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的战略实现研究成果

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的战略实现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带一路”地处战略枢纽地带、宗教重叠地带、民族冲突地带和能源密集地带,必须实行精细的、复杂化和差异化的一国一策的对外传播战略。通过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专业化传播机构、专业人才及广大民众的联系,完善和充实“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队伍的精准化,充分运用当地的传播优势和天然亲和力,拉近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受众的心理距离。三是促进“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方式的精准化和差异化。

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的战略实现研究成果

1.挖掘“一带一路”核心文化理念,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

“一带一路”拥有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潜力,在对外文化传播中需要积极挖掘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基础和贯穿始终的“和合”理念,通过“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融通中外的新文化理念,挖掘“一带一路”的历史和时代文化价值内涵,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首先,需要挖掘“一带一路”多元的思想文化资源。“一带一路”是在对我国优秀丝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思想文化资源博采众长的产物。在加强“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中,我们一是需要深入挖掘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经验,传承和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二是挖掘贯穿于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和合”理念,“和合”不仅是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挖掘和传播“和合”理念,增强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跨越发展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三是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总体性”哲学所蕴含的世界人民和平发展的国际主义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总体性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一带一路”构想不可或缺的哲学基础,有力地保障了“一带一路”建设的稳定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终极目标,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和独特智慧。四是深入挖掘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智慧。五是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丰富的文明历史和文化积淀,在民族性和世界性融合统一关系基础上,讲述和传播“一带一路”故事,传播和弘扬超越国度、跨越时空,兼具历史和时代价值的丝路精神。

其次,要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和宝藏的挖掘、整理和保护,传承和梳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传统丝路文化活起来,展现“一带一路”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系统梳理“一带一路”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对浩瀚的“一带一路”沿线的历史遗存和文化典籍的整理、收集和汇总、出版等,深入挖掘“一带一路”沿线民族传统文化、历史风俗、生活习惯、宗教理念等的文化内涵,并创新转化为沿线国家和世界人民认可和受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5],传承和弘扬丝路精神,增进沿线国家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可和关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发展。

第三,挖掘“一带一路”的核心价值观,兼顾传统丝路价值观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的关键环节,对外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对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具有重要意义,需要融合传统丝路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和当代“一带一路”包含的核心价值观。传统丝绸之路体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合发展等理念;“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原则,坚持平等民主、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26],体现了新型的互利共赢、开放包容的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7]。核心价值观包含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带一路”的对外传播,为“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有利的传播环境,并有利于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影响力,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可,促进“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和合作交流。

2.融合传播主体,关注受众差异,实施精准化和差异化传播策略

在“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中,充分调动政府、社会组织、科研机构、智库、企业联盟、国际友人、留学生、沿线民众和公民个人等传播主体的积极性,汇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社会各界的资源和力量,整合资源配置,打造多主体、全方位的“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的合力,使“一带一路”倡议所推崇中华优秀文化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的交融借鉴中不断提升影响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认知以及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深入合作。

采用精准化和差异化的传播策略,通过对沿线国家的文化习惯、历史风俗、宗教信仰等进行差异化研究和考察,深入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受众的历史文化和接受心理,促进“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实效性。“一带一路”地处战略枢纽地带、宗教重叠地带、民族冲突地带和能源密集地带,必须实行精细的、复杂化和差异化的一国一策的对外传播战略。既要看到大国之间对经济资源富饶的伊斯兰国家如沙特、伊朗、伊拉克、叙利亚、苏丹、也门、阿富汗、巴基斯坦的垂涎,也要看到在大国博弈中,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拉克、也门的地缘政治资源的价值远远高于其经济资源的价值[28]。因此需要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并着力扩展“升级性支点”“发展性支点”“安全性支点”[29],采用差异化、定制化、精准化的建设和传播方式。

一是加强传播主体的精准化。通过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专业化传播机构、专业人才及广大民众的联系,完善和充实“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队伍的精准化,充分运用当地的传播优势和天然亲和力,拉近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受众的心理距离。

二是加强“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内容的精准化和差异化。通过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意调研,成立“一带一路”民意调研研究中心,对沿线国家民众的接受习惯、地域特征、政治环境、生活方式、民族风情、宗教信仰、接受水平和利益诉求等进行客观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从目标国的实际出发,在相互尊重、平等沟通基础上传播“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内涵和中国智慧。

三是促进“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方式的精准化和差异化。创新运用信息科技和新媒体传播技术,融合吸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播机构,按照分众化的要求,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实施在线互动交流、在线直播收听、实时新闻资讯等,适应沿线国家的不同民族、不同受众的接受习惯和差异化需求。并在对“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和合作项目中,充分运用新媒体和对外传播的作用,实施差异化传播合作方式,在合作项目的先期协调阶段进行舆论研判,在项目论证阶段把相关国家乃至国际上的有关舆论提供给决策者参考,在项目实施阶段通过宣传和舆论引导,协调沿线国家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协同推进[30]

3.建立“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合作体系,推进“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品牌建设

围绕“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发展创新产业资源、创新产业业态和创新产业技术,升级“一带一路”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加强“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和文化贸易,举办形式多样、富有针对性和丰富内涵的“一带一路”文化论坛、“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展览、“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大会、“一带一路”博览会等活动,为“一带一路”文化企业搭建互利共赢的交流平台,打造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一带一路”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提升“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通过相互借鉴和平等贸易,建构“一带一路”文化产业互惠平台。采取轮转消费的模式,在沿线城市举办百城摄影展,组织文化专题旅游、影视合作等,加强沿线多个国家文化消费交流,逐步将文化交流产业化、规模化,从而深化文化产业合作[31]。通过借鉴和吸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先进的产业技术和发展理念,借助联合调研、共同开发、资源共享等方式,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文化遗产和文化产品等领域的深入合作[32]。联合沿线国家打造特色文化产品、文化项目、优势产业和特色文化服务,并充分运用“一带一路”市场机制,促进文化要素、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自由流动,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品牌化建设。

通过融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传播,打造“欢乐春节”“丝绸之路文化之旅” “美丽中国”等品牌活动,借助影视、文博、图书、动漫音乐网游等打造特色文化产品,汇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秀文化资源,创新推出线上文化表演、文化咨询、试听设备、文化设计等创意服务[33];运用微电影、Flash、动漫等讲述“一带一路”故事,调动沿线国家民众参与文化产业品牌建设的积极性,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试验或实验对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全过程中的相关技术、文化、管理、心理、行为、环境等问题进行研究,以更好地服务于文化传播品牌建设中的决策与管理[34]。充分发挥大数据和新媒体快速、便捷优势,增强“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影响力。

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创新发展和开发有针对性的网络文学、网络电影、动漫游戏、网络音乐等数字文化产业;充分运用移动APP、VR、网络传播、旅游论坛、创意设计在线教育社群媒体等,促进数字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制作;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汇聚多方资源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建设 “一带一路”数字文化工程项目,促进“一带一路”倡议和沿线国家文化产品数字化传播;优化我国文化贸易结构,拓展“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和文化贸易发展空间,调整和完善“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4.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思维”,打造“一带一路”全媒体对外传播平台

设立“一带一路”文化的网络门户和公众号新媒体传播平台,将互联网技术与“一带一路”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融合起来,通过数字信息化和数字虚拟化处理向世界各国民众展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当前新媒体发展出现了共享、智能、移动的发展趋势,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新媒体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特点,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形象[35]。通过网络视频、图片展示、文字信息、动漫游戏等方式,展现“一带一路”沿线博物馆艺术建筑宗教建筑剧院、历史人物、风俗传统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打造互联网虚拟文化旅游项目、虚拟音乐厅、虚拟阅览室、虚拟博物馆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在YouTube、Facebook 等全球媒体以及微信、公众号上发布链接和视频,更广泛地传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秀文化。

立足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完善由外交部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网主办的“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丰富和完善“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客户端(一带一路论坛)的内容传播和形式创新,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划分“头条”“风情”“深度”“智库”“案例”等板块,运用图文、音视频、直播等多元传播手段,权威发布、解读“一带一路”相关政策法规,全面介绍“一带一路”建设成果[36],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团体组织、文化企业和广大公众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相关信息服务和交流平台;通过中国国际电视台融媒中心(CGTN News Center)以融合思维设计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受众,生产适应电视、客户端、移动网站、社交平台、通讯社等多形态、多语种、多渠道传播的内容产品[37]。运用视频编辑、图片文稿、H5制作等打造舆情调研、内容生产、分发推广、效果评估的业务链条[38],加强“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通过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进行舆情监测和民意调查,根据“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国家状况,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舆情监测。利用大数据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多维度的受众分析,通过了解不同受众的文化理念、心理需求和接受习惯,量化分析受众认可和感兴趣的传播内容,运用互联网记录的传播行为信息,研究和了解沿线受众的信息需求和偏好渠道,识别关注“一带一路”倡议和大众认可的意见领袖,发挥多元主体在“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中的协同作用[39]。根据对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对“一带一路”倡议关注情况的分析,融合汇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新闻网站和社交媒体等多种数据库信息,通过精确关键词进行数据挖掘和分类传播,在把握话题方向基础上利用大数据进行“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的议程设置,促进“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5.构建“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合作与保障机制

“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是一个由多元主体、多样传播方式、多种交流关系构成的动态发展的复杂工程,需要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规范化和常态化对外传播合作和保障机制,以更好地引导、协调和保障“一带一路”的对外文化传播的全方位深入实施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是建立“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高层磋商机制。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对外传播合作规划或合作备忘录,围绕“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的重大议题加强沟通和交流,为“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确定行动指南或引领发展方向;通过运用亚太经合组织(APEC)、G20 峰会、中俄两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定期会晤机制、金砖峰会、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中欧领导人峰会、中国—中东欧国家(16+1)领导人会晤、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欧会议、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10+1)、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中阿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等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一带一路”文化博展会、文化贸易洽谈会和文化传播国际论坛等活动,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在磋商和对话基础上倡导“一带一路”文化传播合作宣言、联合公报或者谅解备忘录等,促进“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的规范化和常态化。

二是建立“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融合发展机制。建设“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主体融合机制,通过整合“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多元主体的资源优势和职能作用,推动政府、社会组织、科研机构、智库高校、企业联盟、国际友人、留学生、沿线民众和公民个人等多元传播主体的协同合作,多渠道、多层次有效配置和综合运用多种传播手段和因素,汇聚“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的合力。建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不同传播受众的互动合作机制,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府官员、社会组织人员、文化企业家、专家学者、国际友人、留学生及关注“一带一路”建设的普通民众到中国参观、旅行或访问。通过设立“一带一路”文化传播和交流计划、“一带一路”文化旅游项目、“一带一路”文化贸易促进会、“一带一路”教育文化项目、“一带一路”访问学者项目、“一带一路”学生交换项目、“一带一路”民众互访项目等,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相互考察和交流。建立“一带一路”多领域传播合作机制,创建“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凝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精英、专家学者和传播媒体,打造“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和实践的融合发展新格局。主要通过建立“一带一路”特色旅游传播交流机制,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员往来、企业合作和文化交流。通过建立“一带一路”智库媒体传播合作机制,通过设置“一带一路”文化传播议题和研究创新对外传播方式,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智库、媒体及广大受众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建立“一带一路”文化传播定期会晤机制,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密切合作,增强“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三是建立“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合力保障机制。首先,通过成立“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协调委员会等机构,加强对对外传播主体和资源的有效协调和整合,推动“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相关政策的制定和传播项目的实施[40],促进“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资源优化和有效发展。其次,建立“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投资保障机制,通过经费筹措、经费投资、文化基金、国际投资、民间融资等多种形式,为“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活动在投资、融资、跨境支付、跨境清算等方面提供充分的政策支撑、资金支持和基金保障,打造“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品牌影响力。第三,建立“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41]。需要培养具有一批具有优秀外语语言能力,特别是能熟练掌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通用语种语言的对外传播优秀人才;需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跨学科学习背景,对“一带一路”和对外传播具有深入研究和理论积淀的政策咨询和研究人才;需要培养一批熟悉“一带一路”沿线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状况、善于沟通和了解沿线国家受众需求、具有国际传播经验的国际文化传播专业人才;需要培养一批熟悉国际贸易、文化创意、旅游传播、特色产业领域的对外传播营销人才;同时需要积极引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信息科技、网络传播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熟悉国际传播惯例和国际组织、精通“一带一路”文化传播实务和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专业传播人才,为“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注释】

[1]“一带一路”倡议驱散逆全球化阴霾[N].人民日报.20170423.

[2]习近平.丝路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新华网.20170514.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514/c1001-29273666.html.

[3]Joseph·Nye, “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Public Affairs, 2004, p25.

[4]刘晓玲.文化软实力提升浅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1 页.

[5]韩丽彦.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4月.第51 页.

[6]杨国营.“一带一路”为构建国家形象搭起黄金平台[N].中国教育报.20171214.

[7]《大趋势》作者:“一带一路”才是未来亚洲和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中国一带一路网.20180114.http://www.yidaiyilu.gov.cn.

[8]张鑫.“一带一路”彰显中国国家新形象.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0216.http://www.scio.gov.cn/ztk/wh/slxy/31215/Document/1468584/1468584.htm(www.xing528.com)

[9]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共存[N].光明日报.20170520.

[10]范祚军.万少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80129.

[11]许利平,韦民.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5年.第4 页.

[12]赵启正.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6 页.

[13]费孝通.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与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0年第 4 期.

[14]王彩平.“中国红歌会”的本土化思考[J].中国电视(纪录).20090715.

[15]曾春莲,傅晓玲.文化典籍外译与文化自觉[J].语言与翻译.20101115.

[16]汪灵灵.“一带一路”战略下如何构建中国文化传播体系[J].人民论坛.20161018.

[17]把握国际话语权 有效传播中国声音——习近平外宣工作思路理念探析[J].中国记者.20160406.

[18]阐述中国方案 加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新华网.20170812,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8/12/c_1121468857.htm

[19]韩美群.如何认识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的功能[J].光明日报.20151007.

[20]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J].人民日报.20160220.

[21]谭泽春,项久雨.论中国梦的世界社会主义价值意蕴[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0515.

[22]习近平.道路问题是关系党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问题[J].新京报.20130106.

[23]郭万超.文化经济学视角下中国道路的内在动因与文化复兴,参考金巍主编《梅花牡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文化战略》[C].中信出版社.20160201.

[24]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新华网.2015010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1/06/c_127363 503.htm.

[25]习近平谈文物保护工作的三句箴言.人民网.20160413,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413/c1001-28273470-3.html

[26]习近平治国理政战略思维解析.党建网.http://www.dangjian.

[27]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N].人民日报.20071117.

[28]李希光.4月11日在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成立会上发言稿(修改版).2015041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a3cd1b0102vl78.html

[29]杨菲菲.构建“一带一路”“差异化战略支点——层级城市网络”体系.中国社会科学网.20170415.http://www.cssn.cn/zx/bwyc/201704/t20170415_3487142.shtml

[30]隗斌贤.“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传播与交流合作战略及其对策[J].浙江学刊.20160315.

[31]赵冰.“一带一路”构建文化产业合作新格局[N].光明日报.20160929.

[32]“一带一路”构建文化产业合作新格局.光明日报.http://news.gmw.cn/2.

[33]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北京日报.20180705.http://www.gov.cn/xinwen/2018-07/05/content_5303724.htm.

[34]葛新权.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落实品牌战略.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cafiec.mofcom.gov.cn/article/tongjipeixun/201705/20170502571060.shtml

[35]唐绪军.新媒体为对外传播插上翅膀,人民网,20170628.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7/0628/c14677-29369239.html.

[36]“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客户端正式上线.人民网.20170508.http://ydyl.people.com.cn/n1/2017/0508/c411 837-29261516.html.

[37]数字媒体[J].中国报业.20171115.

[38]CGTN 融媒中心正式上线 索贝领先实力再度凸显.新华网.20171011.http://www.xinhuanet.com/itown/2017-10/11/c_136671307.htm.

[39]张晗煜.大数据视角下的对外传播[J].对外传播.20170925.

[40]隗斌贤.“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传播与交流合作战略及其对策[J].浙江学刊.20160315.

[41]王丽.“互联网+”时代“一带一路”文化传播模式探析[J].理论月刊.20171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