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涯规划的内涵与模式的分析介绍

生涯规划的内涵与模式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主要对生涯规划的理论发展、内涵和模式进行简要的介绍。这个时候也只能说是生涯规划的萌芽状态。当时美国的生涯规划理论根据对象的不同,分化为以在校学生为基础的综合性生涯规划教育模式和以员工为基础的有针对性的模式。

生涯规划的内涵与模式的分析介绍

●第二节 生涯规划的内涵与模式

近几年,“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一词相当流行,经过大众传媒的推广,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咨询与培训必然要使用的概念。今天,我们所说的“生涯规划”一词是欧美发达国家的舶来品,它的出现也只有一百多年,但是其理论发展却突飞猛进。本节主要对生涯规划的理论发展、内涵和模式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国内外生涯规划理论的演进

农业经济时代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固守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循着祖先的人生轨迹重复着同样的生活。人们工作生活的性质和形态没有太大区别,即使有人产生了改变命运的念头,其数量也是少之又少。这个时候也只能说是生涯规划的萌芽状态。直到工业时代的到来,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加之商品经济渐渐繁荣起来,从而诞生了现代意义上真正的职业概念。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分工日趋细化,各种职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个行业的从业人员也迫切需要有关职业方面的辅导与培训。对生涯规划理论影响最大的人力资源管理学心理学这两门学科的发展也日趋成熟,为生涯规划理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国外生涯规划理论的演进

生涯规划理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它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是在社会急剧需求的背景下产生的,经过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最终形成了较为丰富、全面的理论。

1.生涯规划理论的产生

人们一直有意无意地进行着生涯规划活动,最早倡导生涯规划的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帕森斯(F.Parsons)。他于1908年在波士顿创立了一家具有公共服务和培训性质的“就业辅导局”,第二年出版了《职业选择》一书,该书在职业选择的方法学方面确实提供了帮助。在此之前,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倾向进行测量。同时期的法国心理学家在智力测量方面做出了贡献,比内(A.Binet)和他的助手西蒙(T.Simon)精心研究设计出比内-西蒙智力量表,在能力倾向测验和人格测验方面成就斐然,各种心理测验广泛应用于生涯规划中,为指导人们的生涯发展与规划提供了量化的标准。

可以说,20世纪前30年是生涯规划的产生阶段,美国职业指导运动、心理测试技术的广泛运用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生涯规划理论产生的直接根源。

2.生涯规划理论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以后,生涯规划理论更加关注个体的职业选择方面,对长远的个人规划却投入得较少。这是因为心理测试技术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走向成熟,侧重于在人格品质和性格方面的分析,再与劳动力市场上提供的职业相对应,减少求职的盲目性。很多人在进入职场之前都进行过这方面的心理测试,参考测试结果选择合适的职业。此时的生涯发展理论注重于职业选择方面的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渐渐发现,传统的生涯规划的理论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如果没有长远的生涯规划,进入职场之后将会感到不适应和迷茫。由此,生涯概念的外延开始拓展到职业和工作之外,生涯规划的时间跨度也比职业选择要宽广得多。生涯规划理论在此时进入了大学校园,人们津津乐道于怎样进行生涯规划,需要进行生涯规划的不仅仅局限于需要解决就业问题的大学生,更是每一位要为未来做好准备的人的需求。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长期从事生涯规划的人士对生涯规划理论进行改革,将生涯规划对象拓展到所有成年人,每一个需要规划的人都通过新的理论得到生涯方面的提升,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生涯规划概念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各大高校掀起了生涯规划运动,生涯规划课程在各年级开展,课程内容涉及生涯察觉、生涯探索、生涯准备、生涯实施等不同阶段的方法和技能。与此同时,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也纷纷采用美国的生涯教育模式,其中著名的经典课程方式有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课程式生涯咨询服务”和科罗拉多大学的“生活规划工作坊”。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生涯规划发展,生涯规划专家与技术人员合作开发了一系列有关生涯规划的系统软件,如SIGI和DISCOVER等,这使得生涯规划得到普及。一些大型企业也意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性,通过一些人力资源机构或职业协会对员工进行生涯规划,以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当时美国的生涯规划理论根据对象的不同,分化为以在校学生为基础的综合性生涯规划教育模式和以员工为基础的有针对性的模式。

20世纪80年代,生涯规划理论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其理论更加全面、应用性强,同时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如1994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了《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案》,促进学校积极和社会相关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从学校到工作的方案和实施策略,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理论知识的实用性更强。

3.生涯规划理论的未来趋势

当今的生涯规划理论比传统的生涯发展理论适用范围更广,向着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生涯规划理论不再仅仅局限于职业指导或是某个阶段的职业规划,它更注重贯穿个体一生的成长和发展,一些学者吸纳了心理学“毕生发展观”的理论精髓,用更加全面、辩证的眼光审视生涯规划。

各种相关学科的发展与创新也推动着生涯规划理论的发展,生涯规划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它不仅成为大学课堂上的一门学科,还博采众家之长,独成体系,并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可。同时,针对各个群体的生涯规划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之中,如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涯规划、职业女性的生涯规划以及某些特殊人群的生涯规划不断推出,使生涯规划理论异彩纷呈

生涯规划理论的发展也更加关注个体内部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协调和平衡,事业上的自我实现的确能使个体感到满足,拥有成就感,但是工作之外的生活和兴趣却是必不可少的,它有助于个体的协调发展,达到平衡,从而更有利于个体的成长。

(二)中国生涯规划理论的演变

以上对国外生涯理论发展历程的介绍,加深了我们对生涯规划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对人生进行规划。我国关于生涯规划的记录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论语》,《论语·为政》篇就记录了孔子对生涯规划的阐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将人的一生分为7个时期,分别是:为学前期(0—15岁),立志学习期(15—30岁),自立时期(30—40岁),不惑时期(40—50岁),知天命时期(50—60岁),从心所欲不逾矩时期(70岁以上)。

近代以来,清华大学于1916年从西方国家引入“生涯规划”相关理论和课程;次年,黄炎培联络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中华职业教育社并创建中华职业学校。但由于战争等因素,我国的生涯规划领域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学习国外较成熟的生涯规划理论,先是在国内部分高校里进行生涯规划试点,并取得一定成效。国内从事生涯规划的教育者和辅导者的水平也不断提高,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密切,并渐渐形成适应中国国情的生涯规划理论。

二、生涯规划的内涵

1.生涯规划的定义

前面大致介绍生涯规划理论的发展过程,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涯规划呢?传统的生涯规划定义局限于职业规划,著名的管理专家罗斯韦尔(William J.Rothwell)是这样定义生涯规划的:个人结合自己的情况以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罗斯韦尔用经济学的理论对生涯规划进行阐述,指出人们在明确职业目标的同时对预期收益、行动策略和评估调整也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所谓预期收益是相对支出而言的,可分为经济收益和人力资本收益,经济收益能够方便地测量出来,而人力资本收益则不好衡量,这个衡量标准依据每个人的情况有所不同;行动策略则与实施途径有关,其有效性是评估策略的指标之一;评估调整是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通过评估支出与收益而不断调整行动策略,对发展过程实施控制,确保职业终极目标的实现。

上一章我们说到生涯已不仅仅指工作和职业,它涉及个体一生的发展。罗斯韦尔的生涯规划定义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的生涯规划定义,不少学者指出生涯规划是以职业规划为主体,涵盖人一生的发展过程。本书中我们使用洪凤仪的生涯规划定义。

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尽其可能地规划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在考虑个人的智能、性格取向、价值,以及阻力、助力的前提下,做好妥善的安排,并借此调整、摆正自己在人生中的位置,以期自己能适得其所。

由此可以看出,生涯规划是在了解个人兴趣、能力、价值观、个性等各方面内在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的人生定位,这种定位还受到社会环境、教育背景、机遇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因而,生涯规划是在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下而制订的;生涯规划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为外部诸因素的不可控性、变动性使生涯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的过程;在综合个体素质并发挥自身优势的情况下,也应当考虑社会需求,社会是人才得以活动并发挥才干的舞台,社会的需要不断变化着,在进行生涯规划时,把社会需求作为出发点,以社会对个体的要求为依据,去观察、认识问题,进而摆正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进行合理的生涯规划。(www.xing528.com)

2.生涯规划的要素

根据生涯规划的定义,我们可以分析出生涯规划具有的五个要素,分别是:知己、知彼、抉择、目标、行动。所谓知己就是向内看,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及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个体产生的影响;知彼是向外求,探索外部世界,包括社会需求、能力要求、渠道信息、发展前景和福利待遇等;知己和知彼不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部分,而是相互作用的,知己知彼是抉择、目标、行动的基础。抉择即选择,它与个人的性格、气质和风格有关,抉择是知己、知彼和目标、行动的纽带。抉择之后就是确定目标并付诸行动。生涯规划这五个基本要素关系可以通过左图表现出来。

img9

图4-1 生涯规划五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充分、全面地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准确判断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和趋势,进行理性选择,制订出合理可行的目标,积极有效地行动起来,获胜的几率才会更高。

三、生涯规划的模式

我们可以通过形象且实用的生涯规划模式图来解剖生涯规划。生涯规划模式由三个三角形和一个圆形组成(见下图),圆形是该模式的核心部分,表示个体要实现的职业目标,它深受环绕的三个三角形的影响,每个三角形都是生涯规划的要点。职业决定联结着圆形和三角形,由生涯决定形成最终的职业目标。

img10

图4-2 生涯规划模式图

资料来源:张添洲:《生涯发展与规划》,台北:五南书局,1993年版

下面我们结合一些案例为大家更生动地介绍怎样运用生涯规划模式为自己进行合理的生涯规划。

1.第一个三角形指的是“自己”,包括能力、性向、兴趣、需求、价值观。

案例:

大学刚刚毕业的春丽,从小开始学习舞蹈,对舞蹈产生了浓厚的感情。春丽也的确具有舞蹈方面的天赋,音乐的理解、节奏的把握和艺术的表现力等方面都很出色。读书期间无论再忙,春丽都没有放弃一周两次的舞蹈课,最终如愿考进舞蹈学院。毕业之后,春丽开设了自己的舞蹈培训中心,教学之余举办舞蹈专场演出,既展示了她的教学成果,也显示了个人舞蹈天分。春丽很满意目前的状态,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结合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

2.第二个三角形指“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包括助力和阻力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等。

案例:

春丽的母亲曾是文工团的一名歌唱演员,父亲则是编剧。春丽从小耳濡目染,受到艺术方面的熏陶。受母亲的影响,春丽从小活泼好动,爱唱爱跳,希望能够成为一名舞蹈演员。父亲则希望春丽成为一名教师,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为此,在职业选择上,春丽和父亲发生过争执,而父亲目前则支持春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春丽性格比较果断,义无反顾地选择舞蹈学院并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她的管理能力此时也有了发挥的空间,舞蹈培训班在春丽的经营和管理下办得红红火火。

3.第三个三角形指“教育与职业的资讯”,包括参观访问、文书资料和演讲座谈等。

案例:

春丽在舞蹈学院学习期间,经常参加社会演出,增加了很多信息来源。同时,她和同学合作,利用假期时间举办儿童舞蹈培训班,收获了不少经验,也积聚了一定的人脉。当春丽毕业后打算开办培训中心时,在校期间的实践经历的确给她增添了不少信心,专业上的造诣也让春丽下定决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春丽的老师和朋友们都支持春丽的想法,在信息和物质上给她提供了很大的支持,正是因为春丽有了这些强有力的支援,她的舞蹈培训中心办得有声有色。

上述案例中,春丽进行自我分析,找出自身优势和潜力,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劣势,深入了解自己;对社会环境进行分析,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有效利用人脉资源和信息;在此基础上,确定终极目标,为自己做准确定位,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生涯规划模式为个体的职业理想进行了可行性和具体化的分析。要达到终极目标,必须循着职业目标指引的方向,从个体自身、环境、教育与信息等因素进行分析,将终极目标逐步分解,制订成可操作、可行的步骤。职业目标并无好坏之分,关键是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适合自身的发展。个体也要注意依据环境来修正自己的职业目标,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