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大学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上的演讲

宁夏大学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上的演讲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蔡元培先生还主张艺术学科是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大力提倡在大学生中学习美学,讲美学。当时北京大学的音乐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美术研究会等,创造了许多艺术成就,丰富了校园文化。1952年高等教育经过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变成了一个以工科为主的大学,但清华大学有很好的传统,十分重视社会科学、人文精神、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科设置上的缺陷。经过十几年的学院重组,构成了清华大学现在的文理工科合理的格局。

宁夏大学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上的演讲

文理交融 读书成才[1]

今天,我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和大家做一次朋友式的交谈,题目叫做“文理交融,读书成才”。

同学们进大学肯定想成才,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怎么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且具有高层次专门知识的人才,这需要经过多方面的锻炼。我今天主要讲的是多方面锻炼中的一个方面,就是怎么样使我们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使我们知识的长进和人格的培养结合得更加紧密。这个题目,不是回答如何成才的全部,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一、先从北大清华说起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是我们国家著名的高校,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办学经验,为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北京大学度过了她的百年华诞,清华大学到2010年也将迎来她的一百周年。他们以此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按照江泽民同志的要求,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北大和清华之所以能培养出大批杰出的人才,是因为他们有许多办学的成功的经验。过去清华大学有一位教授梁思成,是我国著名的土木建筑方面的专家。1948年他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时候,做过一次演讲,演讲的题目是《半个人的时代》。他的这个题目是想说明,文理分家会导致人的片面化,主要是指科技人文的分家,就两个极端而言出现了两种畸形人:一种是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还有一种是不懂科技、奢谈人文的“边缘人”。“空心人”也好,“边缘人”也好,都是半个人,不是整个人。梁先生提出要克服这种“半个人”的现象,要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全面的人。

过去北京大学非常重视人文教育,提倡文理相通。1916年到1930年,蔡元培先生担任北大校长,他有自己一系列的治校思想。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主张就是文理相通,文理交融。蔡元培校长强调把“国文”作为理科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这个“国文”包括两项内容:一个是阅读范文,一个是作文。这是理科生的必修课,由蔡先生定下来,坚持了很多年。范文阅读课由当时最著名的一些学者来担任,如朱自清沈从文、王力、闻一多等著名的大师都曾经给理科一年级的学生讲范文阅读,把一些著名的文章拿来讲给大家,进行分析、解剖。抗战时期北大迁到大后方,在云南组建了西南联大,继续秉承这个传统。获得物理诺贝尔奖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当时在西南联大都上过国文课,打下了厚实的人文学科的知识基础。蔡元培先生还主张艺术学科是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大力提倡在大学生学习美学,讲美学。他认为,大学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美育,第二是德育,第三是智育,第四是体育。他倡导在理科学生中要开美学课,要提高他们的美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审美观点,有利于陶冶他们的情操。他认为,如果没有美学的知识,学习理科的人就会对社会缺乏爱心,学习文科的人就会缺少创造精神。他还提出要用美学来代替宗教,用正确的思想进行灌输,不要用迷信来麻醉青年。为此,他亲自上美学、美术史课,并编写了《美学通论》。他发起并直接领导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当时北京大学的音乐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美术研究会等,创造了许多艺术成就,丰富了校园文化。蔡元培先生认为,没有文科与理科的结合,这个学校就不能叫大学,充其量是个专科。他认为综合大学学科比较齐全,汇集众多方面的专家,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培养出来的学生层次就会不一样,知识面也就会不一样。他反对重理轻文,也反对重文轻理,主张文理并重、文理沟通、文理结合。他举例说,地理学中属于人文地理的这一支,显然属于文科,但涉及地质方面的,就是理科的任务。要对地理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必须把人文地理、地质地理结合起来。他又讲,比如历史学,有史以来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我们把它纳入到文科范畴,那么史前阶段,人类是怎样演变而来的?这就要和古生物、古地质结合起来,否则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是不全面的。蔡元培先生要求学生应做到文理兼通,中外兼通,古今兼通。当然这是一个很高的标准,一般是很难达到的,但至少要做到在了解自己专业的同时,触类旁通,了解更多的知识,这是培养全面人才所必需的。文理相通、文理结合就是要求把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有机地结合在我们身上。科学精神就是求真,人文精神就是求善、求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就是要达到“真、善、美”的结合,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全面人格。

清华大学在解放前也是一所综合大学。1952年高等教育经过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变成了一个以工科为主的大学,但清华大学有很好的传统,十分重视社会科学、人文精神、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科设置上的缺陷。20世纪80年代后,清华大学一个最重大的变化就是设置文科学院,解决了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出现的不足。最早在学生中实行双学位,即工学士、文学士。1984年清华大学组建了经济管理学院。1993年组建了人文学院,包括七个系、六个所、三个中心。有中文系、历史系、外语系、传播系、政治学系、社会学系等,经济研究所、思想文化研究所、台湾研究所,文科信息中心、艺术中心、对外语言文化教学中心等。1995年恢复了法律学系。1999年成立法学院、美术学院。2000年组建公共管理学院。经过十几年的学院重组,构成了清华大学现在的文理工科合理的格局。他们认为,清华大学要在21世纪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培养21世纪的一流人才,只有理工科是很难实现的,必须使文理交叉,学科综合起来,才能解决当今世界最复杂、最重要的问题。世界上许多最重要问题的复杂性很大程度在于它的多种因素、多样性,靠一个学科或一个方面的知识是很难解决的。过去的清华出过国学大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冯友兰、潘光旦、王力、朱自清、闻一多、吴晗以及现在还健在的季羡林老先生都是老清华。现在清华提出要建立一流的文科,还要引进一批学术功底非常丰厚的学者。

刚才提到的梁思成先生是位著名的建筑大师。在20世纪50年代他曾提出现代建筑要和我们的民族建筑形式结合起来,并设计出大屋顶形式的楼房。他在解放前夕曾给围攻北平的解放军秘密送去图纸,上面标着北京城历史文物所在地,这对于保护北京历史文物遗产是作出了贡献、立了大功的。他设计的大屋顶楼房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但由于受当时政治干预较多,对他也曾加以无端的指责。梁思成的设计思想说明,学建筑的人也要有人文知识,要有社会责任心。

季羡林老先生讲,文理交融是必由之路。“天人合一,文理互补”。鲁迅在《科学大教篇》这篇文章中指出:片面地推崇科学,人生必大归于枯寂。人类希望要求的不仅要有牛顿,还要有莎士比亚;不仅要有玻意尔,也要有拉斐尔;既要有康德,也要有贝多芬;既要有达尔文,也要有卡莱尔。科学与艺术就像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主张,在高层次上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他举例说,在电脑上搞音乐创作,把会计算机的人和会音乐的人搞在一起,不如请一个兼通二者的人来搞。复旦大学数学苏步青教授,既是数学家,又是位了不起的诗人,一生60多年写过无数首诗,我们可以从他的诗歌中看到一个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心灵的轨迹。我们都知道电报的创始人是美国人,叫莫尔斯,由于他发明了电报,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就是电信产业,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莫尔斯最早是一位画家,是美国全国画家协会的主席。

一个人的知识有几个方面:第一是生来就具备的一种本能性的知识,比如要说话,要吃饭,要穿衣,这一类知识是生活赋予的;第二是科学、文化知识,需要学校老师的教育传授,不是生来就具有的;第三是做人的知识,也就是塑造心灵世界,学会怎么做人,怎么有自己的人格,也就是人文精神,这样的精神是每个人所不可缺少的。人文教育、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非常重要,但是偏偏在这些方面,在许多国家成为薄弱的环节。许多国家对教育要求的指标在量化的时候注重强调科学技术,但是对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精神的培养却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由于人文精神的短缺而造成的社会损失是不可估量的。美国的教育很发达,高等院校的毛入学率在50%以上。他们在学校里推崇科学和技术,这方面的教育抓得很紧,但是美国校园里的暴力也是全世界最多的。日本的许多专家也在讨论这个问题,怎样把人们内心的真善美呼唤起来,通过教育培养起来,成为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事情。日本有过这样的教训。日本是很讲礼仪的国家,很讲文明。你到日本去,他们一个劲儿地鞠躬,非常客气。你在街上问路,他会把你领到你要去的地方,很热情。但恰恰是这样一个注意礼仪的国家,二战时期发动了侵略战争,对中国进行大肆侵略,日本鬼子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所不为,仅南京一地就杀害我们的同胞30万人。直到现在,少数活在世上曾经受日本兵侵害的慰安妇还在控诉他们。怎么解释这种事情?德国的科学技术很发达、很先进,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的法西斯主义也是登峰造极的。

为什么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在这些地方出现这么尖锐的矛盾,形成这么大的反差呢?我国在克服了三年自然灾害和当时苏联给我们的制裁所造成的困难局面后,国家进行调整,开始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63年学习雷锋,那时候的精神面貌多么好,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突然爆发了“文化大革命”,乱了十年,把我们国家的经济推到了崩溃的边缘,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为什么?这些问题难道不值得我们思考吗?不值得我们从事教育的同志更加深入地思考吗?邓小平同志复出后,曾经深刻指出:“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他所说的教育不仅仅是我们学校的教育,书本的教育,更重要的是社会人文的教育,是道德理想素质的教育。现在我们看到的许多社会现象说明,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得到解决。中央提出加强公民道德素质的教育,是完全必要的。现在假冒伪劣比比皆是,苦不堪言。为什么这种欺诈、这种不道德到处充斥?说明我们人文精神的培养、道德教育差距还是很大的。先进的科技手段好不好?很好,但有人用来犯罪,高智商的犯罪。这些年来,高校扩招,规模扩大,有很好的发展势头,但在我们的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许多青年学生缺乏理想信念,没有经受过艰苦的磨炼,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不懂得尊重老师、培养集体荣誉感、培养爱心,不懂得尊老爱幼、遵守社会公德、尊重自己的传统,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知识等还差得很远,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年轻大学生思考。今天教室后面的条幅上写着“展示学子风采”,这使我想起前段时间央视播放的青年歌手大奖赛,有的选手歌声动人,风采照人,但对于一些很基本的常识性的文化知识答不上来,顿时黯然失色,风采全无,令人扫兴。不懂得自己的传统,不懂得一些基本知识和概念,影响了健全人格的培养,影响了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现在必须认识这个问题,及早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学校要予以重视和加强。

img25

(www.xing528.com)

香港著名实业家田家炳先生捐资兴建的田家炳教育书院落成典礼上,田家炳先生接受了宁夏大学荣誉教授的聘书(2002年10月)。

二、读书是一条重要途径

过去有句古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意思是说书中什么都有,只要书读好了,也就什么都有了。在今天看来,这句话虽然有偏颇之处,但它说明并肯定了读书的重要性。读书是成才的主要之路。成才的要素有三:知识、能力和素质。这三者都离不开读书。读书可以丰富你的知识,读书可以培养你的能力,读书可以提高你的素质。因此,抓紧时间,多读书,打好基础十分重要。古代讲“道德文章”。“道德”就是人格,“文章”就是专业。两者要相结合,而首先是“道德”,是如何做人。文艺界有个“德艺双馨”奖,就是说首先要有德,然后才讲艺,两者结合得好才会被评上这个奖。读书有益于培养自己的人格,丰厚自己的知识。一个科技人才、专业人才成长的过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非智力因素会起决定因素。智力因素主要指的是专业知识,非智力因素主要指的是你的兴趣、情绪、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一个杰出人物和平庸人物之间最主要的差别不一定是智力因素,往往是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比出上下高低的。如意志坚定不坚定,性格上能不能克服困难,人际关系处理得如何,有没有很高昂的情绪,这些往往是成就事业最重要的因素。读书就是为了培养兴趣,调整情绪,锻炼意志,修身养性。本着这个目的去读书,读好书,才能尝到甜头。现在许多大学提出宽口径、深基础、强本领、高素质,强调知识面要广,基础要深厚,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

16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他又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缜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可见,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当然光依靠读书还不行,有一句古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思是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学会思考,要融会贯通,主要的还要与实践相结合。黄山有块石碑刻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句话讲清楚了知与行的关系,即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最近北京有过一次对大学生读名著的调查,结果有40%的人回答拒绝名著,不喜欢名著,认为读名著耗费时间,还要跨越语言的障碍。名著固然是“美味佳肴”,但现在需要吃“快餐”,如电脑、英语类。如果长时间吃“快餐”、“方便面”,就会缺乏营养。我们学校新图书馆就要启用,并将为年青朋友提供一份书单,建议宁大的学子们需要读的几十种书,有经典作品,有自然科学领域的,也有社会科学领域的,还有文学名著等。

兰州大学对于大学生课外书籍阅读进行了抽样调查,读得最多的是英语;第二是功利类的书,主要是应试书、电脑网络书;第三类包括散文、杂文、人物传记、休闲杂志等。兰州大学校长李发伸教授说,理科学生中读功利性书籍倾向明显。他说,在理工科研究生的论文中,本可写得很有层次的文章却十分干巴,在观点的提炼、材料的组合、语言的表达上十分差劲,降低了研究生的水平,有失水准。他举例说,杨振宁先生在清华讲《物理学与美》的讲座,以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为背景,用中国古代诗词作提示讲物理,显示出他非常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学问做到一定层次时,各门类文化是相通的。李发伸校长建议理工科学生多了解些文学、哲学、逻辑,写写日记,背些诗词,加强人文方面的学习。江泽民同志学的是理工科,但他对中国文化非常精通,阐述的思想非常深刻。学外语达到一定程度后,外语水平的高低是由母语来决定的。

就我个人来讲,在繁忙的领导岗位上有个体会,就是要不断地“充电”。要“充电”,增加营养,从何而来?就是要读书。你要讲出新的见解,从哪里来?还是要读书。老话讲三遍没人爱听,大家都喜欢听新的东西。我的书读得并不好,也不敢与前面的那些国学大师相比,但有些体会你们可以借鉴。我读书大体上是三种情况:第一,专业方面。现在时间很紧,对历史专业、史学理论,新的东西吸收很少,很难有整段的时间去研究,主要是了解信息、了解新观点、新成果。第二,结合工作需要,干什么就看什么、研究什么、说什么。这些年我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东西部的问题、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城市的建设管理规划和经营问题、高等教育的问题等,都曾留意过,把这方面的书找来看看,杂志找来看看,有关的文件、资料找来看看。再就是20多年来习惯浏览各种报纸,需要的剪贴起来,而且常看,拿来用在讲话中、工作中,用一次就是一次理解,就记住了。我这20多年的剪报积累,能看出每个时期在干什么,想什么,用什么。第三,休闲类。养成了每天睡前浏览杂志的习惯,订了一些杂志,经常翻翻,有时还写点散文、歌词。虽然时间很紧,但这也是个习惯。平时绝对不打麻将消磨时间。时间久了,有所积累,知识信息有所增加,驾驭语言的能力和表达的能力也随之有了提高。

三、成才的问题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有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他用了三首宋词里的句子,来说明成大事业必然经过的三个阶段。“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宋代词人晏殊《鹊踏枝》中的一段,讲的什么意思呢?秋天的夜里起了西风,碧绿的树叶都凋零了,树叶落了一地,人登上高楼,看见漫漫长路,要达到目标还有很长的路。第二段用了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讲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刻苦努力,最后衣带渐宽,变瘦了,人也显得憔悴,但坚持不懈,夜以继日,还要刻苦、勤奋。第三句是辛弃疾的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多少次找它,几百几千遍,作出了努力,猛然回头,在灯火昏暗中找到了。他说这三种境界,是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三个阶段,也是三个很艰难的过程。

大家知道诺贝尔奖,每年的12月10日,是全世界科学家的盛大节日。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音乐厅进行。诺贝尔生于1833年,1896年去世。他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发明创造350多项。为了发展科学事业,他逝世前立下遗嘱,用遗产的大部分约900万美元(相当于现在10亿多美元)作为基金设立诺贝尔物理学、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奖等奖项。从1901年至2001年的百年间,获得物理学、化学、生理或医学奖的科学家有475人。475名获奖科学家中,美国占了将近一半。北美、欧洲共占95%以上,亚、非、南美、大洋洲不超过20名。中华儿女有6名,其中,5名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1976年丁肇中;1997年朱棣文;1998年崔琦。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是1986年获得的。李政道和杨振宁获奖时是中国国籍,其余4位是美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最多的国家,经济实力雄厚,重视基础研究,优先发展教育,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在全世界网络优秀科学人才,为其所用,这是他们能够获取这么高成就的基础。20世纪的前半叶是我们国家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那个时候我们的科学教育很落后。在中世纪,我们的科学技术在世界前沿,长安留学生逾万名,但后来衰落了下去。解放后的半个世纪,我们也有很多科技发明,有很多科学尖端的成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和成果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同学们,快成才吧!诺贝尔奖在向你们召唤呢!不过,你们找一些科学家的传记看一看,每位科学家都有成才的艰难过程,每一个科学家都有一个坚定的志向,是要经过刻苦的努力和磨炼的。

毛主席过去对青年人有很多评价,青年人富有朝气,精力充沛,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老一辈对你们寄以希望,你们更要珍惜自己。你们要意识到自身的优势,精力充沛,富有幻想。你们这个时候善于联想、记忆,要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历史上革命的事业、科学发展的事业很多都是年轻人在里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23岁;伽利略被人称为中世纪的阿基米德,25岁成为当时意大利名校的教授;23岁的瓦特研究蒸汽,29岁发明蒸汽机;爱因斯坦26岁发表狭义相对论,36岁发表广义相对论;普希金21岁写成长篇叙事诗;果戈理24岁写成《钦差大臣》,成为经典。我举这几个例子,是想鼓励你们敢于创新。天才不是天生就有的。人有一定的天赋,一定的差异,但非智力因素是成就一个人最重要的因素。年轻人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所有的天才都是在刻苦学习中成长起来的。要有远大的志向,正确的世界观、理想和信念,才能成就自己。我的话又回到开始讲的,要有文化、有知识、有人文修养,对自己要有客观清醒的分析,要看到自己的差距所在,意识到这点比没意识到这点更珍贵,你就知道该怎样设计好自己,该走什么路。

【注释】

[1]*2002年5月23日在宁夏大学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上的演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