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格素质的培养与现代教育的核心——探讨本体职能的回归

人格素质的培养与现代教育的核心——探讨本体职能的回归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把教育现代化理解为教育物质化,无疑是受到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带有强烈的工具理性色彩。众所周知,教育的本体职能是育人,其正常履行是教育社会功能得以发挥的基本途径。显然,技术实用主义的支配下,如果忽视了人格精神的养成,非但无助于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成为加速其恶化的原因,因为一切社会问题归根结底皆为人的问题,“工匠人的理性结构无处容纳人最深处的问题与盼望。”

人格素质的培养与现代教育的核心——探讨本体职能的回归

【作者】李伟言

人类业已跨入新世纪暨新千年的门槛,在对未来进行展望之时心怀种种的理想与期望,教育现代化就是其中之一,同时也是种种理想与期望得以实现的手段。既然教育的价值前所未有地凸现,我们有必要认识,究竟什么是教育现代化,或者确切地说,它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本文拟从社会与个体两个视角对该问题做初步的探讨。

一、教育现代化的社会视角分析:教育物质化、教育手段技术化不等同于教育现代化,教育要想为社会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必须以学生人格精神的培养为依托。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从根本上推动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实力已成为一国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对于经济的关注也因此成为我们时代的特点。在这个宏观的背景下,人们对教育的经济功能的强调越来越多,于是有人把教育现代化等同于教育物质化、等同于学校课程的实用化和教育手段的技术化,主张引入市场经济规则,通过人才的批量生产,追求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优化。能否因为教育全方位地介入经济生活,追求物化价值,就认为是教育的现代化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教育的确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如果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人自身的关注,即便披上了种种现代的外衣,也很难说就是教育现代化。

把教育现代化理解为教育物质化,无疑是受到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带有强烈的工具理性色彩。众所周知,教育的本体职能是育人,其正常履行是教育社会功能得以发挥的基本途径。但由于现实的教育本体职能的异化,在很大的程度上消解着教育的社会功能。这种异化主要表现为教育过程中对人的忽视:自然科学大量进入学校课程,“器物之教”在学校教学中占主导地位;人作为主体,周围的一切都是他认识的对象而非生活的世界;教学过程被定义为一种特殊的过程,人们发明了各种时髦的教学法旨在提高认知的效率,许多教育者认识到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仅仅是因为它是促进智力发展的手段而无视其本身存在的合目的性……教育者视野中缺乏完整的意象,教育“照料人心魄”的使命似乎正趋于黯淡。人为地造成智力与人格的分裂所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培养出的人可能掌握了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可能有高度的智商,但也可能是一种工具,一种“经济人”。本来,工业文明模式在给人类带来物质繁荣的同时也带来种种病态的结果: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人的精神家园的失落,人们不再深入一层地去寻获世界和自我内心的度向,只能用理性的构想与实用性的观点来看待一切。……显然,技术实用主义的支配下,如果忽视了人格精神的养成,非但无助于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成为加速其恶化的原因,因为一切社会问题归根结底皆为人的问题,“工匠人的理性结构无处容纳人最深处的问题与盼望。”(注:孙志文.现代人的焦虑与希望.三联书店,1995.)培养“工匠人”的教育也不可能推动社会长足的发展与全方位的进步,尽管它的内容是实用的,手段是先进的。显然,这样的教育不是我们期待的现代化的教育。

而何为现代化?既然教育现代化的目的之一就是实现国家与社会的现代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或许有助于我们对教育现代化的理解。有学者认为“现代化是一个相对意义和相对标准的概念,它不仅指时间上的相对,而且在内涵上,是相对于传统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生活方式的社会整体变迁。”(注:柳海民.教育学原理.东北师大出版社,2000.)我们现今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是一项规模浩大的现代化工程,不仅给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变化,也给公民的人格素质、道德思想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要求国民主体性的生长、发育,这是现代化的一项基本条件。同时,也要求国民道德品质的提高来作为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但我国由于封建制度存在的时间长,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深,个人的主体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张扬,常常表现为一种无个性的工具型人格:崇尚权威,追随他人,缺乏自我意识和思想的进取性,内心深处隐藏着自私、自卑与盲目的自我陶醉。传统的人格的劣根性还没有剔除,又遭遇精神家园失落的命运。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市场经济、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用工业文明的理性与市场经济的自由自主意识,来取代依托于传统的小农经济的依附性,走向独立自主的人格。变“工匠人”为真正的“人”。同时也要防止个人主体性,尤其是个人占有性膨胀所带来的人的异化与物化的危险,使人既是现代化的动力,又是现代化的目的。无疑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在实现公民人格转型、提高民族素质方面负有极其重要的使命。因此教育现代化与否,最终看教育能否培养出现代化的高素质的人,能否兼顾受教育者人格素质现代性的获得与真善美观念的确立,进而实现整个国家素质的更新。使受过教育的一代“学会生活,学会如何去学习,……学会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学会热爱世界并使世界更有人情味;学会在创造过程中并通过创造性的工作促进发展。”(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而做到这一点,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增进教育对其本体职能的自觉,最大限度地关注人自身,关注学生当下的生存状态,不光教以知识,还要教人以智慧、以道义,教人以价值理想及其学习创造与追求的能力。因此单纯地把教育现代化等同于教育物质化,进而等同于学校课程的实用化,是对教育现代化的庸俗化理解。适应论或工具理念支配下的教育功利性实践只能导致教育本体职能的异化,不可能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教育手段的技术化、教育设备的现代化无疑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如果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忽视了人这一主体,再先进的设施与手段也不足以说明教育就已现代化了。因为“一切物的要素在教育中都是处于第二位的、是可分的和可代替的,惟有人的要素在教育中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是不可分的、不可替换的。”(注:赵卫.马克思“人学”与教育现代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立志培养与“时代俱进”的现代人。我们真很难断定设备简陋的晓庄师范学校和如今某些设备齐全、技术先进但学生的主体性、人格精神、内在生命遭遇忽视的学校哪一个更具现代性。(www.xing528.com)

二、教育现代化的个体视角分析:对终极目标的全面关照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失去终极目标的教育不成其为现代化的教育。

毋庸置疑,教育有其工具价值与功利主义追求,为国家发展服务,但教育因其本体职能的特殊性而区别于其他社会部门,尤其是物质生产部门。因此教育不能失去对人自身的关注,何况社会发展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的发展,杜威说:“一切社会制度都有一个意义、一个目的。那就是不问种族、性别、阶级或经济地位,解放和发展各个人的能力。……一切政治制度和工业安排的最高标准,应该是它们对社会每个成员的全面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注:赵祥麟等.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大出版社,1981.)因此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应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最终价值取向。教育是否“为了一切人的发展和全面发展”,是衡量教育是否现代化或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尺。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现代化就是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从社会化的发展日益走向人自身发展的过程,是逐步实现其主体人格化的过程。教育发展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古代社会,教育从属于某一阶层或阶级的需要,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政治人”,人远未处于教育发展中心位置。近代工业文明以来,科技的发展和理性的高扬把人类全面推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道路,各国现代化进程普遍受到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强调教育的国家功利主义价值,教育系统因科技的渗透、心理学的滥觞、教育手段方式方法的不断翻新而日益规模化、条理化,整个教育成为庞大的人才“加工厂”。知识、技术、潜能的开发是现代教育的主题,这其实是教育工具化、人工具化的表现,这一表现的结果就是现代教育与人精神的疏离。就中国而言,中国教育现代化历程从1905年废科举、兴新学至今前50年的主题是“求翻身”,后50年至今的主题是“求富强”,在政治冲击之后是经济挤压,中国教育始终缺少相对独立的启蒙、反思和自我生成的过程。一直就没有真正地培植起中国现代教育健全的内在精神资源,既保存了中国传统经世济用的教育观念,又推进了西方现代教育功利性、工具化的追求,始终强调教育的外在功用,对教育内在的育人目的重视不够,使受教育者生活在重重的压力之下,生活缺少欢乐与色彩。瑞典教育家爱·伦凯曾说过,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历史已经跨入21世纪,这个目标却远没有实现。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教育现代化远没有完成,或许才刚刚开始。惟有人在教育中核心地位的获得,惟有学生的人格素质在教育中得到全面的关照,我们才可以说,教育在实践着现代化或在走向现代化。

现代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科技理性主宰一切的历史,“精神生活的普遍平庸化是我们时代的一个明显事实,这个事实是如此明显,以至于一个人并不需要多么敏锐的心灵就可以感受到了。”其主要表现为“信仰生活的失落”、“情感生活的缩减”、“文化生活的粗鄙”。(注:周国平.守望的距离.东方出版社.)越是如此,越需要我们从教育的视野,寻找一种新的对世界、对人生本体论的诠释。因此,当代教育的重要课题就是拯救因科技理性过分张扬而导致的人的机械化、片面化。也正因为如此,对人内在生命的关照、对终极目标的关照成为教育现代化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

人性的特点来看,人具有实然与应然两重性。马克思曾指出:“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无机条件中。”既是一种事实的存在,又是一种价值的存在。因此,人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他的理想往往投向无限的完美,追求自由、乃至对世界对自己怀着各种终极性的关怀,人生也因此充满了问题、欲望与反省。长期以来,受科学实证主义的影响,人们往往只看到人的现实规定性,而人的各种不能为现实所证明的他的应该追求,他的理想、超越……则因其形而上的存在而被排除在教育者的视野之外。因此现代化的教育必然是摆脱科学实证主义统治、致力于人性的完备与构建的教育。它一方面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知识,使其具有时代的历史的规定性,同时,要使受教育者能在已有的现实性中奋起,转化为创造的潜力,使人有理想、有创造、有超越、有意义的构建和终极性的关怀……脱离人格的养成显然无法实现这一点。尽管我们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教育尚不能从根本上关注人性的完善,但这不能成为我们丧失对教育终极目标关照的理由。现代化的教育,必然是越来越符合人性、提升人性的教育。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是教育终极目标日益彰显的过程。

总之,单纯的工业化不是现代化,在诸多的现代化中,人的现代化起着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在于人格精神的养成。这就需要教育本体职能的全面、充分发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育对他们进行智慧启发和心灵陶冶所带来的内心充实、和谐光明和快乐,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教育的意义并在教育意义的浸润下实现个体身心素质的全面的生动的活泼的发展。”(注:刘铁芳.从“教育关怀”到“素质关怀”,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2).)这样的教育是真正现代化的教育,这是教育现代化的真正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