月,“大家来学习政治经济学”一文刊于《中国经济问题》第8期。“为什么要学习政治经济学”一文刊于《红与专》第14期。同月31日,“两种社会制度两种鲜明对照的经济现象”一文刊于《人民日报》。

10月,著书《论当前两种社会制度下的两种不同经济现象和市场问题》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刊行。

11月,“关于《资本论》及其研究的目的与方法(一)”一文刊于《中国经济问题》第11期。

12月,“关于《资本论》及其研究的目的与方法(二)”一文刊于《中国经济问题》第12期。“《资本论》是怎样一部关系人类命运的伟大著作”一文刊于《学术月刊》第12期。

1960年

1月,“我们应当怎样研究《资本论》——关于《资本论》及其研究的目的与方法(三)”一文刊于《中国经济问题》第1期。“谈谈百家争鸣中若干前提认识问题”一文刊于《学术月刊》第1期。

2—3月,“再论马寅初的新哲学与新经济学”一文刊于《新建设》第2期。“《资本论》总结构的系统理解(上、下)——关于《资本论》的总结构、辩证法及其体系对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影响之一、二”两文先后于《中国经济问题》第2、5期刊出。

4月,“大力开展经济科学研究工作,加速社会建设”一文刊于《中国经济问题》第4期。

6—7月,“体现在《资本论》中的辩证法(上、下)——关于《资本论》的总结构、辩证法及其体系对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影响之三、四”两文先后于《中国经济问题》第6、7期刊出。

9月,“《资本论》体系对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影响——关于《资本论》的总结构、辩证法及其体系对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影响之五”一文刊于《中国经济问题》第9期。

11月9日,“关于以农业为国民经济基础的理论的初步考察”一文刊于《福建日报》。

1961年

4—5月,“《资本论》的学与用”一文于《中国经济问题》第1、2期相继刊出。

9月,“关于应用《资本论》体系来研究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问题”一文刊于《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10月19日,“谈谈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问题”一文刊于《文汇报》。

11月,“《资本论》通俗讲座——写在《资本论通俗讲座》前面”一文刊于《中国经济问题》第8期。

12月5日,“凯恩斯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一文刊于《文汇报》。同月,“《资本论》第一卷的系统理解”一文刊于《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1962年

1月9日—10日,“威廉·配第《赋税论》出版三百年”一文于《光明日报》相继刊出。13日,“研究古典经济学的现实意义”一文刊于《人民日报》。19日,“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态度与方法”一文刊于《解放日报》。

5月,“《资本论》的综合系统理解”一文刊于《学术月刊》第5期。同月31日,“对‘资本家宣言’进行分析和批判”(报告摘记)刊于《文汇报》。

7月26日,“社会经济建设中若干理论问题”一文刊于《文汇报》。

10月,“古典政治经济学及其发展”一文刊于《新建设》第10期。

11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一文刊于《经济研究》。

12月,“唯物主义历史观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一文刊于《中国经济问题》第12期。“《资本论》的方法”一文刊于《经济研究》第12期。

1963年

3月,“《资本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与阶级历史任务——纪念马克思逝世八十周年”一文刊于《中国经济问题》第2、3期合刊。

4月14日,“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自由形态到垄断形态转变的基本原理”一文刊于《文汇报》。

5月,“再论《资本论》的方法”一文刊于《哲学研究》第3期。

9月,“《资本论》研究的对象与方法”一文刊于《中国经济问题》第9期。

12月,《〈资本论〉讲座》(第一册,与袁镇岳共同主编)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刊行。

1964年

1月,“《资本论》的结构与体系”一文刊于《中国经济问题》第1期。“凯恩斯经济学说批判”一文刊于《新建设》第1期。

3月,“《资本论》第一卷学习提要及其问题”一文刊于《中国经济问题》第2、3期合刊。

4月,“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是各种庸俗社会的经济理论的来源和基础等问题”一文刊于《浙江学刊》第2期。

5月,“《资本论》是一部政治经济学典范也是一部阶级典范”一文刊于《学术月刊》第5期。

6—8月,“《资本论》第二卷学习提要及其问题”一文于《中国经济问题》第6、7、8期相继刊出。

10月,“学习《资本论》第三卷值得注意若干问题”一文刊于《中国经济问题》第10期。

11月,“当前政治经济学战线上的所谓生产价格派与价值派间的理论斗争”一文刊于《中国经济问题》第11期。

12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5年

5月,“毛泽东同志关于‘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教导与《资本论》研究”一文刊于《中国经济问题》第5期。

9月,“关于《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主要内容的概括说明”一文刊于《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11月,“决不能从《资本论》里面去找到利润是社会生产的目的的理论依据”一文刊于《中国经济问题》第5期。

12月,主编《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选辑》一书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刊行。

1966年

1月,“关于《资本论》第三卷最后一篇《各种所得和它们的来源》的概括说明”一文刊于《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1967年

“红色风暴”席卷厦门大学校园,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遭批斗,入牛棚。

1968年

无法做学问,抓紧时间自学法语。

1969年

春,感觉身体不适。

夏,病情恶化,胸以下截瘫。

11月13日,病逝于上海华东医院,享年六十八岁。

注 释

【1】 本年表由张兴祥撰写。编写参考了厦门大学图书馆编:《王亚南校长著译系年目录》(1980年12月油印本),甘民重、林其泉:“王亚南传略”(《党史资料与研究》1987年第4期)以及朱立文编:《王亚南研究便览》(厦门大学图书馆参考咨询部1994年12月油印本)、《王亚南文集》(第一、五卷,福建教育出版社1987、1989年版)、《厦门大学校史》(第二卷,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陈炳三:《囊萤之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王亚南纪念馆等有关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