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歌舞创编实用教程:形成与发展

幼儿歌舞创编实用教程:形成与发展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幼儿歌舞的形成与发展舞蹈起源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的需要。中国原始舞蹈的主要形式是有关狩猎、劳动的舞蹈。这种舞蹈的产生,与狩猎密切相关。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国民族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此情况下,歌舞艺术才相应地得到了交流,并促进了我国早期歌舞艺术的发展。这对我国五四运动以后的舞蹈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良好开端。

幼儿歌舞创编实用教程: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幼儿歌舞的形成与发展

舞蹈起源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的需要。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在原始社会,人们群居生活,舞蹈是他们传授劳动生产(狩猎、种植)技能、操练战斗本领、锻炼身体、寻找配偶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礼等活动的模拟再现,是交流情感、思想和发泄内心情绪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因此,舞蹈来源于生活,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中国原始舞蹈的主要形式是有关狩猎、劳动的舞蹈。在内蒙古阴山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岩壁上,就刻画着狩猎舞的形象。人扮成飞鸟、山羊狐狸动物,有的头饰鹿角、羽毛,有的带尾饰。这种舞蹈的产生,与狩猎密切相关。由于原始社会的人们对大自然现象的理解不足,产生了畏惧感,人们都崇拜图腾和迷信神鬼,逐渐产生了沟通人神之间的“巫”。由“巫”掌管祭祀占卜,求神福佐或祓除不祥。传说中的夏禹不仅是治水的英雄,又是一个大巫。他在治水中两腿受病,走路迈不开步,只能碎步向前挪移,这种步法称为“禹步”,成了后世巫觋效法的舞步,又称“巫步”。巫舞就是在祭祀活动中,巫觋制造气氛,沟通人神之间“联系”的手段之一。

中国舞蹈在周朝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变革,舞蹈与祭祀“联姻”的形式虽然被沿袭下来,但功能却逐渐从娱神转向娱人。集古舞之大成的周代礼乐,包括黄帝乐舞《云门》、唐尧的乐舞《大咸》、虞舜的乐舞《大韶》、夏禹的乐舞《大夏》、商汤的乐舞《大濩》及周武王的乐舞《大武》,总称为六代舞,用于祭祀,反映了周代“功成作乐,舞以象功”的宏伟气概。始于周代的礼乐并举,还使舞蹈承载了教育、娱乐、健身和信仰传播等多种功能。

汉、唐是我国封建社会伎乐舞蹈的两大高峰期。汉代专门设立了官署乐府机构,负责采集散见于民间的歌舞,并从全国各地选拔技艺超群的艺人入宫,组成专业乐舞队伍。汉代乐舞是一个广收并蓄、融合众技的时代,舞蹈受杂技、幻术、角抵、俳优的影响,丰富了传情达意的手段,扩大了舞蹈的表现能力。唐代可谓集历代乐舞之大成,宫廷的乐舞机构有了大发展,设有太常寺、教坊、梨园、宜春院等,集中了大量技艺高超的乐舞伎人,重视舞蹈技巧的培养和训练。宋代舞蹈主要是宫廷队舞、民间队舞和百戏中的舞蹈三种。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增大,元代城镇出现了“勾栏”、“瓦舍”(也叫“瓦肆”、“瓦子”),促进了民间舞蹈向表演艺术的演进。明清时代的舞蹈,主要为宫廷队舞、戏曲舞蹈和民间舞蹈三种。

19世纪,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因而我国的文化艺术不能与外界交流。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国民族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此情况下,歌舞艺术才相应地得到了交流,并促进了我国早期歌舞艺术的发展。同时,外国文化艺术不断传入我国,许多外国著名歌舞团也相继来我国演出,如美国邓肯歌舞团、丹尼斯古典歌舞团、日本宝塚掸歌舞团、松竹音乐剧团、意大利米兰大歌剧团、苏联俄罗斯—乌克兰大歌剧团等,都曾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这对我国五四运动以后的舞蹈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良好开端。

19世纪末,鸦片战争的炮火硝烟尚未散尽,西方文化已经登陆华夏大地。当代表着西方文明的各种“洋玩艺儿”乘着西方的炮舰进入古老的华夏领地时,随之而产生的是多种现实的、深远的影响。对于舞蹈历史的发展来说,有两个重要结果:一是欧美舞风的传入;二是中国校园舞蹈的兴起。

1917年至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使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对于中国20世纪舞蹈发展所产生的直接影响,是普通学校里新式音乐及体育教育的诞生。而校园舞蹈的兴起,也应是东西方文化冲突日益激烈的一种结果。五四运动后,学校教育具有新思想、新观念和新道德,以美育为核心的中小学歌舞,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具有时代的风貌。这一时期所产生的歌舞、歌舞剧,是以真、善、美教育为目的的。在学校的教育思想体系不断改革和更新的情况下,各中、小学校出现了新型的儿童歌舞剧和歌舞,以真、善、美和自由、平等、博爱为教育的核心,以崭新的思想内容来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为了促进少年儿童的求知欲,充实学校的歌舞艺术,一部分教师以传统歌舞为基础,适当吸收外国舞蹈,根据通俗的曲调和浅显易懂的歌词编创了不少歌舞。如《霓裳舞》、《飞絮舞》等。这些短小精悍的歌舞容易被儿童所接受,它是教育当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欧美芭蕾舞、现代舞及其他各国民间舞蹈的演出,为中国20世纪舞蹈艺术的诞生作了舆论上的铺垫和标样式的示范。校园舞蹈则在学生中培养出真正的舞蹈感觉和身体体验,为中国自己的舞蹈艺术表演者的出台做了必要的准备。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使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艺术走向了新高潮。这一时期舞蹈艺术具有新文化的思想内涵和特征,在新文化思想的影响下,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教育为学校教育的主导思想,这对学校的歌舞艺术发展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在上述思想指导下,一些决心改变中国人体质的舞蹈家们,效仿西方将舞蹈与学校体育融合一体的做法,将学堂里的舞蹈课与体操结合在一起,传授校园之舞。正是在新式的“学堂”里,校园舞蹈得到了自己的场合与活力。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开设了舞蹈课程的学堂有上海爱国女校、东亚体育专科学校、启秀女校、龙门师范学校、务本女塾、上海体操游戏传习所、中国体操学校等。艺术性很强的芭蕾舞和各国民间舞成为校园舞蹈的重要内容,芭蕾舞的基本手位、脚位、体态规矩、动作法等,则成为必修之课。模仿生活的播谷舞、船夫舞、雪花舞、猴舞等等,很受学生欢迎。因为舞蹈已被看作是“最高尚最优美的运动”,使人“养成高尚的品格,优美的姿势,规矩的动止,且能使人身体健康、发育平均……”。各种西方交际舞,模仿性的儿童游戏舞蹈,人类表情之动作等,也成为从小学到师范专科院校的普及课程了。由于教育实践的需要,从20世纪初叶到30年代,中国前所未有地出版了将近20多种教育性的舞蹈专门书籍,学堂教育中人们对于舞蹈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最早翻译出版的西方舞蹈书籍是清光绪丁未年(1907年)四月上海商务印书馆的《舞蹈游戏》。书中编译者认为:“舞蹈者,高等之运动法也。欧洲各国久已风行,……为他种运动所不能及。”1933年出版的《舞蹈新教本》,就有蔡元培的亲笔题词:“动的美术”。

幼儿歌舞同样来源于人们的社会生活,都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升华。但幼儿舞蹈反映的是充满幼儿情趣的神态、性格、形象及思想感情。它可使幼儿得到情操方面的培养和熏陶,教育幼儿爱祖国、爱社会、爱一切真善美的事物,唤起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兴趣,促使幼儿去探索、发现事物的奥秘,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使幼儿的探索能力、求知欲望、思维能力、智力等方面得到发展。

幼儿歌舞作为一门新的艺术形式真正地走到幼儿身边,服务于幼儿的成长,受到社会多方面的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和推动。有的人说“中国80年代以前没有幼儿歌舞艺术”,的确,在封建社会里对幼儿的教育没有引起充分的认识,历史传统上曾经有过的少儿歌舞,如唐宋时期的宫廷儿童表演,多为歌功颂德之举,与艺术表现无关,与人生实际有天壤之距。在20世纪初叶,歌舞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然而,最先有了创作果实的是儿童歌舞剧领域

当时歌舞剧、儿童歌舞的创始人黎锦晖先生,为儿童歌舞艺术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黎锦晖是我国儿童歌舞剧的创始人,他受五四运动和新文化的影响,创作了12部儿童歌舞剧和24部歌舞节目,其影响遍及全国各个城乡和中小学校,乃至东南亚各国。

黎锦晖是湖南湘潭人,青少年时代广泛接触戏曲音乐和民间音乐,1916年开始学习西洋音乐,五四运动之后,致力于改革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专门从事儿童歌舞剧和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

黎锦晖的代表作有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月明之夜》、《三蝴蝶》、《小小画家》、《春天的快乐》、《最后的胜利》,以及歌舞《可怜的秋香》等。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等方面来看,代表黎锦晖儿童歌舞剧最高成就的作品,当属1928年完成的《小小画家》。这部歌舞剧的全部音乐几乎都是黎锦晖根据剧情和歌词创作的。作者采用生动、精练、诙谐的笔触,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小小画家、母亲和三位私塾先生的形象。作品揭露、嘲讽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提倡因材施教、反对死读经书,并宣扬个性解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这部作品1993年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入选曲目。

黎锦晖儿童歌舞作品的创作成功,也带动了《小朋友》周刊的发行,使之居于当时全国定期杂志发行量的首位。与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同时出现的还有一些儿童歌舞表演作品,但流传不广。所有这些创作的精神主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科学、民主之精神相一致,因而占有不可忽略的历史地位。黎锦晖对儿童歌舞音乐的创造与发展,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他首创的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这两种艺术形式,使我国早期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从以唱歌为主的单一形式跨入了多种艺术形式并存的阶段。在艺术创作中,黎锦晖将西洋儿童歌舞剧的形式移植到中国,并将其民族化、大众化。他在这一领域的创作成就和经验,对后来的中国歌舞音乐创作有着借鉴作用。

我国的儿童歌舞孕育于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母体”之中,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较快发展起来的。它的不断繁荣却得益于20世纪改革开放的80年代。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儿童歌舞空前普及,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勃勃生机和发展势头。在我们民族艺术泉水的浇灌和真善美种子的播撒下,在祖国广阔的土地上,儿童歌舞艺术花朵鲜艳夺目、灿烂多姿。它同共和国的孩子们一道成长、成熟,同繁花似锦的中华各民族艺术一起传递着人类文明的薪火,生动地体现出艺术内容题材的健康、鲜亮和意蕴之美,艺术形式手段的活泼、流畅与童趣之美,艺术品格特征的质朴、清新与本真个性之美。

新中国的成立,给中国的各项事业带来了生机,舞蹈事业在政府的支持下,走上了专业化、正规化的发展道路。1980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舞蹈创作空前繁荣,舞蹈教学更加科学规范。1981年在北京建立了中国儿童歌舞研究会,对幼儿歌舞的特点、作用、活动方式等进行经常性的学术研究活动,对推动和繁荣发展幼儿舞蹈起了积极作用。

80年代,随着社会的安定与生活的改善,群众业余舞蹈活动空前的活跃,形成了全社会性的“舞蹈热”,少儿舞蹈进入了繁荣发展壮大的时期。少儿舞蹈活动有组织地广泛开展,各地少年宫、中小学、幼儿园编演了大量的少儿舞蹈节目,涌现出了许多艺术水平相当高的少儿舞蹈佳作,如《小球迷》、《我有一支小木枪》、《淮北妞》、《我八岁了》、《小木鼓》、《走出山村的小丫蛋》、《袖头秧歌》等等和《高原娃娃》、《彩色的梦》等系列性的少儿舞蹈晚会。并有了北京的“银河”、“蓝天幼儿园”,南京的“小红花”,山东的“小天鹅”等有名的少儿艺术团经常性的舞蹈创作与表演。

1992年10月,全国少儿舞蹈创造培训班在湖北宜昌举行。主办单位:全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委员会、中国舞蹈家协会儿童歌舞学会、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湖北省少儿艺术委员会。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汉、侗、傣、回、苗、鄂温克等民族的74名学员参加了培训。

1993年2月11日,中国儿童歌舞学会成立。分设中国儿童歌舞学会学术研究部、社会活动部、组织联络部、业务资料部等。同年11月,中国儿童歌舞学会第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深圳举行。(www.xing528.com)

1996年12月,1996—1997年全国少年儿童舞蹈会演在北京举办。全国各地区及单位选送的节目近400个,参赛人数达8 000人,最终评选出金奖39个,银奖71个,铜奖87个。

“小荷风采”舞蹈大赛由中国文联和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少儿舞蹈促进活动,是全国少儿舞蹈的最高赛事,前两届分别于1998年和2000年成功举办。

“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创立于1998年。1998年8月,首届“小荷风采”云集了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族小朋友近1 500名,表演了197个既有时代和民族特色又有童心童趣的舞蹈作品。像《数高楼》、《娃娃的娃娃》、《花笑我也笑》、《小卓玛》、《欢天喜地》等,无论是表现少儿舞蹈创作情感聚焦的童心,还是少儿舞蹈主要特征的童趣,都体现出创作者生动的表达。

2000年5月,第二届“小荷风采”在天津举行。此届“小荷风采”的参演单位比上届更加广泛,节目质量更高,其中的《一二三四 二二三四》、《向前冲》、《踢踏十分钟》、《城市新童谣》、《小脚印》等,以其主题鲜明、形象突出、语言准确引起强烈反响,有的至今久演不衰。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小荷风采”停办了四年。直至2005年10月,规模空前的第三届“小荷风采”再掀狂飙。

第三届“小荷风采”是我国少儿舞蹈艺术史上的里程碑。不仅3 000余名各族儿童云集北京创下“小荷风采”新记录,而且台湾地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少年儿童的参演,成为“小荷风采”自创办以来首个完整的“全家福”。同时,少儿歌表演、少儿舞蹈考级成果的加入,使“小荷风采”更具丰富性和普及性,也为全国少儿舞蹈活动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70余个精心挑选的作品组成7台舞蹈晚会,全面展示了中国少儿舞蹈的丰硕果实。《女孩与仙鹤》、《奔向2008》、《小蚂蚁》、《大书包》、《为你喊加油》、《快乐家园》、《春晓》等的创作与表演水平将我国少儿舞蹈艺术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让少年儿童在舞蹈的美育中快乐成长,让祖国的下一代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的和谐社会里天天向上,正是“小荷风采”少儿舞蹈展演活动始终如一的宗旨、目标及理想。新的一届“小荷风采”少儿舞蹈展演即将在美丽的深圳揭开帷幕,让我们热烈地期待和预祝它更上一层楼!

为建设和谐文化,推进少儿素质教育,繁荣少儿舞蹈创作,在香港回归十周年、深圳改革开放二十七周年期间,经中国文联批准,由中国舞蹈家协会、深圳市文化局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于2007年7月18日—23日在深圳举行。届时将有来自全国36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的入围参赛作品170个,和近4 000余人的各族小朋友参加表演。

由中国舞蹈家创办的“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如今它已成为我国少年儿童舞蹈交流与展示的一个重要品牌,成为一个全国少年儿童翘首期盼欢聚联谊的乐园,一个展示各族少年儿童舞艺才华的著名平台。中国舞协长期关注少年儿童的舞蹈教育、创作与表演。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舞协团结其他的少儿歌舞组织,多次在全国举行研讨会和培训班,经过全国几代少儿舞蹈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现已开创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小荷舞蹈园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幼儿歌舞也会焕发出耀眼的光芒,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推进幼儿的素质教育。

幼儿歌舞艺术团体介绍:

1.空军蓝天艺术团

空军蓝天幼儿艺术团创建于1982年。20多年来,该团编创了近400个节目。参加了《回归颂》、《光明颂》、《红旗颂》以及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的大型文艺晚会和演出专场,连续11年参加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和人民大会堂的春节团拜会,曾应邀到美国、澳门、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巡回演出,创编了13台大型幼儿主题歌舞晚会。许多艺术界的专家称赞他们为创立和发展舞台幼儿歌舞艺术及发展儿童艺术教育作出了突出贡献,开创了世界幼儿歌舞剧的先河,是我国文艺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红花。

可以说,20多年来“蓝天”已越来越为社会所承认,“蓝天”一直站在中国幼儿歌舞创作的最前列。如今,幼儿歌舞艺术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社会上的幼儿艺术团像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展现出她蓬勃发展的前景,这一喜人局面的出现,与“蓝天”的奠基和带头示范作用是有相当关联的。

2.海娃艺术团

海娃艺术团组建于1984年,建团20多年来,有上千名喜爱幼儿歌舞表演的孩子从海娃艺术团毕业,进入学校学习后,他们个个都是学校艺术活动的骨干、学习的尖子。该团1998年参加全国第八届“群星奖”舞蹈比赛,参演作品《笋儿尖尖》、《噼啪谣》分获银奖、铜奖;1999年在颐和园参加庆祝国庆五十周年的演出;2000年参加中央台的春节歌舞晚会的演出;同年参加全国第十届“群星奖”舞蹈比赛,幼儿舞蹈《海娃、企鹅》获金奖;在老一辈艺术家的点拨下,该团一批又一批年轻教师成长起来,学习创编了一批优秀的幼儿歌舞作品,其中《蓝蓝天上有个家》、《小浪花》分别荣获蒲公英音乐大赛金奖、银奖。2005年参加在人民大会堂进行的亚洲教育北京论坛暨海淀教育节的演出。孩子们在众多的演出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增长了见识,艺术感受与表现力极大提高。在2005年参加的由全国文联、舞蹈家协会举办的第三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活动中,歌表演《太阳妈妈》获“小荷之星”称号,《蚂蚁宝宝》和《小老鼠上灯台》获得“小荷新秀”称号。

3.南京小红花艺术团

1957年1月,共青团南京市委员会所属的市少年之家组建成立南京市小红花艺术团,团长为毛峥峨,顾问为王问奇。从五十年代开始,“小红花”就沐浴阳光,蓓蕾初绽。发展至今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在社会方方面面的关心支持下,一代又一代的“小红花人”不懈努力,精益求精,树立了小学艺术教育的品牌,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拥有一定的知名度。

多年来,“小红花”用自己的稚气、灵气、才气、朝气,以浓郁质朴的民族特色、鲜明的艺术个性,通过鲜活清新的儿童情趣、精湛脱俗的舞台表演,化作一张张文化名片,捧向全国,献给世界。

在全国及全省的各类少儿舞蹈、器乐、声乐比赛中,“小红花”屡屡夺魁,名列前茅。舞蹈《年年有鱼》、《彩蝶飞舞》、《百子嬉春》、《虞剑》、《嬉雨》、《山里娃》、《咔叽咔》,表演唱《小小书画家》、《戏曲联唱》以及童声独唱、胡琴演奏、古筝独奏、民乐合奏等多次夺得大赛的一、二等奖。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及各类综艺晚会上,“小红花”频频亮相,令观众赞叹不已,在北京和上海的国际儿童艺术节上,“小红花”的节目备受欢迎,成为艺术节上的亮点,“小红花”声名远播,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小红花”在对外文化交流上更是一枝独秀,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多次为来南京访问的国家元首和外国代表团作专场演出,博得了众多外国朋友的赞叹和喜爱。她曾先后二十多次飞赴欧、亚、美、非的美国、法国、德国、奥地利、土耳其、摩洛哥、日本、韩国、新加坡等许多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演出。所到之处都留下了“小红花”孩子们的翩翩舞姿、清纯歌声和优美琴声,引起了非同凡响的轰动,掀起了阵阵“小红花”的热潮。热情的外国朋友称赞“小红花”是“世界上最好的少儿艺术团体”,是“了不起的天才小艺术家”,并赢得了“可爱的萝卜头文化大使”的美誉。

近两年来,“小红花”创作并演出了多台大型少儿音乐歌舞专场,如《花儿朵朵》、《地球的孩子》和《七彩童年》等,引起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