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达州市职业教育发展:考察与分析报告

达州市职业教育发展:考察与分析报告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政府将职业教育的发展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推动达州市职业教育的发展。三是针对性的指导中职学校为达州市新兴产业服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目前,达州市涉农专业在校学生达0.8万余人。达州市一直保持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97%的高就业率,受到企业和用人单位好评,尤其是护理、学前教育、机械、电子等专业学生供不应求。

达州市职业教育发展:考察与分析报告

1.取得的成绩

(1)政府统筹职能不断加强。政府将职业教育的发展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推动达州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出台了《达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四川省职业教育三年攻坚计划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建立和完善了市、县(市、区)政府的一把手为组长的职教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了职教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各部门工作职责。达州市政府分别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达州市职业教育攻坚计划责任书》,对普职比例、中职规模、重点建设项目、职教专项经费投入等均作了量化要求。初步形成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职前职后并举、普职两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具有达州特色的职教体系。目前,全市现有高校、中等院校41所,其中:高等院校3所(四川文理学院、达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州广播电视大学),中职学校38所(民办中职校14所)。建立市级职教中心1个(达州市职业高级中学),县级职教中心6个(通川区除外),建成市、县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达州市高级技工学校),乡镇成人教育学校240所,经相关部门批准认可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86个。

(2)职业学校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加强中职招生工作的领导,规范中职招生秩序,调控高中阶段教育普职结构,将高中阶段教育的招生增量投放到中职教育,将招生目标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招生学校和送生学校,把中职招(送)生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严格实施中职招(送)生工作的“一票否决制”,确保中职招生目标任务的完成。近三年来,达州市中职招生每年突破4万人大关,高职每年招生6000余人,目前,中职在校学生达到9.8万人,高职在校生达1.9万人。

(3)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2006年来,中央和省、市级财政共投入职业教育专项资金7845万元,重点用于职业学校的校舍建设、实训中心建设,同时带动地方配套资金投入3038万元,新增教学用房6.4万平方米,新增设施设备2897台(套)。目前,全市中职学校占地面积24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87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价值1.5亿元,专人教师3800人。

(4)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一是通过资源整合,发挥行业中专学校的办学优势,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能力。二是着力打造护理、中药临床医学等优势专业。通过“三年制”中职和“五年制”高职培养模式,为我省输送了大批医学类专门技术人才。三是针对性的指导中职学校为达州市新兴产业服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2006年以来,累计向各地输送信息技术、加工制造、石油化工、资源与环境等新兴产业技术人员4.38万人。四是积极鼓励和指导各中职学校开设涉农专业,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能力。目前,达州市涉农专业在校学生达0.8万余人。五是大力开展示范乡镇成人学校建设和各种培训工作。我市现有市级示范乡镇成人教育学校36所,县级示范乡镇成人教育学校65所。鼓励各中等职业学校、普通中小学和其他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各种类别的培训,每年完成劳动力专业培训5万人次,实用技术培训10万人次,职工教育培训10万人次,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5)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实力进一步提升。一是教育教学管理水平逐步提高。通过组织职业学校教师参加各种培训会,推进执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手册》力度,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内务管理等措施,不断提升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二是学生实践能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强化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全市中职学生技能大赛,近年来,达州市先后举办了计算机及应用、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技术饭店服务与管理等项目的中职学生技能大赛,45名学生获得了高级职业资格证书。2010年,达州市职业学校参加四川省首届中职学生技能大赛,获团体三等奖,在22个参赛项目中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7个、优秀奖10个的佳绩,有效促进了中职学校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三是学生素质教育成效明显。职业院校坚持德育优先地位,充分发挥德育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2010年启动并成功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年活动”,取得良好效果。近三年来,共推荐评选了省级优秀毕业生314名,审核评定市级三好学生590名、市级优秀毕业生299名、市级优秀学生干部351名,充分发挥了中职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四是职业教育质量显著提高。达州市一直保持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97%的高就业率,受到企业和用人单位好评,尤其是护理、学前教育、机械、电子等专业学生供不应求。五是职业学校市场竞争力更加凸显。通过修改完善《达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设置标准》、《达州市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审标准》、《达州市级重点专业评审标准》,并依据修订的标准对全市职业学校在招生、收费、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规范,进一步提升了我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市场竞争力。目前,达州市中职学校中,市级以上重点中职校17所(其中“国家级中等职业示范学校”“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市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中职校分别为1所、6所、5所、5所,从全省来看排名第二),建成“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6个、“市级重点学校”专业25个。

2.存在的差距

与考察地相比,我市职业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距:

(1)办学理念差距较大。个别地方重视与统筹职业教育的力度不够;部门配合、协作的力度不强;社会认识仍有较大偏差,学生和家长“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依然严重存在;引导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配套措施还有待加强;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氛围不浓;职业院校自身办学理念滞后,办学机制不活。

(2)办学基础条件差距较大。财政对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投入不足;职业院校基础设施设备不齐不全,校舍面积、校园面积严重不够;现有设施设备陈旧、老化,更新换代的步伐缓慢;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场地匮乏,不能满足现有实作实训的需求。

(3)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差距较大。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总量不够;专业教师结构不尽合理,部分教师年龄偏大、学历不达标、职称结构不合理。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文化课教师转专业教师现象突出,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需求;专业教师总体素质不高,培训渠道不畅;“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不高;受地域和招考办法的制约,专业教师的“进口”不畅;兼职专业教师聘用渠道受限,受聘人员较少。(www.xing528.com)

(4)产教结合差距大。职业院校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发展结合力度不够,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人才培养上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发展,“工学交替、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由于受安全方面等因素的制约,无法深入开展。

(5)管理方式方法差距较大。管理制度不能完全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管理手段单一,责、权、利无法统一;管理模式欠灵活;多元化的管理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

3.发展达州市职业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转变思想,树立“大职教”观念。全市上下要进一步明确定位,把职业教育置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去审视,与我市建设秦巴地区经济文化强市和“一枢纽、两中心、三基地”有机结合起来,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新兴产业调整的大好机遇,强力推进职业教育在新的形势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提升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在布局结构、专业设置、办学规模、育人质量上与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新型农民和新市民的要求相适应。要跳出教育看教育,紧紧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建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绿色通道,对涉及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坚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允许职业院校先干后办、边干边办、不等程序,全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2)进一步激活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学校主体”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把强化政府统筹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把职业教育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和市人才建设规划,纳入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的前提下,政府要通过制定灵活用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同时,进一步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和职业院校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任务,加大目标考核的力度。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鼓励公办职业院校广泛吸收民间资金和境外资金,按照“三变三不变六受益”的原则(即通过改变职业学校投资渠道、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实现国有资产性质不变、财政供给不变、教师身份不变,让学生受益、家长受益、教师受益、企业受益、学校收益、政府收益),积极探索多种办学形式并存的办学体制,进一步增强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

(3)进一步加强产业对接,增强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职业院校要紧密结合达州市化工园区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政府主导下,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在行业引领下,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职业对接;在企业参与下,实现教学内容与技术进步对接,建立起“快速反应、同步跟进、动态调整”服务产业和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要与企业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共建专业、共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抓教育教学改革、共同开发课程、共享教育培训资源和人才资源、共同开展应用与技术服务的互动模式。

(4)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改革现行的职教师资聘用办法,拓宽专业教师的来源渠道。职业学校在不突破核定编制的前提下招聘专业教师,教育、人事、财政等主管部门要给予最大的政策优惠,允许职业学校从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自主临时聘用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鼓励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专业实习指导教师、企事业和科研单位人才“柔性”流动,允许职教教师兼职兼薪。结合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自身专业特点,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送在职教师轮流到企业上岗培训,将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相结合,促成专业课教师既是授课教师又是学生的“师傅”。聘请行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到学校任兼课教师并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再培训。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鼓励支持教师继续深造,并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各级骨干教师的进修,继续委派教师出国进修。努力构建用一流师资支撑学校教学质量高、学生技能水平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的良性发展格局。

(5)进一步加强校校合作,提升办学水平。依托省内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专业优势、人才优势,促成达州市职业院校走“上挂、横连、下辐射”的联合办学之路。一是市属职业院校要加强与省内兄弟职业院校的交流合作,在专业联动、师资互动、学术交流等方面狠下功夫。并充分发挥在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在达州市职业教育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探索达州市中高职衔接体系,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二是达州市中职学校在师资培训上要主动争取高校支持,拓宽专业教师的培训渠道。三是要结合我市产业发展规划,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互动共赢办学之路。

(6)进一步整合职教资源,推进集团化办学。按照大力度整合资源、高起点编制规划、新体制加大投入、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思路,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助推达州市跨越的战略高度规划发展达州市职业教育园区和职教集团建设,打破“院校分割、实训分设、后勤分散”的局面,整合职业教育和技术服务的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搭建产、学、研结合和校企高度融合的平台,通过成员单位间的传、帮、带和互帮互学,促进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把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产业对接,技术与企业对接,把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和职业院校的教育培养统一起来,搞好企事业单位职工培训和技术服务,大力培养满足达州市经济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着力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按照平等、合作、共赢的原则,组建达州市职业教育集团,采取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的方式,吸收行业、企业与学校建立多元、开放的联合体,开展专业布局、教学标准、师资培训、教育科研、实训基地、技能鉴定、招生就业等方面的统筹协调。通过职教园区和职教集团建设凝聚人气,把人气固化在达州,把劳动力转移到达州市各类企事业单位,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能力。与此同时,努力探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新途径。在抓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充分拓展职业教育的功能,根据达州市经济发展、农村实际和农民愿望,在全市广泛开展“走出去”的现场式培训,普及实用技术,及时解决广大农民生产、技术等方面遇到的难题。努力做好挂包帮工作,全面实施村校共建、文化共建、产业共建,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切实为达州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