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海省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路径和成果分析

青海省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路径和成果分析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5是2014年度青海省工业规模以上循环经济重点行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增速统计表,其中以往占我省税收半壁江山的工业总产值受国家政策影响,增长趋缓,尤其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均急剧下降,优势不再。青海省实现经济发展的重点和关键时期。(一)第一阶段新的增长点的培育路径青海省是一个资源大省,同时又是一个经济弱省。

青海省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路径和成果分析

通过对青海省的SWOT分析,可以总结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思路有四个:

一是S—O类,即要依托国家和地方的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有利政策和措施,立足于当地资源优势实现其长期发展。

二是W—O类,主要思路是在当前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力争解决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寻找和建立新的发展极和增长点,实现对区域辐射的扩散以及对增大产业间的联系效应,从而带动其他区域和/或其他产业的发展。

三是S—T类,利用自身优势克服所面对的威胁,尤其要在经济增长的方式上实现转变,由资源和资金消耗型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资源和资金集约型的发展模式转变。

四是W—T类,这类发展思路最应该引起青海省相关部门的重视,因为总体来讲,青海省所具有的优势不多或者不鲜明,但是发展过程中面对的困境和不利因素却很多,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和经济基础条件下,青海省实现根本性的改变难度较大,所以要重点解决其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瓶颈约束问题,靠差异化的发展来推进整体的繁荣。

根据SWOT要素设计了相应的评价分表(见表4),对于青海省的自然资源优势在以后的青海省发展战略制定时,必须要充分重视并加以利用,但是又不能过度依赖,所以给4分。青海省的文化多元化,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不多见,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其对经济的影响力有限,所以给2分。青海省的发展速度较快,是因其具有发展的必要基础,因为同时也说明其经济基础薄弱,所以给3分。另外,农副产品优良的程度并不显著,也给了3分,这样在优势项的总平均分就是3.4分。按照此思路对其他要素进行分析和评价,得到表4中最后一栏的最终结果。

根据表4的结果,对应于SWOT分析图,则可以得到4个点(见图3),这4个点的坐标分别是:A(0,5),B(3.4,0),C(0,-4.2),D(-4.7,0)。由其横坐标的平均数为-0.15,纵坐标的平均数为0.4,即得到一个点p(-0.650.40)。该点落在了第二象限的[3π/4,π]范围。

根据图3,可以得出青海省应该采取“调整型积极进取”的发展战略。因为该点离坐标原点距离较近,所以仍然要兼顾其他类型的发展战略。表5是2014年度青海省工业规模以上循环经济重点行业总产值增加值增速统计表,其中以往占我省税收半壁江山的工业总产值受国家政策影响,增长趋缓,尤其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均急剧下降,优势不再。

表4 青海省经济SWOT要素评分

图3 定量SWOT分析图

本项研究中的战略规划期到2050年的21世纪中期。从2013—2015年是“十二五”的后期,从2016—2020年是“十三五”时期。下面,是基于我省十大优势产业工业总产值及增加值对从2016—2050年是对青海省的发展远景进行规划和展望(见表6)。

第一阶段:2015年年末以前。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成青海省的“十二五”计划,利用其现有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挖掘发展潜力,打造发展和增长点,解决发展瓶颈,为“十三五”规划奠定基础。本阶段的战略重点可以描述为“资源兴省”。而要实现资源兴省,就必须让资源产生价值和效益,所以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及与之配套的交通和城市服务体系建设是这个阶段的重中之重。

表5 2014年青海省工业循环经济重点行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增速

数据来源:“青海省统计信息网”(http://www.qhtjj.gov.cn/)

表6 2014年青海省十大优势产业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

数据来源:同表5。

第二阶段:2016—2020年。青海省实现经济发展的重点和关键时期。为了实现青海省到2020年和2050年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在“十三五”期间,青海省应该把重点放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尽快完成产业升级,依托2014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产业税收贡献率突出的十大优势产业,对其加大科技投入以转变增长方式上来。这一阶段的战略重点可以描述为“科教兴省”。青海省不能仅仅依靠资源的开采以换取资金和眼前的利益,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靠科技进步以推动产业并升级,这就要求制定一些政策,包括招商引资、吸引人才、教育办学等方面的一系列与之配套的政策,以真正将科技融入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

第三阶段:2020年以后。从依托资源优势转向依托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参与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竞争,真正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这一阶段的重点可以描述为“可持续性发展战略”,青海省如果不能摆脱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模式,最终的增长必将缺乏动力。

2015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所以,要实现青海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就必须要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及时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相应的战略措施。完善我省发展战略和战略措施的首要问题是要转变观念,不能将注意力长期盯在自然资源优势上。要看到青海省的资源种类和数量虽然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但是也应该看到,青海省的矿业发展规模和水平仍然较低,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瓶颈约束,比如科技、教育、交通等。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所以,未来青海省的经济发展仍然要扬长避短,依托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优势,突出我省区位优势,尽快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改变以往资源依赖性发展框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道路。尽早谋划,构建我省产业新体系,但是也要尽力解决瓶颈约束问题。要将“三江源国家公园”、“一带一路”、“生态脱贫”、“科教兴省”和“绿色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三区战略”、“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落实到战略制定和日常的工作之中。

(一)第一阶段新的增长点的培育路径

青海省是一个资源大省,同时又是一个经济弱省。青海省的主要比较优势在资源,其比较劣势在工业基础和服务设施。本阶段的工作要以优势来弥补劣势,即要依靠资源来获取日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

从矿种情况看,青海省有10多种优势矿产资源,通过聚类分析结论已经知道,青海省最具有差别化和优势的矿种是能源类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金属类的铜、锌、金、锂,非金属矿产类的钾盐,砖瓦用黏土和建筑用砂。这些才是青海省最具优势的矿产资源,也是青海省得以发展的最为基本的最初动力。

从矿山的分布上看,海西地区的矿产资源最为丰富,是石油、煤炭、钾盐和一些有色金属的主要产地,矿业产值和利润最大。果洛地区矿种虽然不多,矿山数也相对较少,主要有铜矿和钻矿,但其依靠矿的生产使其利润排在全省第2位。西宁、海东情况比较类似,主要矿产资源是非金属矿,矿业处于中等水平,但工业基础和服务业相对比较发达。海南是铁和铜等金属矿产的产地。海北地区的主要资源是煤炭。

玉树的矿产主要集中在东南部,以沙金、煤炭为主,黄南主要以泥炭为主,这两个地区的矿产资源较少,矿业产值和利润也较低,是主要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从牧业来看,青海省天然草地资源十分丰富,拥有牦牛、藏羊等各具特色的食草家畜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在玉树和果洛地区。在长期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下,由于缺乏对草地和家畜品种资源有效的保护和科学的管理,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家畜品种生产性能降低,整体畜牧业效益不高,这是今后这两个地区应该主要解决的问题。

从旅游资源来看,青海省的主要旅游资源集中在东北部地区,它也是东北部地区除了矿产以外可以依托的重要资源。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青海省在第一阶段的发展可以选择以煤炭、石油天然气、铜、金、锌、铅以及钾盐、砖瓦用黏土和建筑用砂作为基础资源,并以其矿山所在地作为其发展极(见图4)。而对于矿产资源不丰富的地区,比如玉树和黄南应该尽力打造其农牧业资源和旅游资源,并以其主要产地为发展极。以所确定的发展极为点,以点对点之间的连线为“轴”实现“点轴式”的发展战略(见图5)。对于每个点要仔细研究能够促其发展的增长点,实现产业联系效应的最大化。

图4 2001—2014年青海省采矿业税收趋势

具体的主要措施及建议有:

1.地区发现其优势产业和优势资源,并以其所在地作为发展极,在各个发展极打造其增长点。海西州要继续发挥其资源优势,以矿业作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从西起花土沟到大柴旦、到德令哈、到都兰的点线发展布局,并形成以石油天然气、钾盐、煤炭和铁等主要资源和旅游资源为主的增长点,进一步完善服务业整体水平,为其矿业发展提供必要的保证。海北地区则要集中发展以煤炭为主的产业链,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西宁和海东地区要进一步打造经济中心地位,加快科学教育以及整个服务业的发展。海南和黄南要尽力打造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尤其是利用相对的区位优势开发农业和矿业深加工产业。果洛州应该以铜金为主的矿业以及牧业为两个基本增长点,同时发展高效牧业和养殖业,在环境保护的同时,加大交通运输业的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招商引资提供必要的支持。玉树州应该以提高牧业可持续发展和高效牧业为其核心工作内容,同时要求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

图5 2010—2014年黄南、果洛、玉树餐饮和住宿税收额比较

数据来源:2015年黄南、果洛、玉树国税局调查数据。(www.xing528.com)

2.构建发展极之间的交通运输网络,以及以道路为轴的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经济发展需要道路交通作为保证,鉴于高等级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占比较低的现状,青海省今后一定要重点抓好以高等级公路和航空为主的交通运输建设,尤其是西部的道路建设,使得产业发展不受交通运输的约束,这就要求打造以矿区和旅游景点为核心的公路和航空业的发展,使得“点”之间有“线”连接。尤其是在道路建设的同时,对于道路节点和道路周边地区的服务业水平要有一个根本的提升。(见图6)在道路之间要增加贯通线或连接线,即要实现现有高速网络的连接,使其公路体系由线状向网状发展。

图6 1952—2014年青海省交通物流量及趋势

3.制定政策和资金保证措施以使其发展设想落实到实处。在科学调研核实的基础上,厘清各大产业优劣势,优先确保支柱性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为保证第一阶段青海省战略措施的落实,一定要制定一些必要的政策。在发展矿业、农牧业、科教以及交通运输业等服务业的过程中,要善于吸收多方的资金和投资,着力发掘青海第三产业发展潜力,使其顺应国家战略与政策调整,并且为招商引资提供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方面的保证,这就要求青海省政府尽力解决好财政收支问题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选择问题,控制财政赤字,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从而使第一阶段的目标成为现实(见图7)。

在第一阶段发展成果的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由“点轴式”发展模式向“网状式”的模式转变。

在“十二五”的末期,青海省的经济工作重点要放在资源与产业发展规划上,尤其要做好自然资源包括旅游资源的规划。不要陷入以获取资金或资本的“开采—出售—扩大开采—扩大销售”的掠夺性开发恶性循环中。尤其是对于海西和果洛地区的矿产资源要有一个全局性的规划。

(二)第二阶段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路径

对于具有储量优势的资源,比如有色金属和一些非金属资源(如锌和钾盐)可以进行规模化的开采,靠市场的控制权和规模经济效益的双重作用提高这类产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带动服务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且促进就业以提高社会的稳定。对于效益低下的资源要坚决停止开采,将增长点转向其他优势产业,或者打造新的优势产业,实现不同地区以点带面或是以线带面的发展。

图七 青海省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变动图

具体的措施及建议有:

1.加大科教投入。面对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下降以及GDP能耗过高的问题,青海省必须加大科研和教育的投入,使得第一生产力名副其实。同时,青海省要解决好如何留住人才和如何吸引人才的问题,制定相应的人才回流和人才引进政策,既要防止人才流失,也要激励人才流入。

2.打造新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既定的四大支柱产业和四大优势产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会有其不再适合的地方,通过之前的分析也已经证明青海省目前的选择也存在一定的不当之处,所以到“十三五”时期,青海省不应该只关注传统的支柱和优势产业上,尤其不能再将石油天然气、水电等列为支柱产业,因为它们的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而且其产业联系效应不高,不利于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应该将旅游资源开发、农牧业产品深加工、矿产品深加工以及第三产业作为日后的发展重点。对于有色金属产业也要有选择性的开发,如铅、锌、铜、金等矿产要适度的有规划的开发,对于铁矿等不盈利或利润低的有色矿种要延缓开发。对于矿产的下游产业,即深加工产业要制定鼓励政策,将出售矿产资源向出售矿业产品的方向转变。农牧业的发展思路也是如此,要将特有的农牧业资源转变到具有高附加值的农牧业产品上来。如此可以形成点的面积扩大和辐射作用的增强,最终实现网状发展格局。

3.通过小城镇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青海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西部省份,特殊的地理、历史条件以及相对滞后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使青海人口城镇化进程与全国相比发展较慢、差距较大,影响了城乡差距的缩小和经济社会发展。青海省的城镇人口比重具有极大的不均衡性,是产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因素,海西和西宁的城镇化比率在75%左右,而在玉树和果洛地区城镇人口比重却在20%左右。因此,在玉树和果洛地区要加大城镇化进程,调整牧业向养殖业转变,进一步配合国家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的政策,改变区域环境尤其是三江源和两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制定政策鼓励农牧业人口向城市转移以推动城市化进程和城市服务业水平,使得三次产业比重向3∶2∶1比例转变。在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青海省可能面临一个人口超速增长的时期,要避免因为人口的增长导致人民生活质量的下降。

4.发展以城市服务为核心的新兴产业。青海省的大部分地区是2—3—1结构或1—2—3结构,说明其经济发展具有不合理的因素,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而且其发展模式也是以资源消耗型的粗放模式。在城市化的进程当中,人口向中心城市转移,州县及西宁地区和海东市、玉树市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必将进入新的建设发展期。这些地区的服务业必将得到快速的发展,对教育、医疗卫生商业金融与房地产、交通通讯等产业的发展需求也将增大,而进城人口恰好可以为新兴产业或者原有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见图8)。

5.加大宣传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青海省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其旅游市场开发却比较滞后,国内外对其了解十分有限。大多数人对青海的了解可能仅限于青海湖、塔尔寺等,而对一些新开发的旅游资源或是一些自然景观的了解并不是很多,所以无论从青海省的角度还是从景点所在地的角度,都应该加大对其旅游资源在国内外的宣传,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光临青海,并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让青海省的旅游资源发挥作用的(见图9)。

图8 2010—2014年黄南、果洛、玉树建筑业税收额比较

数据来源:同图五。

图九 2010-2014年青海省服务业税收额比较(单位:万元)

数据来源:同图五。

(三)第三阶段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路径

如果到2020年青海省能够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经济发展目标得以实现,那么之后的工作重点就应该将视野放到国内或国际范围,靠国内贸易国际贸易的增长以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如果说前两个阶段是解决发展的“资本”问题,那么这一阶段的核心是解决经济增长的“需求”和“出口”问题,将需求放在国内和国际更大的范围中考虑。

具体的措施及建议有:

1.打造以有色金属为主的基础产业群。通过第二阶段的调整、优化和升级,青海省的有色金属依靠其储量优势和发展优势可以形成在全国甚至更大范围内的比较优势,这一优势是其他产业得以发展的基础。由于青海省的主要10种有色金属资源分布范围广且储量大,所以无论是从区域经济角度还是从产业经济角度都可以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在科学规划、适度开采、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它仍是青海省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

2.打造以盐湖化工为主的支柱产业群。青海省的盐湖资源丰富,分布也比较广泛,盐湖中化工原料和金属元素储量丰富,因其资源的独有性和开发潜力的巨大,以其为核心的金属元素提取,化工、制药以及相关产业也可以成为青海省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3.借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以特色农产品及其深加工业为主的优势产业群。青海省具有独特的动植物品种,比如牦牛、苏呼欧拉羊、河曲马、冬虫夏草花椒、黄瓜、马铃薯、大果沙棘等极具地方特色,这些农牧业产品可以依靠其独特性创造更高的产业附加值。

4.借力“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在转型升级与合理增长之间,青海找到了黄金平衡点,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这便是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循环低碳经济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对此,近年来,青海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牧业、生态旅游业和生态文化产业,积极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种养、加工、商贸、光伏等产业,拓宽“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之路,着力发展生态经济。青海省应将体制试点任务落实与推动精准脱贫相结合,从园区范围内贫困户入手,积极探索借助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契机,走“生态脱贫”、“绿色发展”的道路。课题组在2016年8月赴三江源地区时了解到,该工程新设置综合生态管护岗位7421个,与原有2554个林地、湿地单一生态管护岗位合并,组建了乡村两级牧民生态管护队伍,岗位设置总数将达到9975人,有效缓解了当地牧民就业难、脱贫难现状,预计在后续的建设和公园养护中将大幅度提升地区就业率和生态经济的健康发展。

另外,鉴于青海省的粮食亩产和总产量不高的现状,以及灰色关联分析得出的经济类作物与GDP的关联度高的情况,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减少甚至放弃粮食作物的种植而转向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的种植。因为无论从全国还是从青海省的实际情况看,粮食的供给是安全的,没有必要因为要自给自足而种植那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粮食作物。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和特色农业的打造可以促进牧民增收,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综上,青海省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科学研判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下滑,青海省矿产资源优势发挥受限,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实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更新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在“一带一路”、“三江源国家公园”战略布局中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青海省在国际西部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及国家的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创造条件申报自贸区、飞地经济区,以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和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打造青海省与国内外的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改善民生、推进民主、促进和谐,以互利共赢方式深化与合作地区的各项联系。同时,无论是打造基础产业群,做足宣传工作,还是打造优势产业群,都需要青海省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执笔人:张兴年,青海民族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

【注释】

[1]数据来源:“青海省统计信息网”(http://www.qhtjj.gov.c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