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经济:从崛起到成为全球第二大实体

中国经济:从崛起到成为全球第二大实体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经济特区也是邓小平主张建立和批准的。因此,以广东经济特区做例子,可以管阐述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发展轨迹,以广东经济特区为例,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这不仅因为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连续28年位居全国第一,更是因为改革开放是从中国南方沿海经济特区切入起步的。改革开放40年来,作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取得飞速发展。

中国经济:从崛起到成为全球第二大实体

1992年春天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著名“南方谈话”,其中特别提到,广东要经过20年的努力,超过“亚洲四小龙”。而经济特区也是邓小平主张建立和批准的。因此,以广东经济特区做例子,可以管阐述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发展轨迹,以广东经济特区为例,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为什么要以广东经济特区为例呢?这不仅因为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连续28年位居全国第一,更是因为改革开放是从中国南方沿海经济特区切入起步的。

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南端,全省土地面积17.97万平方公里。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和特征,广东省可以划分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粤东沿海经济区、粤西沿海经济区、西江经济区、东江经济区、粤北山区经济区、粤东山区经济区七个经济区。1979年中共中央批准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广东省占有三个:深圳、珠海、汕头;另一个是福建省的厦门。

窥中国,是有说服力的。

从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到2009年,以改革开放30年(1979—2009)作为一个节点,有必要对比30年前的深圳、珠海和汕头。30年前,深圳是一个仅3万多人口、两三条小街道的边陲小镇;珠海是广东省最贫困的县之一;汕头则是一个人多地少、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经过30年的建设,三个特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中国富有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改革开放40年来,作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取得飞速发展。图为深圳市景。

30年来,深圳、珠海、汕头三市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总量迅猛壮大,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深圳市生产总值从1979年的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8201亿元,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城市竞争力评估报告中,深圳综合竞争力连续四年居内地城市榜首。珠海市经济快速发展,到2009年,珠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7.69亿元,年均递增20.3%,按当年汇率换算,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达10218美元,位居全省前列。汕头市经济不断发展,生产总值由1981年的12.62亿元增至2009年的1035.73亿元,年均递增12.5%。

广东经济特区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不断调整所有制结构,突破了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发展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经济特区的经济总量逐步扩大,产业结构得到不断调整和进一步优化。到2009年,深圳市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0.1∶46.7∶53.2,汕头市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已从1981年的25.3∶32.5∶42.2调整为2009年的5.3∶55.2∶39.5。珠海市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29.40亿元、536.66亿元和471.63亿元,产业比例由1980年的36.4∶31.8∶31.8调整为2.8∶51.7∶45.5。如下图所示:

1981年及2009年广东省汕头市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对比图

1980年及2009年广东省珠海市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对比图

广东经济特区率先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大胆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不断从国情、市情出发进行创新,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到2009年,从深圳口岸出入境客流量约占全国的60%,车流量占80%。深圳外贸出口额约占全国的1/7,是全国最大的外贸出口基地城市。珠海市到2009年,全市实际吸收外商的直接投资115.29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就有35个在珠海投资了77个项目。2009年海关监管珠海市进出口货值369.7亿美元,是1979年的1945倍;监管进出口货运量10076万吨,是1979年的97.8倍;征收进出口税款54.23亿元,是1979年的225倍;监管进出境人员8455万人次,是1979年的49倍。汕头市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以侨引侨、以侨引外、以外引外”,与美国、欧盟日本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18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

广东经济特区坚持以现代化、国际化为标准,使城市基础设施适当超前发展,海、陆、空运输四通八达,建立了便利、高效的立体综合运输体系,初步具备了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城市竞争力不断提升。到2009年,深圳已经建成通往境外的各类口岸17个,包括中国最大的陆路客运口岸罗湖口岸、中国最大的陆路货运口岸皇岗口岸,从而使深圳成为中国最大的口岸城市之一。深圳电信网贯通全市,形成了以宽带IP城域网和双向互动有线电视网为骨干,以光缆为主,数字化传输、程控交换为一体的高速通信网络,城市信息化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珠海和汕头也已初步建设成以海港、空港为中心,高等级公路、铁路、现代通信为骨架的海陆空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

广东经济特区始终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发展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大手笔投入,解决与特区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重大民生问题。例如,深圳市200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2万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五年提高76.6%。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以内,“零就业家庭”户数保持在动态归零。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建立农民医保、少儿医保、大学生医保制度,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全民医保”。农民工的养老、工伤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均名列内地大中城市之首。珠海市从2007年秋季起,在全国率先实施“十二年免费教育”,对本市户籍的中小学生就读公办学校实行免费教育,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免收书杂费,高中教育阶段免收学费,读公办高中的特困家庭学生还可免交课本费、住宿费,只收取课本资料费,从制度上确保每一个贫困孩子的学习机会。尤其是提供免费婚前和孕期保健服务,并将外来女工纳入免费孕检的范围。现实表明,在广东经济特区30年的发展过程中,特区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从改革开放中得到了实惠,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社会保障体系转变,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4)(www.xing528.com)

以上是广东经济特区的发展轨迹。从整个广东省来看,30年来,广东由过去以农业为主的边陲落后省份,一跃成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

2003年以后,广东大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增大经济实力,呈现出以下六大亮点:一是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1350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1777亿元,年均增长14.5%,占全国比重由1/9提高至1/8,经济总量继1998年超过新加坡、2003年超过香港后,2007年又超过台湾。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由2800亿元增加到7751亿元。2008年以来,广东经济在面临国内外复杂经济条件下,仍然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2008年1月至10月,全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3%。二是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优化升级。一方面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五年翻三番多。另一方面加快发展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不断增强,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演变为2007年的5.4∶51.3∶43.3。三是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进出口总额由2002年的2211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6342亿美元。四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跨越。2002年至2007年共安排重点项目292项,累计完成投资5835亿元。五是各项社会事业大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初步建立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居民期望寿命提高到75.3岁,健康指标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六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02年至2007年,全省财政对民生投入达5151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从43.6%提高到50.5%。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7699元和5624元。(5)

应该看到,广东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奇迹,是中国奇迹的缩影。2016年,广东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512.05亿元,比2015年增长7.5%。(6)广东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0.7%,人均达到72787元,是全国的1.3倍。与全国相比,广东主要经济指标大部分高于全国,继续发挥着对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和支撑作用。

从整体上看,中国改革的进程始于1978年,采取了循序渐进、逐步开展和局部实验的方法,先在东南沿海(包括广东省在内)设立了一些经济特区,取消了传统的农村公社,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长期使用权,并鼓励农产品进入市场。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几乎从改革一开始,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就从“文革”时期的4%——5%,增长至1978—1992年的年均9.5%。1992年年初,邓小平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宏伟气概,到中国经济改革的沿海腹地视察,并在与香港毗邻的全新城市——深圳发表了讲话,重申了市场改革极其重要,吹响了深化改革的号角,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加速改革的进程。邓小平还提出了著名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观点。从那以后,改革进程从南方逐渐向内陆省份扩展,逐渐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域。其中,由广东省在2003年倡导并得到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八省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统称“9+2”各方)政府积极响应和大力推动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成效显著。其对于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提高全方位开放合作水平,以及深化中国内地与港澳更紧密合作,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7)

为应对日益全球化的经济所带来的挑战,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推行的经济战略不同,中国大陆在20世纪90年代迅速消除关税壁垒、允许外来直接投资大量流入,给国内企业造成了极其残酷的竞争环境。为了生存,中国企业不得不拼命与更富有和更先进的西方和日本的对手竞争。迅速的开放,使中国经济能够利用流入的巨额外国资本,同时迫使中国公司了解并学习外部世界。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西方与日本加大了对华直接投资的力度,也加速了向中国的产业转移。正如针对贸易问题所采取的开放政策一样,中国在对待外来投资方面也采取了相似的做法。

1978年以来,中国已经获得了超过5000亿美元的外来直接投资。中国大陆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外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在中国大陆的某些省份,这一比重甚至更高,广东尤为显著,在1993—2003年期间,外资占广东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13%。2003年,中国超越了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来直接投资目的地国。其中为数不少的外来投资投向了外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其目的在于利用大陆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尽可能地使其产品更具竞争力。目前,外国公司的出口总量已占中国出口总量的60%,在占有重要地位的高科技产品出口中,外资公司的比例约为85%。

中国正处在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之中。改革开放的经济热潮开始以后,数以千万计的农民——中国的劳动力储备大军——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离开了农田和村庄,到城市中寻找工作机会。在这一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劳动人口离开耕耘多年的土地来到工厂,离开比较落后的农村来到繁华的城市。1952—2003年,农业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60%下降到16%,农业人口占就业总人数的比例从83%下降到51%。中国只花费了10年(1977—1987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人均产出翻一番,比起英国耗时58年、美国耗时47年和韩国耗时11年,确实相当神速。中国的经济平均增长率连续30年都保持在9.5%左右。

鉴于规模和速度,中国的改革开放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引人瞩目的经济变革,甚至超过了英国工业革命。中国政府的经济战略极其精明、富有远见,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功。中国的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增长,人均收入大幅提高,从1990年的339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1000美元,再到2015年的7880美元。经济发展的范围也不再局限于少数几个沿海城市,而是席卷了中国的大多数省份,尽管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在极短的时间内,中国变成了全球制造业中心。“中国制造”的字样,已经随着一系列大规模生产的消费品红遍海内外。2011年,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按产量计算),打破了美国对此长达110年的垄断。中国还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脱贫减贫项目,贫困人口数量由1978年改革进程刚开始时的2.5亿降至1993年年底的8000万,2001年时为2927万,2007年时为2600万,约占此期间全球脱贫总人数的3/4。

2017年3月26日,华为上海世纪广场进行新品展示。

尽管中国的出口仍然由外国跨国公司主导,但是一些土生土长的中国企业(如华为、海尔康佳、TCL、格力)在电信和家用电器领域也都做得风生水起。世纪之交,中国政府提出了“走出去”战略。在此激励下,一些中国大型企业已开始向海外投资和建立海外子公司。2010年8月,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发挥其巨大的潜力,成为一个全面的超级经济大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